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是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内涵应体现为课程和教学上的衔接,根本途径是中高职教育过程的一体化设计。一体化设计实施的前提是地方政府重视职业教育,改革现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整合资源,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系统。
关键词:职业教育体系 中高职衔接 一体化 改革
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形成合理的教育结构,提升职业教育竞争力和吸引力,满足职校生多样化成长,培养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高职教育衔接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中高职衔接构建职业教育体系源于经济的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岗位职业能力的不断变化和提升。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成为人的生活的重要部分,成为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选择。
就职业教育而言,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我国教育政策是面向生产一线,大力发展技术教育,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首当其冲,培养了大批的专业技术人员,较好、较快地解决了建国初期技术人才缺乏的问题。进入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引进了大批三资企业,生产力得到解放,企业的扩张和技术的升级对技术人才需求有所显现,特别是沿海开放城市,吸引了大批内地技能型人才。就全国范围而言,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还不是很突出,因此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仍然确定中职教育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重点,强调发挥中等专业学校的骨干作用。
进入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邓小平南行讲话以后,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加入WTO以后,对外开放更加广阔,人才需求不仅在量上急剧上升,层次上也提出新的要求,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课题。由此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发展的快车道。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三改一补”发展方针,即通过现有的职业大学、部分高等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改革办学模式,调整培养目标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仍不满足时,经批准利用少数具备条件的重点中等专业学校改制或举办高职班等方式作为补充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产业结构不断提升,城市化进程加快,就业与再就业成为新的问题,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联系日益紧密,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成为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国务院在2002年和2005年先后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和《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都强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时间性目标: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综观世界发展史,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越发达职业教育就越发达;经济社会越发达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结构中占的份额就越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力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化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选择。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
二、一体化设计是解决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根本途径
现行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大致归纳为三种:一是五年一贯制,二是通过对口升学实施的“3 2”或“3 3”模式,三是三校生(中专、职高、技校毕业生)通过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升入高职院校。五年一贯制有两种,一种是完全的五年一贯制,即高职院校全程培养,一种是协议式五年一贯制,即前两年或三年在中职,后三年或两年在高职。目前模式主要是从类型、学制、层次在形式上进行衔接,而且规模有限。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1年度职成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所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加快建立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衔接是一个体系,其内部应是连接贯通的。笔者认为,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就是随着全民教育的发展和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中职毕业生有不断提升自己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的畅通渠道,可以读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等,以使自己实现从技能型人才到高端人才的转变,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岗位发展的需要,适应个人发展的需要。这一畅通渠道不仅使中职生能从一个中职学校不断进入更高层次的学校进行学习,更重要的是他提升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是循序渐进的、贯通的。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从顶层设计可以看出,中高职教育,是不同层次同一类型的教育,培养目标同向,培养途径相似,只是在人才培养层次上有高低之分。中职生培养重在一技之长,高职生比中职生有更深的理论知识和更高的技能。培养目标的同向和层次上存在的高低差异,决定了中高职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内容、实践内容上能够相互贯通、相互衔接。“加强中职与高职之间层次、生源、专业与课程结构的递进衔接, 既是遵循职业教育体系的内部关系规律的必然要求, 也是顺应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由低级向高级培养提高的身心发展与认知发展规律的内在需要”。目前的中高职衔接存在两张皮现象,高职与中职校不相往来、各自为政,专业不对接、课程体系雷同、教学内容重复,中高职内部关联不协调,没有形成有机的体系,人才培养效率低下,造成教育资源浪费。
要达到中高职有机衔接,唯一的选择是对中高职教育过程进行一体化设计。目前,在中高职衔接的内容上已基本取得共识,包括10个方面:培养目标的衔接、专业设置的衔接、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的衔接、教学内容的衔接、教学资源的衔接、人才成长途径的衔接、质量评价的衔接、行业指导的衔接、教师培养的衔接、校企合作的衔接。一体化设计就是要从这10个方面着手让中高职统一于一个系统形成体系。专业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相衔接是一体化设计的核心,中高职学校要明确各自办学定位,科学合理确立各专业在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的培养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减少课程内容重复,制定中高职相互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要充分发挥中高职学校各自优势,与行业企业合作,联合制定五年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分别由中高职学校组织实施。 “一个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应是从初级到高级层次的结构合理、递进衔接的完整系统,其体系内的各组成要素、各层次间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相互依存的,共处于系统的整体之中,不可脱离或割裂。因此,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必须遵循系统的整体性原则”。一体化设计正是体现整体性原则的人才培养运作机制选择,这种选择使人才培养的前期调研与论证工作,特别是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的设计是整体预先的,而不是如现在的中职、高职各顾各的分离单一运作,而且这种选择使人才培养过程的资源配置是统一协调的,有利于教学的及时调整,从而保证学生学习内容和进程的科学性和连贯性。
因此,一体化设计是推进中高职衔接的根本途径。认识这个选择并不难,问题是落实看似在学校,实质却取决于政府对职业教育管理现有体制的改革。
三、发挥政府职能,探索中高职教育管理一体化机制
管理系统的统一协调性是落实目标选择的先决条件。中高职教育过程一体化设计,从具体实施主体上看似乎是学校的任务,但在现实中,中高职衔接难以推进,这是因为目前我国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各自为营,学校与学校之间也常常分属不同的部门或行业与企业,以至于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相互独立、相互脱节,造成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互不了解、互不交往,缺乏必要的协作与交流,缺乏统筹兼顾的科学管理体系。这种管理的分离和资源的分散状态,使中高职衔接的10个方面的工作无法协调,从而也无法做出完整的一体化人才培养设计。因此,地方政府要认识到中高职衔接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对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中高职衔接不是单纯的教育内部改革,离开政府的作为,中高职衔接就难以实质性进展。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一体化设计的管理体制障碍,需要政府发挥主导和协调作用,整合资源使之形成统一的系统。在这个统一协调的系统下,对一个地区的中职、高职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资源、人才成长途径、质量评价、行业指导、教师培养、校企合作进行统一的论证和一体化设计。创造落实一体化设计的先决条件,这是地方政府服务中高职衔接的当务之急。
就目前中高职教育发展状况,笔者认为,推进中高职一体化设计,地方政府要加强统筹管理,鼓励中高职资源整合,高职院校通过设立附属中职学校,来实施中高职有效衔接。鼓励建立区域性或行业性职教集团,在集团内部研究和探索中高职衔接的有效途径。鼓励高职招生改革,扩大高职校对口具体中职校招生,以利中高职学校通过协议进行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分段实施。中高职资源的整合或共享,有利于中高职衔接,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有利于职业教育做强、做大。
参考文献:
[1]王宇波.北京市中高职衔接的现实进展与模式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5).
[2]王育培.大众化背景下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问题研究[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9(12).
[3]刘辉,王海亮.中高职衔接的历史逻辑、现实困境及其超越[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
关键词:职业教育体系 中高职衔接 一体化 改革
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形成合理的教育结构,提升职业教育竞争力和吸引力,满足职校生多样化成长,培养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高职教育衔接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中高职衔接构建职业教育体系源于经济的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岗位职业能力的不断变化和提升。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成为人的生活的重要部分,成为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选择。
就职业教育而言,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我国教育政策是面向生产一线,大力发展技术教育,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首当其冲,培养了大批的专业技术人员,较好、较快地解决了建国初期技术人才缺乏的问题。进入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引进了大批三资企业,生产力得到解放,企业的扩张和技术的升级对技术人才需求有所显现,特别是沿海开放城市,吸引了大批内地技能型人才。就全国范围而言,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还不是很突出,因此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仍然确定中职教育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重点,强调发挥中等专业学校的骨干作用。
进入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邓小平南行讲话以后,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加入WTO以后,对外开放更加广阔,人才需求不仅在量上急剧上升,层次上也提出新的要求,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课题。由此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发展的快车道。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三改一补”发展方针,即通过现有的职业大学、部分高等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改革办学模式,调整培养目标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仍不满足时,经批准利用少数具备条件的重点中等专业学校改制或举办高职班等方式作为补充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产业结构不断提升,城市化进程加快,就业与再就业成为新的问题,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联系日益紧密,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成为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国务院在2002年和2005年先后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和《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都强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时间性目标: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综观世界发展史,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越发达职业教育就越发达;经济社会越发达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结构中占的份额就越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力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化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选择。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
二、一体化设计是解决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根本途径
现行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大致归纳为三种:一是五年一贯制,二是通过对口升学实施的“3 2”或“3 3”模式,三是三校生(中专、职高、技校毕业生)通过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升入高职院校。五年一贯制有两种,一种是完全的五年一贯制,即高职院校全程培养,一种是协议式五年一贯制,即前两年或三年在中职,后三年或两年在高职。目前模式主要是从类型、学制、层次在形式上进行衔接,而且规模有限。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1年度职成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所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加快建立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衔接是一个体系,其内部应是连接贯通的。笔者认为,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就是随着全民教育的发展和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中职毕业生有不断提升自己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的畅通渠道,可以读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等,以使自己实现从技能型人才到高端人才的转变,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岗位发展的需要,适应个人发展的需要。这一畅通渠道不仅使中职生能从一个中职学校不断进入更高层次的学校进行学习,更重要的是他提升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是循序渐进的、贯通的。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从顶层设计可以看出,中高职教育,是不同层次同一类型的教育,培养目标同向,培养途径相似,只是在人才培养层次上有高低之分。中职生培养重在一技之长,高职生比中职生有更深的理论知识和更高的技能。培养目标的同向和层次上存在的高低差异,决定了中高职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内容、实践内容上能够相互贯通、相互衔接。“加强中职与高职之间层次、生源、专业与课程结构的递进衔接, 既是遵循职业教育体系的内部关系规律的必然要求, 也是顺应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由低级向高级培养提高的身心发展与认知发展规律的内在需要”。目前的中高职衔接存在两张皮现象,高职与中职校不相往来、各自为政,专业不对接、课程体系雷同、教学内容重复,中高职内部关联不协调,没有形成有机的体系,人才培养效率低下,造成教育资源浪费。
要达到中高职有机衔接,唯一的选择是对中高职教育过程进行一体化设计。目前,在中高职衔接的内容上已基本取得共识,包括10个方面:培养目标的衔接、专业设置的衔接、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的衔接、教学内容的衔接、教学资源的衔接、人才成长途径的衔接、质量评价的衔接、行业指导的衔接、教师培养的衔接、校企合作的衔接。一体化设计就是要从这10个方面着手让中高职统一于一个系统形成体系。专业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相衔接是一体化设计的核心,中高职学校要明确各自办学定位,科学合理确立各专业在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的培养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减少课程内容重复,制定中高职相互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要充分发挥中高职学校各自优势,与行业企业合作,联合制定五年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分别由中高职学校组织实施。 “一个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应是从初级到高级层次的结构合理、递进衔接的完整系统,其体系内的各组成要素、各层次间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相互依存的,共处于系统的整体之中,不可脱离或割裂。因此,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必须遵循系统的整体性原则”。一体化设计正是体现整体性原则的人才培养运作机制选择,这种选择使人才培养的前期调研与论证工作,特别是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的设计是整体预先的,而不是如现在的中职、高职各顾各的分离单一运作,而且这种选择使人才培养过程的资源配置是统一协调的,有利于教学的及时调整,从而保证学生学习内容和进程的科学性和连贯性。
因此,一体化设计是推进中高职衔接的根本途径。认识这个选择并不难,问题是落实看似在学校,实质却取决于政府对职业教育管理现有体制的改革。
三、发挥政府职能,探索中高职教育管理一体化机制
管理系统的统一协调性是落实目标选择的先决条件。中高职教育过程一体化设计,从具体实施主体上看似乎是学校的任务,但在现实中,中高职衔接难以推进,这是因为目前我国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各自为营,学校与学校之间也常常分属不同的部门或行业与企业,以至于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相互独立、相互脱节,造成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互不了解、互不交往,缺乏必要的协作与交流,缺乏统筹兼顾的科学管理体系。这种管理的分离和资源的分散状态,使中高职衔接的10个方面的工作无法协调,从而也无法做出完整的一体化人才培养设计。因此,地方政府要认识到中高职衔接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对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中高职衔接不是单纯的教育内部改革,离开政府的作为,中高职衔接就难以实质性进展。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一体化设计的管理体制障碍,需要政府发挥主导和协调作用,整合资源使之形成统一的系统。在这个统一协调的系统下,对一个地区的中职、高职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资源、人才成长途径、质量评价、行业指导、教师培养、校企合作进行统一的论证和一体化设计。创造落实一体化设计的先决条件,这是地方政府服务中高职衔接的当务之急。
就目前中高职教育发展状况,笔者认为,推进中高职一体化设计,地方政府要加强统筹管理,鼓励中高职资源整合,高职院校通过设立附属中职学校,来实施中高职有效衔接。鼓励建立区域性或行业性职教集团,在集团内部研究和探索中高职衔接的有效途径。鼓励高职招生改革,扩大高职校对口具体中职校招生,以利中高职学校通过协议进行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分段实施。中高职资源的整合或共享,有利于中高职衔接,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有利于职业教育做强、做大。
参考文献:
[1]王宇波.北京市中高职衔接的现实进展与模式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5).
[2]王育培.大众化背景下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问题研究[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9(12).
[3]刘辉,王海亮.中高职衔接的历史逻辑、现实困境及其超越[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