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应从激发求知欲开始,而求知欲的激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兴趣.通过创设各种有益的“开头”引入新课,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有效手段,是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新课引入 激发兴趣 提高效果
高尔基在谈到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里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就像听故事,如果开头很精彩,你肯定会希望一听到底.因此每节数学课新颖的引言、巧妙的导语、生动的开头,是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意境的重要手段,它既能吸引学生,使之全神贯注,又能启迪思维,使之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多年来,笔者一直比较重视新课导入,并根据学生心理与年龄特征,结合每节课的内容特点,探索、设计、策划了不少有益的“开头”,使每一节课一开始就抓住学生心理,吸引学生,激发兴趣,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一、旧知导入法
从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在我们的教学中是被大家经常和广泛应用的一种引入新课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教师在讲课时应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某些联系,在提问旧知识时引导学生思考、联想、分析,使学生感受到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引申和拓展.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而且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和陌生心理,及时准确地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案例1:“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引入.借助多媒体复习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引发学生思维,为引入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奠定基础,通过对指数函数图像的分析,从而进行类比联系,引入对数函数的图像.通过这样的引入,最后性质的研究这一难点就会很容易突破.而且,使用多媒体手段可以使复习时间大大缩短,保证新课质量.
但这种引入新课的方法,必须精心选择复习内容,使已学的旧知识为新知识开辟道路.
二、趣味导入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激发一定的情感,兴趣可以唤起某种动机,兴趣可以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能支配内在动力,促成目标的实现.”所以用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可以触发兴趣,学生的学习效果就有了一半的保障.
案例2:“点的轨迹”的引入.教师可事先准备好一小段麻绳和一个彩色的小球,将彩球拴在麻绳的一端.教师从一进教室起就可边走边演示——彩色小球在不停地旋转.这样一来,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并且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等教师在讲桌前站定后,便立即停止演示,随之要求学生解释刚才的现象.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在对学生的解释作出评价后,引出课题:“点的轨迹”,然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点的轨迹”现象给“点的轨迹”下定义.经过起始阶段的直观演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解决了“点的轨迹”的定义抽象、难理解的问题.
但这种引入新课的方法,必须符合数学本身的科学性,违背科学性的引入即使生动、有趣也不可取,甚至会出现“喧宾夺主”的后果.
三、悬念导入法
设置悬念的引入手法,在影视剧和故事当中经常被应用,我们对此并不陌生.悬念就是灵感集成的火花,它能使人们产生心理追踪,造成一种“欲与知不得,欲罢不能”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诱导人们兴致勃勃地去猜想,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乃至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悬念的设置,在技巧上应是“引而不发”,令人深思,富有余味.巧设悬念指的是在引入新课时,提出大多数学生看起来与本课教学内容无大关系,实则联系紧密的典型问题,并能迅速激发学生思维的方法.
案例3:“对数”的引入.教师可设置这样的悬念,用一张报纸对折五十次(报纸不得撕裂),让学生猜猜这时报纸的厚度是多少.学生一般以为只有几十厘米厚,当老师告知“把对折50次以后的这叠报纸放在地面上,另一头会远远超过月球”这一结果时,学生几乎没有一个相信这个结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下子被激发出来.抽象索然的对数计算,经过这样引入,使学生的思维由潜伏状态变为积极状态,学生兴味盎然,不知不觉地爱上了对数计算这节内容,从而激起了学生的强烈求知欲.
当然,设置悬念要掌握分寸,不“悬”学生不思其解,就达不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太“悬”学生望而生畏,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过:“有教无类”,就是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新课的引入也一样,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教学平台的广泛应用,为创设生动、有趣、活泼、直观、富有启发性的情境进行新课引入提供了条件,只要教师能结合教学内容,灵活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引入新课,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教学效果就必将获得提高.
(责任编辑:罗 艳)
关键词:新课引入 激发兴趣 提高效果
高尔基在谈到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里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就像听故事,如果开头很精彩,你肯定会希望一听到底.因此每节数学课新颖的引言、巧妙的导语、生动的开头,是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意境的重要手段,它既能吸引学生,使之全神贯注,又能启迪思维,使之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多年来,笔者一直比较重视新课导入,并根据学生心理与年龄特征,结合每节课的内容特点,探索、设计、策划了不少有益的“开头”,使每一节课一开始就抓住学生心理,吸引学生,激发兴趣,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一、旧知导入法
从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在我们的教学中是被大家经常和广泛应用的一种引入新课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教师在讲课时应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某些联系,在提问旧知识时引导学生思考、联想、分析,使学生感受到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引申和拓展.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而且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和陌生心理,及时准确地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案例1:“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引入.借助多媒体复习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引发学生思维,为引入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奠定基础,通过对指数函数图像的分析,从而进行类比联系,引入对数函数的图像.通过这样的引入,最后性质的研究这一难点就会很容易突破.而且,使用多媒体手段可以使复习时间大大缩短,保证新课质量.
但这种引入新课的方法,必须精心选择复习内容,使已学的旧知识为新知识开辟道路.
二、趣味导入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激发一定的情感,兴趣可以唤起某种动机,兴趣可以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能支配内在动力,促成目标的实现.”所以用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可以触发兴趣,学生的学习效果就有了一半的保障.
案例2:“点的轨迹”的引入.教师可事先准备好一小段麻绳和一个彩色的小球,将彩球拴在麻绳的一端.教师从一进教室起就可边走边演示——彩色小球在不停地旋转.这样一来,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并且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等教师在讲桌前站定后,便立即停止演示,随之要求学生解释刚才的现象.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在对学生的解释作出评价后,引出课题:“点的轨迹”,然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点的轨迹”现象给“点的轨迹”下定义.经过起始阶段的直观演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解决了“点的轨迹”的定义抽象、难理解的问题.
但这种引入新课的方法,必须符合数学本身的科学性,违背科学性的引入即使生动、有趣也不可取,甚至会出现“喧宾夺主”的后果.
三、悬念导入法
设置悬念的引入手法,在影视剧和故事当中经常被应用,我们对此并不陌生.悬念就是灵感集成的火花,它能使人们产生心理追踪,造成一种“欲与知不得,欲罢不能”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诱导人们兴致勃勃地去猜想,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乃至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悬念的设置,在技巧上应是“引而不发”,令人深思,富有余味.巧设悬念指的是在引入新课时,提出大多数学生看起来与本课教学内容无大关系,实则联系紧密的典型问题,并能迅速激发学生思维的方法.
案例3:“对数”的引入.教师可设置这样的悬念,用一张报纸对折五十次(报纸不得撕裂),让学生猜猜这时报纸的厚度是多少.学生一般以为只有几十厘米厚,当老师告知“把对折50次以后的这叠报纸放在地面上,另一头会远远超过月球”这一结果时,学生几乎没有一个相信这个结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下子被激发出来.抽象索然的对数计算,经过这样引入,使学生的思维由潜伏状态变为积极状态,学生兴味盎然,不知不觉地爱上了对数计算这节内容,从而激起了学生的强烈求知欲.
当然,设置悬念要掌握分寸,不“悬”学生不思其解,就达不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太“悬”学生望而生畏,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过:“有教无类”,就是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新课的引入也一样,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教学平台的广泛应用,为创设生动、有趣、活泼、直观、富有启发性的情境进行新课引入提供了条件,只要教师能结合教学内容,灵活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引入新课,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教学效果就必将获得提高.
(责任编辑: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