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H319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造问题情景,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掌握知识、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它对教师驾驭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纵观近年来语文教学的实践和经验,在课堂提问中的确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过于琐碎,没有价值。
有的老师在一节课中,不停地提出问题,他们认为问题越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越高,听课效果会更好。因此,没有价值的问题满堂问,课堂上的答问声此起彼落,表面上热热闹闹的,实际上收效甚少。学生根本就无暇于认真思考,一时找不到正确答案,教师为了赶进度,只好将正确答案硬塞给学生。这种为提问而提问的形式,使满堂灌变成满堂问,失去了提问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2、目的不强,随意性大。
诚然课堂不能按照备课的内容一成不变,它是一个动态的、生成的课堂,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我们的教学策略。但有些老师上课的目标不明确,随意性大,上课时临时发挥,提出的问题天马行空,使学生无所适从。
3、深浅无度,无所适从。
有的教师缺乏对教材的深层把握,或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故提问如十里平川,一目了然,根本不需思考或根本没有思考的价值。反之有的教师的提问,令学生难以企及,目瞪口呆犯了傻,故学生是“启而不发”,难以做出解答。
由于上述原因,导致许多不良后果。这些都是违背教学规律和单元达标要求的,需要研究解决。那么如何更好地利用课堂提问这一教学形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呢?
一、提问要有目的性
有效提问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提问要有目的。一个好的问题绝不是漫无目的、信口开河的,应该是目的明确,与课文学习密切相关的有意义的问题。提问要有明确的动机意识,设计问题时要做到“三问”:为什么提问?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样提出问题?
有些教师在备课时常常在问题边上写上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提这个问题解决什么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这样保证了提问的有效性,使无目的无价值的问题不提,与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不提,没有思考力度和张力的问题不提。
什么样的问题有价值?什么样的问题应该提?这是我们在备课时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设计提问的依据是:对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凸显重点有价值的问题应该提,必须提;反之,应该舍,必须舍。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益。
以下是两位老师在执教《爱因斯坦小时候》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爱因斯坦的话“老师,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做的。交给您的是我第三次做的。它虽然不好,但是比这两个强一些。”,所设计的不同提问。
教师甲:(出示爱因斯坦说的内容)读一读这句话,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很长时间无人举手,反复启发后)
生:我知道了爱因斯坦很认真。
生:我知道爱因斯坦爱动脑筋。
其实,老师甲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想让学生知道:爱因斯坦做了三个板凳,这三个板凳都不太好,但是一个比一个好,从而体会到爱因斯坦肯下功夫,不怕失败的精神,但是学生都没有答到点子上。
教师乙:(出示爱因斯坦说的内容):同桌两人读一读,讨论一下:划线句中的“它”是指什么?“强”的意思是?整句话是什么意思?
(学生读后交流。)
生:这里的它指第三个板凳。
生:强的意思是就是好。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第三个板凳比第一第二个好一些。
出示:三个板凳虽然不好,但是比第一、第二个好一些。
有些问题出来,学生不知怎么回答,很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目的性不明。学生不知道你要他回答什么?就像这两个片断中,教师甲让学生读读爱因斯坦说的话,讨论你知道了什么?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问题太宽泛了,不知道老师要他们回答什么,所以出现了冷场,即使经过启发,还是答非所问。教师已把要求改成:句中的“它”是指什么? “强”的意思是?整句话是什么意思?这样一来,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学生讨论回答时能够有的放矢,达到了我预想的效果。由此可见,问题设计不仅要考虑难易,还要考虑是否能让学生听懂。问题设计是否有针对性,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提问须具有层次性。
教师在备课时,反复推敲,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设计的问题要适当、适度和适量。适当,主要根据文章不同体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适度,主要指问题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實际知识水平;适量,主要指问题的多少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问题太易,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不思考;问题太难,又高不可攀,学生也不会动脑筋。只有难易适度或者真正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才会通过思考获得成功,这样才能促进能力的提高,而且使学生产生自豪感,增强信心,产生快乐。问题要浅中见深,提问难易程度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相关联。
三、问须具有思维性。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道:“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巧妙的提问,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导善控,必须致力于提高“问”的艺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教学应该通过阅读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发展思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如何达成这一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提问,通过精设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与思考。问题的设置要扣住课文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精髓。 同时要注重“问”的质量,设计的问题要精当,要有启发性。当然,问题的难易程度,设置的切入口,问题解答过程中教师的引导等是相当重要的。
四、提问须具有拓展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时有尽而课堂无穷,提问有穷而思考无限。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就内容讲内容,也就难免单调、枯燥、乏味,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如果灵活采用拓展提问,会收到意想不到之效的!
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造问题情景,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掌握知识、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它对教师驾驭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纵观近年来语文教学的实践和经验,在课堂提问中的确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过于琐碎,没有价值。
有的老师在一节课中,不停地提出问题,他们认为问题越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越高,听课效果会更好。因此,没有价值的问题满堂问,课堂上的答问声此起彼落,表面上热热闹闹的,实际上收效甚少。学生根本就无暇于认真思考,一时找不到正确答案,教师为了赶进度,只好将正确答案硬塞给学生。这种为提问而提问的形式,使满堂灌变成满堂问,失去了提问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2、目的不强,随意性大。
诚然课堂不能按照备课的内容一成不变,它是一个动态的、生成的课堂,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我们的教学策略。但有些老师上课的目标不明确,随意性大,上课时临时发挥,提出的问题天马行空,使学生无所适从。
3、深浅无度,无所适从。
有的教师缺乏对教材的深层把握,或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故提问如十里平川,一目了然,根本不需思考或根本没有思考的价值。反之有的教师的提问,令学生难以企及,目瞪口呆犯了傻,故学生是“启而不发”,难以做出解答。
由于上述原因,导致许多不良后果。这些都是违背教学规律和单元达标要求的,需要研究解决。那么如何更好地利用课堂提问这一教学形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呢?
一、提问要有目的性
有效提问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提问要有目的。一个好的问题绝不是漫无目的、信口开河的,应该是目的明确,与课文学习密切相关的有意义的问题。提问要有明确的动机意识,设计问题时要做到“三问”:为什么提问?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样提出问题?
有些教师在备课时常常在问题边上写上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提这个问题解决什么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这样保证了提问的有效性,使无目的无价值的问题不提,与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不提,没有思考力度和张力的问题不提。
什么样的问题有价值?什么样的问题应该提?这是我们在备课时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设计提问的依据是:对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凸显重点有价值的问题应该提,必须提;反之,应该舍,必须舍。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益。
以下是两位老师在执教《爱因斯坦小时候》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爱因斯坦的话“老师,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做的。交给您的是我第三次做的。它虽然不好,但是比这两个强一些。”,所设计的不同提问。
教师甲:(出示爱因斯坦说的内容)读一读这句话,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很长时间无人举手,反复启发后)
生:我知道了爱因斯坦很认真。
生:我知道爱因斯坦爱动脑筋。
其实,老师甲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想让学生知道:爱因斯坦做了三个板凳,这三个板凳都不太好,但是一个比一个好,从而体会到爱因斯坦肯下功夫,不怕失败的精神,但是学生都没有答到点子上。
教师乙:(出示爱因斯坦说的内容):同桌两人读一读,讨论一下:划线句中的“它”是指什么?“强”的意思是?整句话是什么意思?
(学生读后交流。)
生:这里的它指第三个板凳。
生:强的意思是就是好。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第三个板凳比第一第二个好一些。
出示:三个板凳虽然不好,但是比第一、第二个好一些。
有些问题出来,学生不知怎么回答,很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目的性不明。学生不知道你要他回答什么?就像这两个片断中,教师甲让学生读读爱因斯坦说的话,讨论你知道了什么?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问题太宽泛了,不知道老师要他们回答什么,所以出现了冷场,即使经过启发,还是答非所问。教师已把要求改成:句中的“它”是指什么? “强”的意思是?整句话是什么意思?这样一来,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学生讨论回答时能够有的放矢,达到了我预想的效果。由此可见,问题设计不仅要考虑难易,还要考虑是否能让学生听懂。问题设计是否有针对性,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提问须具有层次性。
教师在备课时,反复推敲,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设计的问题要适当、适度和适量。适当,主要根据文章不同体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适度,主要指问题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實际知识水平;适量,主要指问题的多少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问题太易,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不思考;问题太难,又高不可攀,学生也不会动脑筋。只有难易适度或者真正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才会通过思考获得成功,这样才能促进能力的提高,而且使学生产生自豪感,增强信心,产生快乐。问题要浅中见深,提问难易程度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相关联。
三、问须具有思维性。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道:“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巧妙的提问,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导善控,必须致力于提高“问”的艺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教学应该通过阅读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发展思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如何达成这一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提问,通过精设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与思考。问题的设置要扣住课文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精髓。 同时要注重“问”的质量,设计的问题要精当,要有启发性。当然,问题的难易程度,设置的切入口,问题解答过程中教师的引导等是相当重要的。
四、提问须具有拓展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时有尽而课堂无穷,提问有穷而思考无限。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就内容讲内容,也就难免单调、枯燥、乏味,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如果灵活采用拓展提问,会收到意想不到之效的!
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