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特点条件下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我国理论界从不同角度对此作了深入解读和阐释,为我们理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提供了学理支撑。我注意到您作为马克思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在这方面发表了一些很有影响的成果,想请您谈谈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您的一些深刻的思考和体会?
严书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统揽国内和国际大局,科学认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全面总结历史经验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形成了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奋斗目标,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线,以新的发展理念为指引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核心的治国理政思想体系。这个思想体系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环节,涵盖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当前,主流媒体表述这个理论创新成果的提法主要有三种: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我个人写文章、讲课是用第二种提法即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我还认为,重要的是要正确把握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记者:请你具体谈一谈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奋斗目标?
严书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己经快五年了,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中国梦的提出和形成过程,这一点看得更清楚了:中国梦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思熟虑的战略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大闭幕后的两周,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代表十八届中共中央向全党全国全世界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个最强音,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述。从而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成为中国走向未来的鲜明指引,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精神旗帜。可以这么说: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都是围绕实现中国梦这个目标展开的。
如同研究事物发展规律要坚持历史的、联系的观点一样,研究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需要追本溯源、融会贯通。其实这也是研究党的领袖思想需要采用的科学方法。我注意到《邓小平文选》第二卷有9篇是他1974年出来工作后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一卷有8篇是江泽民任总书记之前的讲话和文章,《胡锦涛文选》共三卷,第一卷(共74篇)是胡锦涛任总书记之前的讲话和文章。因此,我们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也要往前追溯、融会贯通。
2010年7月25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来自51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6000多名华裔青少年组成的“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他代表党和国家讲话,其中這三句话掷地有声: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党的十八大后,他在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时的讲话又重申了这三句话。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发表讲话之后,他对中国梦的论述越来越详细、越来越系统。他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中国梦的本质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同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梦想相通,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要用13亿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懈努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更为重要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把实现中国梦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联系起来。因此,今天我们决不能仅仅从政治口号上来认识和理解中国梦,而应当从战略顶层设计的高度即治国理政的目标及其包含着中国共产党人接续推进的发展战略的层面来认识和理解中国梦。
记者:我注意到,您把中国梦和中国共产党人接续推进发展战略联系起来理解,这是个新的角度。能否深入展开谈一谈?
严书翰:好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中国梦,是对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发展战略思想的接续和推进。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领导党和人民艰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提出了“两步走”战略。1964年1月,周恩来总理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在三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十五年的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这就是毛泽东的“两步走”战略。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领导党和人民在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而奋斗中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提出并号召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新三步走”战略而努力奋斗。“新三步走”战略是把“三步走”中的第二步又为两小步:一是实现2010年的目标任务,二是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新三步走”战略的远景目标,仍然是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今天从中国梦引领下的我国发展战略上看,它是由相互衔接的三个阶段性战略目标构成的:第一阶段是到建党100周年,我们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第二阶段是再过30年到了建国100周年,我们将基本实现现代化即达到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第三阶段是在上述基础上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努力、团结奋斗,我们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个治国理政的目标,既是对百年来中华民族寻梦、追梦、圆梦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发展战略思想的接续和推进,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雄心壮志。
记者:说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个奋斗目标,不禁要联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那么如何认识国家治理现代化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的地位?
严书翰:这个问题提得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围绕实现中国梦这个奋斗目标的,它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属于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体系中的“四梁、八柱”。因为它关系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而且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的历史使命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和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这无疑是我们党在治国理政方面的重大创新。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历史发展和伟大事业赋予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使命。纵观社会主义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的全新社会,是一个在实践中没有解决好的重大课题。我们分析和总结苏联失败的教训可以清楚地看出,由于没有解决好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问题,并且在这个问题上犯了严重错误,这是导致苏联国亡政息的重要原因。我们党在全国执政后,也遇到了如何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个问题。但是总体来看,改革开放前,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上还没找到一种完全符合我国实际的治理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问题。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们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总的看来,前半程即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我们己经走过;后半程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的任务,己经历史地落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肩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制度模式中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是我们坚持独立自主选择自己的道路,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成功发展道路,形成了一套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成功制度体系。
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因为这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和“怎样治理社会主义国家”的科学回答。
记者:如何深入理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主线?
严书翰: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自解读十八大报告精神并作重要讲话,一次是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简称“第一次讲话”),另一次是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简称“在新进中委班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次讲话”中明确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条主线。我们要紧紧抓住这条主线,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聚焦点、着力点、落脚点。”他“在新进中委班的讲话”中强调:“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把这条主线形象地比喻为一篇“大文章”,进一步指出:“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回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的内容和基本精神,可以清楚地看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主题,又是贯穿十二大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的主线。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在这里,邓小平首次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命题。此后,这个命题就成为我们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主题。从党的十三大到十八大,这6次党代会报告的总题目中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8个大字,而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文献的核心词、关键词和高频词。由此也可以看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十二大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的主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委班的讲话”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发展的历史深度,阐述了今天我们党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在这个讲话中把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历史划分为6个时间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非常明确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6个时间段中的一个完整阶段并加以全面论述,这就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从而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之所以要从世界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讲起,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讲起,就是要说明,我们党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是怎样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的;是怎样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并且他得出了这个极其重要的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还阐述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他还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上,深刻地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推进的伟大事业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体系,就是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彩篇章的最新成果。 总之,我们要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世界社會主义500多年发展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建设史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多年改革史上,理解和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坚定的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定能兴旺发达、代代传承,一定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国一定能对人类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记者:如何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
严书翰:我认为,所谓核心,主要是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体系中是处于总揽全局的地位。当然,核心不等于是这个思想体系全部内容,对于这个核心,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党的基本路线的拓展和深化。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我们在实践中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既不偏离“一个中心”,也不偏废“两个基本点”,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四个全面”中的第一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讲的是发展问题,而在我国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这第一个“全面”相当于党的基本路线的“一个中心”;而“四个全面”中的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动力、法治支撑和根本保证,这三个“全面”相当于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保障。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党的基本路线的拓展和深化。
第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治国理政的总蓝图。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认为,在确立了现代化发展目标后,为确保目标的实现还需要有清晰的蓝图。邓小平多次用“心中有数”来表达这个蓝图。比如,1986年9月,邓小平要求党的十三大要拿出改革的“一个蓝图”。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论述治国理政思想也体现了这样的大思路。他不但阐述了治国理政的目标和主线,而且非常重视制定治国理政的蓝图。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深刻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以及总结改革开放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蓝图,习近平还反复要求各级领导:有了一张好的蓝图,就要发扬钉钉子精神,要“一干到底,切实干出成效来”。
第三,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核心地位。此书内容共18章。它的逻辑结构是这样的:第一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总论,阐述的是贯穿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主线:第二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阐述的是习近平治国理政要实现的宏伟目标。从第四章开始,此书整整用了十章篇幅论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第四章“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第六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第七章“推进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改革发展”、第八章“建设生态文明”和第九章“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这五章阐述的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第一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三章“全面深化改革”、第五章“建设法治中国”,阐述的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第二和第三个“全面”即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第十六章“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第十七章“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和第十八章“提高党的领导水平”,阐述了第四个“全面”即全面从严治党。从第十到第十五章,论述了“走和平发展道路”等问题。这六章可以看作是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外部条件。对于实现治国理政的总蓝图而言,外部条件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外部条件具备或不具备或发生变化,都会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产生很大影响。所以,这些“外部条件”完全可以归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容。因此,要准确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体系的核心,必须同学习和研究《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这本书的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才能获得全面的理解。
当然,我们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处于核心地位,并不是要无限拔高它的地位,有的文章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拔高到党的指导思想层面,这不符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治国理政的总蓝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也是现阶段搞好各项工作的总方略和总抓手。
责任编辑:袁志平
严书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统揽国内和国际大局,科学认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全面总结历史经验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形成了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奋斗目标,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线,以新的发展理念为指引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核心的治国理政思想体系。这个思想体系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环节,涵盖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当前,主流媒体表述这个理论创新成果的提法主要有三种: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我个人写文章、讲课是用第二种提法即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我还认为,重要的是要正确把握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记者:请你具体谈一谈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奋斗目标?
严书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己经快五年了,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中国梦的提出和形成过程,这一点看得更清楚了:中国梦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思熟虑的战略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大闭幕后的两周,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代表十八届中共中央向全党全国全世界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个最强音,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述。从而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成为中国走向未来的鲜明指引,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精神旗帜。可以这么说: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都是围绕实现中国梦这个目标展开的。
如同研究事物发展规律要坚持历史的、联系的观点一样,研究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需要追本溯源、融会贯通。其实这也是研究党的领袖思想需要采用的科学方法。我注意到《邓小平文选》第二卷有9篇是他1974年出来工作后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一卷有8篇是江泽民任总书记之前的讲话和文章,《胡锦涛文选》共三卷,第一卷(共74篇)是胡锦涛任总书记之前的讲话和文章。因此,我们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也要往前追溯、融会贯通。
2010年7月25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来自51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6000多名华裔青少年组成的“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他代表党和国家讲话,其中這三句话掷地有声: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党的十八大后,他在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时的讲话又重申了这三句话。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发表讲话之后,他对中国梦的论述越来越详细、越来越系统。他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中国梦的本质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同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梦想相通,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要用13亿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懈努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更为重要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把实现中国梦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联系起来。因此,今天我们决不能仅仅从政治口号上来认识和理解中国梦,而应当从战略顶层设计的高度即治国理政的目标及其包含着中国共产党人接续推进的发展战略的层面来认识和理解中国梦。
记者:我注意到,您把中国梦和中国共产党人接续推进发展战略联系起来理解,这是个新的角度。能否深入展开谈一谈?
严书翰:好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中国梦,是对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发展战略思想的接续和推进。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领导党和人民艰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提出了“两步走”战略。1964年1月,周恩来总理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在三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十五年的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这就是毛泽东的“两步走”战略。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领导党和人民在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而奋斗中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提出并号召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新三步走”战略而努力奋斗。“新三步走”战略是把“三步走”中的第二步又为两小步:一是实现2010年的目标任务,二是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新三步走”战略的远景目标,仍然是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今天从中国梦引领下的我国发展战略上看,它是由相互衔接的三个阶段性战略目标构成的:第一阶段是到建党100周年,我们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第二阶段是再过30年到了建国100周年,我们将基本实现现代化即达到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第三阶段是在上述基础上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努力、团结奋斗,我们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个治国理政的目标,既是对百年来中华民族寻梦、追梦、圆梦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发展战略思想的接续和推进,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雄心壮志。
记者:说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个奋斗目标,不禁要联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那么如何认识国家治理现代化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的地位?
严书翰:这个问题提得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围绕实现中国梦这个奋斗目标的,它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属于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体系中的“四梁、八柱”。因为它关系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而且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的历史使命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和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这无疑是我们党在治国理政方面的重大创新。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历史发展和伟大事业赋予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使命。纵观社会主义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的全新社会,是一个在实践中没有解决好的重大课题。我们分析和总结苏联失败的教训可以清楚地看出,由于没有解决好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问题,并且在这个问题上犯了严重错误,这是导致苏联国亡政息的重要原因。我们党在全国执政后,也遇到了如何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个问题。但是总体来看,改革开放前,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上还没找到一种完全符合我国实际的治理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问题。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们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总的看来,前半程即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我们己经走过;后半程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的任务,己经历史地落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肩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制度模式中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是我们坚持独立自主选择自己的道路,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成功发展道路,形成了一套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成功制度体系。
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因为这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和“怎样治理社会主义国家”的科学回答。
记者:如何深入理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主线?
严书翰: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自解读十八大报告精神并作重要讲话,一次是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简称“第一次讲话”),另一次是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简称“在新进中委班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次讲话”中明确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条主线。我们要紧紧抓住这条主线,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聚焦点、着力点、落脚点。”他“在新进中委班的讲话”中强调:“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把这条主线形象地比喻为一篇“大文章”,进一步指出:“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回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的内容和基本精神,可以清楚地看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主题,又是贯穿十二大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的主线。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在这里,邓小平首次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命题。此后,这个命题就成为我们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主题。从党的十三大到十八大,这6次党代会报告的总题目中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8个大字,而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文献的核心词、关键词和高频词。由此也可以看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十二大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的主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委班的讲话”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发展的历史深度,阐述了今天我们党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在这个讲话中把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历史划分为6个时间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非常明确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6个时间段中的一个完整阶段并加以全面论述,这就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从而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之所以要从世界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讲起,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讲起,就是要说明,我们党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是怎样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的;是怎样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并且他得出了这个极其重要的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还阐述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他还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上,深刻地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推进的伟大事业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体系,就是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彩篇章的最新成果。 总之,我们要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世界社會主义500多年发展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建设史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多年改革史上,理解和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坚定的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定能兴旺发达、代代传承,一定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国一定能对人类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记者:如何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
严书翰:我认为,所谓核心,主要是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体系中是处于总揽全局的地位。当然,核心不等于是这个思想体系全部内容,对于这个核心,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党的基本路线的拓展和深化。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我们在实践中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既不偏离“一个中心”,也不偏废“两个基本点”,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四个全面”中的第一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讲的是发展问题,而在我国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这第一个“全面”相当于党的基本路线的“一个中心”;而“四个全面”中的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动力、法治支撑和根本保证,这三个“全面”相当于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保障。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党的基本路线的拓展和深化。
第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治国理政的总蓝图。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认为,在确立了现代化发展目标后,为确保目标的实现还需要有清晰的蓝图。邓小平多次用“心中有数”来表达这个蓝图。比如,1986年9月,邓小平要求党的十三大要拿出改革的“一个蓝图”。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论述治国理政思想也体现了这样的大思路。他不但阐述了治国理政的目标和主线,而且非常重视制定治国理政的蓝图。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深刻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以及总结改革开放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蓝图,习近平还反复要求各级领导:有了一张好的蓝图,就要发扬钉钉子精神,要“一干到底,切实干出成效来”。
第三,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核心地位。此书内容共18章。它的逻辑结构是这样的:第一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总论,阐述的是贯穿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主线:第二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阐述的是习近平治国理政要实现的宏伟目标。从第四章开始,此书整整用了十章篇幅论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第四章“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第六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第七章“推进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改革发展”、第八章“建设生态文明”和第九章“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这五章阐述的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第一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三章“全面深化改革”、第五章“建设法治中国”,阐述的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第二和第三个“全面”即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第十六章“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第十七章“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和第十八章“提高党的领导水平”,阐述了第四个“全面”即全面从严治党。从第十到第十五章,论述了“走和平发展道路”等问题。这六章可以看作是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外部条件。对于实现治国理政的总蓝图而言,外部条件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外部条件具备或不具备或发生变化,都会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产生很大影响。所以,这些“外部条件”完全可以归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容。因此,要准确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体系的核心,必须同学习和研究《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这本书的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才能获得全面的理解。
当然,我们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处于核心地位,并不是要无限拔高它的地位,有的文章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拔高到党的指导思想层面,这不符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治国理政的总蓝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也是现阶段搞好各项工作的总方略和总抓手。
责任编辑:袁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