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代大学生心中构筑得如何,不仅关系到青年一代今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更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命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筑,教育是基础,建设是手段,制度是保证,内化是关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是培养目标的要求
所谓内化,是指人对外部事物通过认知转化为内部思维的过程。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必然要形成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体系。在这个价值观念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并起主导和引领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灵魂。早在19世纪末,德国和国际工^、运动活动家奥古斯特·倍倍尔就说过:“目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种种丑恶现象,目睹宗教唯灵论和金钱拜物教对群众的腐蚀,我们痛心疾首。我们多么渴望有朝一日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逐步地、全面地、系统地实现我们的思想道德信念和核心价值!”在一个社会内部,成员没有一个统一的价值观,就如同一盘散沙提不起放不下。能否树立统一的价值观和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对一个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它们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要让当代大学生接受,而且要认同,并且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为先,就是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教育大学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品德高尚、学业优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价值观是人们对周围世界价值的反映和判断,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价值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指导人们价值活动的世界观、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行为。人们对价值的实质、构成、标准的认识不同,便形成不同的价值观。每个人都是在各自的价值观的引导下,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追求着各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大学生也不例外。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就没有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就难以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这一形势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这些情况和形势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产生着重要影响。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改变了经济运行模式,也深刻地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效率优先原则、物质利益原则、竞争法则,以及社会上一些消极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与此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西方敌对势力在输出技术、商品的同时,极力传播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文化,加紧对我国青年一代意识形态的渗透与争夺。
“80后”“90后”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增多,敏感又自我,情感跌宕起伏,耐挫折性不强,极易出现思想与心理的波动和变化。在价值观上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一是价值追求高度自我,追求个体利益、追求个性发展、渴望自我实现;二是价值取向趋于务实,奉行实用主义,重现实、重实惠;三是价值观念呈现出分化与多元,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在社会背景、成长道路、经济状况、学习和生活态度等方面的多样性,造成了思想观念的差异和价值取向的分化与多元,另一方面,大学生个体的价值观念也存在着矛盾与冲突。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中,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塑造。正如李开复在《做最好的自己》中所讲述的“成功同心圆”理念,—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首先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它处在同心圆的中心位置,只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才能更好地完善人格,端正人生态度。态度决定行为,决定成败。
构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途径
任何理念的内化都必须经过接受、认同和转化三个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也不例外。要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耳、进脑,真心接受,终身受益,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大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通过课堂教学让大学生了解,通过环境熏陶让大学生认同,通过实践验证让大学生坚信,通过全方位多角度渗透让大学生内化。
强化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价值观的形成有赖于对价值问题的认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了较系统的认识后,才会产生自己的观点,进而形成信念并指导自己的行动。解决大学生的认知问题,必须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晓之以理。要取得良好教育效果,就要在课堂教育中改变“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开展主题式、研讨式、辩论式等多种形式教学,不断更新教学方式和手段,调动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使学生不仅爱听,而且积极参与,主动思考。
鼓励大学生在广泛开展社会实践中提高价值选择能力。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从一定意义上讲,提高价值选择能力是大学生成长的内在要求。把真理交给大学生不如把寻找真理和判断真理的方法交给大学生,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多元化意识形态并存的社会环境背景下,大学生每日每时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和现代媒介传递的各种信息,认知社会方式的转变使传统的、过去占绝对优势地位的思想意识及其教育影响力日渐减弱,培养和提高价值判断能力仅靠灌输难以达到目的,必须落实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和行为选择当中。要鼓励大学生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成为社会化成长中的主动者,在实践中辨别正误,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在实践中选择成长,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于心,实践于行,成为自己的价值观念。
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内化。人的价值观内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个体在适应外部环境与满足自身需要之间不断思考、提炼、整合与选择。要通过百折不挠的努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渗透到大学生群体意识中去,渗透到他们的习惯中去,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常规中去,化为一种坚定的信念。第一,利用现代传媒手段,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第二,在校风建设中努力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三,抓好师德建设,发挥教职员工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率作用;第四,抓好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因此要建立长效机制,以制度来保证,以政策来激励。一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体现到校园文明公约、学生守则等具体行为准则和各项管理制度中,以制度规范行为;二是根据大学生渴望个人价值被社会承认和接受的特点,对大学生的先进事迹、高尚行为及时发现、及时表扬,更要有激励政策和措施,以进行正强化;三是对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要有规范有制约,让大学生心中筑起高压线,通过惩处措施引导其选择正确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是培养目标的要求
所谓内化,是指人对外部事物通过认知转化为内部思维的过程。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必然要形成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体系。在这个价值观念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并起主导和引领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灵魂。早在19世纪末,德国和国际工^、运动活动家奥古斯特·倍倍尔就说过:“目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种种丑恶现象,目睹宗教唯灵论和金钱拜物教对群众的腐蚀,我们痛心疾首。我们多么渴望有朝一日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逐步地、全面地、系统地实现我们的思想道德信念和核心价值!”在一个社会内部,成员没有一个统一的价值观,就如同一盘散沙提不起放不下。能否树立统一的价值观和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对一个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它们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要让当代大学生接受,而且要认同,并且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为先,就是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教育大学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品德高尚、学业优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价值观是人们对周围世界价值的反映和判断,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价值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指导人们价值活动的世界观、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行为。人们对价值的实质、构成、标准的认识不同,便形成不同的价值观。每个人都是在各自的价值观的引导下,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追求着各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大学生也不例外。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就没有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就难以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这一形势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这些情况和形势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产生着重要影响。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改变了经济运行模式,也深刻地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效率优先原则、物质利益原则、竞争法则,以及社会上一些消极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与此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西方敌对势力在输出技术、商品的同时,极力传播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文化,加紧对我国青年一代意识形态的渗透与争夺。
“80后”“90后”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增多,敏感又自我,情感跌宕起伏,耐挫折性不强,极易出现思想与心理的波动和变化。在价值观上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一是价值追求高度自我,追求个体利益、追求个性发展、渴望自我实现;二是价值取向趋于务实,奉行实用主义,重现实、重实惠;三是价值观念呈现出分化与多元,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在社会背景、成长道路、经济状况、学习和生活态度等方面的多样性,造成了思想观念的差异和价值取向的分化与多元,另一方面,大学生个体的价值观念也存在着矛盾与冲突。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中,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塑造。正如李开复在《做最好的自己》中所讲述的“成功同心圆”理念,—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首先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它处在同心圆的中心位置,只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才能更好地完善人格,端正人生态度。态度决定行为,决定成败。
构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途径
任何理念的内化都必须经过接受、认同和转化三个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也不例外。要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耳、进脑,真心接受,终身受益,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大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通过课堂教学让大学生了解,通过环境熏陶让大学生认同,通过实践验证让大学生坚信,通过全方位多角度渗透让大学生内化。
强化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价值观的形成有赖于对价值问题的认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了较系统的认识后,才会产生自己的观点,进而形成信念并指导自己的行动。解决大学生的认知问题,必须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晓之以理。要取得良好教育效果,就要在课堂教育中改变“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开展主题式、研讨式、辩论式等多种形式教学,不断更新教学方式和手段,调动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使学生不仅爱听,而且积极参与,主动思考。
鼓励大学生在广泛开展社会实践中提高价值选择能力。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从一定意义上讲,提高价值选择能力是大学生成长的内在要求。把真理交给大学生不如把寻找真理和判断真理的方法交给大学生,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多元化意识形态并存的社会环境背景下,大学生每日每时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和现代媒介传递的各种信息,认知社会方式的转变使传统的、过去占绝对优势地位的思想意识及其教育影响力日渐减弱,培养和提高价值判断能力仅靠灌输难以达到目的,必须落实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和行为选择当中。要鼓励大学生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成为社会化成长中的主动者,在实践中辨别正误,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在实践中选择成长,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于心,实践于行,成为自己的价值观念。
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内化。人的价值观内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个体在适应外部环境与满足自身需要之间不断思考、提炼、整合与选择。要通过百折不挠的努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渗透到大学生群体意识中去,渗透到他们的习惯中去,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常规中去,化为一种坚定的信念。第一,利用现代传媒手段,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第二,在校风建设中努力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三,抓好师德建设,发挥教职员工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率作用;第四,抓好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因此要建立长效机制,以制度来保证,以政策来激励。一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体现到校园文明公约、学生守则等具体行为准则和各项管理制度中,以制度规范行为;二是根据大学生渴望个人价值被社会承认和接受的特点,对大学生的先进事迹、高尚行为及时发现、及时表扬,更要有激励政策和措施,以进行正强化;三是对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要有规范有制约,让大学生心中筑起高压线,通过惩处措施引导其选择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