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对恶性肿瘤患者家属实施心理干预对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224例恶性肿瘤患者的家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11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法,干预组采用问卷法,将家属分为5类情绪反应:对疾病有积极向上的情绪反应;怀疑、不平衡的情绪反应;悲观、失望的情绪反应;对治疗丧失信心、绝望的情绪反应;茫然不知所措的情绪反应(宿命观点).针对不同的情绪反应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结果 患者情绪平稳、积极配合
【机 构】
:
455001河南安阳,安阳地区医院肿瘤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对恶性肿瘤患者家属实施心理干预对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224例恶性肿瘤患者的家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11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法,干预组采用问卷法,将家属分为5类情绪反应:对疾病有积极向上的情绪反应;怀疑、不平衡的情绪反应;悲观、失望的情绪反应;对治疗丧失信心、绝望的情绪反应;茫然不知所措的情绪反应(宿命观点).针对不同的情绪反应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结果 患者情绪平稳、积极配合治疗的对照组20%,干预组90%.结论 对恶性肿瘤患者家属进行心理于预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命。
其他文献
坏死性凋亡是新近发现的一种细胞死亡方式,与感染、肿瘤、心脏疾病、神经变性疾病以及脑血管病等多种疾病相关。坏死性凋亡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和发展。因此,深入研究脑缺血时坏死性凋亡的诱导、调节和阻断机制,不仅有利于加深对脑细胞死亡方式的理解,也有利于针对脑缺血治疗的新靶点研发新的药物。
目的 探讨术前访视对乳腺癌切除患者术前焦虑的影响.方法 60例乳腺癌切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0 例)和对照组(n =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术前准备,观察组在这个护理措施基础上进行术前心理干预,分别测定并比较两组 患者术前焦虑值.结果 针对性进行术前心理干预后观察组术前焦虑值是( 17±1.86),明显低予对照组(P<0.01).结论 术前有效的心理干预能够缓解乳腺癌切除患者术前的焦虑水
银屑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其中遗传因素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有一系列研究表明,表观遗传机制参与银屑病的发病.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表达却发生改变,且这种改变在发育和细胞增殖过程中能稳定传递,其主要机制为: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及非编码RNA调控.银屑病表观遗传机制的研究对于寻找病因及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意义重大,银屑病相关的表观遗传发现与研究,为该
目的 探讨身心护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转归的影响.方法 将7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内分泌科护理常规,实验组在常规内分泌科护理基础上加用身心护理,监测入院时和入院后20d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抑郁指数.结果 实验组抑郁指数和血糖控制水平有明显改善.结论 身心护理更有利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病情的转归。
调节性T细胞是一类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T细胞亚群,主要通过细胞间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参与机体自身免疫耐受的形成.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机制复杂.对特应性皮炎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Th2细胞,最近的研究发现,调节性T细胞在特应性皮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调节性T细胞在特应性皮炎患者从儿童到成人期的变化,可以更好地探讨其在疾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并提示新的治疗方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病率,并观察综合干预的效果.方法 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对69例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然后进行为期8周的药物和心理综合干预,再进行复查.结果 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及焦虑,经8周综合干预后,SAS及SDS评分分别由(47.35±8.72)分和(52.37±9.34)分降为(35.56±7.28)分和(42.14±7.77
植物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ectin-like 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1, LOX-1)是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s, oxLDL)的主要受体之一。近年来的研究表明,LOX-1不仅可以结合、中和以及降解oxLDL,还能与一些非氧化脂蛋白和凋亡的血细胞结合,通过激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具有血清IgE水平升高、Th2型免疫过度反应以及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易感性增加等特点.研究表明,朗格汉斯细胞和表皮炎症样树突细胞是在特应性皮炎皮损中出现的两种树突细胞.其中表皮炎症样树突细胞是炎症性皮肤病所特有的一种树突细胞,仅在炎症性皮肤中表达,被激活后可释放大量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而在皮炎得到成功控制后逐步消失.在特应性皮炎的病理生理机制中,表皮炎症样树突细
由于脑出血患者通常存在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故脑出血后幸存者往往同时面临脑出血复发和缺血性卒中的高危风险。这些患者是否应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始终存在着争论。文章介绍了不同学者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