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二年级看图作文的基础上,三年级向写命题作文的方向转化。随着训练内容的不断深入,难度也随之增大了,教师引导是否得法,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作质量。因此,做好三年级作文的过渡教学,意义非常重大。那么,如何顺利实现这个过渡呢?根据多年作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创境设景、分解练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创境设景,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会写作文
根据多年的作文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自己对作文教学模式的探求思考,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必要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想象,最后形诸于语言文字,这一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在娱乐的环境中学会写作文。
创境设景的第一条途径可以从改造图画入手。大家都知道,图画本身就是对生活的反映,它凝聚了一定的生活内容和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注意。所以,把看图作文作为作文教学的“敲门砖”,非常符合作文教学的规律。但由于图画所提供的是“静态的生活”,与瞬息万变的生活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加之图画形式本身就存在着容量有限的缺点,导致看图作文模式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因此,必须以命题作文或其他更高的形式来替代。但由于看图作文作为基础训练方法,其观察方法、分析方法、想象方法都已给学生了留下了一定印象,如果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并将其应用到命题作文的训练上来,则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因此,在课堂作文教学实践中,怎样使静止的图画动起来,怎样变静态的生活為动态的生活,这些便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比如在教学完看图作文《悄悄话》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写一篇命题作文《我的爷爷》。我让两位同学分别扮演“爷爷”和“我”,让同学来指出人物的外貌和衣着该如何,人物的动作和神情各是什么样的,该怎么样进行对话。过程中大家互相补充或纠正,师生共同补充缺漏的内容或词句,纠正用词不当、语句不通顺等错误,并及时表扬、鼓励说得好的同学。另一条途径就是带领学生对叙述对象实地观察。比如说,在写命题作文《我们的教学楼》时,我就带着学生对教学楼进行仔细观察。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从远到近是什么样的,从上到下又是什么样的,从整体到局部的关系如何,教学楼的外观f形状、大小、高低、颜色等)有什么样的特点,让学生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互相补充,互相参考。并且还要求同学们在说的基础上动手写,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第三条途径是通过老师给学生讲故事的方法人手。比如,在写命题作文《一件有意义的事》时,我就给学生讲了一件维护公共道德的事:作者在看到一个比他大的男孩拔别人自行车胎的气门芯时,克服了胆怯心理,勇敢地与男孩讲理,制止了不良行为。故事的材料来自生活,比较独特、新颖、真实,让学生懂得从自己的生活中寻找作文的材料,而不是从概念出发,一要求写有意义的事就千篇一律写“拾钱包交公”“让座”“为生病同学补课”等。此外,还有利用多媒体教学、游戏教学等。总之创境设景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结合实际,因材施教,总能找到合适的途径。
二、读写结合,让学生在边读边写中学写作文
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觉得“精读、深思、巧用”是更好地实现三年级作文过渡教学的有效途径。
所谓“精读”,就是有目的、有选择、有侧重地读书。比如,构篇方式是总分式,还是因果式,或是空间式?文章的开头用的是哪种方法?结尾用什么方法?怎样安排正文?遣词造句有什么特点?读得多了,也就能无师自通,潜移默化,形成自己的篇章结构模式和写作风格。
如果说“精读”是运用的前提,那么“深思”就是运用的关键。没有“深思”就不可能将他人的东西顺利地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读得再多也是囫囵吞枣,更谈不上运用自如。学生只有通过“深思”,才能真正做到有所悟、有所感。也才能发现别人的长处。别人的文章好在哪里?我们应该学习什么?思考这些的同时找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最后,“巧用”是写作的核心。阅读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只有通过运用,才能让学生把阅读所学到的知识、写作方法体现出来。但怎么样才能做到“巧用”呢?第一种方法,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补写文章的两头,即开头和结尾;或者补写文章的中间,即正文。第二种方法是进行续写,教师出示文章的前一部分,学生根据内容和情节,续写后一部分。第三种方法可以进行“命题”训练,教师出示省略标题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后给文章加上恰当的标题,看看哪位同学加的标题最好。评出好的标题,然后讨论:标题为什么好,好在什么地方?这样反复多次练习,学生就会“由表及里”地融会贯通。只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反复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布局谋篇能力就会有明显的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都会大大提高。
三、分解练笔,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学会写作文
由于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这一认知规律,我采取了分解练笔、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比方说,在我教学命题作文《我的同桌》时,第一步,先让学生说说她(他)的身材、长相,然后动笔描写人物的外貌。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两只完全相同的鸡蛋,同样也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可是很多学生在人物描写时用的大都是千篇一律的语言:“大大的眼睛”“苹果似的圆脸”“一笑就露出两个酒窝”等等。其实,如果能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每个人不同的特征。就说眼睛吧,有“水灵灵的”,也有“细细长长的”;有“弯弯月牙形的”,也有“绿豆般的小眼睛”。至于眼神更是千变万化,有“慈祥”,有“温和”,有“严厉”,也有“怯生生”等等。
描写人物的外貌,不能局限于人物的长相,更主要的是要抓住每个人独特的地方,写出他的特点。例如,我们看到“橄榄绿”会想起神采奕奕的军人,看到“白大褂”就会想起救死扶伤的医生。有时候,人的容貌特点并不明显,但在他的衣着、表情中却有着鲜明的特征。当然,练习人物外貌描写,不能为写外貌而写外貌。与人物特点无关的外貌描写即使描写得很具体,特征很鲜明,也是多余的、没有必要的。第二步,进一步练习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要求学生能抓住动作、神态的特点来描写。比如在《我的同桌》中,同桌取得好的成绩或受到表扬时,是如何表现的?是手舞足蹈、笑逐颜开,还是默默无言、谦虚谨慎?当受到批评时或委屈时,又是怎样表现的?是哭泣流泪,还是怒目相向、怒气冲天?应当抓住特定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喜、怒、哀、乐的特点来描写。第三步再深入到性格方面的描写。这就需要学生对同桌进行仔细观察和深入了解,发现同桌的性格特点。比如同桌是脾气急躁,还是性情温和?是遇事细心冷静,还是办事粗糙轻浮?是乐于助人,还是自私自利?怎样才能写出同桌的性格特点呢?这就需要学生用具体的语言或事例来说明。这样的话,学生在作文的练习时就能“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总之,我通过创境设景、指导课外阅读、分解练笔等方法,实现了作文教学模式的顺利过渡,让学生不仅会写看图作文,而且能写命题作文,使学生的写作兴趣、作文能力都得以大大提高。
一、创境设景,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会写作文
根据多年的作文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自己对作文教学模式的探求思考,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必要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想象,最后形诸于语言文字,这一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在娱乐的环境中学会写作文。
创境设景的第一条途径可以从改造图画入手。大家都知道,图画本身就是对生活的反映,它凝聚了一定的生活内容和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注意。所以,把看图作文作为作文教学的“敲门砖”,非常符合作文教学的规律。但由于图画所提供的是“静态的生活”,与瞬息万变的生活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加之图画形式本身就存在着容量有限的缺点,导致看图作文模式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因此,必须以命题作文或其他更高的形式来替代。但由于看图作文作为基础训练方法,其观察方法、分析方法、想象方法都已给学生了留下了一定印象,如果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并将其应用到命题作文的训练上来,则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因此,在课堂作文教学实践中,怎样使静止的图画动起来,怎样变静态的生活為动态的生活,这些便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比如在教学完看图作文《悄悄话》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写一篇命题作文《我的爷爷》。我让两位同学分别扮演“爷爷”和“我”,让同学来指出人物的外貌和衣着该如何,人物的动作和神情各是什么样的,该怎么样进行对话。过程中大家互相补充或纠正,师生共同补充缺漏的内容或词句,纠正用词不当、语句不通顺等错误,并及时表扬、鼓励说得好的同学。另一条途径就是带领学生对叙述对象实地观察。比如说,在写命题作文《我们的教学楼》时,我就带着学生对教学楼进行仔细观察。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从远到近是什么样的,从上到下又是什么样的,从整体到局部的关系如何,教学楼的外观f形状、大小、高低、颜色等)有什么样的特点,让学生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互相补充,互相参考。并且还要求同学们在说的基础上动手写,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第三条途径是通过老师给学生讲故事的方法人手。比如,在写命题作文《一件有意义的事》时,我就给学生讲了一件维护公共道德的事:作者在看到一个比他大的男孩拔别人自行车胎的气门芯时,克服了胆怯心理,勇敢地与男孩讲理,制止了不良行为。故事的材料来自生活,比较独特、新颖、真实,让学生懂得从自己的生活中寻找作文的材料,而不是从概念出发,一要求写有意义的事就千篇一律写“拾钱包交公”“让座”“为生病同学补课”等。此外,还有利用多媒体教学、游戏教学等。总之创境设景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结合实际,因材施教,总能找到合适的途径。
二、读写结合,让学生在边读边写中学写作文
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觉得“精读、深思、巧用”是更好地实现三年级作文过渡教学的有效途径。
所谓“精读”,就是有目的、有选择、有侧重地读书。比如,构篇方式是总分式,还是因果式,或是空间式?文章的开头用的是哪种方法?结尾用什么方法?怎样安排正文?遣词造句有什么特点?读得多了,也就能无师自通,潜移默化,形成自己的篇章结构模式和写作风格。
如果说“精读”是运用的前提,那么“深思”就是运用的关键。没有“深思”就不可能将他人的东西顺利地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读得再多也是囫囵吞枣,更谈不上运用自如。学生只有通过“深思”,才能真正做到有所悟、有所感。也才能发现别人的长处。别人的文章好在哪里?我们应该学习什么?思考这些的同时找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最后,“巧用”是写作的核心。阅读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只有通过运用,才能让学生把阅读所学到的知识、写作方法体现出来。但怎么样才能做到“巧用”呢?第一种方法,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补写文章的两头,即开头和结尾;或者补写文章的中间,即正文。第二种方法是进行续写,教师出示文章的前一部分,学生根据内容和情节,续写后一部分。第三种方法可以进行“命题”训练,教师出示省略标题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后给文章加上恰当的标题,看看哪位同学加的标题最好。评出好的标题,然后讨论:标题为什么好,好在什么地方?这样反复多次练习,学生就会“由表及里”地融会贯通。只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反复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布局谋篇能力就会有明显的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都会大大提高。
三、分解练笔,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学会写作文
由于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这一认知规律,我采取了分解练笔、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比方说,在我教学命题作文《我的同桌》时,第一步,先让学生说说她(他)的身材、长相,然后动笔描写人物的外貌。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两只完全相同的鸡蛋,同样也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可是很多学生在人物描写时用的大都是千篇一律的语言:“大大的眼睛”“苹果似的圆脸”“一笑就露出两个酒窝”等等。其实,如果能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每个人不同的特征。就说眼睛吧,有“水灵灵的”,也有“细细长长的”;有“弯弯月牙形的”,也有“绿豆般的小眼睛”。至于眼神更是千变万化,有“慈祥”,有“温和”,有“严厉”,也有“怯生生”等等。
描写人物的外貌,不能局限于人物的长相,更主要的是要抓住每个人独特的地方,写出他的特点。例如,我们看到“橄榄绿”会想起神采奕奕的军人,看到“白大褂”就会想起救死扶伤的医生。有时候,人的容貌特点并不明显,但在他的衣着、表情中却有着鲜明的特征。当然,练习人物外貌描写,不能为写外貌而写外貌。与人物特点无关的外貌描写即使描写得很具体,特征很鲜明,也是多余的、没有必要的。第二步,进一步练习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要求学生能抓住动作、神态的特点来描写。比如在《我的同桌》中,同桌取得好的成绩或受到表扬时,是如何表现的?是手舞足蹈、笑逐颜开,还是默默无言、谦虚谨慎?当受到批评时或委屈时,又是怎样表现的?是哭泣流泪,还是怒目相向、怒气冲天?应当抓住特定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喜、怒、哀、乐的特点来描写。第三步再深入到性格方面的描写。这就需要学生对同桌进行仔细观察和深入了解,发现同桌的性格特点。比如同桌是脾气急躁,还是性情温和?是遇事细心冷静,还是办事粗糙轻浮?是乐于助人,还是自私自利?怎样才能写出同桌的性格特点呢?这就需要学生用具体的语言或事例来说明。这样的话,学生在作文的练习时就能“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总之,我通过创境设景、指导课外阅读、分解练笔等方法,实现了作文教学模式的顺利过渡,让学生不仅会写看图作文,而且能写命题作文,使学生的写作兴趣、作文能力都得以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