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儿时,一到腊月,我就天天盼望着过年,随着年龄的增长,这过年的“味儿”渐渐淡了,看着那些小朋友疯癫的样子,心中不免好笑。过年过年,不也是平常的一天吗?有什么值得这般兴高采烈的?看着家家张灯结彩,街上人头攒动,我便有一股冷眼看世界的超脱。
不禁回望儿时过年的情景,有一个民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儿沾,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家家户户为此忙忙碌碌,不亦乐乎。直到除夕之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美味的“年夜饭”。这可是一年中最丰盛的菜肴。观看着精彩的春节联欢晚会,等到新年的钟声一响,就预示着新年的来到,我们也就又长大了一岁。听“毕毕剥剥”的爆竹声除旧迎新,多么喜庆的气氛啊!除夕守岁,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正月初一,走亲访友去拜年,鼓鼓的压岁钱可乐坏了孩子们,据说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如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已经15岁了,没有了儿时的心境。难道是受了现代文化的熏陶,把一切都看成繁文缛节了吗?难道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其实那种孩童时过年的喜庆祥和是有道理的。那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境界,不单单是儿时美味的佳肴、鼓鼓的压岁钱而已。
遥想我们的祖先,过年对于人们来说实在是太庄严了,这年意味着收获的轮回。曾听过“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习俗,朝代更替,“年”都被放在重要的位置,每年都要“贺年”,既是对丰收的庆祝,又是对来年丰收的祈盼,年文化就这样一代代积淀下来。我不得不想中国的“年”文化是多么源远流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似乎“年”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变了色彩,“过年”的意义也泛化了,更近于一种仪式。这样想想,现在过年过得是不是有些潦草,或者有些变形?不说古代,就是儿时从腊月初八起到正月十五元宵,都被习俗排得满满的,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真可谓是中国文化隆重、精彩的交织。又怎么可能道得尽“年”呢?现今呢,真的有些变了味。我真担心遗失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澡,让这简单的形式替代了长久而丰富的年俗。欧美现代化程度高吧,可哪比得上我们中国文化仪式的深远丰富呢?
不知“年”能否唤起我们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让我们用心地去体会每一种文化的传承。希望我们真正领会历史流传中“年”文化的意义!
(指导老师 李嵩颖)
总评
这是一篇写“年”的习作。字里行间显示出小作者对“年”的深层思考和感悟。小小年纪有如此的思考,难能可贵。这是对“年”文化的无比厚爱,也是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希望所在。
文章也有不足之处。文章的题目是“道不尽的年”,作者在“尽”字上下功夫不够,对“年”的丰厚文化挖掘得还不深,特别是缺乏“细节”的描绘和展示,使文章显得有些苍白和肤浅。
(李阳海 评点)
(本期所选三篇文章均为第五届“语文世界杯”全国师生同台作文大赛获奖作品)
用近似成年年人的心态与儿童的心态进行比较,道出二者不同的感受。
用儿童歌谣来烘托“年”的气氛,同时也说明华夏民族“年”的热闹非凡。
15岁的花季对“年”文化有如此的感悟,实在是难能可贵。足以说明小作者对“年”文化的了解,同时也表现出小作者的哲理思考。
小作者对“年”文化的变色和斐味的思考值得肯定,尽显小作者的心灵感悟,体现出作者勤于思考、善于分析的态度。
文末呼吁人们主动去感受“年”文化的博大,为传承“年”文化做出贡献。
不禁回望儿时过年的情景,有一个民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儿沾,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家家户户为此忙忙碌碌,不亦乐乎。直到除夕之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美味的“年夜饭”。这可是一年中最丰盛的菜肴。观看着精彩的春节联欢晚会,等到新年的钟声一响,就预示着新年的来到,我们也就又长大了一岁。听“毕毕剥剥”的爆竹声除旧迎新,多么喜庆的气氛啊!除夕守岁,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正月初一,走亲访友去拜年,鼓鼓的压岁钱可乐坏了孩子们,据说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如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已经15岁了,没有了儿时的心境。难道是受了现代文化的熏陶,把一切都看成繁文缛节了吗?难道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其实那种孩童时过年的喜庆祥和是有道理的。那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境界,不单单是儿时美味的佳肴、鼓鼓的压岁钱而已。
遥想我们的祖先,过年对于人们来说实在是太庄严了,这年意味着收获的轮回。曾听过“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习俗,朝代更替,“年”都被放在重要的位置,每年都要“贺年”,既是对丰收的庆祝,又是对来年丰收的祈盼,年文化就这样一代代积淀下来。我不得不想中国的“年”文化是多么源远流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似乎“年”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变了色彩,“过年”的意义也泛化了,更近于一种仪式。这样想想,现在过年过得是不是有些潦草,或者有些变形?不说古代,就是儿时从腊月初八起到正月十五元宵,都被习俗排得满满的,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真可谓是中国文化隆重、精彩的交织。又怎么可能道得尽“年”呢?现今呢,真的有些变了味。我真担心遗失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澡,让这简单的形式替代了长久而丰富的年俗。欧美现代化程度高吧,可哪比得上我们中国文化仪式的深远丰富呢?
不知“年”能否唤起我们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让我们用心地去体会每一种文化的传承。希望我们真正领会历史流传中“年”文化的意义!
(指导老师 李嵩颖)
总评
这是一篇写“年”的习作。字里行间显示出小作者对“年”的深层思考和感悟。小小年纪有如此的思考,难能可贵。这是对“年”文化的无比厚爱,也是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希望所在。
文章也有不足之处。文章的题目是“道不尽的年”,作者在“尽”字上下功夫不够,对“年”的丰厚文化挖掘得还不深,特别是缺乏“细节”的描绘和展示,使文章显得有些苍白和肤浅。
(李阳海 评点)
(本期所选三篇文章均为第五届“语文世界杯”全国师生同台作文大赛获奖作品)
用近似成年年人的心态与儿童的心态进行比较,道出二者不同的感受。
用儿童歌谣来烘托“年”的气氛,同时也说明华夏民族“年”的热闹非凡。
15岁的花季对“年”文化有如此的感悟,实在是难能可贵。足以说明小作者对“年”文化的了解,同时也表现出小作者的哲理思考。
小作者对“年”文化的变色和斐味的思考值得肯定,尽显小作者的心灵感悟,体现出作者勤于思考、善于分析的态度。
文末呼吁人们主动去感受“年”文化的博大,为传承“年”文化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