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12-0020-01
摘要:社会保障实践经历了一个从非制度化到制度化的发展过程。本文以郑功成教授对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划分为基础,具体的探析社会保障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也就是济贫时期的思想渊源:人道主义价值观和宗教思想的影响、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强统治合法性稳定社会的需要、人类社会管理的需要、“天赋人权观”的推动等。同时在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保障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其发展的思想渊源主要有: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天命思想、佛教的慈善思想、商人参与等。
关键词:社会保障 济贫时期 思想渊源
一、济贫制度时期社会保障的思想渊源
济贫制度时期一般是指从奴隶社会后期、封建社会早期到19世纪末现代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前的这一时期,一般以1883年德国建立现代社会保险制度为标志。这时期保障实践以济贫、慈善、救灾等为主要表现形式,催促其产生和发展的动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道主义价值观和宗教思想的影响
奴隶社会后期宗教开始兴起并逐渐成为影响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力量,宗教教义所宣扬的人道主义价值观为济贫、慈善等保障实践的萌芽、发展提供了雄厚的思想渊源。早期基督教社团实行财产公有、人人共享的平均主义原则,主张穷人互助、爱人如己,提倡施爱于人,倡导人人平等、努力向善。[2]
(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
在奴隶和封建社会生产力极低下情况下,自然灾害、瘟疫等都能对生产力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为降低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弥补瘟疫、疾病带来的创伤而采取各种措施,也是济贫、救灾等活动萌发的重要原因。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了产品剩余后,举办互助、互济、慈善等活动所需的物质条件已具备,使稳定的、持续的保障活动成为可能。至此,社会保障获得了由理论向实践转化必不可少的物质保障。
(三)增强统治合法性、稳定社会的需要
在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等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间的矛盾,始终是社会主要矛盾,也是威胁统治集团利益的最大隐患。统治阶级担心人们流离失所,会引发斗争反抗,威胁其政权的生存,才在加强镇压的同时出台一些怀柔政策来缓和社会矛盾,消除威胁,减少不安定因素。[3]纵观世界各国,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统治者都毫无例外地选择社会保障作为维护自身统治利益的法宝,社会保障也因此成了社会控制的有效工具、阶级整合的有效手段。
(四)人类社会管理的需要
1348-1349年欧洲流行黑死病,致使社会长期处于混乱、贫困和劳动力短缺的状况,英国于1351年和1388年分别制定、颁布并实施了劳工条例和济贫法案,以求针对性的解决社会混乱、贫困和劳动力短缺的状况社会问题,缓解因此造成的社会压力。1576年,“安置贫困者工作”这一概念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五)“天赋人权观”的推动
在社会保障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天赋人权观毫无疑问是推动社会保障事业进步、发展的最有利的思想渊源。17世纪英国的古典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自由和“天赋人权”,维护个性发展,限制政府权力,主张国家的一切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都要以维护个人的自由为目的,反对任何形式的专制。天赋人权观认为人人都享有平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因此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时,采取相应保障措施予以保护成为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济贫制度时期中国社会保障的思想渊源
(一)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
春秋末期,孔子建立了他的“仁政”学说,孔子从“仁者爱人”的立场出发,提出要用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实行仁德政治。墨子是唯一站在民众立场上围绕其现实的生计问题谈论民本的思想家,他发展了孔子的“仁爱”观点,提出了更加贴近民众的“兼相爱,交相利”的学说。孟子在考察历史总结现实的基础上,将民众作为政治根本点和出发点,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论,将民本思想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4]
(二)中国古代的天命思想
古代封建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统治者对于各种天灾人祸导致的社会灾害缺乏深刻的认识,因而在面对灾荒时的一些保障救助措施也无不受到天命主义思想的影响。[5]统治者认为人间的一切灾害饥荒,都是天帝有意降临到人间并惩罚人类的。为了防止上天对自己的进一步惩罚,稳定自己的统治,在自然灾害或异常的天象面前统治者往往采取一些惠民的措施来抵御灾害,这种思想对统治者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同时使最高统治者自觉不自觉地采取一些保障民生的措施,在某种程度上保障了在灾荒中的民众。
(三)佛教的慈善思想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哲学及中国文化各方面的影响十分巨大,特别是佛教慈悲救世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教鼓励行善、为善、教人向善,不仅发扬了互助互利精神,而且直接构建了社会保障的社会文化、社会心理基础之一。[6]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佛教寺院及习佛之人大多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救助事业。
(四)商人参与
明清时期,商人也开始加入到慈善事业队伍中,为建立与完善我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发挥了积极作用。商人参与社会保障事业主要从助学和赈灾两方面进行。而且当代经商者也大多延续了这种思路:第一就是推动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古今商人多以出资形式参与慈善活动;第二就是对员工的保障。企业想要有长久的发展,业主应该意识到企业内部的福利政策已成为吸引人才的一大要素。所以,国家除了完善必要的法律制度外,还要对经商者从思想上做工作,给与员工一定的社会福利。[7]
三、结论
社会保障制度受到不同理念的指导,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制度。社会保障实践史表明,不同的价值取向与理念事实上起着支配社会保障实践活动和制度建设的作用。而且,各个时期的制度理念都会受到来自经济、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如今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要确立正确的、社会公正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使其成为实现社会成员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有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张营利.社火保障发展历史演变浅探[J].淮阴工学院学报,4:29-31.2010
[2]谯伟.论社会保障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及其特征[J].社会科学家,9:158-166.2007
[3]王石泉.论社会保障理论的历史演变[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4:60-66.2004
[4]张艳玲,孙占宇.浅析两汉社会保障的思想渊源[J].丝绸之路,4:18-20.2010
[5]裴恒涛.唐代社会保障制度渊源探析[J].安康学院学报,10:78-80.2009
[6]任建军,刘广青.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探究[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9:15-19.2010
[7]王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渊源探索[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101.2006
摘要:社会保障实践经历了一个从非制度化到制度化的发展过程。本文以郑功成教授对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划分为基础,具体的探析社会保障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也就是济贫时期的思想渊源:人道主义价值观和宗教思想的影响、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强统治合法性稳定社会的需要、人类社会管理的需要、“天赋人权观”的推动等。同时在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保障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其发展的思想渊源主要有: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天命思想、佛教的慈善思想、商人参与等。
关键词:社会保障 济贫时期 思想渊源
一、济贫制度时期社会保障的思想渊源
济贫制度时期一般是指从奴隶社会后期、封建社会早期到19世纪末现代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前的这一时期,一般以1883年德国建立现代社会保险制度为标志。这时期保障实践以济贫、慈善、救灾等为主要表现形式,催促其产生和发展的动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道主义价值观和宗教思想的影响
奴隶社会后期宗教开始兴起并逐渐成为影响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力量,宗教教义所宣扬的人道主义价值观为济贫、慈善等保障实践的萌芽、发展提供了雄厚的思想渊源。早期基督教社团实行财产公有、人人共享的平均主义原则,主张穷人互助、爱人如己,提倡施爱于人,倡导人人平等、努力向善。[2]
(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
在奴隶和封建社会生产力极低下情况下,自然灾害、瘟疫等都能对生产力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为降低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弥补瘟疫、疾病带来的创伤而采取各种措施,也是济贫、救灾等活动萌发的重要原因。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了产品剩余后,举办互助、互济、慈善等活动所需的物质条件已具备,使稳定的、持续的保障活动成为可能。至此,社会保障获得了由理论向实践转化必不可少的物质保障。
(三)增强统治合法性、稳定社会的需要
在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等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间的矛盾,始终是社会主要矛盾,也是威胁统治集团利益的最大隐患。统治阶级担心人们流离失所,会引发斗争反抗,威胁其政权的生存,才在加强镇压的同时出台一些怀柔政策来缓和社会矛盾,消除威胁,减少不安定因素。[3]纵观世界各国,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统治者都毫无例外地选择社会保障作为维护自身统治利益的法宝,社会保障也因此成了社会控制的有效工具、阶级整合的有效手段。
(四)人类社会管理的需要
1348-1349年欧洲流行黑死病,致使社会长期处于混乱、贫困和劳动力短缺的状况,英国于1351年和1388年分别制定、颁布并实施了劳工条例和济贫法案,以求针对性的解决社会混乱、贫困和劳动力短缺的状况社会问题,缓解因此造成的社会压力。1576年,“安置贫困者工作”这一概念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五)“天赋人权观”的推动
在社会保障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天赋人权观毫无疑问是推动社会保障事业进步、发展的最有利的思想渊源。17世纪英国的古典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自由和“天赋人权”,维护个性发展,限制政府权力,主张国家的一切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都要以维护个人的自由为目的,反对任何形式的专制。天赋人权观认为人人都享有平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因此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时,采取相应保障措施予以保护成为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济贫制度时期中国社会保障的思想渊源
(一)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
春秋末期,孔子建立了他的“仁政”学说,孔子从“仁者爱人”的立场出发,提出要用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实行仁德政治。墨子是唯一站在民众立场上围绕其现实的生计问题谈论民本的思想家,他发展了孔子的“仁爱”观点,提出了更加贴近民众的“兼相爱,交相利”的学说。孟子在考察历史总结现实的基础上,将民众作为政治根本点和出发点,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论,将民本思想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4]
(二)中国古代的天命思想
古代封建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统治者对于各种天灾人祸导致的社会灾害缺乏深刻的认识,因而在面对灾荒时的一些保障救助措施也无不受到天命主义思想的影响。[5]统治者认为人间的一切灾害饥荒,都是天帝有意降临到人间并惩罚人类的。为了防止上天对自己的进一步惩罚,稳定自己的统治,在自然灾害或异常的天象面前统治者往往采取一些惠民的措施来抵御灾害,这种思想对统治者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同时使最高统治者自觉不自觉地采取一些保障民生的措施,在某种程度上保障了在灾荒中的民众。
(三)佛教的慈善思想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哲学及中国文化各方面的影响十分巨大,特别是佛教慈悲救世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教鼓励行善、为善、教人向善,不仅发扬了互助互利精神,而且直接构建了社会保障的社会文化、社会心理基础之一。[6]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佛教寺院及习佛之人大多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救助事业。
(四)商人参与
明清时期,商人也开始加入到慈善事业队伍中,为建立与完善我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发挥了积极作用。商人参与社会保障事业主要从助学和赈灾两方面进行。而且当代经商者也大多延续了这种思路:第一就是推动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古今商人多以出资形式参与慈善活动;第二就是对员工的保障。企业想要有长久的发展,业主应该意识到企业内部的福利政策已成为吸引人才的一大要素。所以,国家除了完善必要的法律制度外,还要对经商者从思想上做工作,给与员工一定的社会福利。[7]
三、结论
社会保障制度受到不同理念的指导,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制度。社会保障实践史表明,不同的价值取向与理念事实上起着支配社会保障实践活动和制度建设的作用。而且,各个时期的制度理念都会受到来自经济、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如今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要确立正确的、社会公正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使其成为实现社会成员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有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张营利.社火保障发展历史演变浅探[J].淮阴工学院学报,4:29-31.2010
[2]谯伟.论社会保障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及其特征[J].社会科学家,9:158-166.2007
[3]王石泉.论社会保障理论的历史演变[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4:60-66.2004
[4]张艳玲,孙占宇.浅析两汉社会保障的思想渊源[J].丝绸之路,4:18-20.2010
[5]裴恒涛.唐代社会保障制度渊源探析[J].安康学院学报,10:78-80.2009
[6]任建军,刘广青.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探究[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9:15-19.2010
[7]王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渊源探索[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101.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