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理论影响实践的角度看,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都负有极大的责任。同时,危机中各国的救市政策本质上仍属于凯恩斯式的救急方案。本文首先概述了凯恩斯主义相关理论,总结出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之间的同异点;接着分析金融危机的根源和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救市政策;最后指出凯恩斯主义未来的可能发展方向及应对其进行正确认识。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 全球金融危机 新自由主义 救市
一、凯恩斯主义理论
(一)凯恩斯主义的三种形态
1、正统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是基于凯恩斯传统而发展起来的宏观经济学的统称,它本身就存在各种形态。凯恩斯《自由放任主义的终结》(1926)和《通论》(1936)奠定了这种思想传统的基础。这种传统的核心思想在于:(1)对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基本诊断是:我们生存于其中的经济社会,其显著缺点乃在于不能提供充分就业,以及财富与所得之分配有欠公平合理;(2)要修补制度的这些缺陷,政府就必须终结自由放任主义,采取积极的行动。这类行动的核心包括两个部分:运用积极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进行总需求管理,使经济走向充分就业的均衡;运用收入再分配政策,降低财富和收入的严重不均等程度以扩大有效需求。
由这种思想所引发的凯恩斯革命,诞生出正统凯恩斯主义。它以IS~LM模型作为凯恩斯理论的规范表达方式,曾在上世纪50~60年代统治着西方宏观经济学,并且对工业化社会在这一时期的政策有着巨大的良好影响,以至于有不少学者把二战后1950~1973年期间发达国家所享有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凯恩斯主义稳定化政策的直接结果。这确实是工业化国家的黄金时代,通货膨胀和失业率较低,GDP增长率较高,经济周期得到控制。
2、新凯恩斯主义
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石油危机的冲击,以及随之而来的滞胀问题,彻底暴露出正统凯恩斯主义的理论缺陷和在政策建议方面的无能。例如,1972~1982年期间,美国的年均通货膨胀率为8.7%,失业率7 %,而GDP增长率只有2.2%,理想的菲利普斯曲线也消失了。再加上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等在理论上的批判,到20世纪70年代,正统凯恩斯主义结束了它在学术界的统治地位。
然而,凯恩斯主义并没有就此消亡。在与货币主义、以理性预期学派和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的争论过程中,凯恩斯主义在烈火中获得新生,形成所谓的新凯恩斯主义。到上世纪90年代之后,新凯恩斯主义成为主流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发明出新的分析工具AD~AS模型,可以解释滞胀现象。新凯恩斯主义对凯恩斯主义的最重要贡献是:第一,使凯恩斯主义宏观理论的微观基础更加牢固,把各种价格和工资粘性的解释建立在个人理性行为的基础上;第二,论证了市场的不完全性、信息的不对称性、交易成本的存在如何放大各种外部冲击对经济运行波动的影响;第三,细化总需求管理政策,把货币政策(只关注货币、利率等政策变量)拓展到金融政策,细化财政政策,把作为总需求政策组成部分的再分配政策和作为总供给政策组成部分的税收激励等区别开来。
3、后凯恩斯主义
同时,与正统凯恩斯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同时并存的,还有一些凯恩斯主义者,他们对凯恩斯传统的重点和核心思想的理解不同于正统凯恩斯主义,被称为后凯恩斯主义。它又分为欧洲阵营和美国阵营。前者比较重视凯恩斯所说的资本主义财富与所得之分配有欠公平合理这一缺陷;后者把注意力集中在不确定性以及货币金融对经济体的影响和作用方面。但是,后凯恩斯主义就是在其活跃的时期也处于学术边缘的地位,仅仅对欧洲国家的实践有微小的影响。
(二)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主义
凯恩斯革命的成功曾经使古典传统失去其在经济学中的风光地位。但20世纪70年代之后,古典传统又以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的身份重新焕发出其学术魅力。与新凯恩斯主义不同,新古典主义试图通过建构一种从下到上的方式来为宏观经济学提供一套微观基础,其模型是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和市场连续出清这三个基本假说的有机组合。
经过长期的争论 ,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之间达到了某些共识 ,并共享主流的地位。其主要包括:(1)信奉自由市场制度及其两个基石,即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和自由竞争的原则,并且都坚持有效率的自由市场必须以法治为制度基础;(2)信奉自由市场具有一种内在的均衡和效率的机制;(3)新凯恩斯主义接受了新古典主义的2/3的假说,只是拒绝了市场连续出清的假设。而两者的分歧主要在于:第一,新古典主义认为,经济波动并不是自由市场经济存在缺陷的证明,而是个人最优化决策的产物,是价格机制发挥作用在宏观上的表现形式;而新凯恩斯主义坚持认为,经济周期现象表明了某种重大的市场缺陷,要恢复到均衡,需要一个较长的调整过渡期。第二,新古典主义认为 ,政府不应试图用稳定政策来消除经济波动,这类政策努力不仅不可能达到所期望的政策目标,甚至会加剧经济的波动,从而减少社会的福利;而新凯恩斯主义则坚持认为,这类政策对于降低经济的波动是必不可少的。
二、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
2008年金融危机从美国爆发并迅速蔓延到全球,带给国际社会深刻反思,连西方大国舆论都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和价值观进行重新审视,并重新思考社会主义的现实和未来价值。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冷战结束后资本主义世界宣称要把社会主义扔进垃圾堆,认为世界历史已经终结。在这两种舆论反差中,国际社会不断地搜寻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源。
总所周知,在这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10多年中,美国经济的运行相当稳定。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步入一高双低的良好态势,即实际GDP增长率高,而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因此,在这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美国经济之所以出现这种稳定状态,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良好的经济政策,具体说,就是宏观上的格林斯潘主义和微观上的里根主义。 但是,危机爆发之后经济学家对此次危机的思想根源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相互推脱责任。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认为,民主党执政时期的美国政府干预市场运行是导致这次危机的根本原因,危机再次证明“政府不能解决问题,它本身就是问题的一部分”。新凯恩斯主义则认为,这次危机标志着以自由放任为特征的“里根主义”彻底破产。
要对这种相互指责的状态做出实事求是的解析,就必须分析支配近20多年美国政策的经济思想基础。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经济政策已经转换为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并用的政策形态。
(一)格林斯潘的新凯恩斯主义政策
金融危机发生之前,许多经济学家曾经把美国经济的相对稳定归功于格林斯潘。正是他关于利率和货币供给的决策,使美国经济保持在合适的轨道上,避免了深度的衰退和通货膨胀的失控。在这一点上,美联储尽到了职责,也符合凯恩斯主义如何熨平经济波动的政策思想。
具体说,为刺激经济增长,1991~1999年间美联储把联邦基金利率从7%一度降至3 %。利率的大幅下调刺激美国企业不断增大设备投资,形成美国二战后最长的经济扩张期(即新经济)。2000年,美国纳斯达克股市泡沫破裂,为刺激总需求,美联储由加息周期转为减息周期。但是,正是这一轮的低利率政策迅速刺激了美国房市的高度繁荣,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推高房价。这使得美国众多的金融机构对于房地产市场的预期过分乐观,贷款条件不断放松,以至于没有任何信用记录的低收入者也可以获得房贷,从而最终给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埋下了隐患。
若说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只在于美国自身的宏观经济政策,但是从经济泡沫的培育过程看,格林斯潘一直使用有意含混不清的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这种做法使得其理论立场也不甚清晰,人们常用“新货币主义”来指称这种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混合体,其实这正是新凯恩斯主义的本质。
(二)里根主义的新古典主义政策
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权掀起新自由主义政策潮流,形成“里根主义”。这种“里根主义”的核心思想其实是新古典主义政策思想的核心,即小政府和经济自由化。小政府要求减少政府财政支出,经济自由化认为市场是最有效率的制度,应尽量取消对市场行为的约束。在美国的实践中,其后的克林顿和布什政府基本上都遵循着里根主义,这类政策对最近20多年美国的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美国过于相信自由市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整能力,在金融领域也大力推行自由化,主观上造成了金融监管的缺失和松懈。也就是说,以自由为核心的监管理念、监管制度的漏洞和监管手段的不足使金融体系的风险逐步积累也是导致此次危机的重要原因。
三、 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救市方案与实质
(一)主要经济体的救市方案
1、美国救市方案
为阻止金融危机进一步深化,美国国会参议院于2008年9月通过了政府提出的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 美国国会众院否决了7000亿美元救市法案。现救市方案总额增至8500亿,10月3日在众议院投票获得通过。美国财政部和联储联手推出的救市方案,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发行国债收购主要金融机构手中的不良资产,挽救金融企业日益恶化的资产负债表,加强其资金的流动性和偿付能力,达到稳定金融体系的目的。美国本轮的救市计划事实上是想通过斩断金融崩溃中的关键链条来达到阻止危机进一步蔓延的做法 ,这是面对金融危机所能做出的最优选择。这符合新凯恩斯主义债务型通货紧缩假说的精神。
2、欧元区国家救市方案
欧元区15国首脑于2008年10月12日在巴黎召开欧元区首次峰会并推出联合救市计划,以共同应对当前金融危机。此项计划的要点是:债务担保,欧元区成员国2009年年底前为银行5年期以下的新债务提供担保,以帮助增强投资者对收回投资及其回报的信心,降低银行借贷难度;银行资本重组,欧元区国家政府承诺以资本重组和其他“相应手段”救助陷入危机的大型金融机构;政府控股,政府可以购买优先股的方式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直接注资;会计规则,政府将寻求改变“按市值计价”的会计规则,防止银行因金融危机冲击而标价过低,从而加剧市场恐慌气氛。
3、中国救市方案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8年11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初步匡算,实施上述工程建设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为加快建设进度,会议决定今年四季度先增加安排中央投资1000亿元,明年灾后重建基金提前安排200亿元,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总规模达到4000亿元。会议要求,扩大投资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
(二)救市方案的新凯恩斯主义本质
凯恩斯革命本来就是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在这种意义上,凯恩斯主义带有危机经济学或克鲁格曼所说的“萧条经济学”的性质。在新凯恩斯主义者看来 ,以上那些做法是理所当然的。其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克鲁格曼的观点: 我们要以不惜一切代价扭转形势的精神来应对当前的危机,如果我们做得还不够,那就加大力度,改变方法,直到信贷开始流动,实体经济开始恢复。
因此,对于应对这场危机克鲁格曼提出的具体方案是:“首要的任务是金融救助以避免金融瘫痪,而要实现这一点的方法就是注入更多的资金,注入资金的系统应该包括传统银行和影子银行系统。如果注入资金效果不显著,可以对金融体系实施全面的暂时国有化。其次,即使信贷市场复苏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威胁仍然存在,必须采取素来高效的老药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刺激措施”。最后 ,在经济呈现出恢复之势,则必须转向预防性的措施,改革金融体系以防止危机再次爆发。美国政府和其他国家的救市政策方案开启的是危机管理机制,或者说各国的救市政策在本质上属于一种应急政策。 四、基本结论
(一)凯恩斯主义是以需求导向型为主的经济模型
凯恩斯革命带来的永久性政策影响就是总需求管理政策的提出和不断完善。只要是这类政策,就必然带有凯恩斯主义的性质。因此,二战以来凯恩斯主义对政府政策的影响从来就没有消失过,只不过是在不同时代影响实践政策的凯恩斯主义形态不同。同时,所有形态的凯恩斯主义都是自由制度的拥护者,它们反对的只是放任自由主义形式的市场制度。
(二)各经济体救市方案是一种凯恩斯主义式的应急政策
此次金融危机在西方社会引发了关于资本主义未来模式的争论。主流媒体中出现一种主张反对市场经济的思潮,认为美国不得不干预经济,甚至于采取某些 国有化政策。这其实是把政府救市行动等同于国有化,进而等同于社会主义,是对自由市场制度的误解。危机时期西方国家采取一些类似国有化的措施,但这些国家的政府并不会无限期地直接管理经济,而会在危机过后又重新私有化,并放松某些应急的管制措施。
西方基本经济制度的核心是以财产私有制和自由竞争原则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制度,它不会因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改变,但具体管理体制却会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而改变。在西方社会历史和现实中的自由市场制度从来都不是纯粹的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市场要受到大量的治理制度和政府政策的影响,而是根据经济实际运行的时代要求,不同时代的政府管制的范围和干预的程度也不同。
(三)要正确认识凯恩斯主义政策的有效性
救市政策不应该阻碍正常的经济调整,更不应该保护那些原本就应抛弃的落后的生产力部分。明智的经济政策既要考虑到短期的效应,也要考虑到那些必须预见到的效应——长期影响。总需求管理政策,运用得当可以抑制经济的波动幅度;而运用失当,它就会给经济埋下巨大的隐患。没有一种经济能够保持永远繁荣,波动是市场经济自身调整的必然过程,有助于处理繁荣时期所积累的问题。但是,每当经济面临衰退之时政策当局总是热心于扩张性的总需求政策,使繁荣人为地延续下去。这种政策,虽然在短期中有助于降低失业率和维持暂时的表面繁荣,但在长期中却容易使经济体滋生出各种经济泡沫,阻碍经济结构的正常调整。因此,以新凯恩斯主义为信条的政策执行者对总需求管理政策也应持一种谨慎的态度,对人们用一系列的短期目标管理长期经济的智慧持慎重态度。
(四)新凯恩斯主义的发展方向
新古典主义在学术上居于显赫的地位,但在宏观政策的实践方面却一直是凯恩斯主义或其变体居于支配地位。而新凯恩斯主义者虽然对宏观政策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其本身却没有形成一种统一的理论框架。全球金融危机,一方面使凯恩斯主义者更谨慎地审视自由市场制度本身存在的内在缺陷;另一方面也会使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对政府干预行为的怀疑程度降低。借助此次金融危机,由于双方都是在微观基础上进行宏观政策的争论,而微观经济学是比较成熟。因此,凯恩斯主义可以强化其学术地位,并加快这两种主义走向新的综合,使得双方的差距不断缩小。
参考文献:
[1] 克鲁格曼.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M],中信出版社,2009,第178页.
[2] 许经勇.萧条经济背景下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创新性和现实性[J].理论探索与争鸣,2002,(2).
[3] [美]大卫·科茨.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J].海外视野.2008(13).
[4]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 张秀娈,陈新岗.试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美国经济史的影响[J].山东社会科学,2007,(5).
[6] 番薯.金融危机与政府救市[J].时代周刊,2008,(7).
[7] [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斯蒂格利茨经济学文集》(第四卷:宏观经济学:增长与分配)[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9月
[8] [英]布莱恩·斯诺登、霍华德·R·文著:《现代宏观经济学:起源、发展和现状》[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 全球金融危机 新自由主义 救市
一、凯恩斯主义理论
(一)凯恩斯主义的三种形态
1、正统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是基于凯恩斯传统而发展起来的宏观经济学的统称,它本身就存在各种形态。凯恩斯《自由放任主义的终结》(1926)和《通论》(1936)奠定了这种思想传统的基础。这种传统的核心思想在于:(1)对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基本诊断是:我们生存于其中的经济社会,其显著缺点乃在于不能提供充分就业,以及财富与所得之分配有欠公平合理;(2)要修补制度的这些缺陷,政府就必须终结自由放任主义,采取积极的行动。这类行动的核心包括两个部分:运用积极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进行总需求管理,使经济走向充分就业的均衡;运用收入再分配政策,降低财富和收入的严重不均等程度以扩大有效需求。
由这种思想所引发的凯恩斯革命,诞生出正统凯恩斯主义。它以IS~LM模型作为凯恩斯理论的规范表达方式,曾在上世纪50~60年代统治着西方宏观经济学,并且对工业化社会在这一时期的政策有着巨大的良好影响,以至于有不少学者把二战后1950~1973年期间发达国家所享有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凯恩斯主义稳定化政策的直接结果。这确实是工业化国家的黄金时代,通货膨胀和失业率较低,GDP增长率较高,经济周期得到控制。
2、新凯恩斯主义
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石油危机的冲击,以及随之而来的滞胀问题,彻底暴露出正统凯恩斯主义的理论缺陷和在政策建议方面的无能。例如,1972~1982年期间,美国的年均通货膨胀率为8.7%,失业率7 %,而GDP增长率只有2.2%,理想的菲利普斯曲线也消失了。再加上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等在理论上的批判,到20世纪70年代,正统凯恩斯主义结束了它在学术界的统治地位。
然而,凯恩斯主义并没有就此消亡。在与货币主义、以理性预期学派和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的争论过程中,凯恩斯主义在烈火中获得新生,形成所谓的新凯恩斯主义。到上世纪90年代之后,新凯恩斯主义成为主流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发明出新的分析工具AD~AS模型,可以解释滞胀现象。新凯恩斯主义对凯恩斯主义的最重要贡献是:第一,使凯恩斯主义宏观理论的微观基础更加牢固,把各种价格和工资粘性的解释建立在个人理性行为的基础上;第二,论证了市场的不完全性、信息的不对称性、交易成本的存在如何放大各种外部冲击对经济运行波动的影响;第三,细化总需求管理政策,把货币政策(只关注货币、利率等政策变量)拓展到金融政策,细化财政政策,把作为总需求政策组成部分的再分配政策和作为总供给政策组成部分的税收激励等区别开来。
3、后凯恩斯主义
同时,与正统凯恩斯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同时并存的,还有一些凯恩斯主义者,他们对凯恩斯传统的重点和核心思想的理解不同于正统凯恩斯主义,被称为后凯恩斯主义。它又分为欧洲阵营和美国阵营。前者比较重视凯恩斯所说的资本主义财富与所得之分配有欠公平合理这一缺陷;后者把注意力集中在不确定性以及货币金融对经济体的影响和作用方面。但是,后凯恩斯主义就是在其活跃的时期也处于学术边缘的地位,仅仅对欧洲国家的实践有微小的影响。
(二)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主义
凯恩斯革命的成功曾经使古典传统失去其在经济学中的风光地位。但20世纪70年代之后,古典传统又以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的身份重新焕发出其学术魅力。与新凯恩斯主义不同,新古典主义试图通过建构一种从下到上的方式来为宏观经济学提供一套微观基础,其模型是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和市场连续出清这三个基本假说的有机组合。
经过长期的争论 ,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之间达到了某些共识 ,并共享主流的地位。其主要包括:(1)信奉自由市场制度及其两个基石,即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和自由竞争的原则,并且都坚持有效率的自由市场必须以法治为制度基础;(2)信奉自由市场具有一种内在的均衡和效率的机制;(3)新凯恩斯主义接受了新古典主义的2/3的假说,只是拒绝了市场连续出清的假设。而两者的分歧主要在于:第一,新古典主义认为,经济波动并不是自由市场经济存在缺陷的证明,而是个人最优化决策的产物,是价格机制发挥作用在宏观上的表现形式;而新凯恩斯主义坚持认为,经济周期现象表明了某种重大的市场缺陷,要恢复到均衡,需要一个较长的调整过渡期。第二,新古典主义认为 ,政府不应试图用稳定政策来消除经济波动,这类政策努力不仅不可能达到所期望的政策目标,甚至会加剧经济的波动,从而减少社会的福利;而新凯恩斯主义则坚持认为,这类政策对于降低经济的波动是必不可少的。
二、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
2008年金融危机从美国爆发并迅速蔓延到全球,带给国际社会深刻反思,连西方大国舆论都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和价值观进行重新审视,并重新思考社会主义的现实和未来价值。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冷战结束后资本主义世界宣称要把社会主义扔进垃圾堆,认为世界历史已经终结。在这两种舆论反差中,国际社会不断地搜寻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源。
总所周知,在这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10多年中,美国经济的运行相当稳定。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步入一高双低的良好态势,即实际GDP增长率高,而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因此,在这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美国经济之所以出现这种稳定状态,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良好的经济政策,具体说,就是宏观上的格林斯潘主义和微观上的里根主义。 但是,危机爆发之后经济学家对此次危机的思想根源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相互推脱责任。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认为,民主党执政时期的美国政府干预市场运行是导致这次危机的根本原因,危机再次证明“政府不能解决问题,它本身就是问题的一部分”。新凯恩斯主义则认为,这次危机标志着以自由放任为特征的“里根主义”彻底破产。
要对这种相互指责的状态做出实事求是的解析,就必须分析支配近20多年美国政策的经济思想基础。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经济政策已经转换为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并用的政策形态。
(一)格林斯潘的新凯恩斯主义政策
金融危机发生之前,许多经济学家曾经把美国经济的相对稳定归功于格林斯潘。正是他关于利率和货币供给的决策,使美国经济保持在合适的轨道上,避免了深度的衰退和通货膨胀的失控。在这一点上,美联储尽到了职责,也符合凯恩斯主义如何熨平经济波动的政策思想。
具体说,为刺激经济增长,1991~1999年间美联储把联邦基金利率从7%一度降至3 %。利率的大幅下调刺激美国企业不断增大设备投资,形成美国二战后最长的经济扩张期(即新经济)。2000年,美国纳斯达克股市泡沫破裂,为刺激总需求,美联储由加息周期转为减息周期。但是,正是这一轮的低利率政策迅速刺激了美国房市的高度繁荣,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推高房价。这使得美国众多的金融机构对于房地产市场的预期过分乐观,贷款条件不断放松,以至于没有任何信用记录的低收入者也可以获得房贷,从而最终给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埋下了隐患。
若说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只在于美国自身的宏观经济政策,但是从经济泡沫的培育过程看,格林斯潘一直使用有意含混不清的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这种做法使得其理论立场也不甚清晰,人们常用“新货币主义”来指称这种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混合体,其实这正是新凯恩斯主义的本质。
(二)里根主义的新古典主义政策
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权掀起新自由主义政策潮流,形成“里根主义”。这种“里根主义”的核心思想其实是新古典主义政策思想的核心,即小政府和经济自由化。小政府要求减少政府财政支出,经济自由化认为市场是最有效率的制度,应尽量取消对市场行为的约束。在美国的实践中,其后的克林顿和布什政府基本上都遵循着里根主义,这类政策对最近20多年美国的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美国过于相信自由市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整能力,在金融领域也大力推行自由化,主观上造成了金融监管的缺失和松懈。也就是说,以自由为核心的监管理念、监管制度的漏洞和监管手段的不足使金融体系的风险逐步积累也是导致此次危机的重要原因。
三、 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救市方案与实质
(一)主要经济体的救市方案
1、美国救市方案
为阻止金融危机进一步深化,美国国会参议院于2008年9月通过了政府提出的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 美国国会众院否决了7000亿美元救市法案。现救市方案总额增至8500亿,10月3日在众议院投票获得通过。美国财政部和联储联手推出的救市方案,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发行国债收购主要金融机构手中的不良资产,挽救金融企业日益恶化的资产负债表,加强其资金的流动性和偿付能力,达到稳定金融体系的目的。美国本轮的救市计划事实上是想通过斩断金融崩溃中的关键链条来达到阻止危机进一步蔓延的做法 ,这是面对金融危机所能做出的最优选择。这符合新凯恩斯主义债务型通货紧缩假说的精神。
2、欧元区国家救市方案
欧元区15国首脑于2008年10月12日在巴黎召开欧元区首次峰会并推出联合救市计划,以共同应对当前金融危机。此项计划的要点是:债务担保,欧元区成员国2009年年底前为银行5年期以下的新债务提供担保,以帮助增强投资者对收回投资及其回报的信心,降低银行借贷难度;银行资本重组,欧元区国家政府承诺以资本重组和其他“相应手段”救助陷入危机的大型金融机构;政府控股,政府可以购买优先股的方式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直接注资;会计规则,政府将寻求改变“按市值计价”的会计规则,防止银行因金融危机冲击而标价过低,从而加剧市场恐慌气氛。
3、中国救市方案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8年11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初步匡算,实施上述工程建设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为加快建设进度,会议决定今年四季度先增加安排中央投资1000亿元,明年灾后重建基金提前安排200亿元,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总规模达到4000亿元。会议要求,扩大投资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
(二)救市方案的新凯恩斯主义本质
凯恩斯革命本来就是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在这种意义上,凯恩斯主义带有危机经济学或克鲁格曼所说的“萧条经济学”的性质。在新凯恩斯主义者看来 ,以上那些做法是理所当然的。其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克鲁格曼的观点: 我们要以不惜一切代价扭转形势的精神来应对当前的危机,如果我们做得还不够,那就加大力度,改变方法,直到信贷开始流动,实体经济开始恢复。
因此,对于应对这场危机克鲁格曼提出的具体方案是:“首要的任务是金融救助以避免金融瘫痪,而要实现这一点的方法就是注入更多的资金,注入资金的系统应该包括传统银行和影子银行系统。如果注入资金效果不显著,可以对金融体系实施全面的暂时国有化。其次,即使信贷市场复苏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威胁仍然存在,必须采取素来高效的老药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刺激措施”。最后 ,在经济呈现出恢复之势,则必须转向预防性的措施,改革金融体系以防止危机再次爆发。美国政府和其他国家的救市政策方案开启的是危机管理机制,或者说各国的救市政策在本质上属于一种应急政策。 四、基本结论
(一)凯恩斯主义是以需求导向型为主的经济模型
凯恩斯革命带来的永久性政策影响就是总需求管理政策的提出和不断完善。只要是这类政策,就必然带有凯恩斯主义的性质。因此,二战以来凯恩斯主义对政府政策的影响从来就没有消失过,只不过是在不同时代影响实践政策的凯恩斯主义形态不同。同时,所有形态的凯恩斯主义都是自由制度的拥护者,它们反对的只是放任自由主义形式的市场制度。
(二)各经济体救市方案是一种凯恩斯主义式的应急政策
此次金融危机在西方社会引发了关于资本主义未来模式的争论。主流媒体中出现一种主张反对市场经济的思潮,认为美国不得不干预经济,甚至于采取某些 国有化政策。这其实是把政府救市行动等同于国有化,进而等同于社会主义,是对自由市场制度的误解。危机时期西方国家采取一些类似国有化的措施,但这些国家的政府并不会无限期地直接管理经济,而会在危机过后又重新私有化,并放松某些应急的管制措施。
西方基本经济制度的核心是以财产私有制和自由竞争原则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制度,它不会因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改变,但具体管理体制却会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而改变。在西方社会历史和现实中的自由市场制度从来都不是纯粹的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市场要受到大量的治理制度和政府政策的影响,而是根据经济实际运行的时代要求,不同时代的政府管制的范围和干预的程度也不同。
(三)要正确认识凯恩斯主义政策的有效性
救市政策不应该阻碍正常的经济调整,更不应该保护那些原本就应抛弃的落后的生产力部分。明智的经济政策既要考虑到短期的效应,也要考虑到那些必须预见到的效应——长期影响。总需求管理政策,运用得当可以抑制经济的波动幅度;而运用失当,它就会给经济埋下巨大的隐患。没有一种经济能够保持永远繁荣,波动是市场经济自身调整的必然过程,有助于处理繁荣时期所积累的问题。但是,每当经济面临衰退之时政策当局总是热心于扩张性的总需求政策,使繁荣人为地延续下去。这种政策,虽然在短期中有助于降低失业率和维持暂时的表面繁荣,但在长期中却容易使经济体滋生出各种经济泡沫,阻碍经济结构的正常调整。因此,以新凯恩斯主义为信条的政策执行者对总需求管理政策也应持一种谨慎的态度,对人们用一系列的短期目标管理长期经济的智慧持慎重态度。
(四)新凯恩斯主义的发展方向
新古典主义在学术上居于显赫的地位,但在宏观政策的实践方面却一直是凯恩斯主义或其变体居于支配地位。而新凯恩斯主义者虽然对宏观政策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其本身却没有形成一种统一的理论框架。全球金融危机,一方面使凯恩斯主义者更谨慎地审视自由市场制度本身存在的内在缺陷;另一方面也会使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对政府干预行为的怀疑程度降低。借助此次金融危机,由于双方都是在微观基础上进行宏观政策的争论,而微观经济学是比较成熟。因此,凯恩斯主义可以强化其学术地位,并加快这两种主义走向新的综合,使得双方的差距不断缩小。
参考文献:
[1] 克鲁格曼.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M],中信出版社,2009,第178页.
[2] 许经勇.萧条经济背景下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创新性和现实性[J].理论探索与争鸣,2002,(2).
[3] [美]大卫·科茨.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J].海外视野.2008(13).
[4]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 张秀娈,陈新岗.试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美国经济史的影响[J].山东社会科学,2007,(5).
[6] 番薯.金融危机与政府救市[J].时代周刊,2008,(7).
[7] [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斯蒂格利茨经济学文集》(第四卷:宏观经济学:增长与分配)[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9月
[8] [英]布莱恩·斯诺登、霍华德·R·文著:《现代宏观经济学:起源、发展和现状》[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