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核心素养的提出,既回答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根本性提问,又回应了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既培养21世纪中国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史料分析的时候,要通过历史知识,运用历史思维贯穿历史线索,最终学以致用,能通过历史的学习正确的看待当今的现象与事物,并最终在实践的过程当中获得学科能力,培养学科素养。
关键词: 历史、核心素养、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4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20-0135-01
核心素养的提出,既回答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根本性提问,又回应了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既培养21世纪中国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名历史学科的教师。对历史教学深有体会。
(一)关于历史教学的一些心得。
一、历史教学要尊重历史事实。
老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实话实说,决不能歪曲篡改历史.历史事件是客观的,但我们对历史的评判却是主观的.我们不能以己意强加给学生,要给学生以思考空间,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的认同感。历史学家傅斯年说的好:"以不知为不有是治史者极大的罪恶."这是老师要切记的.
二、历史教学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老师在课堂上不仅要讲述史实,而且还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要从历史事件(如五四爱国运动一目中的五四精神: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不怕牺牲,乐于奉献……)、图片(如黄继光用身体堵住敌人枪口),特别是历史人物中,引导学生得出基本的是非观,价值观.使英雄人物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引导学生从历史中学会做人。
三、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
从历史纪念日、爱国运动等等方面搞一些纪念活动或手抄报等。鼓励学生读史书……老师在课堂上要把历史讲的生动有趣,培养学生的兴趣。具体方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四、反对罗列提倡实践创新。
历史学习是建立在丰富的史实材料基础之上的,对史实材料的全面了解是学习历史最起码的要求。其实,中学历史教学创新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学生创立了多少历史新观点,更不在于他们为历史学科做出了多少新的突破性的发现,而是重在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以获得历史见解的一种方式、途径、过程和发现历史规律等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历史学习的真谛。
试题示例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问题:(1)评析材料一、二论点所依据的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2)根据材料一、二,概述士大夫阶层对甲午战争失败的反应。
本题所考查的核心素养为史料实证的水平,重点考查学生能否对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和甄别,并能够利用材料构建自己的论述。
材料一属于个人回忆,记述者本人为当事人,反映了记述者从自身立场出发对史实的记载,对研究记述者或史实有较高史料价值;但由于个人回忆包含记述者的主观意图,因此有时记述的并非是真实的历史。
材料二属于史学研究,作者查阅了大量宫廷档案。档案是原始性的第一手资料,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与回忆录相比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对问题(1)的解答,如果能够知道材料一是个人回忆,材料二是历史档案;在此基础上,能够对这两类史料的价值进行说明或分析。
对问题(2)的解答,在论证士大夫阶层对甲午战争失败的反应中,能够涉及到材料的内容;能够对这两则材料进行比对,并据此作为论述的证据,说明两则材料中相同的记述更接近于历史真实,而记述存在差异的內容需要辨析。
(二)国外是怎么教学历史的(体现我们的社会责任、应具备全球视野)
下面我们来看看旧日读过的一篇文章,说的是美、日等国家对中学生如何进行历史考试的问题,很值得人们深思。
美国在中学生世界史课考试时出了这样一道题: 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当初如果没有死,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经济、政治、社会三个方面分析。于是有学生答道:如果当初窝阔台没有死,那么可怕的黑死病就不会带到欧洲,这样神父和修女就不会死亡,人们就不会怀疑上帝的存在,从而也就不会有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西班牙、南欧也就不会强大,随之意大利也不会强大,日耳曼跟奥匈帝国也就不可能存在...... 回答得颇具政治高度,让人大开眼界。
(三)历史教些什么是值得思考的。
虽然说历史需要记忆,但不能把记忆历史中的人与事当作历史教学的全部。应试教育在历史教学中非常明显。在美国和日本,历史教学非常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假想,并对未来作预测。而我们呢?曾经是耻辱的条约背了一遍又一遍,有什么用?钱也赔了,地也割了,人也丢了。我们常说,不能让历史悲剧重演。怎样才能不让历史悲剧重演?仅仅记住一些无关紧要的年份和屈辱的条约就行了吗?历史教给人的不仅仅是记住些什么,更要引导人从中吸取教训,预见未来。历史教育者们一定要深思历史究竟要教些什么,要得到什么效果。特别是在中学,决不能把考高分当成历史教学的全部。这是非常危险的!
总之,当前历史教学的改革体现在:由对知识的知晓转化为对知识的理解;由对史事的记忆转化为对历史的思考;由对知识的接受转化为对历史的探究;由对教材的复述转化为对历史的建构;由对升学的追求转化为对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 历史、核心素养、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4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20-0135-01
核心素养的提出,既回答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根本性提问,又回应了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既培养21世纪中国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名历史学科的教师。对历史教学深有体会。
(一)关于历史教学的一些心得。
一、历史教学要尊重历史事实。
老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实话实说,决不能歪曲篡改历史.历史事件是客观的,但我们对历史的评判却是主观的.我们不能以己意强加给学生,要给学生以思考空间,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的认同感。历史学家傅斯年说的好:"以不知为不有是治史者极大的罪恶."这是老师要切记的.
二、历史教学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老师在课堂上不仅要讲述史实,而且还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要从历史事件(如五四爱国运动一目中的五四精神: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不怕牺牲,乐于奉献……)、图片(如黄继光用身体堵住敌人枪口),特别是历史人物中,引导学生得出基本的是非观,价值观.使英雄人物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引导学生从历史中学会做人。
三、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
从历史纪念日、爱国运动等等方面搞一些纪念活动或手抄报等。鼓励学生读史书……老师在课堂上要把历史讲的生动有趣,培养学生的兴趣。具体方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四、反对罗列提倡实践创新。
历史学习是建立在丰富的史实材料基础之上的,对史实材料的全面了解是学习历史最起码的要求。其实,中学历史教学创新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学生创立了多少历史新观点,更不在于他们为历史学科做出了多少新的突破性的发现,而是重在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以获得历史见解的一种方式、途径、过程和发现历史规律等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历史学习的真谛。
试题示例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问题:(1)评析材料一、二论点所依据的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2)根据材料一、二,概述士大夫阶层对甲午战争失败的反应。
本题所考查的核心素养为史料实证的水平,重点考查学生能否对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和甄别,并能够利用材料构建自己的论述。
材料一属于个人回忆,记述者本人为当事人,反映了记述者从自身立场出发对史实的记载,对研究记述者或史实有较高史料价值;但由于个人回忆包含记述者的主观意图,因此有时记述的并非是真实的历史。
材料二属于史学研究,作者查阅了大量宫廷档案。档案是原始性的第一手资料,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与回忆录相比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对问题(1)的解答,如果能够知道材料一是个人回忆,材料二是历史档案;在此基础上,能够对这两类史料的价值进行说明或分析。
对问题(2)的解答,在论证士大夫阶层对甲午战争失败的反应中,能够涉及到材料的内容;能够对这两则材料进行比对,并据此作为论述的证据,说明两则材料中相同的记述更接近于历史真实,而记述存在差异的內容需要辨析。
(二)国外是怎么教学历史的(体现我们的社会责任、应具备全球视野)
下面我们来看看旧日读过的一篇文章,说的是美、日等国家对中学生如何进行历史考试的问题,很值得人们深思。
美国在中学生世界史课考试时出了这样一道题: 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当初如果没有死,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经济、政治、社会三个方面分析。于是有学生答道:如果当初窝阔台没有死,那么可怕的黑死病就不会带到欧洲,这样神父和修女就不会死亡,人们就不会怀疑上帝的存在,从而也就不会有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西班牙、南欧也就不会强大,随之意大利也不会强大,日耳曼跟奥匈帝国也就不可能存在...... 回答得颇具政治高度,让人大开眼界。
(三)历史教些什么是值得思考的。
虽然说历史需要记忆,但不能把记忆历史中的人与事当作历史教学的全部。应试教育在历史教学中非常明显。在美国和日本,历史教学非常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假想,并对未来作预测。而我们呢?曾经是耻辱的条约背了一遍又一遍,有什么用?钱也赔了,地也割了,人也丢了。我们常说,不能让历史悲剧重演。怎样才能不让历史悲剧重演?仅仅记住一些无关紧要的年份和屈辱的条约就行了吗?历史教给人的不仅仅是记住些什么,更要引导人从中吸取教训,预见未来。历史教育者们一定要深思历史究竟要教些什么,要得到什么效果。特别是在中学,决不能把考高分当成历史教学的全部。这是非常危险的!
总之,当前历史教学的改革体现在:由对知识的知晓转化为对知识的理解;由对史事的记忆转化为对历史的思考;由对知识的接受转化为对历史的探究;由对教材的复述转化为对历史的建构;由对升学的追求转化为对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