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的重点话题,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并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学习到相应的运动技能和技巧,并且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综合素养。对于小学体育核心素养来说,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大方面,从基本技能到意志品德培养,实现小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本文就体育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进行分析探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体育;课堂教学
2016年我国教育界正式出台《关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报告》,报告指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具备终身发展的能力及品格,重点突出了个人修养、自主发展及创新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核心素养具体是指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大方面的内容。运动能力是指学生自身的体能素质及能力,是确保学生完成体育项目的基本条件。健康行为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和意识,当学生拥有这种行为习惯,才能真正学好体育。体育品德是核心素养的核心内容,通过让学生了解体育的乐趣,真正爱上体育运动。
一、体育核心素养在体育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一)缺乏兴趣培养
由于小学生年纪尚浅,注意力比较分散,一味灌输学生体育理论知识,加上本身体育锻炼需要一定的毅力和体能,只会让学生都体育教学更加无趣。体育教师并没有进行重视,因此导致学生对体育学习有所厌烦,这样的情况下难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教学方式老旧
新课标对体育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中,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地位进行教学,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保持学生对体育的热爱和动力。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没有掌握好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仍然采取以往的教学方式,对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导致学生不能有效地接受核心素养教学。
(三)教学意识薄弱
体育教师对体育核心素养的不重视,停留在“教教材”的意识形态上,直接影响整个教学过程。体育教师不能像以往一样,只选取运动项目进行反复训练,造成学生只是完成体育运动,而不是真正爱上体育教学。
二、体育核心素养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运动能力奠定基础
运动能力是指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是进行体育项目锻炼的根本条件。体育教师可以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完美体态,进一步吸引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因此体育教师需要适当展示一下自身的运动能力。当学生关注到自己运动能力的不足,便会作出相应的调整及训练,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促进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体育教师在开始上课前,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热身运动的训练,教师要注意示范工作的标准及难度,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其中。随后,教师可以采取游戏教学的方式,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更好地促进核心素养教学的效率。例如,在教学篮球运球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花式运球接力赛进行教学,把学生分为两组,然后进行对抗竞赛,既能锻炼学生的运动能力,又可以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充分体现了体育核心素养教学。
(二)健康行为形成习惯
健康行为是为了更好地保持学生对体育的热情,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让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健康行为和习惯。健康行为除了基本的体育锻炼之外,还包括健康饮食、健康睡眠、健康环境等方面,其教学更为综合和系统化。体育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教学,拉近体育与学生的距离,让体育教学更加生动和真实。现在是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给予学生更多了解体育的机会和渠道,进一步延伸体育教学。
例如,教师可以把自己日常运动的照片发到朋友圈,然后学生可以通过动态关注而了解到体育的乐趣,激发学生内心成为运动达人的动力。此外,体育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科教学,融入健康生活、健康饮食等教育知识,并以视频的方式进行播放,促进学生对健康行为的了解和探究。
(三)体育品德提升素养
体育品德是体育核心素养的重点内容,具体包括体育精神、精神面貌、价值追求等精神层面上的教育。说到体育教学,很多教师都会认为只是体育运动的锻炼及练习,但是曾有不少新闻报道过,运动员在比赛前服用药物刺激神经,这就是缺乏核心素养引导的后果。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以体育锻炼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及耐心,提升学生克服能力及坚持不懈的能力。
例如,教師可以通过“两人三足”的运动锻炼,让学生自由进行锻炼及竞赛。在锻炼过程中,虽然学生会跌倒或者失败,但是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力和合作意识。通过类似的团队合作项目,让学生渐渐明白体育精神贵在坚持,明白到团队的力量强大,在提升学生运动能力的同时,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高。
总的来说,小学体育核心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体育教师需要深刻领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提高运动能力的同时,把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进行融合,有效形成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廖仁海.核心素养培养视角下小学体育教学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 (4):62-63.
[2]李百通.小学体育教学对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J].运动,2018 (2):119-119.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体育;课堂教学
2016年我国教育界正式出台《关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报告》,报告指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具备终身发展的能力及品格,重点突出了个人修养、自主发展及创新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核心素养具体是指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大方面的内容。运动能力是指学生自身的体能素质及能力,是确保学生完成体育项目的基本条件。健康行为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和意识,当学生拥有这种行为习惯,才能真正学好体育。体育品德是核心素养的核心内容,通过让学生了解体育的乐趣,真正爱上体育运动。
一、体育核心素养在体育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一)缺乏兴趣培养
由于小学生年纪尚浅,注意力比较分散,一味灌输学生体育理论知识,加上本身体育锻炼需要一定的毅力和体能,只会让学生都体育教学更加无趣。体育教师并没有进行重视,因此导致学生对体育学习有所厌烦,这样的情况下难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教学方式老旧
新课标对体育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中,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地位进行教学,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保持学生对体育的热爱和动力。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没有掌握好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仍然采取以往的教学方式,对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导致学生不能有效地接受核心素养教学。
(三)教学意识薄弱
体育教师对体育核心素养的不重视,停留在“教教材”的意识形态上,直接影响整个教学过程。体育教师不能像以往一样,只选取运动项目进行反复训练,造成学生只是完成体育运动,而不是真正爱上体育教学。
二、体育核心素养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运动能力奠定基础
运动能力是指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是进行体育项目锻炼的根本条件。体育教师可以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完美体态,进一步吸引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因此体育教师需要适当展示一下自身的运动能力。当学生关注到自己运动能力的不足,便会作出相应的调整及训练,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促进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体育教师在开始上课前,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热身运动的训练,教师要注意示范工作的标准及难度,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其中。随后,教师可以采取游戏教学的方式,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更好地促进核心素养教学的效率。例如,在教学篮球运球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花式运球接力赛进行教学,把学生分为两组,然后进行对抗竞赛,既能锻炼学生的运动能力,又可以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充分体现了体育核心素养教学。
(二)健康行为形成习惯
健康行为是为了更好地保持学生对体育的热情,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让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健康行为和习惯。健康行为除了基本的体育锻炼之外,还包括健康饮食、健康睡眠、健康环境等方面,其教学更为综合和系统化。体育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教学,拉近体育与学生的距离,让体育教学更加生动和真实。现在是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给予学生更多了解体育的机会和渠道,进一步延伸体育教学。
例如,教师可以把自己日常运动的照片发到朋友圈,然后学生可以通过动态关注而了解到体育的乐趣,激发学生内心成为运动达人的动力。此外,体育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科教学,融入健康生活、健康饮食等教育知识,并以视频的方式进行播放,促进学生对健康行为的了解和探究。
(三)体育品德提升素养
体育品德是体育核心素养的重点内容,具体包括体育精神、精神面貌、价值追求等精神层面上的教育。说到体育教学,很多教师都会认为只是体育运动的锻炼及练习,但是曾有不少新闻报道过,运动员在比赛前服用药物刺激神经,这就是缺乏核心素养引导的后果。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以体育锻炼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及耐心,提升学生克服能力及坚持不懈的能力。
例如,教師可以通过“两人三足”的运动锻炼,让学生自由进行锻炼及竞赛。在锻炼过程中,虽然学生会跌倒或者失败,但是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力和合作意识。通过类似的团队合作项目,让学生渐渐明白体育精神贵在坚持,明白到团队的力量强大,在提升学生运动能力的同时,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高。
总的来说,小学体育核心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体育教师需要深刻领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提高运动能力的同时,把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进行融合,有效形成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廖仁海.核心素养培养视角下小学体育教学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 (4):62-63.
[2]李百通.小学体育教学对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J].运动,2018 (2):119-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