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尽的离愁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qinghua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在什么时代,离家永远是一个充满着离愁别绪的话题,作者以离家为题,其中的满满离家愁苦之情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倾泻而出,而这种悲苦之情也为其初期诗歌奠定了基调。这首诗歌却在普通的离愁中加入不同的意蕴,使得这一份离愁变得独一无二。
  1.悲苦串连成网
  诗歌中出现了七次悲苦,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强调突出了悲苦的情感,作者用“悲苦”一词将母亲,姊姊,哥哥串连在一起,结成“一个缜密的悲苦的网”,使得这离愁的情绪不再是一般和平常的,而是被扩大化了,“我”的离家不仅仅是离开家乡,离开亲人,还是带着亲人们传递给我的悲苦离家的,这其中的愁绪不仅仅是依依惜别的不舍之情,更多的应当是一种惭愧之情,家人们在那贫瘠的土地上还要忍受数十年的苦难生活,“我”却不能留下来去帮助,即使“我”将要离家,也还在挂心和担忧着亲人们,“我”的心是留在那故土,那儿的亲人们的身上的。
  虽然诗歌语言平时朴质,没有什么华丽辞藻,但作者灵活运用了“缝”,“梳”,“传”等几个动词,将我从亲人们身上感受到的悲苦一步步连缀起来,母亲引着针线在灯下为儿子缝补破了的袖子,姊姊为弟弟打理好散乱的头发,这些原本应当是充满亲情和关爱的场面,作者却用“悲苦”一词完成了情感的转换,再读诗歌中的这些语句,就感受到了其中道不尽的悲伤苦楚,而这些情感将随着母亲为“我”缝的衣物,姊姊的梳理陪伴着“我”,围绕着“我”。
  并且“悲苦”其实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无形的情感,是虚化的,而诗歌中却把“悲苦”这种情感具体化成一种事物缝进衣物,梳进头发里,而诗中最后的网也是由悲苦所形成,这使整首诗歌情感不再是那种淡淡的,而是变得深沉,沉重起来。而作者运用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去写诗歌,如“伊针针引着纱线”,“姊姊”等人称上的运用,使得诗歌又添上一份亲切之感,感受到亲人们的关爱。
  2.细碎离愁见真章
  真挚的情感会在语言和细节上流露而出,诗歌的细节描写体现在很多处,特别是在“我”将要离家,踏上了旅途的时候,哥哥送“我”的场景。例如“走到夕阳傍山红的时候”,环境的描写和拟人手法的“傍”字的运用表达了“我”的留恋,依依惜别之情。在这时候,哥哥 也还在担心“我”,“将要走不尽预定的路程”这句诗也许表达的是哥哥会担心“我”能不能在天黑前到达目的地,但更有可能表达的是哥哥对“我”未来人生道路的担忧,毕竟那个年代的时局是混乱的,而“我”又是一个人独身在外。
  最为出彩之点在于“又从他微微颤跳的手掌心传给我了”这一句,用“颤跳”一词形容手掌心从侧面更能突出人物的情感,颤跳的不仅仅是哥哥的手掌心,也许还有和哥哥感同身受的“我”的心,而情感在最后的一句“现在,就是碧草紅云的现在呵!”得到升华。可以想象到那碧草红云下的送别场景,哥哥牵着弟弟的手走,也许走了很久,送了很长一段路了,送到夕阳落下了才开始离别的叙话,哥哥其实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家庭的顶梁柱,是一种稳重的形象,肩负着保护家人的责任,当然也想要保护将要离家的“我”,颤跳代表的是不舍和担忧,是想着“我”将独自去面对未知的一切的不安。而家乡在我眼中是一片“碧草红云”,这将长久的保留在“我”的心中。
  同时诗歌的这段第三节也充当了过渡的作用,诗歌前三节写的都是我未离家和送别的场景,而从第四节开始“我”已经离家了,两段的情感也有明显的不同,在家时的描写还能感受到平常人家的游子慈母的温情,以及母亲,哥哥,姊姊之间绵绵的亲情,而作者更是选取了一些平凡的事情和细节来阐述,如“我底衫破了,我母亲坐着替我补缀”,而姊姊觉得“我”散乱着头发出去不太好看,帮“我”打理头发,在送别时哥哥会牵着“我”的手,这都是平常人家在送别即将离家的孩子时常常会做的事,母亲会一直补着,做着衣服,以免孩子遭受到严寒,姊姊会在意弟弟在别人眼中的样子,哥哥会一直愿意做弟弟坚固的守护港。虽然“悲苦”一词调节了情感,但这些细小的事情里却处处彰显着家人之间的那 这份浓浓的关爱,给人熨帖的感觉。这也许也是一般离家之人会有的情感,一面感受着家人的爱,一面又是不得不离家的愁苦之情。
  而第四节离家后,“我”的感情就只留下无法抹去的悲苦,“母亲底悲苦,从衣缝中出来”可以理解成,当“我”离家,当“我”看到那衣服,自己的头发,手掌心,就开始思念家人们,那倾泻出来的悲苦也是“我”心中的“悲苦”,是一种思念,害怕,不安的复杂情感的夹杂,久久的不能消散去。
  3.悲苦不只是离愁
  作者作为湖畔诗社的一员,也是才华横溢,写出不少作品。从这首诗歌中也可以看出作者的生平影子,他家境贫寒,幼年丧父,而母亲身体不好,姊姊在夫家过得不好,而哥哥更是因为只是和心爱的女人说了几句话,就被捆绑着示众,因而其初期诗歌风格总有着淡淡的愁苦之情,但也擅于抓住细节和一些小事情去淋漓尽致的表达情感,并且这种真情实感的表达也更能够打动人心,所谓事细而情笃。
  离家的情感表达多种多样,而在这首诗歌中,除了普通的离家的愁苦之情,更需要抓住的是“悲苦”这个贯穿全诗的诗眼,离家之情虽有苦,而悲是从哪里来呢?结合作者家人的背景和诗歌的描写,作者所写的家人们所遭受的悲苦,其来源是当时的腐烂的黑暗的社会,在那个随时随地都准备着吞噬的年代,他的家人们作为最底层的人民,并没有什么反抗的力量,所以由于贫穷,母亲的身体孱弱,由于封建的顽固遗留,由于那些腐朽的黑暗的思想在人们中的流传,他的哥哥和姊姊就受到了无穷无尽的凌辱和迫害。就像很多人所说的,最厉害的伤害并不是身体上的而是精神上的迫害,基于当时的局势,作者尽管也想要用尽全力去改变这个世界一点点,但那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以他的力量就能得到改变的,所以他感受着家人们的悲苦,却无能为力,这也可以从诗中感受到他微弱的无奈之情。
  而纵使在那个时代,无尽的黑暗弥漫着,人人想着安稳自己,人人想着去迫害他人,他人倒霉的时候,即使在这个充满着悲苦的家庭里,也还是充满着那无比纯真的温情,这不仅仅是难能可贵的,也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社会的黑暗,社会带来的种种悲苦和家人之间的关爱,温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论别人怎么变,家人们仍然保持着那份淳朴的本性,家人之间也满满充满着爱,从而从侧面更加突出了那份情感的伟大,形成一种升华。
  而作者也擅于从劳动人们和底层人们入手,写这些人物的小事情一方面贴近了现实,另一方面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淳朴的情感在某种意义上更能感动人心,受到温暖的情感。当然,作者在其他作品中也大多描写对质直,纯洁的追求。
  总结
  这首诗歌的情感围绕着“悲苦”两字展开,虽然表达了离家的愁苦之情,但其中不乏家人们对“我”的种种关心之意,以及温暖之情,但更深层次的是,“我”对亲人们所受的“悲苦”的感受,不仅仅是亲人们对离家的“我”的担忧,也有“我”对家人们的愧疚和无奈之情。在表达事情上选用的都是细小琐碎当却能够打动人心的小事情,例如缝补衣服,打理头发,牵手等平常可见的事情,使得情感更容易传达,而在细节描写上也表现得出类拔萃,几个动词的运用,和对人物的描写更好得传达了那种温情脉脉和离别愁绪,同时对突出人物心理加深了层次。而在诗歌结构上,整首诗灵活得运用“悲苦”将母亲,姊姊,哥哥连在一起,将那些零碎的片段集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使得诗歌整体流畅性增强。而诗歌简单平淡,虽然事情细,细节多,但感情真挚,通达人心,在离家简单的愁苦情绪上加上一层一层不同的意蕴,感情丰富。
其他文献
“为什么要引进、翻译那么多外国文学作品?显然不是为了金钱,也不是为了荣誉或纪念一段爱情,更不是因为确信这样能够获得更多的读者。把生活从另一种语言翻译过来,是令人振奋的挑战,是自由的一种艺术形式,是游戏。……一个翻译文本,我们应如何阅读?”  ——叁  时间:一年零六个月前,星期四,下午三点左右。  地点:复旦大学,江湾五角场——一间确实没有很多特征的大教室,与所有大学上大课的教室都有些相似。“当作
期刊
喜三  我的第一次洗澡一定发生在我出生后的第三天,因为按乡俗这叫“喜三”(洗三)。这一天由接生的老娘婆为新生儿洗人生第一澡,并明烛上香,燃放鞭炮。看来,洗澡这件事首先是当作仪式来办的,自古以来,“斋戒沐浴”就是庄严的事、神圣的事,是重要时刻的重要准备。“喜三”是登上人生旅程的准备,预示要一辈子干干净净做人。  这是一次管一生的澡。  过年  童年时代,一到冬天,洗澡只会安排在每年的“三十夜”,也就
期刊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当你搬家、收拾废品或者清理某只箱子时,偶然翻出一样来自过去的物品——无论它是一件带有垫肩和圆形领口的女式西服外衣,还是几本二十年前的《大众电影》,或者甚至是一个不知在壁橱里摆了多久的铝制饭盒,都会感受到那种时光流逝的味道……那仿佛积了厚厚一层尘土一样的味道。但是,有时,在这些来自过去的物品中的某一样东西,却穿越了时光的阻隔,到今天看起来仍然是鲜活的、恰当的、毫无过期的味
期刊
在我的眼中  你就像一本厚重的字典  深蓝色的封面,已经磨损的边角  静静地置于书架一角  你不想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也極少有人会对“字典”感兴趣  偶然地,我翻开了你  竟意外地发现  纸张是崭新的  内容也是那么的丰富多彩  可是,我读得好累  或许你本就不喜欢被人翻阅  抑或并不欢迎我这位读者  然而,我的目光已经贪婪而又固执地停留在你跟前  再也不想翻看别的任何只字片言
期刊
1.玉阶怨  眉眼纹络嵌  木簪银丝显  风华逝去柳枝蔫  不见良人返  梦中呓语魂牵  奈何风催容颜  莫待桃花衰败前  更忆风光无限  2.自逍遥  闲杂小阁暗朱窗  得空煮酒望流光  无需相思人在旁  聊博一笑自在闯  随他半世逐名望  遍地物欲似水涨  如我阳光  扯碎一身名虚妄  3.韶光远  韶光远  缕缕相思浅  陌上花开迟旧缓  忘却故人面  豆蔻华年  忽忆幼稚欢颜  千般万般 
期刊
开栏的话:   评论家评论作家是常见的,而由作家来评评论家,或者两位作家互评,则不那么常见了。我们开设“双重观察”栏目,也许因此别有意义。  1  “莫扎特,莫扎特,天空多么蓝。”北京常有鸽群飞过的秋日天空有多么蓝,一如我好奇之蓝,一如海的远处最新鲜的矢车菊花瓣的蓝,那么写张定浩这短短数千字诗评就有多么难。我想起今年第一次集中看他诗歌的四月。此前就时常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有人转发他的诗歌,我看后也转,
期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学校给我这次跟大家学习交流机会,邹然跟大家分享了美学的一些相关内容,接下来我和大家交流一下《如何在生活中发现美》法国艺术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得眼睛”。  美,是一个有人的字眼儿,也是一个迷人的谜。古往今来,它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了一起,大概所有人都会同意生活中不能没有美,所以,人们说话,写文章也要经常谈到美,于是,诸如“山
期刊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永恒的选择题,以至于到最后,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选择无处不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选择;“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是海明威的选择;“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司马迁的选择。选择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过程,让我们不断的成长,不断的完善。如果说,人生是一次不断选择的旅程,那么千帆阅尽,最终留下的就是一片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
期刊
【摘要】:《牡丹亭》和《包法利夫人》两部作品的女主人公杜丽娘和艾玛都是追逐爱情的典型形象,而二者因为时代背景和周围环境的不同,以及自身的阶级性,有一定的相似,也有极大的不同,本文从这两个形象出发,浅析其异同。  【关键词】:《牡丹亭》;杜丽娘;《包法利夫人》;艾玛;比较  《牡丹亭》是中国人众所周知的汤显祖名作,也是其颇为得意的四梦之一。其中的杜丽娘作为一个袅袅婷婷的大家闺秀,在自我觉醒后为情生死
期刊
婚姻和家庭,是女人生命里的一个转折,是女人一生用汗水和辛酸经营的一个组合。  结婚的女人,你幸福吗?再好的感情,也要经历一次次忙乱的摧残;再多的耐心,也要经历争吵和家务索事的洗礼;再美的回忆,也成为记忆中的奢侈品;因为老婆眼中的老公变成了懒蛋,老公眼中的老婆,温柔也不复从前……  结婚的女人,你幸福吗?有一种心酸,叫生孩是女人的任务,养孩子是女人的义务,倾尽全力唯护这个家似乎是女人唯一的方向。婚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