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花为冠

来源 :读者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皆衣道服,顶金莲花冠,衣画云霞,望之若神仙。
  玉冠斜插,惟恨欠清香,风动处,月明时,不怕吹羌管。
  有学者研究发现,原始先民有时会将鲜花或花蕾作为祀神媒介,戴在头上,进行祈祷仪式。当然,这样簪戴鲜花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美观。中国古人有头戴花蕾的例子,如陕西西安半坡出土仰韶文化人面纹彩陶盆中的人面图像,林河在《论傩文化与中华文明的起源》中称这种三角形尖顶冠源自于“花果形”,是为了祈福和降神。中国先民早期头戴花冠的例子如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一尊大型青铜立人像,头部有高大冠饰。除了兽面、羽毛说之外,王政《三星堆青铜立人新考》认为,该冠是“莲花状的兽面和回字纹冠,顶有花蕾吐释或花果包藏,后脑勺上铸有一凹痕,可能原有发簪之形的饰物嵌于此,是中国原始巫教迎神奉灵的象征标识”。当然,由于人像年代久远,其真实意义已很难还原与解释,这些说法或许只是研究者的一家之言。
  除了前两件花冠实例外,云南晋宁石寨出土盛装乐舞滇人鎏金铜像似乎也可列入。这是四位着舞蹈盛装的舞女。她们右手执法铃,穿左衽衣和齐腰短裙,头戴缀有5个花球的圆锥形高冠,后有长帔垂至地面。这或许是汉魏间盛行的执铎(大铃)而舞的“铎舞”之人。至今,土家族的“八宝铜铃舞”、藏族“热巴”艺人跳的“铃鼓舞”也是执铃而舞的。可见这种执铃起舞形式源远流长,传布极广。故此,有人认为这是滇人“巫舞”的形象。可见,这里的“花冠”仍旧不是为了装饰和美观。
  汉代以后道教兴起,魏晋之后佛教盛行。两者虽然教法各异,但都将莲花看作圣洁之物。这促成了莲花图案以及莲花冠的流行。河南省博物院收藏的北魏巩义石窟寺石刻《帝后礼佛图》中,帝后都戴着莲花冠,这是中国古代最早可以明确辨识的花冠。隋唐时期,发髻插花之风日渐流行。无论是头戴花鬘的佛教人物造型的影响,还是社会统治阶层的推波助澜,都促成了簪花风尚的形成。或许唐人认为只是插花并不尽兴,于是还将冠帽做成花形戴于头上。白居易《长恨歌》云:“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借花之形做冠,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一个亮点。这符合农耕文化所衍生的拟物象形的造物方法。
  其实,在胡风和女效男装流行以前,唐代女子只有道姑和舞女有戴冠习惯。在《云谣集杂曲子·柳青娘》中有“碧罗冠子结初成”之句,“碧罗冠子”只说了冠的色彩为绿色,而唐人和凝《宫词》中的“碧罗冠子簇香莲”则描述了这种冠式有莲花状装饰的特征。
  以玉制冠唐代已有先例。例如,睿宗之女金仙公主和玉真公主出家为道士,玉真公主便着玉叶冠。唐高宗、武后的女儿太平公主为帝后所宠,参与朝政,生活豪奢。这种以玉为饰的冠,称为“玉叶冠”,价值连城。五代蜀主王衍令使官“皆戴金莲花冠”,就连上清宫的道士们也是“皆衣道服,顶金莲花冠,衣画云霞,望之若神仙”。用莲花装饰头部,或者做成花冠,这与佛教、道教文化的传播有着直接关系。在洛阳涧西唐乾元二年(759年)墓出土的高士宴乐纹螺钿镜中盘座举杯的高士,头上就戴着一顶莲花状小冠。唐周昉绘《纨扇仕女图》卷首贵妇人也戴着一顶白色荷花冠,此冠圈口较高大,可将头顶部整体覆盖。又如,南宋《女孝经图》中身穿鞠衣的皇后头上戴的莲花冠。除了将冠做成一朵完整的花朵形状,宋代还有用许多朵小花簇成冠的样式,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五代《宫乐图》中贵妇头上戴的花冠,其形象正如唐代尹鹗《女冠子》中“霞帔金丝薄,花冠玉叶危”所描述的。
高冠盛装乐舞滇人鎏金铜像
其他文献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城乡差距逐渐加大,导致农村青壮年大量流失,村庄逐渐失去活力,农村空心化日益严重,严重阻碍着乡村发展与振兴。通过实地调研获取有关数据,计算了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大成镇13个村的空心化程度,并对空心化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该研究区空心化趋势是逐渐上升,从2007年的27%上升至2016年的54%,上升幅度较大。从空间上,空心化呈现距离场镇中心较近的村庄到边
摘要:识别和分析土地利用的多功能,有助于明确区域土地特点、功能和发展方向,对实现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三生空间视角,以典型旅游型城镇二道白河镇为例,构建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基础的三生空间功能定量测度模型。结果表明,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高值区面积占比分别为2.02%、1.42%、94.34%,其中旅游生产空间价值量的高值区以长白山天池为核心形成3个旅游资源聚落;城镇生活
摘要:2015年3—8月在新疆伊犁新生源公司巴彦岱牛场为研究大提琴、小提琴、低音提琴演奏的轻音乐对泌乳牛免疫机能的影响,选取体质量、年龄、胎次、泌乳量接近、健康状况良好、饲养管理水平完全一致的荷斯坦泌乳牛36头,随机分成2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8头。每期40 d,试验当天起(0 d),每20 d采集血样并测定单产。结果表明,大提琴演奏的音乐能在20 d和40 d显著提升奶牛牛乳中乳糖含量,降低体细
摘要:对2009—2010年和2014—2018年度黄淮南片、长江流域夏大豆国家区试参试种生育期及同期各承试点的可照时数和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3个气象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濉科国审豆3个品种的种植地维度每南移1 °,花前期、花后期、生育期分别缩短0.41、0.64、1.06 d。夏大豆播种后(6.0±1.8)d出苗,需积温(142.6±36.2) ℃·d;出苗至开花需积温(965.9±73
摘要:基于2003—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的基础上,运用稳定性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农业机械化、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农业机械化、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影响,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更容易受到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建议积极推动农机作业向合作社联营方向发展,建立畅通的农村人力资本流动机制,
摘要:研究并明确不同施氮量对水稻性状的影响以及植物调节剂对水稻抗倒伏性能、产量及品质形成的变化特征,旨在为水稻生产中合理施氮和抗倒伏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以优质稻品种(南粳9108、南粳46)为材料,通过设置7种(0、210、240、270、300、330、360 kg/hm2)施氮水平,并在各施肥水平下均增设植物调节剂喷洒处理,研究发现株高、节间长度、茎秆抗折力、弯曲力矩和倒伏指数
俗语:“民以食为天。”  饮食满足了我们的胃肠,愉悦了我们的感官,还浸润了我们的文化。  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认为,“到达一个文化的核心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它的肠胃”。探索我们的祖先吃什么、怎么吃,是一种回溯时光的求知,亦是对传统饮食文化的致敬。  古人创造了“饮食”一词,将“饮”置于“食”之前,是对“饮”之地位的肯定。水是生命的源泉、文化的滥觞。原始先民依水而居,开创出璀璨的人类文明;历代骚客
早期的坎坷经历及生活上的穷困潦倒,促使唐寅在三十岁以后选择以出卖书画为谋生之途。这既为情势所逼的无奈,又是符合他本性和独特人生观之举,藉此可以获得一种经济上的独立和人格上的超然,亦对唐寅后期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唐寅独特艺术风格的产生,与他的卖画生涯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卖文鬻画为谋生  明成化六年(1470年),唐寅出生于吴趋里一户市井细民之家,父亲唐广德是一名
摘要:易地搬迁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减贫机制在于显著改善外部资源环境、增加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以及扩大收入来源等,实现贫困家庭的减贫脱贫。以南疆四地州724户农户为研究对象,利用倾向匹配得分法 (PSM)以及异质性分析来探讨易地搬迁对贫困户的减贫效果。结果表明,易地搬迁对农户减贫具有极显著正向影响(P<0.01)。易地搬遷后,不同就业方式对减贫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以纯农业为主的就业方式对
中国最早出现的类似连环画的画作应该是距今2000多年前的汉代“漆棺画”。考古人员曾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发现“土伯食蛇”和“羊骑鹤”两组连环故事画。情节虽简单,但故事性较强,已具备了连环画的某些特点。  到了东汉时期,这种画的内容变得丰富起来,而且在绘画之外,开始增加了文字说明,时称“榜题”。当时主要以笔画为主,描绘一些符合主流价值观、具有教育意义的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如《孔子见老子》《伏羲女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