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中的“夏花”意象及其审美价值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hao09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夏花”一词通过诗句“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被人们所熟知和广泛运用。“夏花”从字面意思上来说是夏天的花,夏季本来就是百花繁盛的季节,而这一季节也给“夏”和“花”两字,赋予了更加深刻的特征,让人们能够有更多的联想,同时也使得“夏花”更有其独特的意象和审美价值。在古典文学中,“夏花”值得人们去学习和探究,并从中找到中华文化更加深刻的韵味。
  【关键词】 古典文学;“夏花”;意象;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4-0027-02
  夏季雨水丰富,花儿生长繁茂,各种各样的鲜花在夏季都争先开放,而这也就描述了“夏花”这一词最为直接的内涵,同样地也赋予其极为深刻的蕴意,夏季争先开放的花朵和“夏花”之间,也就自然地产生了一种深刻的联系和内涵,也使“夏花”有了更为深刻的意义,同样地也给予夏花一词赋予了更加浪漫的美好情感,使得这一词读起来更令人向往和喜爱。诗句“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使得“夏花”一词走进人们的视野,被人们广泛运用和称赞,人们将其运用到各种美丽的景色和重要事件的描述中,同样也广泛的出现在当代文学作品中,给文学作品增添了一种美感。
  一、“夏花”的概念
  夏花主要在诗句中被人们所广泛熟知,而这一词作为一个合成词,在唐代作品中十分鲜见,合成词表示夏花这一词是由其他词语组合而成,并不是一个成熟的独立词语,但是在逐渐地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慢慢的也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内涵,尽管“夏花”作为一个合成词,也深刻寄予了诗人的情感。最早的“夏花”这一词出现的诗为唐代诗人徐晶的《赠温驸马汝阳王》,在其中“再看冬雪满,三见‘夏花’滋”可以看到“夏花”一词,在诗中“夏花”和“冬雪”对举,使得诗中的节对比更加强烈,同样的作为一种意象也表现出季节之间的交替,表达了岁月流逝的感叹,用简显的语言加深了寓意的重量,时间在流逝,季节在更替,每次观望都会发现变化,进入冬日后,再次观望已经是满园的“夏花”了,通过寥寥数词,描写十分精炼,但是却能够让人从中真正感受到时光飞逝,每次观望都会发生新的变化,作者用朴实的语言给人十分深刻的感受,能够让读者感同身受,让人不断琢磨,从中体会人生感悟,在这里诗歌中感叹季节交替和岁月流逝,也是作者赋予“夏花”的一个概念和自身的情感,在某种程度上“夏花”就可以代表作者的人生,一晃而过,令人唏嘘。
  除此以外,还有刘禹锡在《和令狐相公晚泛汉江书怀寄洋州崔侍郎阆州高舍人二曹长》中写“古岸夏花发,遥林晚蝉清”,韦应物在《种药》中写“阴颖夕房敛,阳条夏花明”等,都在诗中以“夏花”一词作为某种意象,丰富诗中情感,使得诗歌内涵层次更加丰富,在说明某种道理的同时,也使诗歌更有韵味,读起来更具美感。“夏花”在诗歌中的运用深刻展现了更具特征的意象形态,借助其深刻的内涵,再加之诗人独特的理解,将“夏花”一词运用的淋漓尽致,使其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同样的,“夏花”一词也能帮助人们在阅读诗歌过程中进行解读,帮助人们的理解。
  二、非固定合成词中“夏花”组合
  相较于合成词“夏花”来说,更值得注意的是非固定合成词中的“夏花”组合,因为非固定合成词中的“夏花”组合会有更加丰富多元的形式出现,它可能会带有其他的意象,以及修辞手法,这使得词语本身给诗歌带来了更加丰富的特性和朦胧性,同样也使词语有了更多解读的角度和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人对其有不同的认知和理解,并作出不同的解答,非固定的合成词给诗歌带来了更多的可能和韵味。正如字面意思,非固定合成词并不是按照传统意义上词语的概念出发的,是由诗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对诗词进行调整,所得的“夏花”一词,从逻辑和词语概念上出发“夏花”一词,可能分别与不同的词字更加匹配,但是将其进行调整,最后组成一个非固定合成词的“夏花”组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和作用,也会带来不同的感受,帮助读者理解和阅读,同时,这一组合也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提升整首诗的亮点。比如说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夏歌二十首》中的“朱夏花落去,谁佛相寻觅?”这首诗歌将桃花在春天发红盛开到夏天衰落进行对比,通过二者之间明确的对比,表达了对于美好事物无法挽留,终归消逝的感叹和时光飞逝的感慨,其中“朱夏花落去”为了使诗句更加押韵,调整了修饰词的位置,将朱字移到了夏字的前面,实际上应当是“夏,朱花落去”而调整后的整个诗句变得更加完整,更加押韵,进一步使得红硕颜色的范围扩大,使得读者在阅读时更能抓住作者所描述的情感,真正体会到夏天逝去的感慨。在这一诗句中,“夏花”本不是一个合成的固定词,而是作者为了使诗歌读起来更加顺遂,进行的调整,而在调整后,使诗歌本身的韵味和内涵更上一层次。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诗歌,也有非固定合成词中的“夏花”组合,但是“夏花”二字的组合意义并不十分显著,比如说苏辙的《收蜜蜂》,“小窗出入旋知路,幽圃首‘夏花’正繁”在这一诗句中的“夏花”也并非是固定合成词,而是“首夏”更为接近,然后是“花正繁”,杨万里《和仲良病中耽睡》中的“欲夏花全退,犹寒柳尚眠”,虽然从字面上来看“夏花”二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实际上“欲夏”“首夏”二字的联系更加紧密,“夏花”二字为非固定的合成词,并不是一个词。对于這些非固定合成词中的“夏花”,并不能够称为是一个成熟的词语,但是将其组合在一起,会有不同的寓意和内涵,与此同时,组成的“夏花”一词也能够产生更加丰富的文学效果,给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以及值得探索的方面。
  三、具有修饰意味的“夏花”意象词条
  “夏花”并不仅仅作为一个概念,或是合成词来对作者所提出的某一事物和感情进行描述,同样也有作者对“夏花”这一词条进行修饰,这也富含了“夏花”一词,更加丰富的概念,而对“夏花”这一词条进行修饰,也给读者带来了更多的惊喜。比如说元代蒲道源的《德衡弟馈石榴三枚》中“遗我盘中硕果三,累累多子出包含。光摇镜面丹砂碎,冷结金茎瑞露甘。一本同胞吾有感,远条盈菊彼无堪。夏花岁岁开时节,莫忘重拈助笑谈。”在“夏花岁岁开时节”中,夏天这个季节,繁花竞相开放,在这里,作者把“夏花”作为一个时节进行描写,具有十分显著的特点和文学意味,作者给“夏花”赋予了新的内涵,并对其进行描写和修饰。在这首诗中,作者用“岁岁开”来对“夏花”“时节”进行修饰,使得本首诗的时节特征得到了广泛的延展,让人读起来感觉“夏花”这一时节非常漫长且美丽,让这一个特定的美丽的时节变得更有韵味,作者在修饰“夏花”的同时,也使这首诗的美感得到提升,诗词的内涵更加丰富。   在古代诗歌中,多用形容词“明”来修饰“夏花”,比如说上文提到过的韦应物《种药》中“阴颖夕房敛,阳条‘夏花’明。”以及朱熹的《萱草》中“春条拥深翠,‘夏花’明夕阴。”在这两句诗词中都用“明”来修饰“夏花”,并且“明”作为一个色彩词语,可以解释为光明和明亮,同时还有鲜明色彩动人的意思,将这个词语用于修饰“夏花”,能够使这一词变得更加浪漫和美丽,也体现出古代诗人对“夏花”一词的厚爱。对此,有专门一首诗叫作《夏花明》“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归视窗间字,莹煌满眼前”,这首诗更加细致,对于明亮动人的“夏花”进行描述和修饰,这首诗描写了夏天浓密的绿树枝叶,以及鲜艳的红花,二者之间具有鲜明的色彩对比,然后又紧接着描述了当时的天气特点,在夏天的正午太阳光灼灼照耀,明亮如火,在这样的季节中,花朵在阳光的照耀下,飘扬舞动,映射在水中,这一倒影也显得格外美丽耀眼,让人沉醉其中,却又过分明亮,就是这种明亮动人且晃动的景象,使得作者沉醉其中,但同时又在收回目光看向屋内字迹时,感受到了眩晕和亮眼,而通过作者的反应,也侧面描写出了“夏花”的“明”。由此可见,“明”不仅仅是一个色彩词,也是高强度的明亮耀眼,是绚烂不已的代名词,用它来描述“夏花”也间接地表现出“夏花”的耀眼明亮,而这首诗的各种修饰表达也是绚烂“夏花”的完美描述。
  对于诗歌的描写,只是从“夏花”作为一个词语的角度研究其意象,以及诗人对“夏花”的描述和概念等,从这些角度都是被动地接受和认识“夏花”的内涵,并没有主动的发掘和赋予,但是“夏花”的内涵并不仅止于此,诗歌中的意象是来源于生活的,诗人通过对生活中人、事和物的感受用比较抽象和意象的词语体现在诗歌中,而作者的感受直接构成了意象的审美价值,同样的,作者对于“夏花”的描述也直接构成了读者对于“夏花”的理解和感受,诗歌作者通过自己对于世间万物的感受来给各种意象,但这并不是读者所感受到的,对于古典文化中的其他各种意象,读者也要深刻地去发掘和思考,品味内涵,发现其审美价值。
  四、结语
  “夏花”具有十分丰富的意象以及十分宝贵的审美价值,读者通过对作者所描写的诗歌中的“夏花”进行阅读和理解,品味其中的内涵,把握“夏花”在诗歌中的各种意象和作用,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夏花”一词在古代诗歌中广泛为世人所用,在许多诗歌中,可见关于“夏花”这一意象耀眼明亮的特点被准确地表达出来,“夏花”意味着希望;“夏花”意味着尽兴的生活和表达;“夏花”也意味着明亮和绚烂的人生。生如“夏花”,是诗歌用来诠释诗人绚丽灿烂的人生,也是寄托诗人希望所读之人都能拥有“夏花”般灿烂人生的美好祝愿。因此,“夏花”这一意象具有深刻的审美价值,值得去深刻挖掘和理解。
  参考文献:
  [1]刘洁.地理意象的构成及其审美价值[J].社会科学动态,2019,(01):81-86.
  [2]刘洁.《还乡》中的地理意象及其审美价值[J].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2018,(01):34-40.
  [3]李晓彤.唐诗苔藓意象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7.
  [4]张文英.论文学生产中审美意象的孕育過程[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29-30.
其他文献
【摘要】 英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构成,文学作品则是英美文化传播、传承的重要媒介。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衍生基础进行分析;并从跨文化视角入手,细化阐述英美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语言特征;最后提出可利用尊重文化差异、树立跨文化阅读意识等有效手段,合理解读英美文学作品的内涵,以期为英美文学作品分析提供参照。  【关键词】 跨文化;英美文學作品;戏剧独白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
期刊
【摘要】 儿童文学作家班马以其强烈的个人风格,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儿童文学界掀起了一股“班马风潮”,尤其是他笔下独具一格的“漂泊式”少年形象令人记忆犹新。本文旨在以90年代盛行的“成长小说”中“少年出走”的传统母题为切入点,来具体分析班马作品中这一类母题的具体表现特征。其次,结合班马对“漂泊少年”艺术形象的塑造,着力探讨班马儿童文学中“少年出走”这一类母题书写中所存在的缺失,以期促进当下儿童文学中
期刊
【摘要】 旦本戏是由正旦主唱的杂剧,在现存五十多种旦本戏中,关汉卿的旦本戏作品有12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成就上都是最突出的。本文通过对关汉卿旦本戏的考察发现,其间对人权的肯定、朦胧的人性自由意识和强烈表现出对感性生命和婚姻自主的肯定是其人本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受此影响,在他的旦本戏作品中,完成了人物个性化的创造和戏剧冲突的性格化。商品经济和市民阶层的发展繁荣、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相互碰撞、科举制
期刊
【摘要】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而在宗教的禁欲主义压制下,爱情往往带有悲剧色彩。本文以《荆棘鸟》与《西游记》这两部经典作品为例,分析在不同宗教背景下,相同的爱情悲剧。通过对西方的天主教、东方的佛教中主人公们“人性”与“神性”的冲突的探讨,爱情与宗教的矛盾以使读者更深地体会宗教桎梏下的爱情。  【关键词】 宗教;爱情;禁欲主义;《荆棘鸟》;《西游记》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
期刊
【摘要】 魏晋以来,并州饱经战乱、百废待兴,同时境内北方少数民族问题日益严重,为了更好地处理并州的局势,并州刺史的各项政策显得尤为重要。曹魏时期的梁习采取了分化瓦解等措施,使得境内的匈奴贵族与其部民分离,便于更好地控制与管理。至西晋时,并州的政治局势变得更为严峻,时任并州刺史的司马腾采取了联合代北拓跋鲜卑的政策,以达到对抗匈奴刘渊的目的,但随着事态的发展,西晋朝廷对于并州的控制力逐渐变小,至石勒击
期刊
【摘要】 图书馆,是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通道,是人们攀登真理高峰的重要阶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方便,互联网由于其开放的特性,也容纳了更加多元的信息知识,使得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充分享受信息大爆炸时代的红利,这也使传统图书馆工作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在更加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面前,除非在专业性十分强的知識需求方面,图书馆并没有太大的竞争力。在当下,图书馆要想谋求进一
期刊
【摘要】 莫斯科公国的崛起于罗斯统一的历史进程有着重大的意义,优越的地理为莫斯科提供了发展的基础,蒙古的制度遗产构成了莫斯科强盛的重要动力,务实的对外政策则为莫斯科走向扩张创造了条件,东正教会给予的支持则是莫斯科崛起的保障,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促成了莫斯科的最终崛起。  【关键词】 莫斯科公国;金帐汗国;罗斯统一  【中图分类号】B9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
期刊
【摘要】 王朔,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被文学界和评论界称之为痞子文学的代表,在德国享誉盛名。自从上世纪90年代初,德国传统媒体开始关注并报道王朔。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互联网平台上也争相开始报道王朔,在网友中反响空前。本文把研究焦点投向以书评网站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收集并研究传播力大的书评网站对王朔小说的评价。对这些报道进一步分析可得知,王朔在德国,依然很受欢迎,德国读者欣赏王朔小说的真实性,喜欢
期刊
【摘要】 甘青地区的新石器时代可追溯到8000年前,其丰富的史前文化遗迹可据年代早晚分为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几大文化分期。早在7800年前的大地湾一期文化时期,这一地区就种植稷和油菜并家养猪,人们已经有陶器作为炊具,烹煮熟食;仰韶文化时期,人们通过家养和狩猎,获得了鹿、鱼、羊、牛、鸡等肉食,并出现了灶;马家窑文化时期,发现了小麦、水稻、大麻籽等更丰富的碳化植物,以及完整的刀、叉、勺作
期刊
【摘要】 有关于张生和崔莺莺的婚姻爱情故事最早见于《莺莺传》,到了金代,《董西厢》彻底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意蕴和作品风格。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则是对《莺莺传》和《诸宫调西厢记》的深化,无论在思想主题、人物塑造还是戏剧结构上都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被称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而京剧名家荀慧生于1936年创作的京剧《红娘》在继承了王西厢舞台艺术的基础上又对其进行了多维重构。《西厢记》历经不同时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