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到底有多浪费

来源 :知音海外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renlao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圳人张宏雪在洛杉矶生活了十年,在她看来,美国绝对是地球上“最浪费”的国家,没有之一。据说,如果把美国人一年浪费掉的食物折算成美元,足以养活一个中等非洲国家两年。有些美国人觉得这种说法过于夸张,可只要亲眼看看那些被白白扔掉或埋掉的東西,或许就连他们自己,也会忍不下去的。

食物说扔就扔


  2008年我刚到洛杉矶的时候,为了攒足学费,在一家汉堡店做计时工。不过第一天上班,便被搞得晕头转向。刚刚摆上货架的鸡排,没一会儿功夫,就被店长要求拿出去扔掉。什么情况?我问同事唐娜,对方像看傻瓜一样地看着我回答:“这里的所有食物,只要两个小时还没卖掉,就必须扔掉。”


  我满脸疑惑:“为什么?那些鸡排可是我亲手炸的,食材真的很新鲜,扔掉多可惜呀。”唐娜耐着性子跟我解释:“如果两小时内卖不完,那些鸡排就是坏掉了。不热了,就是坏掉了,记住了。”一句话吓得我再也不敢多嘴,像送亲生闺女远行一样,万分不舍地把那些鸡排拿出去倒掉。
  在美国,所有餐厅都必须遵守同样的规定:员工要每隔两小时测量一下食物的温度,一旦温度降到60℃以下,食物就必须扔掉。理由很简单:因为60℃以下是细菌滋生的最佳温度,出于食品安全的考虑,是不允许卖给顾客的。
  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超市。有一次和室友邦妮去逛沃尔玛,买完东西时,正赶上超市的工作人员在倾倒垃圾。因为实在好奇,我走上近前一看,简直触目惊心:成箱的完好面包、尚未融化的冰淇淋、色泽诱人的牛排、仍散发着香气的披萨……统统被装进了五个大大的垃圾桶。
  虽说之前也见识过美国人扔东西时的“魄力”,可面对此情此景,仍然不能完全适应。“这些食物吃了应该也没问题,又何必扔掉呢?哪怕送给员工也是可以的呀。”邦妮明显要比我更了解“规则”:“那可不行。别说送给员工,哪怕员工私自拿走这些食物,一旦被发现,也是要受到惩处的。”
  人家是自愿拿回家吃的,又何必做得如此之绝呢?可邦妮却并不这么看。“之前发生过有人因为吃了这些食物而引发肠胃炎的事,超市不得不为此支付了医药费和赔偿金。正是为了避免麻烦和损失,商家才会对食物痛下杀手的。”
  这不由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次,我帮房东太太去幼儿园接她的小孙女黛比。走出幼儿园大门时,一位老师突然拦下我们,并收回了黛比口袋里那个只吃了一口的苹果。后来和房东太太说起这件事,她跟我解释,美国的学校和幼儿园都有“吃不完的食物不允许带回家”的规定,这样可以避免孩子们一旦吃坏肚子跟校方发生诉讼纠纷。扔掉食物看似有些可惜,但相较于昂贵的律师费、打官司消耗的精神成本,甚至有可能带来的名誉损害,浪费一些吃的东西无疑是既简单又有效的选择。
  其实不只是商家,普通美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浪费情况也令人难以置信。每次去逛沃尔玛,我都会被美国人装得满到溢出来的购物车吓到咋舌。如果不了解情况,还以为他们是准备囤货开店呢。那么问题来了,美国人为什么总要把那么多东西买回家呢?同学安德鲁的话可谓一针见血:“精明的商家早就看透了我们贪利、图实惠的心理,已经设计好‘圈套’,能够脑袋不充血地走出卖场的人,只是少数。”
  据说,有一次安德鲁和朋友去超市买东西。原本只打算买些饮料和牛奶,没想到最后却把货品堆满了整个后备箱,搞得他到家后还有点恍惚:“这么多东西,难道都是我买的吗?”
  据安德鲁后来回想,当天超市里的很多商品都在搞促销:牛奶买三盒打九折,六盒打七折,只要半价就能搬走一箱;饮料的折扣比牛奶更低。当然,最便宜的还是矿泉水,50瓶水只需要4美元就能搞定,低廉的价格简直令人发指。
  就这样,安德鲁用成箱的牛奶、饮料和矿泉水堆满了他的床前桌下,结果当然也可想而知:美国的牛奶一般不含防腐剂,没有几天就坏掉了,安德鲁买的牛奶大半被他倒进了水槽。原本是为了省钱,最后却浪费了钱。这种“买买买,再扔扔扔”的恶性循环,美国人自己也不知要如何破解,或许根本就不想破解,因为在美国,食品很丰富,价格也相当便宜,所以很多人并不会珍惜,全国每天扔掉15万吨食物的惊人数字,也正是这么来的。

水电没人在意


  除了大家比着赛扔掉食物之外,美国人还对水、电等生活必需能源完全没有概念,其惊人的浪费程度,简直到了让人不能忍的地步。
  在我租住的那个社区,接近八成的路灯大白天居然也全部亮着。最初以为是路政人员忘记关掉路灯,可是后来我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洛杉矶的不少社区都存在长明灯的现象,而且大家对此都习以为常。所以面对我的惊诧和疑问,很多美国人都把我当成怪物一样地看待。
  事实上,美国的长明灯不只发生在室外,很多室内场所也完全没有“人走灯灭”的习惯。大二那年,有一次我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早上七点半到了图书馆楼下,看到里面的灯全部都亮着。原本以为图书馆已经开门,结果却发现大门紧锁,人影全无。不用问也知道,这里肯定是通宵开着灯。而据说,这已经是一种常态。
  除了室内场所彻夜灯火通明之外,全年24小时不间断的中央空调也令人难以理解。有一次课后,我最晚一个走出教室,并习惯性地准备灭灯、关空调,谁知,却被埃文斯教授进行了火速制止。他的解释听起来振振有词:“空调一开一关会让室内的温度发生变化,容易引起感冒。”这就难怪美国很多场所的空调冷气一年四季、不分昼夜地照开不误,原来是为了保持恒温,降低人生病的几率。毕竟和昂贵的医药费相比,美国的电费可是便宜多了。
  加州的日照条件非常好,洛杉矶更是阳光充沛,可是却几乎没有美国人将自己洗涤的衣物拿到阳光下晾晒。在这里,每家每户都在使用耗电不小的烘干机。我问同学扎克瑞为什么会这样,后者一脸的满不在乎:“烘干机用起来很方便,加州的电费又超级便宜,没人会介意那几块钱的。”加州实施的是阶梯电价,高峰期的电价折合成人民币只有一块钱上下,夜间峰谷期的电价就更低,所以这里的人的确对电费支出不是那么敏感。   我有时会想:美国人肯定从来没见过电表长什么模样,所以才会完全意识不到自己究竟用掉了多少电。据说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每个月消耗上千度的电,是极为普遍的现象。我的2013年电费结算账单显示,我全年共计耗电3400度,而当年美国人全年平均耗电为1.5万度。这么看来,我在美国完全称得上“节约用电标兵”了。
  我刚到洛杉矶的时候正值八月,室外骄阳似火,我想当然地穿着短衣、短裤来学校上课。没想到在教室待了一个上午,竟然冻得我恨不能将课本盖在腿上御寒。教学楼里的空调开得实在太足,简直到了让人无法消受的地步,害得我此后不得不每天在书包里多备一件毛衣才敢出门。大夏天的,这是什么事呀?
  既然不在乎电,你觉得美国人会在意浪费一些水吗?答案不言自明。2014年夏天,因为工作调动的原因,我搬到了圣迭戈。虽然距离洛杉矶并不是很远,可是和洛杉矶一样,这里的浪费情况也是令人心惊,尤其体现在对水的消耗上。
  2016年夏天,加州遭遇了历史罕见的大旱,全年最炎热的三个月基本没有下过雨。我心想,这下子美国人应该意识到节水的重要性了吧。为了应对旱灾的可能性,或许还会分时停水吧。果然,7月的时候,政府发声了,可是公布的节水措施却让人啼笑皆非:“全体市民需要将浇灌草坪的次数限制在每周三次。”除了呵呵,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还能说些什么了。
  美国人十分喜欢草坪,很多加州人也都热衷于在购房时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草坪。可是草坪的浇灌维护,却需要消耗大量的水。数据表明,维持一片精心修剪的草坪,每天需要用掉超过900升的水,这也使得美国人每年用于灌溉草坪的水已经占到了居民用水总量的50%-75%。而他们如此眉头也不皱一下地任性用水,除了喜爱草坪的原因,最重要的还是美国的水价真的十分便宜,每吨水还不到2.5元。当生活什么都不缺,浪费的成本又太低时,想让美国人学会节俭,的确是不太容易。

浪费成为习惯


  在美国住得久了,我发现美国人似乎已经把浪费融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偶尔去朋友家做客,发现人家没有使用既费水又费电的洗碗机,而是用手洗碗,还真的感到不太适应呢。
  邻居艾萨克准备买辆新车,我想都不想就认定他肯定会选择一个大排量的。不过第一次看到他的车,我还是吓了一跳,不只是因为3.6的排量,更因为他的车大得完全可以当成露营车或房车来用。羡慕嫉妒恨也没办法,谁让美国的油价便宜,每升油只要四块多人民币呢。这也使得大多数美国人在买车时,都不会把费不费油当成首要考虑的问题。常听人说,美国人开车是为了享受,而不是节约,这下我可是真真切切感受到了。
  美国人在浪费纸张方面,也令人摇头叹息。有一次,我去公司的前台找同事珍妮丝帮忙复印资料。因为资料很多,担心浪费纸张,我特意叮囑珍妮丝双面复印,可是她却一再强调双面复印不但麻烦,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结果,那次她用了120张崭新的A4纸完成了我的委托。最后还扔下一句:“别担心,大家都是这样。前两天,艾瑞卡打印了只有两行字的假条,也是用的新纸,没问题的。”
  我无计可施,只得将自己用过的单面打印纸整理好,装进一个盒子,放在打印机旁边。可是几个月下来,却只有我自己在用,其他美国同事看都不看一眼。
  我上班的公司附近,有一个失物招领中心。这里每天都会收到很多被人丢在各处的遗失物品,可是真正被失主领回的,却少之又少。有一次,我偶然看到里面的衣架上挂着一件格子外套,似乎是同事英格丽前几天刚刚穿过的那件。兴高采烈地回去告诉英格丽这个好消息,没想到她却好像在听别人的事。
  “我也看到那件外套了,可是我昨天已经买了一件漂亮的新大衣,那件外套已经不需要了。”可是那件格子外套明明还很新,款式也很好看,为什么一定要扔掉呢?想来想去,还是那个道理:美国的物质极度丰富,很多人挥霍的时候想的是无所谓,反正东西便宜,很少有人会想到资源浪费。如果能有更多人从节约、环保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或许美国就能早一天扔掉“浪费大国“的帽子。
  编辑 郑佳慧
其他文献
2018年5月1日劳动节,陕西省汉中市中区一家大酒店正举行一场隆重而特殊的婚礼。正午12时,司仪宣布婚礼开始,在舒缓的婚礼进行曲中,一对老人胸别礼花,手挽着手,满脸喜气地走向前台。紧跟在后面的是一对年轻的新人,新郎高大英俊,意气风发;身着婚纱的新娘漂亮秀气,小鸟依人般地挽着新郎。两对新人的出现,引爆全场热烈的掌声……弃婴成了养母心头肉  1992年4月2日清晨,天气昨暖还寒,陕西省汉中市城南赵村的
期刊
何慧燕曾是一名知名服装品牌的设计总监,生活在繁华都市,拿着几万的月薪。忽然有一天,她厌倦了这种毫无灵魂的“中国仿造”设计者身份,从此隐居山村。一个偶然机会,她发现了用天然植物染料进行面料染色的“草木染”,居然掌握了各种色彩的调制。她将自己做的围巾、衣服发到网上,竟赢得了铺天盖地的点赞和订单,甚至打造出了自己的草木染品牌。个性设计师,辞职研究古法草木染  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服装系的何慧燕,是个清秀可
期刊
2018年5月,北京媒体报道的一条消息震惊了首都各界:在北京高校就读的一位女博士,因家庭情感纠纷,被丈夫用刀砍成重伤。海淀区警方接到报案后火速赶到现场,因抢救及时,女博士保住了性命。随后,海淀区人民检察院以故意伤害罪,对施暴丈夫提起公诉。  据知情者透露,女博士夫妇曾经是一对拥有16年婚姻生活的恩爱夫妻,在妻子学业和事业走向成功的过程中,丈夫曾做出过巨大牺牲。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反目成仇,以致丈
期刊
这是一个传奇的家庭。父亲沈笑世很早就察觉了儿子沈洋屹的天赋,并下决心让他考少年班。没想到在这一过程中,爱好广泛的沈洋屹对“抛球”这一运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沈笑世顺势而为,让儿子自由发挥,没想到沈洋屹虽然因种种原因没有读成“少年班”,却通过这项运动打破了吉尼斯记录,并走入春晚,进而成了“小明星”!儿子成功后,沈笑世夫妇为了不让过早成名的儿子产生骄傲情绪,就以身作则,告诫儿子成功离不开刻苦与勤奋,没想
期刊
古语有云:男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是说男人到了三十岁就应该有自己的事业,四十岁的时候就不会疑惑人生。可重庆男人冯健偏偏在四十岁的时候,对自己的婚姻和爱情产生了大大的疑惑——  离婚三年的冯健,在守了许久的空窗后,终于迎来了花开的时节。可这一次他要携手走进婚姻殿堂的女人,竟然比他小了整整十七岁!面对亲朋好友的猜疑,冯健坚持住了自己的选择。但真正迈进婚姻这道坎后,冯健才发现,这十七年的代沟不只深,
期刊
都说“入土为安、死者为大”,但要是生前的风流债没理清楚,那么死后遭遇开棺验尸的事情,还真怨不得谁。土耳其已故的奥运会举重三金得主纳伊姆·苏莱曼诺尔古的遗体,要被从墓中挖起,起因是一个名叫京子的日本女性自称是他女儿,并提出诉讼要做DNA亲子鉴定。暗生情愫  1967年纳伊姆·苏莱曼诺尔古出生于保加利亚的一个土耳其族家庭,从小他就在举重项目上展现了很高的天赋,16岁时就打破世界纪录,由于其身高仅有1米
期刊
瑞士是全球最富裕、社会最安定、经济最发达和拥有最高生活水准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适宜养老的地方。一般人都认为,瑞士的老年人应该没有后顾之忧,也不用出来工作。  2017年3月,来自中国的王堇移居到瑞士圣加仑市后,发现有很多人都在做陪伴工作,甚至包括老人,这让她感到纳闷。经过一番了解,瑞士的国民尽管生活富足,但养老问题却并不是有钱就能解决的,所以,瑞士推行“时间银行”来养老。后来,王堇也加入了此行
期刊
玩笑成真,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但开玩笑开到独立建国,并且被省长“同意”的例子,估计也就只有法国杜省了。  2018年4月2日,玛丽从法国杜省旅游回来,告诉好朋友乔安娜自己和一位“总统”拍了合照,还拿出照片给乔安娜看。“你说这位老太太是法国总统?”乔安娜疑惑地问。玛丽哈哈大笑:“当然不是,她是杜省里一个叫沙兹共和国的微型国家的总统乔治·波切特。”乔安娜瞪大眼睛:“这是怎么回事?我从来没有听过这个国
期刊
只要遇见对的人,就能跨越一切障碍。真爱面前,年龄真不是问题,我和二手中年大叔的“无龄感”爱情,不仅是我倒追,而且还很酷。解忧电脑铺  2018年1月7日,西安的天气有些低沉,我的心情也跟着变得湿哒哒。作为一名户外拓展的工作人员,每天一睁眼,就是行程满天飞。  2015年8月,我从渭南技术学院毕业后,只身一人来到了西安。找工作的过程很艰辛,无奈我只好选择了要求相对较低,却更辛苦的户外活动操作。三年下
期刊
赖瑞是在妻子南茜和五个孩子出门后,才离开家的。  他今天心情舒畅,觉得好运即将降临,央求南茜允许他买一张彩票。尽管生活拮据,温柔的南茜不想掃丈夫的兴,点头答应了。  傍晚,赖瑞打电话回家,除了告诉南茜他今晚要加班之外,还有一个好消息:“我中大奖啦,整整10万美元呢!”夫妻两人都十分激动。这10万美元对家境困顿的他们而言,实在太重要了。  南茜把消息告诉五个孩子后,一家人都沉浸在喜悦当中,七嘴八舌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