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说古代科举考试,谁能中状元,考的当然是诗书文章,书生们日夜苦读圣贤书,勤练文章,为的就是能在乡试、省试甚至殿试上一展身手,争取“一举成名天下闻”。至于展的什么身手,当然是锦绣文章。然而,历史那么长,故事那么多,什么奇闻没有?什么奇葩没有?
在宋太祖的那个年代,能不能当上状元,不全靠笔杆子讲话,有时候居然还得靠百米短跑和散打功夫,真是前所未闻,我们来看看这出好戏。读书人在炊饼店,举办快速作文竞赛
科举这种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曾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哪怕是在战乱频仍的晚唐、五代时期都没有中断过,例如“三字经”里的“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讲的就是后晋时期北方的窦燕山,教子有方,五个儿子都登科及第。到了时局安定的宋朝,当然更重视科举。关于宋朝的科举考试,我们就不做学术上的研究
探讨,只捡最有趣味的讲。
宋朝时候的殿试内容,都是三道大题目,“一赋一诗一论”。既然大家都过关斩将到殿试这一关了,估计学习成绩和写作水平都差不多,很难找出大的差距来。这个确实让人为难,后来的明朝还一度以颜值来决定谁是状元,清朝乾隆皇帝有一次则看谁的字写得好,更何况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是个粗人,要他从字里行间来寻出读书人的水平高低,也真是难为他了,咋办?
那就看交试卷的速度,谁先交卷,谁就是佼佼者,“每以先进卷子者赐第一人及第”。这似乎也有些道理,交卷快至少说明此人才思敏捷,反应快,脑瓜子灵活,以后在朝廷和地方为官,办事能力不会差到哪里去。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既然看交卷速度,那作文就必须写得快,于是民间纷纷风行快速作文,有没有快速作文培训不得而知,但确实有快速作文大赛。有个叫李庶几的举人,就和同学们在一家炊饼店举办快速作文大赛,怎么选这么个地方?因为那个时代没有手表和体育比赛计时器,那就拿做炊饼的工序为计时器,谁在一张炊饼制成时写完一篇,谁就是优胜者,“以一饼熟成一韵者为胜”。真不知有多少科场的优胜者是在武大郎炊饼店练出来的。
以格斗结果定殿试结果
既然以交卷速度定名次,那么大家都在比快,谁说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看来这文章也是唯快不破,没想到大家都快了,这糗事就来了。且说开宝八年,即公元975年,宋太祖赵匡胤亲自主持殿试,大家都在考场上奋笔疾书,一个个如同傅红雪、小李飞刀一般,拿着笔在试卷上唰唰唰写着,想要功成名就的孩子就得努力奔跑啊,更何况是在天子眼前。当时在考场上努力奔跑的考生,有王式、王嗣宗和陈识等,后来司马光记错了,将陈识记成了赵昌言。王式是预选赛的第一名,也就是省试的第一名。当时最后一道考题叫做《桥梁渡长江》。转眼间,王嗣宗和陈识就已经将文章写好了,将“桥梁”搭好了,一同起身,一同交卷,把考場上的监考官和同学们全都惊呆了。
当年在炊饼店练出的快速作文技巧,这个时候居然也不能成为淘汰对手的利器,这可咋办?答案只有一个:还是得努力奔跑。这一下从文化比赛变成田径比赛,考的是短跑,于是两个三十来岁的男儿,拔腿就往交试卷的地方跑,一阵风似地跑,为了自己的荣誉,为了家乡父老的期待,快快奔跑吧。
然而,俩人的田径水平竟然也差不多,居然同一时间交卷,估计俩人的胳膊也差不多长,否则的话,如果按照游泳比赛的规则,谁的手长,先搭到游泳池边谁就优胜。然而,这一切都没有发生,俩人同时交卷。
到底谁是状元,这难倒了大宋朝廷的上上下下,赵匡胤更是觉得头大,虽然他擅长体育,可是在那个没有秒表和视频回放的年代,无法做出进一步科学精确的判断,思来想去,他做出了一个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举措:比武定状元!
至于具体项目,不比十八般兵器,不用像后来的林教头和洪教头一样比赛棍棒项目,就比徒手格斗,那时叫“手搏”。
比赛地点就定在讲武殿,话说这一天,百官聚集,天子坐堂,王嗣宗和陈识这两位选手,在一声战鼓擂响之后,奔向赛场,张牙舞爪,拳打脚踢,连抱带摔,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文科选手徒手格斗比赛。你使你的降龙十八掌,我使我的六脉神剑,混战成一团。这两人文才相当,没想到武功也不分伯仲,数个回合下来,点数基本持平,更不用说谁把谁打趴下。且说在武功持平的情况下,谁能胜出,就看怎么使阴招了,王嗣宗眼疾手快,去揪对手的帽子,这一下就对了,因为对手是位绝顶聪明人士,怕在大庭广众之下露出自己真实的颜值,于是就像春秋时代的子路一样,去护头,结果被王同学一个抱摔,撂倒在地,不等裁判裁决,也不等对手抛毛巾,王同学立即跑到赵匡胤面前大喊:“臣胜之”。赵匡胤笑得不行,马上答应:“行,你小子就是我大宋状元。”想象一下那时的画风,两个读书人,一个抱着头巾垂头丧气,—个大Ⅱ乎小叫“我是状元,我是状元”,真正是斯文扫地。当然,换一个角度来看,也特别的萌。
交卷太快也被逐出考场
当然,北宋初期,也不是说交卷陕就永远占上风。有时候,皇帝也不按规则出牌,诸如前面提到的炊饼唐快速作文举办者李庶几,一直以写作快闻名于民间,他以为这样就为自己考试安上了保险,没想到有一年皇帝胃口变了。李庶几在考场上第一个交了考卷,不曾想宋太宗觉得这位同学太轻浮,一顿呵斥赶了出去,“遽叱出之”。倒是那位皱着眉头苦苦思索迟迟交卷的孙何同学中了状元。
这种突变是咋回事呢?原来是有位叫陈靖的大臣打了小报告,说这李庶几同学在炊饼店举办快速作文比赛,弄得大家以快为美,忽视了作文的文采和理论水准,咱得改。而这陈靖又是孙何的好友。于是,李庶几倒霉,本来可能是状元的他,连进士都没中。—直过了很多年,等朝廷把这事忘得差不多了,李庶几才中了进士。
在宋太祖的那个年代,能不能当上状元,不全靠笔杆子讲话,有时候居然还得靠百米短跑和散打功夫,真是前所未闻,我们来看看这出好戏。读书人在炊饼店,举办快速作文竞赛
科举这种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曾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哪怕是在战乱频仍的晚唐、五代时期都没有中断过,例如“三字经”里的“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讲的就是后晋时期北方的窦燕山,教子有方,五个儿子都登科及第。到了时局安定的宋朝,当然更重视科举。关于宋朝的科举考试,我们就不做学术上的研究
探讨,只捡最有趣味的讲。
宋朝时候的殿试内容,都是三道大题目,“一赋一诗一论”。既然大家都过关斩将到殿试这一关了,估计学习成绩和写作水平都差不多,很难找出大的差距来。这个确实让人为难,后来的明朝还一度以颜值来决定谁是状元,清朝乾隆皇帝有一次则看谁的字写得好,更何况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是个粗人,要他从字里行间来寻出读书人的水平高低,也真是难为他了,咋办?
那就看交试卷的速度,谁先交卷,谁就是佼佼者,“每以先进卷子者赐第一人及第”。这似乎也有些道理,交卷快至少说明此人才思敏捷,反应快,脑瓜子灵活,以后在朝廷和地方为官,办事能力不会差到哪里去。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既然看交卷速度,那作文就必须写得快,于是民间纷纷风行快速作文,有没有快速作文培训不得而知,但确实有快速作文大赛。有个叫李庶几的举人,就和同学们在一家炊饼店举办快速作文大赛,怎么选这么个地方?因为那个时代没有手表和体育比赛计时器,那就拿做炊饼的工序为计时器,谁在一张炊饼制成时写完一篇,谁就是优胜者,“以一饼熟成一韵者为胜”。真不知有多少科场的优胜者是在武大郎炊饼店练出来的。
以格斗结果定殿试结果
既然以交卷速度定名次,那么大家都在比快,谁说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看来这文章也是唯快不破,没想到大家都快了,这糗事就来了。且说开宝八年,即公元975年,宋太祖赵匡胤亲自主持殿试,大家都在考场上奋笔疾书,一个个如同傅红雪、小李飞刀一般,拿着笔在试卷上唰唰唰写着,想要功成名就的孩子就得努力奔跑啊,更何况是在天子眼前。当时在考场上努力奔跑的考生,有王式、王嗣宗和陈识等,后来司马光记错了,将陈识记成了赵昌言。王式是预选赛的第一名,也就是省试的第一名。当时最后一道考题叫做《桥梁渡长江》。转眼间,王嗣宗和陈识就已经将文章写好了,将“桥梁”搭好了,一同起身,一同交卷,把考場上的监考官和同学们全都惊呆了。
当年在炊饼店练出的快速作文技巧,这个时候居然也不能成为淘汰对手的利器,这可咋办?答案只有一个:还是得努力奔跑。这一下从文化比赛变成田径比赛,考的是短跑,于是两个三十来岁的男儿,拔腿就往交试卷的地方跑,一阵风似地跑,为了自己的荣誉,为了家乡父老的期待,快快奔跑吧。
然而,俩人的田径水平竟然也差不多,居然同一时间交卷,估计俩人的胳膊也差不多长,否则的话,如果按照游泳比赛的规则,谁的手长,先搭到游泳池边谁就优胜。然而,这一切都没有发生,俩人同时交卷。
到底谁是状元,这难倒了大宋朝廷的上上下下,赵匡胤更是觉得头大,虽然他擅长体育,可是在那个没有秒表和视频回放的年代,无法做出进一步科学精确的判断,思来想去,他做出了一个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举措:比武定状元!
至于具体项目,不比十八般兵器,不用像后来的林教头和洪教头一样比赛棍棒项目,就比徒手格斗,那时叫“手搏”。
比赛地点就定在讲武殿,话说这一天,百官聚集,天子坐堂,王嗣宗和陈识这两位选手,在一声战鼓擂响之后,奔向赛场,张牙舞爪,拳打脚踢,连抱带摔,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文科选手徒手格斗比赛。你使你的降龙十八掌,我使我的六脉神剑,混战成一团。这两人文才相当,没想到武功也不分伯仲,数个回合下来,点数基本持平,更不用说谁把谁打趴下。且说在武功持平的情况下,谁能胜出,就看怎么使阴招了,王嗣宗眼疾手快,去揪对手的帽子,这一下就对了,因为对手是位绝顶聪明人士,怕在大庭广众之下露出自己真实的颜值,于是就像春秋时代的子路一样,去护头,结果被王同学一个抱摔,撂倒在地,不等裁判裁决,也不等对手抛毛巾,王同学立即跑到赵匡胤面前大喊:“臣胜之”。赵匡胤笑得不行,马上答应:“行,你小子就是我大宋状元。”想象一下那时的画风,两个读书人,一个抱着头巾垂头丧气,—个大Ⅱ乎小叫“我是状元,我是状元”,真正是斯文扫地。当然,换一个角度来看,也特别的萌。
交卷太快也被逐出考场
当然,北宋初期,也不是说交卷陕就永远占上风。有时候,皇帝也不按规则出牌,诸如前面提到的炊饼唐快速作文举办者李庶几,一直以写作快闻名于民间,他以为这样就为自己考试安上了保险,没想到有一年皇帝胃口变了。李庶几在考场上第一个交了考卷,不曾想宋太宗觉得这位同学太轻浮,一顿呵斥赶了出去,“遽叱出之”。倒是那位皱着眉头苦苦思索迟迟交卷的孙何同学中了状元。
这种突变是咋回事呢?原来是有位叫陈靖的大臣打了小报告,说这李庶几同学在炊饼店举办快速作文比赛,弄得大家以快为美,忽视了作文的文采和理论水准,咱得改。而这陈靖又是孙何的好友。于是,李庶几倒霉,本来可能是状元的他,连进士都没中。—直过了很多年,等朝廷把这事忘得差不多了,李庶几才中了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