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颗返回式卫星遨游天宇

来源 :神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d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卫星返回技术是载人航天飞行的先驱。我国是继美国、苏联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
  1975年10月16日,产品专列到达东风场区。这次发射任务是在国防科委领导下,由13人组成的试验临时党委现场指挥。全体参试人员在试验临时党委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团结战斗,抱着一定要把卫星送上天、收回来的决心,深入细致地工作,各个环节都从难从严,对发现的上百个问题,都认真分析,严格按科学规律处理,从始至终叫响一个口号:不带任何一个问题上天。
  通过一系列的演练,锤炼了队伍、考验了设备,指挥员做到了胸中有数,操作人员技能熟练,测控设备状态良好,通信联络畅通无阻,保证了卫星入轨段、运行段的跟踪、测轨、遥测和测控工作的正常实施。
  11月9日,国防科委副主任马捷向参试人员传达了张爱萍主任的指示:兢兢业业,戒骄戒躁,提高警惕,一丝不苟。操作人员以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从可靠性入手,把握测试过程中的各个主要环节,顺利地完成了技术阵地水平测试工作。
  技术人员完成卫星和运载火箭的总装测试后,于11月15日将星、箭转运到发射阵地。发射团指战员经过10个昼夜的连续奋战,顺利地完成了对接任务和发射前的各项检查测试工作。11月24日,卫星发射试验临时党委根据试验准备工作已玩呗,建议于1975年11月26日发射卫星。经国防科委批准,开始加注、发射。
  11月26日11时30分,载着返回式遥感卫星的长征2号运载火箭离开发射台升空,在空中完成了关机、二级点火、分离等一系列动作后,把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
  卫星入轨后,各卫星地面觀测点密切监视和收集卫星运行信息,分析卫星运行情况。突然,遥测数据显示,卫星上的气源曲线在呼呼地直线下降。卫星上的气源瓶是专门为保障卫星运行3天自带的,另外,地面对卫星的姿态控制也要靠这种气源压力来实现。如果按曲线的耗压量计算,卫星运行不到3天就没气压了,更严重的是,卫星姿态无法调整,也就意味着无法返回地面。钱学森紧急从发射场赶来渭南中心参加指挥部的讨论会。
  卫星回收,这是开天辟地头一回。一个月前,叶剑英同志亲自为执行这次任务写了报告,毛泽东主席当即作了指示。
  讨论会上意见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必须要提前回收,一种认为可以再等等看。钱学森让轨道计算的同志再仔细分析一下,看看照现在这种情况还能维持多久。
  有关专家立即根据有关数据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很快得出结论,星上能够坚持,不用提前回收。
  话说出来很容易,可这不是充英雄拍胸脯的时候,科学讲究的是严谨可靠和理论依据。钱学森盯着卫星轨道计算组组长祁思禹问道:“你敢担保到什么时候能回来吗?凭的是什么?”
  “从气压曲线下降的情况分析,后面几圈的下降有减少的走向,我们认为这是卫星在调整姿态时发生的现象,这种情况可以通过指令控制卫星,并使气压继续维持下去。”他胸有成竹地陈述了自己的理由。钱学森等专家认可了他的分析,暂不提前回收。
  可卫星运行到第八圈时,遥测数据显示气源曲线几乎停止不动了,而星上的其他数据都很正常,地面下达的所有指令全部正常执行,可见星上反应非常灵敏。
  问题再一次回到是否需要提前回收上来。一部分人担心说,别再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来。万一气压突然下降加快了,没了气源,卫星无法返回,岂不导致前功尽弃?
  祁思禹坚决反对:“我看可以按原定计划继续运行。”他梗着脖子说:“卫星运行已接近两天,按说气压数值应该继续呈下降趋势。但现在气压曲线没有变化,说明气压瓶的数据传导系统出现故障,故不能真实反映出气压耗能实际。”其他几位专家最终认可了祁思禹的分析,卫星按计划运行3天后按时回收。
  当卫星运行到第47圈,进入我国上空时,设在新疆奇台的前置站准时发出了卫星返回“调姿”遥控指令。地面遥测参数表明,调姿正常,卫星按顺时针转动100度,头部朝向地面,做好了脱离运行轨道的准备。当卫星完成“调姿”动作后,设在甘肃酒泉的活动测量站又发出了“两舱解锁”指令,分离火箭点火,将仪器舱和返回舱分开,同时启动了返回系统的程序时间控制器。随着时间控制器发出的指令,返回舱起旋,未定回收姿态,制动火箭点火。在火箭推力的作用下,返回舱离开运行轨道,沿着缓缓向下倾斜的轨道,向地面下降。卫星很快就要返回祖国大地了!
  应该发出卫星开伞的控制指令了,测控中心的电子计算机却出现了异常的显示。这突然的变故,使人们心情紧张起来。返回舱能否软着陆?指令发不发?必须立即作出决断。测控中心轨道室负责轨道计算的工程师,按编制好的“卫星返回控制实施方案与程序”,迅速作出计算,并适时下达了“切换”口令。计算机显示正常了,顿时,人们心花怒放,互相握手祝贺,卫星回收就要成功了!
  “万里写胸怀,须臾返人间。”八年间,为返回式卫星辛勤操劳的人们日思夜想的这个时刻终于到了!29日11时许,返回舱携带着遥感试验资料,按预定的时间返回地面,走完了上天、入轨、遥感、返回的全过程。中国首次回收卫星获得成功!
  背景:我国从1970年4月成功发射第一颗卫星,到1975年11月成功发射和回收返回式卫星,仅用了5年多的时间,这是空间技术发展史上少有的创举,速度惊人。它标志着我国的自动控制、无线电测量、航天器发射和回收等科学技术,已具有较高的水平。
其他文献
你心目中熟悉的草原是什么样的?在来到这里以前,你已见过太多的草原,草原已成为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你生活在其中,熟知她的一切,天下的草原都一样吗?绿草茵茵,蓝天白云,一望无际的辽阔和恣意,但这片草原,你是第一次来。  初次的相遇总是充满一切想象,有时尽管是早有所闻、向往已久,但也总会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景下,就这么微笑着出现在你面前,无法预演的开头,往往预示着无法安排的结尾。从开始时难以遮掩的好奇,小心
期刊
今夜,我分外惊喜,  巴音河边遇到海子。  我暗自感叹,  巴音河似乎停止了流淌的脚步,  靠近我,窃窃私语。  蓝天,白云,  夜空,星光,  静静地聆听诗人无声的哭泣。  远处的湖水烟波浩渺,  水鸟停止了飞翔;  辽阔无际的柯鲁克湿地,  苇蒲微微摇头叹息;  窥探诗人淡淡的哀愁  和酸酸的回忆。  满天星斗眨着眼睛,  草原敞开心怀,迎进星光万缕。  古柏,山花,  涓流,小溪,  奇迹般
期刊
藏在军装里的秘密  有人说,一个人做一项工作,若能连续做上十年,他一定是一名专家了。  如果按这样的理论,我在部队工作了四十年,早就应该是一名军事专家了。可我从没觉得自己是一名军事专家,因为我对军事理论的研究远不如我对军事文学的研究,所以充其量只能算是军旅作家,其实说是一名老兵更为贴切。军事家是一个时期、一个时代军事思想的奠定者和实践者,而衡量一名老兵是否够老,从一个方面就可以有效验证,就是看他穿
期刊
那是1972年。我因患慢性病健康不佳,只好脱离工作岗位随军疗养。在雨雾蒙蒙的六月,来到气候宜人的云南,在距春城百里之遥的深山僻地的一所部队医院休养。在这里,我度过了一段令人难忘的岁月。我常常怀着凄苦的、感慨万端然而却是幸福的心情,回想起那些奇异的岁月。  初去两年的部队没有营房,部队的百十户住家就散居在方圆五六个村庄的老百姓家中。医院占据了一个公社的所在地——是当地一座有名的大地主的庄园。这里是一
期刊
我喜欢春天的滋味,  万紫千红,鸟语花香,  杨柳吐翠,蝴蝶翩翩飞扬。  蓝蓝天空彩云朵朵,风吹草动鸟儿翱翔,  春天就这样迈起开年的脚步,  更新着人间万象。  我喜欢春天的滋味,  它蓬勃成长奋发向上,不知不觉的滋润,  渗入心肺,像偷袭的侦察兵,  把心虏走,驱赶冬天的风霜。  万事万物伸开臂膀,  迎来春天的无限风光。  我喜歡春天的滋味,  那春意无比的激情,一株株赏春的绿草,  编织起
期刊
一  攀岩过伏牛山的山峦,  穿上宇宙飞船的鞋靴,  去寻找我的恋人。  思念的痛苦星宿垂泪,  分离的折磨月箭穿心。  我不是牛郎,  却赶着集束的牛群在奔腾。  我不是织女,  却在织着卫星的太阳帆板。  一缕折光,  折现出了反弹琵琶的蛾眉。  一个三角形的日月星辰辐射,  飞舞起了袅娜的光速飘带。  一座中转的驿站,  沿着鹊桥的天梯绕月飞行。  脉冲的电波,中继的网络,  迎来了月神的座
期刊
一  罗教成刚看几页书,就生出迷蒙的睡意,顺势关了台灯躺下。  半个小时过去了,罗教成仍扭来扭去睡不着。他在心里把这一切的原因归结于身体没有安置妥当,于是抬起身子,把枕头往左边扯了扯,侧了脑袋继续睡。不管用,他仍是不舒适,就再往右边扯了扯,却还是没有带来哪怕一丁点的触觉改观。罗教成不甘心,又开始折腾顺条摆在床上的身子:往里面翻转,贴住了打着轻鼾睡得正香的刘静歌,被“肉挨肉九十度”蒸出汗来,无法忍受
期刊
以“文学”为专业日久,便越怕回答人这样一些问题——文学现如今有什么用?什么才是好作品?还有,为什么现在还有人写诗?这些问题当然并非只困扰我一人,亦非只困扰这一时一地,但即使被再多的困惑和再纷杂的现实所环绕,时至今日,的确还有人选择在“文学”或者“诗歌”这条路上走着,哪怕只是步履轻缓、试探着走,或者自娱自乐、随性地走,哪怕只是经过,只是千百样人生姿态中的某一样,也依然会在这条眼下看来面目不清的道路上
期刊
新年伊始,火箭的轰鸣震撼大地,2019年1月11日凌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中星2D”卫星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圆满实现了2019年我国航天发射的开门红。这次发射是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98次飞行,也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12个月内连续实施的第18次成功发射。截至目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已完成了120余次航天发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从第一次发射到第100次发射历经32年漫长岁月
期刊
鲜花在哪里?  鲜花在姑娘的怀抱里。  姑娘在哪里?  姑娘在小伙的怀抱里。  小伙在哪里?  小伙在战争的怀抱里。  战争在哪里?  战争在坟墓的怀抱里。  坟墓在哪里?  坟墓在鲜花的怀抱里。  ——题记  最起先,丁一知道爆了,但是没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  他的眼前一片模糊,远山啊,石头啊,脚下的草啊,还有身边的战友啊,通通五颜六色,一丝一毫都看不清。他使劲拨浪了两下脑袋,脸上明明甩掉了一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