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遍地都是黄金
在历史上,美国西部太平洋沿岸曾经有个著名的黄金州,也就是现在美国的第三大州——加利福利亚州。加州以盛产黄金闻名,1848年被人们首先发现金矿后,经过了100多年的开采与挖掘,在1986年还是美国第二大黄金生产州,产量达42万5617蛊司。
这里的黄金,与别处的黄金深埋于地下不同,许多都裸露于地表和河床上,人们只需要简单的挖掘工具,比如一个铁铲,和一个淘洗金子的金盘,就可以淘到金子。曾经一个叫做Joe的人,在短短7周内,就发现了价值4万美元的金子,一个12岁的小男孩只用两天就发现了2700美元的金子。
大量的黄金储量,再加上易于挖掘,如果不出意外,当时仅有4000个西班牙裔人的加利福尼亚会很快富得流油,就像今天因售卖石油暴富的沙特阿拉伯一样。但大多数挖金者最后却落得个比挖金前还要贫穷和悲惨的下场。这是为什么呢?
过于庞大的采金队伍
故事还得从1848年1月24日说起。第一个发现黄金的是一个叫做詹姆士·马歇尔的人,当时他的身份是一家锯木厂的负责人。那时的锯木水车还需要引入流水驱动,所以水道的畅通很重要。在一次例行巡视水道时,詹姆士·马歇尔有了一个意外发现,他捡到了一个大拇指甲大小的金黄明亮的东西,抬头一看,这些黄色物体竟然遍布整个河床。
很快,这些软软的黄色物体就被证实为黄金。为了不走漏风声,马歇尔的老板特意租下了周围12平方英里的土地,还严禁手下工人向外界透露。但比起禁令,金子的诱惑明显占上风,还是有几个工人偷偷去捡金块,并且背着金块,跑到城镇里去大肆炫耀。消息不胫而走,周围的居民立马就蜂拥而来。到夏天,已经有4000人成了职业挖金人。
此时,挖金人的数量,还是远远小于金子的储量,所以,这时的挖金人还非常容易赚钱,每天可以平均赚到32美元(那时普通人一天挣不到5美元)。不过,在各大媒体和民间小道消息的鼓吹下,比如别有用心的美国政府,想加快西部开发,证实了加州有大量黄金的传闻。一个卖铁锹、金盘等杂货的店主,有一天到大街上拿着一瓶金子,到处炫耀。后来人们再次回忆起这次疯狂的西部淘金运动,才体会到他的真实意图其实是为小店带来生意。
在黄金的驱动下,事态很快就失去了控制,1849年初,加利福尼亚约有人口26000人,仅用一年的时间,就增加了近10万外来人口。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移民美国浪潮也发生在这个时候。从1849年至1882年,约有30万华人(多来自广东和福建)涌入美国,大多都奔去西部掘金。
几千人的挖金队伍,还有金子可挖,如果是几十万的淘金大军呢?很快,地表黄金就被开采殆尽,有时人们就算在冰冷刺骨的河水中,挖1000铲也没法获得一粒金子。这时,市场过热后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显现了,采金门槛抬高,资源有限使得每个劳动力获得的利润大打折扣。要想采矿,只能去地势更为险峻的落基山脉附近,或者是借助大型机械转向更深的地下层。这些工具简易的淘金者常常入不敷出。
另一方面,那个时候美国西部还处于未开发阶段,承受力有限,人口剧增,导致衣、食、住等生活物资供应十分紧张,物价飞涨,生活成本大大增加。就算淘金者淘到了少量的金子,大部分也用来支付了生活费用。所以,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淘金都不是件划算的事情。
淘金的高昂代价
不仅金子难淘,淘金人还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表面上看,淘金只需要一个健壮的淘金人,加上一些简单的淘金工具,比如耐穿的衣服和靴子、铁铲、淘洗金子用的金盘,这些工具价格不贵。但换成现在的精明的企业家们,就还会计算下其他成本,比如劳动力成本、工具成本、交通成本等等。而这其中,以健康为代价的劳动力成本是最高昂的。那时,大多数的淘金者一心只奔着金子去,完全忽略了是否这些金子值得去冒这么大的险。
当时,横贯美国东西的铁路还没有修建,徒步穿越美国大陆到达加利福尼亚极不容易。4000多千米的路程,多半是荒无人烟的戈壁沙漠,在夏天时酷暑难耐,冬天又寒风刺骨,穿越这片戈壁沙漠,需要长达数月的时间,在缺水和缺乏马匹的情况下,凶险程度可想而知。许多人在还没淘到一粒金子时,反而把命搭上了。一些人死于霍乱和坏血病,一些人则死于印第安人的反抗和恶劣的美国西部自然环境。
有人为了去西部淘金,甚至绕道南美。要么从大西洋南下,绕过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进入太平洋,然后北上到加利福尼亚。要么先坐船到巴拿马,徒步穿越大西洋和太平洋中间狭窄的中美地峡(当时巴拿马运河还没有开凿),然后再坐船北上到加利福尼亚。第一条线路总路程上万公里,得在海上航行半年以上。那时,人多船少,人们不得不挤在严重超载的船里闷上数月,如果瘟疫爆发或者遇上暴风雨,幸存的几率渺茫。第二条线路耗时看上去比较短,但因为要穿越疟疾与霍乱肆虐的中美洲热带雨林,反而更加凶险。
因此,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西部淘金者,所付出的代价是如此的高昂。
市场的不确定性
事实上,淘金者失败的根源就在于失去了对市场不确定性的预估能力。1954年,经济学家萨维奇提出了“人与自然博弈”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有两个主角,一个是决策者需要面对的外部世界,一个是决策做出的决策行动。决策者选择行动相当于在对外界各种可能发生的事件上押赌的结果,每一个行动都相当于一次彩票选号,运气有很大的成分。
在确定的条件下,做出理性决策是很容易的。比如,冬天到了,天冷了,许多商家就会把冷饮换成热饮,把夏季的衣服清仓,换上冬天的羽绒服售卖。但如果 在一种不确定性的状态中,做出的决策往往是带有风险的。比如,你有两份工作选择,在第一份工作中,能拿到固定工资每月3000元,而第二份工作中,你的基本工资只有每月1500元,但绩效可以拿到3000元,但这3000元需要看你有没有完成任务,这就是风险值。
淘金无疑充满了不确定性。就淘金者面对的外部世界来说,首先自然世界就充满着不确定性。美国西部自然环境恶劣,金子属于稀缺资源,能否活着抵达加利福利亚,是个小概率事件,淘到金子又是个小概率事件。其次社会关系里,也充满不确定性。去西部淘金的人,许多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亡命之徒,再加上西部是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的地盘,就算你采到了金子,也可能命丧暴徒之手。
另辟蹊径的成功者
在淘金浪潮中,另外一些聪明人,就尽量在确定性的条件下做出决策,他们另辟蹊径,同样实现了“黄金梦”。几十万淘金者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他们的喝水和吃饭需求是固定的,比如有些人靠卖水和卖烤肉致富了。在这些人当中,最有名的当属牛仔裤的发明者李维·施特劳斯。1853年犹太青年商人Levi Strauss(李维·斯特劳斯)看见许多淘金工人的裤子很容易磨损,就把积压的帆布试着做了一批低腰、直筒、臀围紧小的裤子,卖给旧金山的淘金工人,这就是我们现在穿的牛仔裤的雏形。这位犹太青年商人创造的牛仔裤王国一直兴盛到现在,它就是著名的牛仔裤品牌Levi's(李维斯)。
现在很多人已经知道了这样的事实:当时去西部淘金的人中,大多数淘金人没挣到多少钱,而真正发财的,是那些卖水、铁锹、铲子、篮子、牛仔裤一类的人。其实,这就像我们现在社会每个人都想发财致富一样,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就都奔着大金矿去,许多人会熬夜加班,下了血本,最终大多数人都会惨败而归,能够因淘金而暴富的人寥寥无几。但还有些聪明人,能够动动脑子,找出合适的生财之道,尽量将不确定性降到最低,他们不仅找到了安身之道,还更容易走向财富巅峰。
在历史上,美国西部太平洋沿岸曾经有个著名的黄金州,也就是现在美国的第三大州——加利福利亚州。加州以盛产黄金闻名,1848年被人们首先发现金矿后,经过了100多年的开采与挖掘,在1986年还是美国第二大黄金生产州,产量达42万5617蛊司。
这里的黄金,与别处的黄金深埋于地下不同,许多都裸露于地表和河床上,人们只需要简单的挖掘工具,比如一个铁铲,和一个淘洗金子的金盘,就可以淘到金子。曾经一个叫做Joe的人,在短短7周内,就发现了价值4万美元的金子,一个12岁的小男孩只用两天就发现了2700美元的金子。
大量的黄金储量,再加上易于挖掘,如果不出意外,当时仅有4000个西班牙裔人的加利福尼亚会很快富得流油,就像今天因售卖石油暴富的沙特阿拉伯一样。但大多数挖金者最后却落得个比挖金前还要贫穷和悲惨的下场。这是为什么呢?
过于庞大的采金队伍
故事还得从1848年1月24日说起。第一个发现黄金的是一个叫做詹姆士·马歇尔的人,当时他的身份是一家锯木厂的负责人。那时的锯木水车还需要引入流水驱动,所以水道的畅通很重要。在一次例行巡视水道时,詹姆士·马歇尔有了一个意外发现,他捡到了一个大拇指甲大小的金黄明亮的东西,抬头一看,这些黄色物体竟然遍布整个河床。
很快,这些软软的黄色物体就被证实为黄金。为了不走漏风声,马歇尔的老板特意租下了周围12平方英里的土地,还严禁手下工人向外界透露。但比起禁令,金子的诱惑明显占上风,还是有几个工人偷偷去捡金块,并且背着金块,跑到城镇里去大肆炫耀。消息不胫而走,周围的居民立马就蜂拥而来。到夏天,已经有4000人成了职业挖金人。
此时,挖金人的数量,还是远远小于金子的储量,所以,这时的挖金人还非常容易赚钱,每天可以平均赚到32美元(那时普通人一天挣不到5美元)。不过,在各大媒体和民间小道消息的鼓吹下,比如别有用心的美国政府,想加快西部开发,证实了加州有大量黄金的传闻。一个卖铁锹、金盘等杂货的店主,有一天到大街上拿着一瓶金子,到处炫耀。后来人们再次回忆起这次疯狂的西部淘金运动,才体会到他的真实意图其实是为小店带来生意。
在黄金的驱动下,事态很快就失去了控制,1849年初,加利福尼亚约有人口26000人,仅用一年的时间,就增加了近10万外来人口。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移民美国浪潮也发生在这个时候。从1849年至1882年,约有30万华人(多来自广东和福建)涌入美国,大多都奔去西部掘金。
几千人的挖金队伍,还有金子可挖,如果是几十万的淘金大军呢?很快,地表黄金就被开采殆尽,有时人们就算在冰冷刺骨的河水中,挖1000铲也没法获得一粒金子。这时,市场过热后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显现了,采金门槛抬高,资源有限使得每个劳动力获得的利润大打折扣。要想采矿,只能去地势更为险峻的落基山脉附近,或者是借助大型机械转向更深的地下层。这些工具简易的淘金者常常入不敷出。
另一方面,那个时候美国西部还处于未开发阶段,承受力有限,人口剧增,导致衣、食、住等生活物资供应十分紧张,物价飞涨,生活成本大大增加。就算淘金者淘到了少量的金子,大部分也用来支付了生活费用。所以,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淘金都不是件划算的事情。
淘金的高昂代价
不仅金子难淘,淘金人还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表面上看,淘金只需要一个健壮的淘金人,加上一些简单的淘金工具,比如耐穿的衣服和靴子、铁铲、淘洗金子用的金盘,这些工具价格不贵。但换成现在的精明的企业家们,就还会计算下其他成本,比如劳动力成本、工具成本、交通成本等等。而这其中,以健康为代价的劳动力成本是最高昂的。那时,大多数的淘金者一心只奔着金子去,完全忽略了是否这些金子值得去冒这么大的险。
当时,横贯美国东西的铁路还没有修建,徒步穿越美国大陆到达加利福尼亚极不容易。4000多千米的路程,多半是荒无人烟的戈壁沙漠,在夏天时酷暑难耐,冬天又寒风刺骨,穿越这片戈壁沙漠,需要长达数月的时间,在缺水和缺乏马匹的情况下,凶险程度可想而知。许多人在还没淘到一粒金子时,反而把命搭上了。一些人死于霍乱和坏血病,一些人则死于印第安人的反抗和恶劣的美国西部自然环境。
有人为了去西部淘金,甚至绕道南美。要么从大西洋南下,绕过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进入太平洋,然后北上到加利福尼亚。要么先坐船到巴拿马,徒步穿越大西洋和太平洋中间狭窄的中美地峡(当时巴拿马运河还没有开凿),然后再坐船北上到加利福尼亚。第一条线路总路程上万公里,得在海上航行半年以上。那时,人多船少,人们不得不挤在严重超载的船里闷上数月,如果瘟疫爆发或者遇上暴风雨,幸存的几率渺茫。第二条线路耗时看上去比较短,但因为要穿越疟疾与霍乱肆虐的中美洲热带雨林,反而更加凶险。
因此,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西部淘金者,所付出的代价是如此的高昂。
市场的不确定性
事实上,淘金者失败的根源就在于失去了对市场不确定性的预估能力。1954年,经济学家萨维奇提出了“人与自然博弈”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有两个主角,一个是决策者需要面对的外部世界,一个是决策做出的决策行动。决策者选择行动相当于在对外界各种可能发生的事件上押赌的结果,每一个行动都相当于一次彩票选号,运气有很大的成分。
在确定的条件下,做出理性决策是很容易的。比如,冬天到了,天冷了,许多商家就会把冷饮换成热饮,把夏季的衣服清仓,换上冬天的羽绒服售卖。但如果 在一种不确定性的状态中,做出的决策往往是带有风险的。比如,你有两份工作选择,在第一份工作中,能拿到固定工资每月3000元,而第二份工作中,你的基本工资只有每月1500元,但绩效可以拿到3000元,但这3000元需要看你有没有完成任务,这就是风险值。
淘金无疑充满了不确定性。就淘金者面对的外部世界来说,首先自然世界就充满着不确定性。美国西部自然环境恶劣,金子属于稀缺资源,能否活着抵达加利福利亚,是个小概率事件,淘到金子又是个小概率事件。其次社会关系里,也充满不确定性。去西部淘金的人,许多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亡命之徒,再加上西部是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的地盘,就算你采到了金子,也可能命丧暴徒之手。
另辟蹊径的成功者
在淘金浪潮中,另外一些聪明人,就尽量在确定性的条件下做出决策,他们另辟蹊径,同样实现了“黄金梦”。几十万淘金者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他们的喝水和吃饭需求是固定的,比如有些人靠卖水和卖烤肉致富了。在这些人当中,最有名的当属牛仔裤的发明者李维·施特劳斯。1853年犹太青年商人Levi Strauss(李维·斯特劳斯)看见许多淘金工人的裤子很容易磨损,就把积压的帆布试着做了一批低腰、直筒、臀围紧小的裤子,卖给旧金山的淘金工人,这就是我们现在穿的牛仔裤的雏形。这位犹太青年商人创造的牛仔裤王国一直兴盛到现在,它就是著名的牛仔裤品牌Levi's(李维斯)。
现在很多人已经知道了这样的事实:当时去西部淘金的人中,大多数淘金人没挣到多少钱,而真正发财的,是那些卖水、铁锹、铲子、篮子、牛仔裤一类的人。其实,这就像我们现在社会每个人都想发财致富一样,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就都奔着大金矿去,许多人会熬夜加班,下了血本,最终大多数人都会惨败而归,能够因淘金而暴富的人寥寥无几。但还有些聪明人,能够动动脑子,找出合适的生财之道,尽量将不确定性降到最低,他们不仅找到了安身之道,还更容易走向财富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