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通过对道德教育的特性解析,明确了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体育教学具有开放性、直观性,动态性、实践性,交往性、社会性,突发性、即时性的特点,把握道德教育中体育教学的优势所在,引申出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缺失的现状,并分析其存在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体育教学 道德 道德教育
一、前言
道德教育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简言之,道德教育就是培养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活动。它包括学校道德教育、家庭道德教育和社会道德教育。
学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肩负着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任。学校体育中的体育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主要途径,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体育教学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直观性,动态性、实践性,交往性、社会性,突发性、即时性,这些独特的、有别于其它教学的显著特点,是体育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的优势所在。可见,学校体育教学是道德教育的一种良好途径和方式,是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力补充和加强。
二、道德教育中体育教学的独特性
1.开放性与直观性
体育教学有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体育教学应该是一种快乐的教学,重过程的主动参与,重情绪的积极体验,重个性的独立解放,使人际关系宽松和谐,使学生在轻松明快的环境中,在欢快愉悦的心境下,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注意力、情绪、意志、自觉性、纪律性等心理活动和思想道德问题,都非常容易显露出来。体育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表现,从学生的语言、态度、行动中发现问题,要针对不同的情况抓紧点滴教育,其效果比其他教学更直观、更迅速。
2.动态性与实践性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道德教育是伴随着学生的身体练习,在动态的活动过程中进行的,它不同于其他文化课上的静态的说教。体育教学以身体活动为基本特征,学生的运动技能是通过身体练习形成的,体质的增强是在刻苦锻炼的基础上获得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也要经过运动过程的磨练。
体育教学区别其他教学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就是体育教学中学生身体要承受一定量的生理和心理负荷。在身体参与体育活动时,学生的大脑处于异常兴奋状态,思维活动极为活跃,既要动员运动器官参加活动,又要运用思维活动掌握知识、技能,应用战略战术,在极短的时间内抉择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为取胜而竭尽全力。
三、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缺失的现状
体育教学传统的第三大目标(任务)是:“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目前,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对道德教育的认识重视程度不够;道德教育的目的重规约人,目标较为泛化;道德教育的内容抽象、空洞,没有具体的实施重点;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多为单向说教、渠道单一,其具体分析如下:
1.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在目前的体育教学中,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目标认识不足、理解不够,甚至认为道德教育是个“软任务”。学校没有制定一个全面的、有效的教师工作考核制度和體系,于是,体育教师的教学检查指标中没有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作为指标之一,在教师考核指标中也没有对师德修养提出具体要求,这样,体育教师便忽视和放松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2.道德教育目标不明确
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目标的确立往往忽视对学生个体道德品质的关注,以社会价值为本位的道德教育目的和以此衍生出来的道德教育目标体系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变成一种空洞、抽象的口号。
长期以来,学校只注重高格调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轻视了低层次的“底线”教育。混乱、宽泛的道德教育目标显得很难理解,很难把握和具体操作,有的还脱离了体育教学的培养范围,这难免导致道德教育目标的虚无。同时,体育教学目标中道德教育目标抽象,意识形态化,与体育教学的内容和实践联系不紧密,对现实的指导性差。
四、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缺失成因分析
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缺失现状,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此主要从社会道德环境、思想认识、具体实施、教师德育能力及教学效果评价上进行剖析。
1.社会道德环境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对诸多事物的道德评价不再绝对和一统,道德价值呈现多元化,这使身心正处于成长期的道德认知产生严重困惑,给学校道德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并且,物欲横流、金钱万能的社会现状正通过广播、电视、书籍和网络等媒体以无所不至的方式侵蚀着青少年,侵扰或重构着他们正在形成的价值判断标准,学生的价值观念正在发生转轨。在这样的社会道德环境中,学校要对耳濡目染的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确有难度,这也无形之中给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带来了困惑。
2.思想认识存在误区
当前,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深入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些学校领导、教师对其理解单一,他们更多注重学生的身体健康,对学生的精神、思想、知识等层面的关注有所欠缺。并且,学校没有从根本上把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作为衡量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标准,忽视了学生的规则意识、团队精神、意志品质等多方面的评估因素,不利于学校及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的实施。
3.德育效果评价模糊
道德教育目标属于隐性的教学目标,其评价指标及体系的确定较为复杂,且难以操作,自然也就受到了忽视。广大体育教师对在体育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是认可的,然而做得怎么样,效果如何,却很难评说。在体育优质课评比时,并没有把结合体育教学内容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作为评比的条件之一。这就导致许多教师在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对道德教育评价只是一笔带过,既没明确评价方法,也没有具体评价细则,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评价在实践中形同虚设。
五、总结
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途径是多方面的,道德教育不可能依靠设计一套课程和安排专门的教学来进行,而应自然地渗透于各学科教学活动之中,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一种途径和方式,是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力补充和加强。体育教学中道教育缺失的现状为重视程度不够、目标较为泛化、方法比较简单等方面,其成因在于社会道德环境的影响、思想认识存在误区、德育实施不力、教师德育能力欠缺、教学效果评价模糊,等等。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8.
[2]顾渊彦.体育课程导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7.
[3]顾渊彦.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0.
[4]慕桂梅.高中体育教学与学生意志品质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
[5]朱小蔓.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4.10.
[6]赵立军.新时期体育道德价值观的重塑[J].体育文化导刊,2006.9.
[7]王建平.浅谈体育教师的道德素质建设[J].甘肃教育,2006.16.
[8]蒋晓丽.体育伦理与体育道德的区别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5.
[9]魏王勇.参与体育与人的道德发展[J].体育学刊,2003.4.
[关键词]体育教学 道德 道德教育
一、前言
道德教育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简言之,道德教育就是培养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活动。它包括学校道德教育、家庭道德教育和社会道德教育。
学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肩负着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任。学校体育中的体育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主要途径,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体育教学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直观性,动态性、实践性,交往性、社会性,突发性、即时性,这些独特的、有别于其它教学的显著特点,是体育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的优势所在。可见,学校体育教学是道德教育的一种良好途径和方式,是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力补充和加强。
二、道德教育中体育教学的独特性
1.开放性与直观性
体育教学有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体育教学应该是一种快乐的教学,重过程的主动参与,重情绪的积极体验,重个性的独立解放,使人际关系宽松和谐,使学生在轻松明快的环境中,在欢快愉悦的心境下,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注意力、情绪、意志、自觉性、纪律性等心理活动和思想道德问题,都非常容易显露出来。体育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表现,从学生的语言、态度、行动中发现问题,要针对不同的情况抓紧点滴教育,其效果比其他教学更直观、更迅速。
2.动态性与实践性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道德教育是伴随着学生的身体练习,在动态的活动过程中进行的,它不同于其他文化课上的静态的说教。体育教学以身体活动为基本特征,学生的运动技能是通过身体练习形成的,体质的增强是在刻苦锻炼的基础上获得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也要经过运动过程的磨练。
体育教学区别其他教学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就是体育教学中学生身体要承受一定量的生理和心理负荷。在身体参与体育活动时,学生的大脑处于异常兴奋状态,思维活动极为活跃,既要动员运动器官参加活动,又要运用思维活动掌握知识、技能,应用战略战术,在极短的时间内抉择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为取胜而竭尽全力。
三、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缺失的现状
体育教学传统的第三大目标(任务)是:“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目前,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对道德教育的认识重视程度不够;道德教育的目的重规约人,目标较为泛化;道德教育的内容抽象、空洞,没有具体的实施重点;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多为单向说教、渠道单一,其具体分析如下:
1.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在目前的体育教学中,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目标认识不足、理解不够,甚至认为道德教育是个“软任务”。学校没有制定一个全面的、有效的教师工作考核制度和體系,于是,体育教师的教学检查指标中没有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作为指标之一,在教师考核指标中也没有对师德修养提出具体要求,这样,体育教师便忽视和放松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2.道德教育目标不明确
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目标的确立往往忽视对学生个体道德品质的关注,以社会价值为本位的道德教育目的和以此衍生出来的道德教育目标体系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变成一种空洞、抽象的口号。
长期以来,学校只注重高格调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轻视了低层次的“底线”教育。混乱、宽泛的道德教育目标显得很难理解,很难把握和具体操作,有的还脱离了体育教学的培养范围,这难免导致道德教育目标的虚无。同时,体育教学目标中道德教育目标抽象,意识形态化,与体育教学的内容和实践联系不紧密,对现实的指导性差。
四、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缺失成因分析
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缺失现状,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此主要从社会道德环境、思想认识、具体实施、教师德育能力及教学效果评价上进行剖析。
1.社会道德环境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对诸多事物的道德评价不再绝对和一统,道德价值呈现多元化,这使身心正处于成长期的道德认知产生严重困惑,给学校道德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并且,物欲横流、金钱万能的社会现状正通过广播、电视、书籍和网络等媒体以无所不至的方式侵蚀着青少年,侵扰或重构着他们正在形成的价值判断标准,学生的价值观念正在发生转轨。在这样的社会道德环境中,学校要对耳濡目染的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确有难度,这也无形之中给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带来了困惑。
2.思想认识存在误区
当前,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深入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些学校领导、教师对其理解单一,他们更多注重学生的身体健康,对学生的精神、思想、知识等层面的关注有所欠缺。并且,学校没有从根本上把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作为衡量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标准,忽视了学生的规则意识、团队精神、意志品质等多方面的评估因素,不利于学校及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的实施。
3.德育效果评价模糊
道德教育目标属于隐性的教学目标,其评价指标及体系的确定较为复杂,且难以操作,自然也就受到了忽视。广大体育教师对在体育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是认可的,然而做得怎么样,效果如何,却很难评说。在体育优质课评比时,并没有把结合体育教学内容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作为评比的条件之一。这就导致许多教师在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对道德教育评价只是一笔带过,既没明确评价方法,也没有具体评价细则,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评价在实践中形同虚设。
五、总结
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途径是多方面的,道德教育不可能依靠设计一套课程和安排专门的教学来进行,而应自然地渗透于各学科教学活动之中,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一种途径和方式,是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力补充和加强。体育教学中道教育缺失的现状为重视程度不够、目标较为泛化、方法比较简单等方面,其成因在于社会道德环境的影响、思想认识存在误区、德育实施不力、教师德育能力欠缺、教学效果评价模糊,等等。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8.
[2]顾渊彦.体育课程导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7.
[3]顾渊彦.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0.
[4]慕桂梅.高中体育教学与学生意志品质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
[5]朱小蔓.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4.10.
[6]赵立军.新时期体育道德价值观的重塑[J].体育文化导刊,2006.9.
[7]王建平.浅谈体育教师的道德素质建设[J].甘肃教育,2006.16.
[8]蒋晓丽.体育伦理与体育道德的区别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5.
[9]魏王勇.参与体育与人的道德发展[J].体育学刊,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