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伍炳亮

来源 :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chang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伍炳亮站在中国红木家具的最顶端,往下皆能俯瞰群雄。而伍炳亮却谦虚地说,只是偶然,别人还没发现这个行业时,我恰恰先做了而已。
  
   他的名字前经常缀满一大堆称号,譬如伍氏兴隆明式家具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传统家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明式家具学会理事、中国收藏家协会古典家具收藏委员会副主任,众多名号前他却谦虚地说自己只是却以制作古典家具和辨别古董家具见长。
  伍炳亮的家具不是古董,却常常卖出古董的售价。一位朋友在他手里先后买了两千多万元的明式家具配在自己300平方米的家里,2009年秋天又看上一款伍炳亮早期设计的海南黄花梨明式床榻,虎年春节刚过就心急火燎地跑到马来西亚一个华侨家里,软磨硬缠地把这款上世纪90年代伍炳亮卖出去的床榻又买了回来。价格虽然翻了几十倍,用这位朋友话说却是“千金难买心头好”。
  几百万元一件的红木家具等他设计图稿,上亿元的古董家具,藏家要他“长眼”后再做定论。31年的从业经历和独特审美,让人们在谈及他的名字时,不自觉地补充成5个字——“收藏伍炳亮”。
  
  站在大藏家的背后
  
  伍氏兴隆家具的门市部里,一张用来当办公桌的明式桌上,并列着两个液晶显示屏,左边的电脑屏幕上挂着“伍氏兴隆”的论坛,销售人员或董事长伍炳亮本人不时地刷新着论坛上对红木市场的讨论。间或,他们浏览着各大红木网站的行情。右边屏幕所显示的几个实时动态画面,伍氏兴隆各处料场、各个出口和周边街道的景象一览无余。
  这对伍炳亮而言是普通的一天,唯一不同的是这天台山市的雷阵雨下得过于猛烈,雨尽管大,却还是挡不住几拨客人到他店里看货。晚上7点半,在徒手熟练地画出一个明式桌的草图后,伍炳亮顺利收下数万元现金订金,和客人签订了合同。夜里十点半,还未下饭桌,他又接到一位大藏家从美国打来的电话,约他40天后的档期——在即将开始的新一季伦敦拍卖会上,这位藏家看中了一套价值上亿的明代古董家具,值不值得去抢,拍还是不拍,藏家等着伍炳亮到伦敦“长眼”后再做定论。
  眼前的伍炳亮身着休闲衬衫,头发向后梳成马尾,虽然疲惫,却依然谈笑风生,浑身上下透露出艺术的气息。很难想象31年前,那个背着刨子墨盒走街串巷,一面为人做木工,一面收购老家具的年轻木匠会和眼前的人重合……
  和许多古董收藏家世家子弟出身完全不同,伍炳亮的少年时代在搬运沙石和倒卖蔬果中度过。1978年他拿着倒菜和做木工赚来的180元做起了古董生意。二三十块收来的乡间老家具转手就卖了上万元,让伍炳亮大赚一笔,有的以数百元收到的家具却连原价也难卖出。走街串巷中,伍炳亮发现知识的积累和对美的感悟,是收购老家具的基础,赚不赚钱全靠它。
  明清家具分京作、苏作、广作,怎样从造型特征分清流派和具体风格?每款家具的造型和工艺有什么问题?当地的气候条件和人文习惯如何?一有空伍炳亮就往北京、苏州跑。故宫里清代宫廷风格的紫檀家具静穆庄重,透露着千雕万刻绚丽之后归复宁静的仪态气韵,苏州园林里的明式翘头案气宇轩昂、磊落沉雄……好东西看多了,差一点的伍炳亮就再也看不上眼了。收家具时不贪便宜不贪多,不怕贵,只要对,几年的倒爷生涯练就了他的火眼金金。
  倒爷做了几年,伍炳亮发现自己对古典家具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上世纪80年代中,潮汕山区的老家具基本被收购一空,自己倒腾回来的老货同真正的古典家具有着云泥之别。看着行云流水般雅致的古典家具,不安心的心和勇于尝试的因子使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自己设计制作明清古典家具。
  
  高仿不是简单复制
  
  伍炳亮就把自己的家具定位在高端市场,造型向经典古家具看齐,用料多选用黄花梨、紫檀和红酸枝。
  即便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些珍贵的木料也是十分昂贵的珍品。那时伍炳亮的客户大多是东南亚各国的华人华侨,他们通常只是下单前到厂里来一次,之后就等着家具做好后托运出境。
  一个台山做仿古家具的老板给伍炳亮出主意,教他多赚钱:一件家具面板用料应该是1.8厘米厚的,你给降到1厘米,这样光木料就减少了一半;那些整板或必须一木连做的地方,也可以用零木拼起来染了色做,这样成本降了下去,一般的消费者根本看不出来。
  对这样的“好意”,伍炳亮总是笑而不答。就在同行们笑他“死脑筋”时,同样一张紫檀屏风,别人只能卖一两万,他却能卖到几十万。“高端市场,人人都是半个行家,几十万几百万买件家具是为了传世,为了升值,最起码也应该保值。这点小偷小摸最后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用料真,工艺好,伍炳亮在家具的“型”上又下起了功夫。“型”是家具的灵魂,一件家具好不好看,吸不吸引人,全靠“型”决定。
  在最初的制作中,伍炳亮尽量模仿经典古家具,对样式照搬照用。然而并不是所有古典家具的设计都是好的,譬如故宫中收藏的一件雕水龙纹宝座,因为稳重感不足,伍炳亮怎么看都觉得造型有问题。怎么办?他画了无数张草图,最后决定在宝座下做个托泥,强化腿部空间的份量。下料的时候,做了二三十年的老工匠摸着上万元的料,半天也不敢下手。伍炳亮眼睛一闭,说,你大胆的下。加了托泥的雕水龙纹宝座做了出来,还未打磨,所有人都叫好——它比故宫里的样式稳重大方多了。
  然而很多古典家具行业的老专家却对伍炳亮很不满意,还在厂里参观,他们就质问伍炳亮为什么这些高仿家具没按比例复制!按老专家的说法,他们都是拿着刻度尺仔细量过尺寸后再按1:1的比例制作家具的。
  说完这个故事,伍炳亮就笑了,“高仿的最终目的不是简单复制!”他朝记者诡秘一笑:“你看故宫里的家具大都是3.5米的高度,现代人住楼房,一层楼才2.8米,即使是别墅挑高也不过6米。3.5米的家具怎么摆得进去?”在他看来,高仿家具是透彻了解传统家具在造型法则、榫卯结构、工艺原理和文化内涵后的重新演绎,而不再是照搬照做。
  这些被重新演绎过的仿古家具很快得到市场和专家认可,明式灵芝如意纹大翘头案被北京恭王府博物馆收藏、一对重新设计过的大叶紫檀木屏风被国务院会议室收藏陈列、他监制的黄花梨无束腰霸王枨画案四出头官帽椅系列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直来直去的朋友
  
  作品好,看货准,是不是古董,值不值钱,伍炳亮的一双火眼一眼都能看出。然而他在朋友圈里出名的却是“直”。
  有个半行家得了一批古紫檀,兴奋地找伍炳亮去看。伍炳亮只看了一眼就断定:“假的!”半行家是伍炳亮圈内半熟不熟的朋友,别人遇这样的情况,多半就说“我今天不太舒服,看不太好,你多找几个人看看”来回绝了。“虽然大家都知道‘多找几个人来看’是‘假’的代名词,但我就是说不出口!”伍炳亮无奈地说。上百万元打了水漂,谁摊上心里都会难受,伍炳亮却还要加句:“你可以拿回去洗一洗,洗了后地上都是黑的水。”
  难受归难受,时间一长半行家还是来找伍炳亮看,“直的人才靠得住!”
  聊起这些故事,作家海岩眼睛笑成一条缝:“我就收藏他的家具啊,但才认识他时心里也很不舒服。”五六年前海岩初涉古典家具市场,得了两件仿古家具,托朋友请伍炳亮帮忙看。他看了后只说“不值这个价”。“几十万块钱买来的东西被他当场一说,谁能下得了台?”就在海岩心里不乐意时,伍炳亮又一点点分析这东西为什么不值钱。比如木头是实实在在的不假,但选料、做工、款型都有问题,它反而不如木头本身容易出手。
  走了弯路交了学费,再和伍炳亮一点点地聊,海岩才发现这样的朋友值得交,他的东西值得买。“不过,伍老师的家具也不好买了!”末了,海岩还补充一句。
  伍炳亮的家具大都采用黄花梨、紫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收藏的海南黄花梨木料在2005年也基本用干净了,只能用越南黄花梨。越南黄花梨产在越南靠近老挝的山区,近十几年来也被砍得差不多。2007年底木料疯涨的时候,伍炳亮花了三天“求人”,最后才以180万元每吨的价格买了2吨。那一年他一共到手20吨越南黄花梨,这批料已在2009年用掉了。
  没有料,想要定家具就只有等。然而有人却等不及,于是文章开头的一幕就这样戏剧性的出现了。
  伍炳亮说喜欢明清红木家具的人多少都有这么点痴,自己也不能免俗。从业31年,伍炳亮设计了上千款古典家具,京作、苏作、广作,三大流派都有涉猎。人民美术出版社想给他出套画册,挑款、拍照、排版、校对,伍炳亮都亲力亲为,前前后后用了4年才完成。有朋友笑他傻——拿给公关公司,几十万就能做得服服帖帖,不劳你费一分力,这样累又是何苦?
  伍炳亮却觉心甘情愿。就像做一件家具,只有身体力行地参与到开料、制作、打磨等所有过程,才会更理解更热爱。无论做什么,都需要这样的热情,甚至狂热。
  有人说伍炳亮站在中国红木家具的最顶端,往下皆能俯瞰群雄。而伍炳亮却谦虚地说,只是偶然,别人还没发现这个行业时,我恰恰先做了而已。
其他文献
如今人们对红木的理解,多聚焦于材料金贵、稀少难得,却忽略了红木背后所蕴藏的工艺文化。在江苏句容市茅山旅游风景区,有一座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的红木艺术馆,里面陈列着国家级
说起来粽子是吃纪念,其实是吃新鲜、吃节令、吃健康,仿佛吃着吃着,春天也就吃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