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征中,中国共产党向沿途百姓传播自己的政治理念和主张,动员群众支持和拥护共产党和红军开展革命斗争。同时,红军在长征中严明的纪律以及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光辉形象和英雄事迹,通过群众的口口相传,在长征沿途广为流传。
长征故事的传播
红军到达陕北后,中国共产党通过各种途径对长征进行宣传,向国统区群众和国内外人士宣传红军的英勇事迹,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争取同情和支持。长征中红军的英勇事迹、红军战士所表现出的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连同长征本身,成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5年10月15日,陈云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处会议上作了关于红军长征的报告。这份报告,当时被整理成《英勇的西征》,署名“施平”,于1936年初,在共产国际主办的《共产国际》上发表。1936年初,陈云以“廉臣”的化名在巴黎的中共刊物《全民月刊》上发表了《随军西行见闻录》,假托一名被红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医,描述了中央红军自江西出发直至胜利渡过泸定桥为止,历时8个月、途经6省、行程12000里的传奇经历,细致叙述了中共和红军的政治纲领,以及红军长征至四川阶段大量生动的事例。文章很快流传到国内,在国统区和日本占领区广泛流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36年8月5日,毛泽东和军委总政治部主任杨尚昆联署,向参加长征的同志发起征稿,指出:“现因进行国际宣传,及在国内和国外进行大规模的募捐运动,需要出版《长征记》,所以特发起集体创作。各人就自己所经历的战斗、行军、地方及部队工作,择其精彩有趣的写上若干片段。文字只求情通达意,不求钻研深奥。写上一段即是为红军作了募捐宣传,为红军扩大了国际影响。”同时,又向各部队发出电报,提出:“望各首长并动员与组织师团干部,就自己在长征中所经历的战斗、民情风俗、奇闻轶事,写成许多片段,于9月5日以前汇总交总政治部。事关重要,切勿忽视。”经三个月的努力,到10月底共收到稿件200余篇、50万字。经过编校整理,1937年2月,书稿完成,共收录100篇文章,定名《红军长征记》。埃德加·斯诺所著《红星照耀中国》中许多内容和素材皆取自这些稿件。1942年11月20日,《红军长征记》作为“党内参考资料”,由总政治部付印,书的主题是革命的英雄主义。1937年7月,董健吾(化名“幽谷”)以《红军长征记》的材料为基础,撰写了《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发表在上海出版的《逸经》杂志上,在国民党统治区引起轰动。
1936年11月,当红二、六军团还在长征途中时,曾随红二、六军长征的瑞士籍英国传教士勃沙特的回忆录《神灵之手》一书由伦敦哈德尔—斯托顿公司出版发行,该书很快在英国脱销,接着又发行第二版和第三版。1937年初,该书被译成法文出版。该书是目前发现的第一部向西方世界介绍红军长征的著作。
抗战前后,外国记者如埃德加·斯诺、海伦·福斯特、史沫特莱、哈里森·福尔曼和中国记者范长江等相继访问延安。1937年10月,美国记者斯诺根据自己在红军苏区的采访手记,撰写并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国》(译名《西行漫记》)一书,首次向全世界全面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在书中,斯诺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和伟大形象,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攻势。《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出版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轰动的影响,被译成10多种文字,成为世界上最畅销的书籍之一,也是外国人报道中国革命最成功的著作之一。广大国人通过《西行漫记》和《中国的西北角》等著作,知道了更多有关长征的史实,长征的事迹广为传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英勇事迹和政治影响扩大到全世界,长征精神鼓舞着中国人民和军队夺取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参加过长征的老同志(包括原一、四、二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等各个方面),纷纷发表关于自己的长征回忆文章,从多侧面反映长征的历程,突出宣传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总结长征的历史经验,颂扬领袖的丰功伟绩。1957年,大型系列革命回忆录丛书《星火燎原》《红旗飘飘》开始出版,1959年,刘伯承元帅发表《回顾长征》一文,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领导同志撰写的第一篇有关长征回忆的重量级文章。与此同时,以王愿坚、李瑛等为代表的新中国作家群体创作了一系列关于长征题材的作品,包括话剧《万水千山》、电影《金沙江畔》、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和萧华作词的《长征组歌》等,长征中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哺育了新中国一代又一代优秀儿女。
与此同时,国外对长征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1964年,曾长期旅居中国的德国友人王安娜出版了回忆录《中国——我的第二故乡》,从不同侧面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长征。日本学者冈本隆三分别于1965年和1969年出版了《长征——中国革命锻炼的记录》和《中国革命长征史》。1971年,英国学者迪克·威尔逊撰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研究长征的英文专著《一九三五年长征:中国共产主义生存斗争的史诗》。美国作家埃德蒙兹1973年撰写了《毛泽东的长征:人类大无畏精神的史诗》等。
改革开放新时期,一大批老同志出版了他们的个人回忆录,如徐向前的《历史的回顾》,聂荣臻、黄克诚、萧劲光、杨成武、杨得志等均出版了回忆录;相关同志长征期间的日记也相继出版,这些著作以亲历者的身份,较为全面、真实地反映了长征的真貌。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了《红军长征史》《红军长征纪实》等研究红军历史的权威性著作。这期间,长征所经过的各地党史部门陆续征集、出版了不少关于红军长征途经当地的史料,并发表了相关研究文章。如《红军长征过广西》《红军长征过湖南》《红军长征在贵州史料选辑》《红军长征过云南》等,为研究长征、宣传长征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基础。长征亲历者肖克、李伯钊、陈靖,以及魏巍、石钟山、张品成、铁凝、黄亚洲等文艺工作者,通过重走长征路,创作了大量激情澎湃的文学作品。 海外关于长征研究的热度不减。1979年12月,斯诺的《西行漫记》第一次在国内公开出版。1984年,美国著名作家和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重走长征路后写出《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并于1986年正式出版,广为发行,影响很大。此后,又有索尔兹伯里夫人夏洛特的《长征日记:中国史诗》,以及美国学者简·弗瑞兹1988年出版的《中国的长征:6000英里的险遇》相继出版。20世纪90年代以后,又陆续出版有美国杨炳章的《从革命到政治:长征与毛泽东的崛起》、英国杭尔德的《向自由的长征》、法国迪皮伊的《毛泽东领导的长征》、日本宾户宽的《中国红军——困难与险峻的二万五千里》、苏联尤里耶夫的《中国人民历史上的英勇篇章》等著作。
相较于学术研究,海外媒体及其他人士对长征也同样关注。澳大利亚私人出版商哈罗德·威尔顿与20多名中外摄影家共同完成的《中国-长征》大型画册,以7种语言在全球40个国家发行,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对于西方了解中国当时的真实情况和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壮举起到了极大的帮助作用。韩国最大的专门播放中国节目的电视台——中华电视台从2005年8月31日起开播中国的24集电视剧《长征》(韩国译名为《毛泽东的大长征》),这是韩国电视台首次播放中国有关毛泽东的电视剧。《长征》播出后,韩国联合通讯社、《汉城新闻》《文化日报》《韩国日报》《京乡新闻》《先驱经济报》等30多家媒体,纷纷发表文章评论,引起韩国各界强烈反响。
长征精神照耀前进的路
通过长征体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孜孜追求,对中国人民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崇高精神,以及在长征中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的惊人智慧和力量,永远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宝贵传统。
伟大的长征,产生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可歌可泣的长征,正是理想教育的生动教材。澳大利亚人哈罗德·威尔顿,从江西瑞金到陕西吴起,重走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路,在到达延安后,他透彻地理解了红军长征的精神,“在整个过程中,我觉得很累,很苦。但是当我走完长征路的时候,我觉得我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可以做任何事,可以有更辉煌的成就。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毛泽东和中国红军为什么能取得成功,因为在经历了长征之后,他们将无所畏惧。”这正是长征精神的魅力所在。
举办长征纪念活动,是宣传长征、弘扬长征精神的重要契机。在长征胜利50周年、60周年、70周年的重要纪念时刻,杨尚昆、江泽民、胡锦涛等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代表中共中央发表讲话,高度评价了长征。与此同时,长征沿途各地也举办了各种纪念活动,长征研究者撰写了一系列纪念文章,艺术创作者创作了大量的长征题材的作品,对上个世纪30年代的长征继续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宣传。1986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举行纪念红军长征五十周年大会。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红军老战士杨尚昆代表中共中央在纪念大会上发表讲话。他指出,重温历史、纪念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更好地开创未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长征中建功立业。当天,《人民日报》发表题为《红军不怕远征难——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五十周年》的社论。当期的《红旗》杂志也发表了《让红军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新时期发扬光大——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五十周年》的社论。《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发表了许多领导人及亲历者的纪念文章。1996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举行了纪念长征胜利六十周年大会,江泽民总书记发表讲话指出:“今天,我们纪念红军长征的胜利,既是为了缅怀红军的光辉业绩,也是为了记取长征的历史经验,发扬长征的革命精神,把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我们要把长征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激励和鼓舞全国人民奋发图强,开拓前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道路上不断夺取新的胜利。”当天,《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长征精神万古长青——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2006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踏着红军长征的足迹前进——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的社论。中共中央举行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大会。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我们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就是要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奋勇前进。”胡锦涛还对长征精神作了完整阐述,他说:“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现如今,长征在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中,已经成为不畏艰难险阻、坚忍不拔地夺取胜利的代名词,80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和各族人民为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而奋斗不息。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运载火箭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我国用于太空探索与深空探测的运载火箭被命名为“长征”系列,工厂、医院、公园、道路被冠以“长征”之名的不知几多,这不仅仅是纪念长征这一伟大事件,更隐含着人们心中对长征精神激励的期待。正如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所说,长征永远在路上,这次专程来这里,就是缅怀先烈、不忘初心,走新的长征路。今天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我们这一代人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回望长征,八十年沧海桑田,万水千山间的征战痕迹已然风化,但那条曲折蜿蜒的“红飘带”仍在吸引着人们,激励着人们豪情万丈地踏上新的长征路。
长征故事的传播
红军到达陕北后,中国共产党通过各种途径对长征进行宣传,向国统区群众和国内外人士宣传红军的英勇事迹,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争取同情和支持。长征中红军的英勇事迹、红军战士所表现出的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连同长征本身,成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5年10月15日,陈云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处会议上作了关于红军长征的报告。这份报告,当时被整理成《英勇的西征》,署名“施平”,于1936年初,在共产国际主办的《共产国际》上发表。1936年初,陈云以“廉臣”的化名在巴黎的中共刊物《全民月刊》上发表了《随军西行见闻录》,假托一名被红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医,描述了中央红军自江西出发直至胜利渡过泸定桥为止,历时8个月、途经6省、行程12000里的传奇经历,细致叙述了中共和红军的政治纲领,以及红军长征至四川阶段大量生动的事例。文章很快流传到国内,在国统区和日本占领区广泛流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36年8月5日,毛泽东和军委总政治部主任杨尚昆联署,向参加长征的同志发起征稿,指出:“现因进行国际宣传,及在国内和国外进行大规模的募捐运动,需要出版《长征记》,所以特发起集体创作。各人就自己所经历的战斗、行军、地方及部队工作,择其精彩有趣的写上若干片段。文字只求情通达意,不求钻研深奥。写上一段即是为红军作了募捐宣传,为红军扩大了国际影响。”同时,又向各部队发出电报,提出:“望各首长并动员与组织师团干部,就自己在长征中所经历的战斗、民情风俗、奇闻轶事,写成许多片段,于9月5日以前汇总交总政治部。事关重要,切勿忽视。”经三个月的努力,到10月底共收到稿件200余篇、50万字。经过编校整理,1937年2月,书稿完成,共收录100篇文章,定名《红军长征记》。埃德加·斯诺所著《红星照耀中国》中许多内容和素材皆取自这些稿件。1942年11月20日,《红军长征记》作为“党内参考资料”,由总政治部付印,书的主题是革命的英雄主义。1937年7月,董健吾(化名“幽谷”)以《红军长征记》的材料为基础,撰写了《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发表在上海出版的《逸经》杂志上,在国民党统治区引起轰动。
1936年11月,当红二、六军团还在长征途中时,曾随红二、六军长征的瑞士籍英国传教士勃沙特的回忆录《神灵之手》一书由伦敦哈德尔—斯托顿公司出版发行,该书很快在英国脱销,接着又发行第二版和第三版。1937年初,该书被译成法文出版。该书是目前发现的第一部向西方世界介绍红军长征的著作。
抗战前后,外国记者如埃德加·斯诺、海伦·福斯特、史沫特莱、哈里森·福尔曼和中国记者范长江等相继访问延安。1937年10月,美国记者斯诺根据自己在红军苏区的采访手记,撰写并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国》(译名《西行漫记》)一书,首次向全世界全面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在书中,斯诺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和伟大形象,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攻势。《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出版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轰动的影响,被译成10多种文字,成为世界上最畅销的书籍之一,也是外国人报道中国革命最成功的著作之一。广大国人通过《西行漫记》和《中国的西北角》等著作,知道了更多有关长征的史实,长征的事迹广为传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英勇事迹和政治影响扩大到全世界,长征精神鼓舞着中国人民和军队夺取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参加过长征的老同志(包括原一、四、二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等各个方面),纷纷发表关于自己的长征回忆文章,从多侧面反映长征的历程,突出宣传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总结长征的历史经验,颂扬领袖的丰功伟绩。1957年,大型系列革命回忆录丛书《星火燎原》《红旗飘飘》开始出版,1959年,刘伯承元帅发表《回顾长征》一文,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领导同志撰写的第一篇有关长征回忆的重量级文章。与此同时,以王愿坚、李瑛等为代表的新中国作家群体创作了一系列关于长征题材的作品,包括话剧《万水千山》、电影《金沙江畔》、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和萧华作词的《长征组歌》等,长征中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哺育了新中国一代又一代优秀儿女。
与此同时,国外对长征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1964年,曾长期旅居中国的德国友人王安娜出版了回忆录《中国——我的第二故乡》,从不同侧面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长征。日本学者冈本隆三分别于1965年和1969年出版了《长征——中国革命锻炼的记录》和《中国革命长征史》。1971年,英国学者迪克·威尔逊撰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研究长征的英文专著《一九三五年长征:中国共产主义生存斗争的史诗》。美国作家埃德蒙兹1973年撰写了《毛泽东的长征:人类大无畏精神的史诗》等。
改革开放新时期,一大批老同志出版了他们的个人回忆录,如徐向前的《历史的回顾》,聂荣臻、黄克诚、萧劲光、杨成武、杨得志等均出版了回忆录;相关同志长征期间的日记也相继出版,这些著作以亲历者的身份,较为全面、真实地反映了长征的真貌。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了《红军长征史》《红军长征纪实》等研究红军历史的权威性著作。这期间,长征所经过的各地党史部门陆续征集、出版了不少关于红军长征途经当地的史料,并发表了相关研究文章。如《红军长征过广西》《红军长征过湖南》《红军长征在贵州史料选辑》《红军长征过云南》等,为研究长征、宣传长征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基础。长征亲历者肖克、李伯钊、陈靖,以及魏巍、石钟山、张品成、铁凝、黄亚洲等文艺工作者,通过重走长征路,创作了大量激情澎湃的文学作品。 海外关于长征研究的热度不减。1979年12月,斯诺的《西行漫记》第一次在国内公开出版。1984年,美国著名作家和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重走长征路后写出《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并于1986年正式出版,广为发行,影响很大。此后,又有索尔兹伯里夫人夏洛特的《长征日记:中国史诗》,以及美国学者简·弗瑞兹1988年出版的《中国的长征:6000英里的险遇》相继出版。20世纪90年代以后,又陆续出版有美国杨炳章的《从革命到政治:长征与毛泽东的崛起》、英国杭尔德的《向自由的长征》、法国迪皮伊的《毛泽东领导的长征》、日本宾户宽的《中国红军——困难与险峻的二万五千里》、苏联尤里耶夫的《中国人民历史上的英勇篇章》等著作。
相较于学术研究,海外媒体及其他人士对长征也同样关注。澳大利亚私人出版商哈罗德·威尔顿与20多名中外摄影家共同完成的《中国-长征》大型画册,以7种语言在全球40个国家发行,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对于西方了解中国当时的真实情况和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壮举起到了极大的帮助作用。韩国最大的专门播放中国节目的电视台——中华电视台从2005年8月31日起开播中国的24集电视剧《长征》(韩国译名为《毛泽东的大长征》),这是韩国电视台首次播放中国有关毛泽东的电视剧。《长征》播出后,韩国联合通讯社、《汉城新闻》《文化日报》《韩国日报》《京乡新闻》《先驱经济报》等30多家媒体,纷纷发表文章评论,引起韩国各界强烈反响。
长征精神照耀前进的路
通过长征体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孜孜追求,对中国人民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崇高精神,以及在长征中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的惊人智慧和力量,永远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宝贵传统。
伟大的长征,产生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可歌可泣的长征,正是理想教育的生动教材。澳大利亚人哈罗德·威尔顿,从江西瑞金到陕西吴起,重走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路,在到达延安后,他透彻地理解了红军长征的精神,“在整个过程中,我觉得很累,很苦。但是当我走完长征路的时候,我觉得我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可以做任何事,可以有更辉煌的成就。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毛泽东和中国红军为什么能取得成功,因为在经历了长征之后,他们将无所畏惧。”这正是长征精神的魅力所在。
举办长征纪念活动,是宣传长征、弘扬长征精神的重要契机。在长征胜利50周年、60周年、70周年的重要纪念时刻,杨尚昆、江泽民、胡锦涛等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代表中共中央发表讲话,高度评价了长征。与此同时,长征沿途各地也举办了各种纪念活动,长征研究者撰写了一系列纪念文章,艺术创作者创作了大量的长征题材的作品,对上个世纪30年代的长征继续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宣传。1986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举行纪念红军长征五十周年大会。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红军老战士杨尚昆代表中共中央在纪念大会上发表讲话。他指出,重温历史、纪念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更好地开创未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长征中建功立业。当天,《人民日报》发表题为《红军不怕远征难——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五十周年》的社论。当期的《红旗》杂志也发表了《让红军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新时期发扬光大——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五十周年》的社论。《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发表了许多领导人及亲历者的纪念文章。1996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举行了纪念长征胜利六十周年大会,江泽民总书记发表讲话指出:“今天,我们纪念红军长征的胜利,既是为了缅怀红军的光辉业绩,也是为了记取长征的历史经验,发扬长征的革命精神,把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我们要把长征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激励和鼓舞全国人民奋发图强,开拓前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道路上不断夺取新的胜利。”当天,《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长征精神万古长青——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2006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踏着红军长征的足迹前进——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的社论。中共中央举行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大会。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我们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就是要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奋勇前进。”胡锦涛还对长征精神作了完整阐述,他说:“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现如今,长征在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中,已经成为不畏艰难险阻、坚忍不拔地夺取胜利的代名词,80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和各族人民为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而奋斗不息。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运载火箭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我国用于太空探索与深空探测的运载火箭被命名为“长征”系列,工厂、医院、公园、道路被冠以“长征”之名的不知几多,这不仅仅是纪念长征这一伟大事件,更隐含着人们心中对长征精神激励的期待。正如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所说,长征永远在路上,这次专程来这里,就是缅怀先烈、不忘初心,走新的长征路。今天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我们这一代人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回望长征,八十年沧海桑田,万水千山间的征战痕迹已然风化,但那条曲折蜿蜒的“红飘带”仍在吸引着人们,激励着人们豪情万丈地踏上新的长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