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名小学生只要认识了一定量的汉字,独立阅读一篇文章没有多大的问题。但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不只是认识汉字,读通句子那么简单,它需要读者能实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从阅读中收获愉悦、得到熏陶和启发。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最重要的阵地应该是课堂,因为在这里可以让他们的阅读素养得到一个系统而全面的提升。但现实中的有些课堂,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没有被足够重视,有的只是被浮光掠影的读书方式所取代,要说阅读的收获,学生不甚了了;有的只停留在了认识文字,读通句子的低水平的阅读层次上,学生从阅读中收益不大。具体存在的问题表现在:
一、课堂阅读指导不足,学生读书囫囵吞枣
由于家长的重视,现在孩子们的阅读很早就开始起步了,看绘本、读故事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但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是识字后开始的,学生喜欢阅读是因为从书本中获得了很多快乐的体验。不过随着阅读量的增加,阅读范围的扩大,学生的阅读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有的同学读了很多书,但总感觉语言表达能力还是老样子;有的同学读书的范围很广,但也感觉不出他增添多少知识面。究其原因有多方面,但作为教师,我们还是要从自己的课堂上找找原因。学生进入学校以后,每天跟着老师听课、读书,可以说每天都在做着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的工作,为什么进步不大,可能是我们课堂阅读指导的方法有问题,没有让学生学会怎样读书。有的学生读书速度很快,读完文章后要问他文章的主要内容却无从说起,有的学生读书不求甚解,只关注于文章中部分他感兴趣的描写,其他的内容浏览个大概,囫囵吞枣地完成任务。阅读固然可以精读和浏览,但拿到文章后总是阅读个大概,养成了看到文章就随意浏览的习惯,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
二、课堂读文一知半解,学生感悟蜻蜓点水
课堂教学中,老师常常让学生概括感悟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会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有部分学生阅读精细,概括能力强,能较好地说出文本的主要内容,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会概括,只会复述,说不出文章的主题和重点,也没有很好地理解文本。究其原因,是这一部分同学没有找到概括文章的方法,没有学会从文本中提炼重点词句,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眼观全局的能力明显不足。这样的阅读,要说从文本中得到什么收获或感悟那是微乎其微,即使有,也是蜻蜓点水。
三、阅读训练浮于形式,学生答题不着要点
阅读能力训练的效果,从学生做阅读训练的题目中可以窥见一斑。现在的很多学生做起阅读训练来太多的疲于应付,他们走马观花地把文章浏览一遍,然后开始挥毫答题,根本没有真正地读懂文章,甚至有些同学都没有把文章看完就开始做题。这里的原因有的是为了追求速度,有的是成为了一种习惯。而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很多同学常常感到阅读题目难做,也是丢分的重灾区;也有很多同学感到阅读题目好做,没有什么不会的,但结果又做错不少。同样都是做完了题目,但同样都是不着边际,不着要点,似乎正确,又似乎不是那么回事。造成这样的局面,一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不够扎实;二是学生内心浮躁的情绪影响了他们的理解和判断。读书需要用心,更需要静心思考,而这种用心和思考的习惯,是需要我们在课堂给他们引导和培养的。
如何培养学生真正地会读书、读懂书呢?笔者认为:
第一:让学生把文章读正确,读通顺
在低年级阶段,让孩子养成好的阅读习惯。什么叫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刚刚认识不多的汉字,阅读能力还不是很强的低年级孩子来说,阅读的兴趣需要培养。他们开始阅读的时候也许有困难,也许因为读不懂而对阅读产生惧怕或厌烦,但是,从听故事,听童话过渡到自己能阅读文章,是他们学习阅读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老师在课堂上给予引导和帮扶。低年级的课本选文有这样几个特点:(1)内容都不太长,语言儿童化,孩子们读完能基本理解文本的意思。(2)文字浅显易懂,充满趣味性。有孩子们喜欢阅读的故事,也有孩子们以前听过的故事,这样阅读起来也降低了难度,孩子们也有阅读的积极性。如何把这些内容读好,培养出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呢?课堂上,可以先让他们听老师读,从听读中知道故事大概,认识一些生字。然后,让孩子们自己对照拼音读好。要求读正确,不添不漏字。最后,老师来检查孩子们的阅读效果。从听学生轮读到个别指导阅读,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把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读连贯。读书的习惯是从这一点一滴的做法中培养出来的,读书的能力也是从这扎实的训练中培养出来的。
第二:让学生把文章读明白,知内容
如果说把文章读正确和通顺是阅读的基本要求,那么把文章读明白,读懂文章的基本内容是阅读需要达到的第二个层次。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有时并没有真正地读明白内容,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能力需要课堂上循序渐进地培养。把文章读明白,知道文章写了什么,能概括出文章的基本内容,这些能力的达到不是一蹴而就的,如何培养需要一个过程。有些课文,有明显的人物关系、清楚的故事情节,只要弄清楚了这些也就明白了文章的内容;有些课文,有时间或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了脉络也能读懂文章的内容;有些课文,人物关系不是那么明白,故事情节也不是十分清楚,更看不出来可循的顺序,要读明白这样的文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试一试:(1)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课文的关键词是文章作者在表达个人情感的过程中想着重表达的东西,找到了这些关键词就能找到作者的情感脉络,也就能很好地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例如:苏教版四年级课文《番茄太阳》一文,文章通过“我”的见闻,写出了盲童明明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通过写他也写出了作者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感动。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的时候,指导学生抓住明明的几次“笑脸”描写,以及我的心情由“灰暗——温暖——快乐 ——感动”的变化这几个关键词,就能感悟到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要表达的内容。(2)找到文章的中心句:中心句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是作者自己忍不住想告诉你的他写作这篇文章的真实想法,是文章内容的集中概括。例如《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中心句是: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最佳路径》的中心句是:给人自由,任其选择。找到了这些句子,读懂文章、理解文本就不是问题了。(3)找到文章的重点段;重点段落往往是一篇文章的作者精雕细琢的内容。在这些段落中,作者或有细节的描摹;或有内心的倾诉;或有情感的表达;或有哲理的感悟。读明白了这些段落,就能把握一篇文章的核心内容,对读懂文本帮助很大。《黄河的主人》是苏教版四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作者既写了黄河的波浪滔天,又写了乘坐羊皮筏子的人,都是花了不少笔墨具体描写。但重点想介绍的并不是这些内容,他想通过这些描写突出驾驶羊皮筏子的艄公的智慧和勇气。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有对他们直抒胸臆的赞扬:他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面对着险恶的风浪,身系着乘客的安全,手里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找到这样一处重点段落,读懂了也就读明白了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重点描写的内容,想重点表达的情感。
第三:让学生对文章会鉴赏,有感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关于阅读目标有这样一段描述: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文章的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都会有自己情感的表达。能从阅读的过程中读出作者的内心世界,读出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是我们指导学生阅读需要达到的更高目标。语文课本中的有些选文内涵丰富,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许能理解,也许理解不太全面,也许只能一知半解,而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给予引导,让学生们学会跳一跳摘桃子。至于如何引导,笔者认为:(1)创设开放宽松的课堂氛围。开放的氛围能开启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把自己在阅读中的喜好、憎恶、崇敬、同情等等感受说一说,议一议。在讨论中能碰撞出火花,能聚集更多的智慧,以至于能有意外的收获。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老师要学会引领,既不能把自己的理解过多地灌输给他们,也不能随他们信马由缰地乱讨论。(2)引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阅读常常要联系生活,因为生活是作家创作的源泉,作品往往也是生活真实的写照。让学生们从真实的生活中去找寻,才能走进作者的内心,正确地鉴赏作品。《生命桥》是一篇描写动物的文章,选自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斑羚飞渡》。文章讲述的是一群羚羊被猎人追逐到悬崖边,老羚羊牺牲自己保护年轻羚羊以让种族延续的故事。学生都为老羚羊的勇于献身的精神感动,但本文作者想告诉大家的并不仅仅只有这一点。老羚羊在危急关头沉着冷静,面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年轻羚羊在生死瞬间能做到秩序井然;这些都是他们逃出生天的关键。而后面两点,需要把学生放在真实的事件中,让他们感受危机来临时往往会怎么想、怎么做,羚羊的行为对他们有什么启发,从而更丰富地理解文本。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小学)
一、课堂阅读指导不足,学生读书囫囵吞枣
由于家长的重视,现在孩子们的阅读很早就开始起步了,看绘本、读故事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但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是识字后开始的,学生喜欢阅读是因为从书本中获得了很多快乐的体验。不过随着阅读量的增加,阅读范围的扩大,学生的阅读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有的同学读了很多书,但总感觉语言表达能力还是老样子;有的同学读书的范围很广,但也感觉不出他增添多少知识面。究其原因有多方面,但作为教师,我们还是要从自己的课堂上找找原因。学生进入学校以后,每天跟着老师听课、读书,可以说每天都在做着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的工作,为什么进步不大,可能是我们课堂阅读指导的方法有问题,没有让学生学会怎样读书。有的学生读书速度很快,读完文章后要问他文章的主要内容却无从说起,有的学生读书不求甚解,只关注于文章中部分他感兴趣的描写,其他的内容浏览个大概,囫囵吞枣地完成任务。阅读固然可以精读和浏览,但拿到文章后总是阅读个大概,养成了看到文章就随意浏览的习惯,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
二、课堂读文一知半解,学生感悟蜻蜓点水
课堂教学中,老师常常让学生概括感悟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会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有部分学生阅读精细,概括能力强,能较好地说出文本的主要内容,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会概括,只会复述,说不出文章的主题和重点,也没有很好地理解文本。究其原因,是这一部分同学没有找到概括文章的方法,没有学会从文本中提炼重点词句,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眼观全局的能力明显不足。这样的阅读,要说从文本中得到什么收获或感悟那是微乎其微,即使有,也是蜻蜓点水。
三、阅读训练浮于形式,学生答题不着要点
阅读能力训练的效果,从学生做阅读训练的题目中可以窥见一斑。现在的很多学生做起阅读训练来太多的疲于应付,他们走马观花地把文章浏览一遍,然后开始挥毫答题,根本没有真正地读懂文章,甚至有些同学都没有把文章看完就开始做题。这里的原因有的是为了追求速度,有的是成为了一种习惯。而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很多同学常常感到阅读题目难做,也是丢分的重灾区;也有很多同学感到阅读题目好做,没有什么不会的,但结果又做错不少。同样都是做完了题目,但同样都是不着边际,不着要点,似乎正确,又似乎不是那么回事。造成这样的局面,一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不够扎实;二是学生内心浮躁的情绪影响了他们的理解和判断。读书需要用心,更需要静心思考,而这种用心和思考的习惯,是需要我们在课堂给他们引导和培养的。
如何培养学生真正地会读书、读懂书呢?笔者认为:
第一:让学生把文章读正确,读通顺
在低年级阶段,让孩子养成好的阅读习惯。什么叫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刚刚认识不多的汉字,阅读能力还不是很强的低年级孩子来说,阅读的兴趣需要培养。他们开始阅读的时候也许有困难,也许因为读不懂而对阅读产生惧怕或厌烦,但是,从听故事,听童话过渡到自己能阅读文章,是他们学习阅读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老师在课堂上给予引导和帮扶。低年级的课本选文有这样几个特点:(1)内容都不太长,语言儿童化,孩子们读完能基本理解文本的意思。(2)文字浅显易懂,充满趣味性。有孩子们喜欢阅读的故事,也有孩子们以前听过的故事,这样阅读起来也降低了难度,孩子们也有阅读的积极性。如何把这些内容读好,培养出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呢?课堂上,可以先让他们听老师读,从听读中知道故事大概,认识一些生字。然后,让孩子们自己对照拼音读好。要求读正确,不添不漏字。最后,老师来检查孩子们的阅读效果。从听学生轮读到个别指导阅读,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把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读连贯。读书的习惯是从这一点一滴的做法中培养出来的,读书的能力也是从这扎实的训练中培养出来的。
第二:让学生把文章读明白,知内容
如果说把文章读正确和通顺是阅读的基本要求,那么把文章读明白,读懂文章的基本内容是阅读需要达到的第二个层次。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有时并没有真正地读明白内容,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能力需要课堂上循序渐进地培养。把文章读明白,知道文章写了什么,能概括出文章的基本内容,这些能力的达到不是一蹴而就的,如何培养需要一个过程。有些课文,有明显的人物关系、清楚的故事情节,只要弄清楚了这些也就明白了文章的内容;有些课文,有时间或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了脉络也能读懂文章的内容;有些课文,人物关系不是那么明白,故事情节也不是十分清楚,更看不出来可循的顺序,要读明白这样的文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试一试:(1)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课文的关键词是文章作者在表达个人情感的过程中想着重表达的东西,找到了这些关键词就能找到作者的情感脉络,也就能很好地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例如:苏教版四年级课文《番茄太阳》一文,文章通过“我”的见闻,写出了盲童明明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通过写他也写出了作者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感动。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的时候,指导学生抓住明明的几次“笑脸”描写,以及我的心情由“灰暗——温暖——快乐 ——感动”的变化这几个关键词,就能感悟到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要表达的内容。(2)找到文章的中心句:中心句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是作者自己忍不住想告诉你的他写作这篇文章的真实想法,是文章内容的集中概括。例如《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中心句是: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最佳路径》的中心句是:给人自由,任其选择。找到了这些句子,读懂文章、理解文本就不是问题了。(3)找到文章的重点段;重点段落往往是一篇文章的作者精雕细琢的内容。在这些段落中,作者或有细节的描摹;或有内心的倾诉;或有情感的表达;或有哲理的感悟。读明白了这些段落,就能把握一篇文章的核心内容,对读懂文本帮助很大。《黄河的主人》是苏教版四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作者既写了黄河的波浪滔天,又写了乘坐羊皮筏子的人,都是花了不少笔墨具体描写。但重点想介绍的并不是这些内容,他想通过这些描写突出驾驶羊皮筏子的艄公的智慧和勇气。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有对他们直抒胸臆的赞扬:他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面对着险恶的风浪,身系着乘客的安全,手里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找到这样一处重点段落,读懂了也就读明白了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重点描写的内容,想重点表达的情感。
第三:让学生对文章会鉴赏,有感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关于阅读目标有这样一段描述: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文章的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都会有自己情感的表达。能从阅读的过程中读出作者的内心世界,读出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是我们指导学生阅读需要达到的更高目标。语文课本中的有些选文内涵丰富,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许能理解,也许理解不太全面,也许只能一知半解,而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给予引导,让学生们学会跳一跳摘桃子。至于如何引导,笔者认为:(1)创设开放宽松的课堂氛围。开放的氛围能开启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把自己在阅读中的喜好、憎恶、崇敬、同情等等感受说一说,议一议。在讨论中能碰撞出火花,能聚集更多的智慧,以至于能有意外的收获。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老师要学会引领,既不能把自己的理解过多地灌输给他们,也不能随他们信马由缰地乱讨论。(2)引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阅读常常要联系生活,因为生活是作家创作的源泉,作品往往也是生活真实的写照。让学生们从真实的生活中去找寻,才能走进作者的内心,正确地鉴赏作品。《生命桥》是一篇描写动物的文章,选自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斑羚飞渡》。文章讲述的是一群羚羊被猎人追逐到悬崖边,老羚羊牺牲自己保护年轻羚羊以让种族延续的故事。学生都为老羚羊的勇于献身的精神感动,但本文作者想告诉大家的并不仅仅只有这一点。老羚羊在危急关头沉着冷静,面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年轻羚羊在生死瞬间能做到秩序井然;这些都是他们逃出生天的关键。而后面两点,需要把学生放在真实的事件中,让他们感受危机来临时往往会怎么想、怎么做,羚羊的行为对他们有什么启发,从而更丰富地理解文本。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