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保险这股风浪在近几年吹得虽劲,却远未达到理想高度,更难掩亏损的残酷现实。
伴随“互联网+”概念的盛行,各行各业无不通过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加以融合,以推动原产业向前发展,这对传统保险业而言,既不例外,且势头愈发迅猛。
6月1日,银保监会发布的保险市场运行情况显示,保险业在2018年1-4月共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6585.42亿元,同比下降7.84%。但值得肯定的是,互联网保险业务快速增长,尤以众安保险、易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安心财产保险有限责任公司、泰康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这四家互联网保险公司来看,1-4月原保险保费收入合计44.74亿元,同比增长85.03%。
但抛开互联网保险企业看似喜人的成绩单,殊不知他们中有不少参与者面临着严重亏损的残酷现实。据可查考资料显示,2017年,这4家险企的净利润“三负一正”,仅易安财险连续第二年取得盈利。
外忧
随着经济水平、生活质量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消费者对于防范风险的需求越发强烈,加上保险品种越来越丰富,保险销量一年高过一年。
毋庸置疑,在需求强劲的基础上,再依托高新技术加以创新升级的互联网保险企业,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手机软件等多种营销渠道,成功积累了大量的用户群体。与此同时,他们在保险服务种类上也不断创新,既有互联网销售保险服务、定制保险,甚至还会推出一些碎片化的互联网保险服务等,都在追求险种品类的提升。
何况,如此大规模的需求增长就像“金矿”,也不断吸引着互联网保险市场上的进场者越来越多,竞争也正在加剧。阿里、腾讯、百度这些互联网巨头纷纷进军保险行业,不断探索运用新技术优化运营流程、改善客户体验、分析客户需求、实现精准定价。
《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还了解到,据不完全统计,除了BAT以外,以京东、苏宁、小米、新浪、网易、唯品金融、国美为首的各界巨无霸,也相继拿下了保险相关牌照,欲分得一杯羹。
互联网企业纷纷入局,这让涉及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公司数量不断增加。根据保监会披露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共有117家保险机构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其中有76%的保险公司通过自建网站、与第三方平台合作等不同经营模式开展了互联网保险业务。
某资深互联网保险业人士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指出,对于他们而言,最为看重的就是“流量”资源,与传统险企利用品牌声誉创造效益类似,“我们需要利用互联网手段,加大线上宣发来吸引‘流量’。”这笔费用不可小瞧,正是互联网保险企业支付佣金的“大头”。
上述业内人士认为,就目前的外部环境来看,“老四家”的市场份额高度集中,以及行业竞争给新兴参与者更多发展可能,这都让互联网险企们亟需思考:在发挥互联网及大数据等科技优势的同时,如何才能找到细分市场,走差异化发展路线。
内患
确实如公开数据显示,互联网保险有着实实在在的强大营收能力,保费收入规模持续上涨。2017年,众安在线保费收入达60亿元,同比增长75%;易安保险保费收入8亿元,同比增长3倍之多;另有泰康在线保费收入17亿元,同比增长也有1倍之多。
然而令人诧异的是,互联网保险行业迄今存在着的一个矛盾现象——保费规模逐年增加,多家企业却在亏损。实际上,自2015年互联网保险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后,2016年起就显现下滑趋势,瞬时下降到5%的低增速,彼时业内分析师认为这一阶段互联网保险企业开始了回归理性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將互联网技术运用于保险业,也并没有改变保险的本质。尽管互联网发展有无限的穿透性,可一旦与保险结合,必须有运营模式要求和风险处置办法,换句话说,保险业迎接“互联网+”变化的前提是必须敬畏产业有关的法律法规等红线。
事实上,由于互联网保险的低门槛、多样性,吸引了一大批机构、资本和保险消费者,庞大的保险需求也导致了各色互联网保险平台的出现。由BAT为代表率先发力后,互联网科技企业在保险领域的实践探索也开始大张旗鼓地展开了。
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前沿技术不断投入并广泛运用于保险产品创新、保险营销和公司内部管理等方面,正在加快优化或调整互联网保险的发展方式,为互联网保险的发展注入更多创新因素,使数据的集中存储和云端管理被越来越多保险企业所青睐。
但反观这个市场发展,不难发现,与新技术不断创新开发同步的是,一些机构出于牟利动机,利用技术漏洞非法获取保险企业数据,侵犯保险消费者隐私。这不仅给互联网保险企业的大数据风控模型提出更高要求,甚至暴露了行业内风控模型同质化的现状,以及大数据风控等科技手段的漫长周期验证等弊病。
就互联网保险企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来看,深圳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国世平指出,要打造一个互联网保险企业良性发展的闭环,既要行业参与者在资金使用、风险规避等方面进行严格把控,更为关键的是加强地域监管和企业内部监管。
期待
实际上,自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金服、腾讯旗下的微保等在全国展开保险业务后,保险企业的业务架设于互联网平台之上,天然不受区域的限制,像在深圳工作的康先生(化名)可以为远在河北农村老家的父母买上一份医疗健康保险,线上一键办理即可。
不得不说,互联网保险的进一步发展,为跨区经营提供了发展契机。尽管这样会给传统地域监管带来挑战,如何平衡传统地域监管框架下互联网保险快速发展对地域限制的突破,不仅是中国监管体系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各国保险监管的一大挑战,并无标准答案。但互联网保险企业必须遵循各地的监管规则,尽力确保为客户提供良好的承保、理赔等客户服务才行。
另外,不少第三方网络平台在互联网保险企业探索的实践中,往往扮演着“网络技术服务”的角色,然而不少案例表明一些平台不仅僭越其主要义务,甚至靠非法经营来谋取暴利。因此,业内人士认为,第三方网络平台若想继续在互联网保险业务中分一杯羹,一是努力成为合规持牌机构,抑或是积极转型成为更专业的技术公司,用核心技术降低保险机构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运营风险,提升业务转化效率和用户体验。
当前互联网保险市场上的新情况、新问题依然不断,但可以预见的是,相比此前行业的爆发式增长,未来或在监管思路上严格遵守“放开前端、管住后端”的原则,才能保障互联网保险产业真正迈向理想的高度。
伴随“互联网+”概念的盛行,各行各业无不通过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加以融合,以推动原产业向前发展,这对传统保险业而言,既不例外,且势头愈发迅猛。
6月1日,银保监会发布的保险市场运行情况显示,保险业在2018年1-4月共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6585.42亿元,同比下降7.84%。但值得肯定的是,互联网保险业务快速增长,尤以众安保险、易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安心财产保险有限责任公司、泰康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这四家互联网保险公司来看,1-4月原保险保费收入合计44.74亿元,同比增长85.03%。
但抛开互联网保险企业看似喜人的成绩单,殊不知他们中有不少参与者面临着严重亏损的残酷现实。据可查考资料显示,2017年,这4家险企的净利润“三负一正”,仅易安财险连续第二年取得盈利。
外忧
随着经济水平、生活质量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消费者对于防范风险的需求越发强烈,加上保险品种越来越丰富,保险销量一年高过一年。
毋庸置疑,在需求强劲的基础上,再依托高新技术加以创新升级的互联网保险企业,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手机软件等多种营销渠道,成功积累了大量的用户群体。与此同时,他们在保险服务种类上也不断创新,既有互联网销售保险服务、定制保险,甚至还会推出一些碎片化的互联网保险服务等,都在追求险种品类的提升。
何况,如此大规模的需求增长就像“金矿”,也不断吸引着互联网保险市场上的进场者越来越多,竞争也正在加剧。阿里、腾讯、百度这些互联网巨头纷纷进军保险行业,不断探索运用新技术优化运营流程、改善客户体验、分析客户需求、实现精准定价。
《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还了解到,据不完全统计,除了BAT以外,以京东、苏宁、小米、新浪、网易、唯品金融、国美为首的各界巨无霸,也相继拿下了保险相关牌照,欲分得一杯羹。
互联网企业纷纷入局,这让涉及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公司数量不断增加。根据保监会披露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共有117家保险机构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其中有76%的保险公司通过自建网站、与第三方平台合作等不同经营模式开展了互联网保险业务。
某资深互联网保险业人士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指出,对于他们而言,最为看重的就是“流量”资源,与传统险企利用品牌声誉创造效益类似,“我们需要利用互联网手段,加大线上宣发来吸引‘流量’。”这笔费用不可小瞧,正是互联网保险企业支付佣金的“大头”。
上述业内人士认为,就目前的外部环境来看,“老四家”的市场份额高度集中,以及行业竞争给新兴参与者更多发展可能,这都让互联网险企们亟需思考:在发挥互联网及大数据等科技优势的同时,如何才能找到细分市场,走差异化发展路线。
内患
确实如公开数据显示,互联网保险有着实实在在的强大营收能力,保费收入规模持续上涨。2017年,众安在线保费收入达60亿元,同比增长75%;易安保险保费收入8亿元,同比增长3倍之多;另有泰康在线保费收入17亿元,同比增长也有1倍之多。
然而令人诧异的是,互联网保险行业迄今存在着的一个矛盾现象——保费规模逐年增加,多家企业却在亏损。实际上,自2015年互联网保险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后,2016年起就显现下滑趋势,瞬时下降到5%的低增速,彼时业内分析师认为这一阶段互联网保险企业开始了回归理性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將互联网技术运用于保险业,也并没有改变保险的本质。尽管互联网发展有无限的穿透性,可一旦与保险结合,必须有运营模式要求和风险处置办法,换句话说,保险业迎接“互联网+”变化的前提是必须敬畏产业有关的法律法规等红线。
事实上,由于互联网保险的低门槛、多样性,吸引了一大批机构、资本和保险消费者,庞大的保险需求也导致了各色互联网保险平台的出现。由BAT为代表率先发力后,互联网科技企业在保险领域的实践探索也开始大张旗鼓地展开了。
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前沿技术不断投入并广泛运用于保险产品创新、保险营销和公司内部管理等方面,正在加快优化或调整互联网保险的发展方式,为互联网保险的发展注入更多创新因素,使数据的集中存储和云端管理被越来越多保险企业所青睐。
但反观这个市场发展,不难发现,与新技术不断创新开发同步的是,一些机构出于牟利动机,利用技术漏洞非法获取保险企业数据,侵犯保险消费者隐私。这不仅给互联网保险企业的大数据风控模型提出更高要求,甚至暴露了行业内风控模型同质化的现状,以及大数据风控等科技手段的漫长周期验证等弊病。
就互联网保险企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来看,深圳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国世平指出,要打造一个互联网保险企业良性发展的闭环,既要行业参与者在资金使用、风险规避等方面进行严格把控,更为关键的是加强地域监管和企业内部监管。
期待
实际上,自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金服、腾讯旗下的微保等在全国展开保险业务后,保险企业的业务架设于互联网平台之上,天然不受区域的限制,像在深圳工作的康先生(化名)可以为远在河北农村老家的父母买上一份医疗健康保险,线上一键办理即可。
不得不说,互联网保险的进一步发展,为跨区经营提供了发展契机。尽管这样会给传统地域监管带来挑战,如何平衡传统地域监管框架下互联网保险快速发展对地域限制的突破,不仅是中国监管体系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各国保险监管的一大挑战,并无标准答案。但互联网保险企业必须遵循各地的监管规则,尽力确保为客户提供良好的承保、理赔等客户服务才行。
另外,不少第三方网络平台在互联网保险企业探索的实践中,往往扮演着“网络技术服务”的角色,然而不少案例表明一些平台不仅僭越其主要义务,甚至靠非法经营来谋取暴利。因此,业内人士认为,第三方网络平台若想继续在互联网保险业务中分一杯羹,一是努力成为合规持牌机构,抑或是积极转型成为更专业的技术公司,用核心技术降低保险机构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运营风险,提升业务转化效率和用户体验。
当前互联网保险市场上的新情况、新问题依然不断,但可以预见的是,相比此前行业的爆发式增长,未来或在监管思路上严格遵守“放开前端、管住后端”的原则,才能保障互联网保险产业真正迈向理想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