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告诉我,为了达成长期目标而拒绝当下的愉悦是一种品德,他们可能是对的。心理学家称之为“自我约束”或“自制”。自制和责任心是一项能用来合理预测一个年轻人未来的特质(或一种应对机制),自制力较差的人最后随波逐流的可能性更大。
即使在最恶劣的环境中,自制力最强、最有韧性的人排除万难——贫穷、学校不好、社区治安差——而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成就的可能性也最大。只是有一点,这些孩子即使真的能成功,也会在这个过程中迅速地衰老。根据西北大学和佐治亚大学本周发表的研究成果,在此过程中他们的身体会受到不良影响,其中一点就是他们的细胞将明显地先于年龄老去(在DNA甲基化的基础上)。
与此同时,出身优越的成功人士身上却体现出截然不同的效果——他们的成就和健康是相辅相成的。心理学中的“约翰·亨利现象”(John Henryism)是指目标导向性的、追求成功的人,在缺乏适当支持和资源的环境中一直毫不停歇地工作,可能会把自己给“作”死——就像那位19世纪的传奇人物约翰·亨利(John Henry)一样,在一个铁路道钉钻孔比赛中,战胜了一台以蒸汽为动力的钻孔机,却在胜利后死于动脉瘤。就算没“作死”,也离“作死”不远了。许多健康研究人员都支持这个观点,包括本次研究的领导人——西北大学心理学与社会医学教授格里高利·米勒(Gregory Miller)。
在过去数年中,米勒教授和他的同事们一直在研究精神压力与身体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以及自制在两者之间的转换作用。而对于拥有强烈上进心、取得了非凡成就的人,这样的上进心对他们的身体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不久,米勒教授的研究小组揭示了上进心对于身体的危害。他们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就弱势群体中的青少年而言,自制力与身体不健康是有关联的。与那些冲动的(没有上进心的)人相比,自制力好的人血压更高,体脂更多,应激激素皮质醇(stress hormone cortisol)水平更高。
“我们讨论的是贫困家庭的孩子,他们通常来自于单亲家庭,且唯一的监护人只有高中或更低的学历,他们的家庭都要依靠各种政府救济。”米勒向我解释道,“这些孩子都是从非常非常艰难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心理状态很健康——不过,他们才二十岁出头,身体的细胞看起来却比年龄要衰老许多。”
这种现象涉及到一种观点,即长期的精神压力会影响到身体的各项进程,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引发或催化许多疾病。这儿有一个现成的案例,也是我们所熟悉的,要从佐治亚州农村地区的496名黑人青少年说起,他们之中大部分人来自于贫穷的工薪家庭。从种族,地理环境到社会阶层,这些孩子的成长被各种不利因素包围。在学习成绩方面,他们普遍不如美国其他地方的孩子,还存在种种精神和健康问题,并且犯罪率更高。
但是在这个群体中,却存在着一小拨另类的孩子,研究者称他们“不惧困难,在学校表现出色,心态积极向上,从不作奸犯科,也不胡乱嗑药”。“这一小拨孩子的存在,让所有人都为之兴奋不已。”米勒说,“他们拿了一手烂牌,却打得非常精彩,这绝对是不可思议的。”
是什么心态促使他们成功,而形成这样的心态要付出怎样的代价?作为一名心理学家,米勒对这些问题产生了兴趣。同时,弱势群体中那些没有超强责任心的人最后并没有成为承受高压的“成功人士”,所以他们的身体也没有受到不良影响。很显然,他们不会因为上进心而身体受损。米勒教授称:“我们的研究表明,自制和自制所带来的成就,是要付出代价的。”
自我控制所带来的衰老作用
在米勒所研究的细胞衰老和自制之间的关系里,反面观点也是有可能存在的——细胞衰老和身体不健康有可能增强了自制力,而不是自制力导致细胞衰老和身体不健康。虽然米勒认为这不太可能。这种反面观点只适用于出身优越的孩子,他们的自制力使身体各方面都变得健康。只有在弱势群体中才存在这样的悖论:自制力让孩子在行为规范、教育和心理方面都能获得好处,却唯独牺牲了健康。
那么他们承受的压力从何而来?人们提出了几个解释,大都归结到生理压力之上。
其中一个解释是向上爬的过程耗尽了精力。要想成功,必得长途跋涉。当你来自于弱势的阶层或种族或地区,你需要比别人克服更多的障碍。你所在的学校很有可能资金短缺,或师资匮乏。你来自于小城镇,没有什么资源和机会,而你的父母每天辛苦劳作,只为解决温饱问题。你没有家庭教师,也不像那些富裕家庭的孩子一样能够享受课外资源。所以你要想达到和他们一样的高度,比如大学毕业,必须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米勒认为这个解释看起来非常合理。
米勒说:“当你和这些孩子对话时,你会发现他们非常专注,并有着非凡的动力。”当你进入到一个竞争性环境时,比如大学,竞争只会变得更加激烈,而这些孩子能做的就是付出双倍的努力去克服困难,变得更加专注而有毅力。无论是遭受社交排挤时,还是在进行体育活动时,甚至在改善饮食方面,他们都会比从前更加努力。他们太专注于获得成功,以至于忽视了生活中的某些乐趣,而那些比他们过得轻松的孩子却能自然地享受到。“另外还有别的研究成果表明,朝着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也是要付出成本的。”米勒说道,“那些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全身心投入的人往往要承受损害健康的风险,我们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了。”
另一个解释认为,成为一个群体的“另类”本身就是压力的主要来源。除了承受歧视和排斥,在职场要应对激烈的竞争,回到家还要适应大家庭生活,这两种场合是截然不同的,他们必须遵守不同的规范,迎合不同的期望。他们不仅要承受本群体的歧视与排斥,还要承受其他高成就群体的歧视与排斥,压力之大无以言表。
米勒说:“虽然这当中还涌现出一些新奇的发现,但大方向已经基本确定了,这使我们能够理解其他研究者所观察到的现象,然后把这些都揉合在一起,渐渐就能勾勒出一个故事。”故事的核心在于归属感。他说:“我们发现,如果在研究时只关注那些最弱势的孩子,就会看到那些最健康的,血压、肥胖和细胞衰老方面最没有问题的孩子,他们往往在学校表现不好,而且不时因为攻击行为或药物滥用而触犯法律。”
这意味着,在最弱势的群体中,你必须在拥有一个好身体和做一个好学生之间取舍,两者不可兼得。所以,即便考虑到贫困和教育缺乏也是健康的风险因素,这些随大流的孩子仍然是最健康的。这或许提示我们“永远不要当一个另类”,但这样的提示是没有意义的。
即使在最恶劣的环境中,自制力最强、最有韧性的人排除万难——贫穷、学校不好、社区治安差——而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成就的可能性也最大。只是有一点,这些孩子即使真的能成功,也会在这个过程中迅速地衰老。根据西北大学和佐治亚大学本周发表的研究成果,在此过程中他们的身体会受到不良影响,其中一点就是他们的细胞将明显地先于年龄老去(在DNA甲基化的基础上)。
与此同时,出身优越的成功人士身上却体现出截然不同的效果——他们的成就和健康是相辅相成的。心理学中的“约翰·亨利现象”(John Henryism)是指目标导向性的、追求成功的人,在缺乏适当支持和资源的环境中一直毫不停歇地工作,可能会把自己给“作”死——就像那位19世纪的传奇人物约翰·亨利(John Henry)一样,在一个铁路道钉钻孔比赛中,战胜了一台以蒸汽为动力的钻孔机,却在胜利后死于动脉瘤。就算没“作死”,也离“作死”不远了。许多健康研究人员都支持这个观点,包括本次研究的领导人——西北大学心理学与社会医学教授格里高利·米勒(Gregory Miller)。
在过去数年中,米勒教授和他的同事们一直在研究精神压力与身体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以及自制在两者之间的转换作用。而对于拥有强烈上进心、取得了非凡成就的人,这样的上进心对他们的身体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不久,米勒教授的研究小组揭示了上进心对于身体的危害。他们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就弱势群体中的青少年而言,自制力与身体不健康是有关联的。与那些冲动的(没有上进心的)人相比,自制力好的人血压更高,体脂更多,应激激素皮质醇(stress hormone cortisol)水平更高。
“我们讨论的是贫困家庭的孩子,他们通常来自于单亲家庭,且唯一的监护人只有高中或更低的学历,他们的家庭都要依靠各种政府救济。”米勒向我解释道,“这些孩子都是从非常非常艰难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心理状态很健康——不过,他们才二十岁出头,身体的细胞看起来却比年龄要衰老许多。”
这种现象涉及到一种观点,即长期的精神压力会影响到身体的各项进程,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引发或催化许多疾病。这儿有一个现成的案例,也是我们所熟悉的,要从佐治亚州农村地区的496名黑人青少年说起,他们之中大部分人来自于贫穷的工薪家庭。从种族,地理环境到社会阶层,这些孩子的成长被各种不利因素包围。在学习成绩方面,他们普遍不如美国其他地方的孩子,还存在种种精神和健康问题,并且犯罪率更高。
但是在这个群体中,却存在着一小拨另类的孩子,研究者称他们“不惧困难,在学校表现出色,心态积极向上,从不作奸犯科,也不胡乱嗑药”。“这一小拨孩子的存在,让所有人都为之兴奋不已。”米勒说,“他们拿了一手烂牌,却打得非常精彩,这绝对是不可思议的。”
是什么心态促使他们成功,而形成这样的心态要付出怎样的代价?作为一名心理学家,米勒对这些问题产生了兴趣。同时,弱势群体中那些没有超强责任心的人最后并没有成为承受高压的“成功人士”,所以他们的身体也没有受到不良影响。很显然,他们不会因为上进心而身体受损。米勒教授称:“我们的研究表明,自制和自制所带来的成就,是要付出代价的。”
自我控制所带来的衰老作用
在米勒所研究的细胞衰老和自制之间的关系里,反面观点也是有可能存在的——细胞衰老和身体不健康有可能增强了自制力,而不是自制力导致细胞衰老和身体不健康。虽然米勒认为这不太可能。这种反面观点只适用于出身优越的孩子,他们的自制力使身体各方面都变得健康。只有在弱势群体中才存在这样的悖论:自制力让孩子在行为规范、教育和心理方面都能获得好处,却唯独牺牲了健康。
那么他们承受的压力从何而来?人们提出了几个解释,大都归结到生理压力之上。
其中一个解释是向上爬的过程耗尽了精力。要想成功,必得长途跋涉。当你来自于弱势的阶层或种族或地区,你需要比别人克服更多的障碍。你所在的学校很有可能资金短缺,或师资匮乏。你来自于小城镇,没有什么资源和机会,而你的父母每天辛苦劳作,只为解决温饱问题。你没有家庭教师,也不像那些富裕家庭的孩子一样能够享受课外资源。所以你要想达到和他们一样的高度,比如大学毕业,必须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米勒认为这个解释看起来非常合理。
米勒说:“当你和这些孩子对话时,你会发现他们非常专注,并有着非凡的动力。”当你进入到一个竞争性环境时,比如大学,竞争只会变得更加激烈,而这些孩子能做的就是付出双倍的努力去克服困难,变得更加专注而有毅力。无论是遭受社交排挤时,还是在进行体育活动时,甚至在改善饮食方面,他们都会比从前更加努力。他们太专注于获得成功,以至于忽视了生活中的某些乐趣,而那些比他们过得轻松的孩子却能自然地享受到。“另外还有别的研究成果表明,朝着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也是要付出成本的。”米勒说道,“那些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全身心投入的人往往要承受损害健康的风险,我们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了。”
另一个解释认为,成为一个群体的“另类”本身就是压力的主要来源。除了承受歧视和排斥,在职场要应对激烈的竞争,回到家还要适应大家庭生活,这两种场合是截然不同的,他们必须遵守不同的规范,迎合不同的期望。他们不仅要承受本群体的歧视与排斥,还要承受其他高成就群体的歧视与排斥,压力之大无以言表。
米勒说:“虽然这当中还涌现出一些新奇的发现,但大方向已经基本确定了,这使我们能够理解其他研究者所观察到的现象,然后把这些都揉合在一起,渐渐就能勾勒出一个故事。”故事的核心在于归属感。他说:“我们发现,如果在研究时只关注那些最弱势的孩子,就会看到那些最健康的,血压、肥胖和细胞衰老方面最没有问题的孩子,他们往往在学校表现不好,而且不时因为攻击行为或药物滥用而触犯法律。”
这意味着,在最弱势的群体中,你必须在拥有一个好身体和做一个好学生之间取舍,两者不可兼得。所以,即便考虑到贫困和教育缺乏也是健康的风险因素,这些随大流的孩子仍然是最健康的。这或许提示我们“永远不要当一个另类”,但这样的提示是没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