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 布置作业(略)。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以学生为“主讲”的课例,安排了6个环节、4个活动。这4个活动都以自主学习、组内讲解、班级交流的形式开展。由于让学生做主讲人,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所以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教学智慧。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浓厚的兴趣是学生“讲学”成功的前提。很多初中生对数学缺乏兴趣或有畏难情绪,是因为他们对数学的理解与认识不足。教师要能将数学问题引入生活,使学生明白“数学就在我身边”,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需要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使他们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将应用于生活,从而意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课始,教师设计了生活情境,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依据数量关系列出数学式子(方程)。要想解决刚才的实际问题,就需要将这个方程组解出来。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动机,激发了学习兴趣。
2.精研教材,用心安排。
好的设计是学生“讲学”成功的保障。学生讲得好与坏,与教师的课前预设有很大的关系。好的预设,会使学生讲起来有内容、有条理,反之,则会让学生无从下“口”、望而却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精细研读教材,理出教材的重、难点;弄清教材中蕴含了哪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本节课知识基础是什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什么?哪些地方适合学生讲解?什么地方可能“卡壳”?教师都要做深入的思考与安排,并精心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有可以讲解的内容和讲解的机会。
(1)设计可供讲解的内容。本节课中安排了4个讲解活动,第一个是让学生自由选择求解方法;第二个是从不同的角度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三个是巩固练习;第四个是课堂检测。这4个活动串起了整节课的教学内容,在这些活动的引领下,学生如果能讲清楚这几个活动中的内容,也就获得了对整节课知识的完整认识。
(2)提供讲解的机会。每一个活动,都安排了组内讲解和班级交流的机会。课堂上教师积极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敢于尝试、敢于展示、敢于质疑的精神,对学生的讲解给予积极的评价。课堂上教师的一句“你一定能行,试一试”“真好”“还有谁有不同的见解愿意与同学们分享”“很独到的见解”等,能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真诚关爱、由衷的赞许。学生身心得以放松,个性得以张扬,灵性得以展现,在这样的状态下,他们就会敢于讲出自己对题目的理解、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敢于表达出对知识的理解和存在的困惑。
3.针对难点,适时指导。
教师适时地指导是学生“讲学”的必要补充。当学生在小组内讲解的时候,教师参与到小组讨论之中,一方面可以倾听学生的表述,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另一方面可以适当给予一些帮助和指导,以便于对教学程序和教学进度做出相应调整。本节课中,教师的指导主要有两处。第一处是解答过程的书写。学生对解题过程的书写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教师采用的方法是:学生讲解题步骤,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板书解答过程,当学生的表述不准确或有遗漏时,教师及时予以补充,将完整的过程清晰地展示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个范例。第二处是已知3x-2y-1=0, 则y=_______________。由于x、y的系数都不为1,且y的系数为负数,将y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出来,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教师在此处引导学生细致分析方法,并给予指导。这两处指导,真正做到了“学生能讲清楚的让学生讲,教学难点或学生肯定讲不清楚的由教师指导讲”。
4.问题引领,提升素养。
好的问题引领是降低学生“讲学”难度、提升学生素养的重要“拐杖”。学生的“讲学”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不善于将方法进行比较、好中选优;不能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类,与数学思想建立必要的联系等。这些局限性的客观存在,一方面是由于学生数学素养的高度所限,属于能力不够;另一方面是由于这些任务本身就是学习的难点,这就需要教师多动脑筋,通过预设恰当的问题,降低思维的难度,引领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本节课难点主要体现在3个地方:第一是关于转化之后的式子代入原方程组中哪一个方程的问题;第二是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并选择最佳方法的问题;第三是小结中将思想方法显性化的问题。这3个环节,完全让学生去完成,有一定难度。笔者设计了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且适时点拨,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解题的多种方法,学会了比较和选择,而且明确了解题中应用的思想方法。
本节课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为“主讲”,以教师为“主持”,旨在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提高其“发现、解决、表达数学问题”的能力,让“小先生”重回课堂,让学生“主讲”成为培养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县教師发展中心)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以学生为“主讲”的课例,安排了6个环节、4个活动。这4个活动都以自主学习、组内讲解、班级交流的形式开展。由于让学生做主讲人,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所以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教学智慧。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浓厚的兴趣是学生“讲学”成功的前提。很多初中生对数学缺乏兴趣或有畏难情绪,是因为他们对数学的理解与认识不足。教师要能将数学问题引入生活,使学生明白“数学就在我身边”,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需要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使他们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将应用于生活,从而意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课始,教师设计了生活情境,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依据数量关系列出数学式子(方程)。要想解决刚才的实际问题,就需要将这个方程组解出来。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动机,激发了学习兴趣。
2.精研教材,用心安排。
好的设计是学生“讲学”成功的保障。学生讲得好与坏,与教师的课前预设有很大的关系。好的预设,会使学生讲起来有内容、有条理,反之,则会让学生无从下“口”、望而却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精细研读教材,理出教材的重、难点;弄清教材中蕴含了哪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本节课知识基础是什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什么?哪些地方适合学生讲解?什么地方可能“卡壳”?教师都要做深入的思考与安排,并精心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有可以讲解的内容和讲解的机会。
(1)设计可供讲解的内容。本节课中安排了4个讲解活动,第一个是让学生自由选择求解方法;第二个是从不同的角度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三个是巩固练习;第四个是课堂检测。这4个活动串起了整节课的教学内容,在这些活动的引领下,学生如果能讲清楚这几个活动中的内容,也就获得了对整节课知识的完整认识。
(2)提供讲解的机会。每一个活动,都安排了组内讲解和班级交流的机会。课堂上教师积极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敢于尝试、敢于展示、敢于质疑的精神,对学生的讲解给予积极的评价。课堂上教师的一句“你一定能行,试一试”“真好”“还有谁有不同的见解愿意与同学们分享”“很独到的见解”等,能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真诚关爱、由衷的赞许。学生身心得以放松,个性得以张扬,灵性得以展现,在这样的状态下,他们就会敢于讲出自己对题目的理解、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敢于表达出对知识的理解和存在的困惑。
3.针对难点,适时指导。
教师适时地指导是学生“讲学”的必要补充。当学生在小组内讲解的时候,教师参与到小组讨论之中,一方面可以倾听学生的表述,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另一方面可以适当给予一些帮助和指导,以便于对教学程序和教学进度做出相应调整。本节课中,教师的指导主要有两处。第一处是解答过程的书写。学生对解题过程的书写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教师采用的方法是:学生讲解题步骤,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板书解答过程,当学生的表述不准确或有遗漏时,教师及时予以补充,将完整的过程清晰地展示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个范例。第二处是已知3x-2y-1=0, 则y=_______________。由于x、y的系数都不为1,且y的系数为负数,将y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出来,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教师在此处引导学生细致分析方法,并给予指导。这两处指导,真正做到了“学生能讲清楚的让学生讲,教学难点或学生肯定讲不清楚的由教师指导讲”。
4.问题引领,提升素养。
好的问题引领是降低学生“讲学”难度、提升学生素养的重要“拐杖”。学生的“讲学”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不善于将方法进行比较、好中选优;不能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类,与数学思想建立必要的联系等。这些局限性的客观存在,一方面是由于学生数学素养的高度所限,属于能力不够;另一方面是由于这些任务本身就是学习的难点,这就需要教师多动脑筋,通过预设恰当的问题,降低思维的难度,引领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本节课难点主要体现在3个地方:第一是关于转化之后的式子代入原方程组中哪一个方程的问题;第二是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并选择最佳方法的问题;第三是小结中将思想方法显性化的问题。这3个环节,完全让学生去完成,有一定难度。笔者设计了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且适时点拨,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解题的多种方法,学会了比较和选择,而且明确了解题中应用的思想方法。
本节课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为“主讲”,以教师为“主持”,旨在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提高其“发现、解决、表达数学问题”的能力,让“小先生”重回课堂,让学生“主讲”成为培养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县教師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