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学科建设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年会暨城乡统筹发展与新城建设研讨会于2009年11月21至22日在江苏省徐州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全国3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徐州师范大学教师及研究生近200人参加了研讨会。本次年会由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学科建设专业委员会主办,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淮海发展研究院承办。会议的主题有四个:1.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城乡统筹发展;2.我国新城建设与老(旧)城更新;3.淮海经济区规划与淮海城市群、徐州都市圈建设;4.中国城市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新任务与新思路。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陈栋生教授,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杨重光研究员,徐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琦,徐州师范大学副校长郑元林教授,中共徐州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李华生,徐州市规划局副局长张可远博士和专业委员会的委员代表们出席了大会开幕式。开幕式由王明浩副主任委员主持,徐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琦、徐州师范大学副校长郑元林致欢迎辞,陈栋生教授和杨重光研究员分别代表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和中国城市经济学会致贺辞,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学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郭鸿懋教授代表专业委员会致谢辞。
大会主旨报告由郭鸿懋主任委员主持,陈栋生教授、杨重光研究员、张可远副局长、马晓冬教授和江曼琦教授做了主旨报告。陈栋生教授以“中国城市/区域的新趋势”为题,阐明了在区域、产业、内外需求、政府消费、居民消费、外资等结构全面调整的新趋势下,中国城市经济和区域经济的时空发展格局发生了重大转变,论述了城市、区域经济的演变趋势,以及新一轮城市化运动中应当考虑农民工福利等问题。杨重光研究员论述了“新型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的关系,强调新型城市化不仅要注意数量,更要注重质量,指出当前的城市化未能带动农村全面发展,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新型城市化的推进重点应突出中字,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小城市、中部地区、中部城市、扩大城市中产阶层,促进城市化全面推进。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学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曼琦教授的“城市新区发展动力与模式研究”,从经济学的分析视角,回答了“新城生长的动因是什么?新城如何才能快速发展?”的问题。指出,新城开发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选择时机,避免在旧城容量还未饱和时盲目开发。从长期来看,产业驱动是新城建设的根本,尤其是具有推进型企业的产业驱动是保持新区(城)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政府在承担一部分推动职能的同时,应避免过多干预,应注重平衡协调新城与旧城的关系,协调好生产与生活、居住与就业的关系,和谐发展城市区域。张可远副局长以“区域中心城市-徐州的发展与规划”为题,介绍了徐州在全省的地位和徐州都市圈的长远发展规划。徐州师范大学淮海发展研究院马晓冬教授的“淮海经济区城市化和城市群发展研究”,在对淮海经济区城市化进程论证的基础上,运用重力模型分析了淮海经济区的中心性区位优势和城市经济联系特征,得出了城市经济联系势能和综合客运联系以徐州为中枢的结论,并据此构建了“一核心、五组团”的组团式城市群框架。
大会学术研讨分别由王圣学、雷仲敏、王雅莉和李树琮副主任委员主持,根据提交论文的特点,共推选了十三位代表做大会主题发言。这些大会发言主要围绕四个层面:
一是对城市经济学科发展和城市经济理论的回顾、思考与展望。郭鸿懋教授的“作为空间经济学分支的城市经济学研究”,系统梳理了中国城市经济学三十年的研究成果,指出国内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已经初步形成了问题导向和集聚导向两个学派。作为空间经济学一大分支的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资源最优空间配置的科学,其理论体系由四部分构成,即城市经济学的学科性质(研究空间区位原理和城市集聚经济原理)、城市内部资源的空间配置、城市外部资源的空间配置和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中的政府行为。对于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方法的应用推广,郭鸿懋教授还指出,一般的理论研究应区别于城市经济学教材的编写,前者侧重理论创新,后者则要介绍研究成果和提供研究方法。人民大学付晓东副教授的“60年来城市经济理论的沿革与发展”,梳理了中国当代城市经济理论研究60年来的波澜壮阔历程,对学者们在城市化、城市群、大都市、城市产业、城市竞争力、生态保护、开发区、住宅与土地经济、城市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天津社科院卢卫研究员的“中国城市经济学科建设的新任务和新思路”,认为城市经济学科应对后危机时代的城市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理论创新,强化城市经济学的应用学科特征。青岛科技大学的雷仲敏教授从“新经济危机和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对城市经济学的理论修正”出发,展望了未来城市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和学者责任。
二是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城乡统筹发展问题研究。如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张锋的“科学发展与城乡统筹”的报告,特别提到了江苏省统筹城乡的经验。其一是坚持以城市为中心,以城带乡,建立城乡联系网,推动联动,其二是超越城乡分治,以块为主,协调推进。第三是着力解决新形势下的三农问题,强化农民权益,强化农民收益,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广西社科院经济所所长寿思华的“加快推进工业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则强调要从新型的、可持续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角度研究三农,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破解三农问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的赵培红“城乡统筹背景下城镇化推进与新农村建设的协调”,认为城乡统筹背景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应两端推进,不可或缺,应通过建立产业、空间、就业和帮扶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山东科技大学陈玉和教授的“城乡统筹发展问题解析”提出系统思维的观点,建立各方共同参与机制。浙江师范大学的曹荣庆教授以浙江省金华市的婺城区为例,论证了处于经济发达区域的相对落后地区如何在不利的条件下进行“弯道超车”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选择问题。嘉兴学院的徐桂英教授对嘉兴市统筹城乡就业政策的现状和绩效,从就业政策体系、职业培训体系、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劳动者权益保护等几大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回顾。在郑州大学的张合林教授和中央财经大学的王志锋副教授则从更细微的视角深入研究城乡统筹。张合林教授的“城乡土地使用权权能一致下的土地市场模型研究”在剖析我国土地市场制度结构的典型二元特征,城乡土地市场割裂的根源、矛盾及其危害的基础上,提出了城乡土地使用权权能一致性原理,并据此建立了权能一致下的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理论模型。王志锋副教授的“统筹区域发展视角下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研究”,基于我国地区间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的差异化现实,运用2007年省级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医疗卫生服务在投入水平、服务水平、支付水平、居民参与等方面的差异,并提出了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和体制改革的相关政策建议。
三是我国城市建设与发展问题。王明浩副主任阐释了“城市发展的理念”,指出城市发展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市民创造充分就业,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开发宜居住宅,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树立节约理念,发展循环经济,节约土地和水资源,发展绿色建筑;树立“城市是财富”的理念,珍惜城市资源,保护历史建筑,弘扬城市文化;树立城市安全理念,科学设定城市安防标准,确保工程质量,强化安全管理。上海交通大学罗守贵副教授的“上海中心城区外围区产业转型研究”,以上海市闸北区为例,论证了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外围区,如何在产业转型中进行合理定位,避免城市空心化的问题,说明了外围区在经济基础和文化条件都没有明显的优势的前提下,产业转型方向应从自身在大城市综合功能中找到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某项专门功能,并不断予以强化。南京大学王兴平教授等的“基于经济分析的城市规划用地指标研究初探”,认为以规划用地平衡表为代表的常规规划方法已明显滞后,市场经济时期,应把城乡统筹、经营城市、城投融资等规划思想和理念吸收进来,转向以经济平衡为核心的综合平衡,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增量用地的地方财政收益与相应的城建融资等三个方程,对新形势下的城市规划工作方法做了宝贵探索。西南交通大学的董晓松博士的“我国城市公共产品对住宅消费外部性的作用问题研究”,基于“交易不确定论”、“价值忠诚链”以及“认知失调”理论,构建了相应的概念模型,并通过对城市住宅市场的实证调查,阐明了感知风险对消费者态度和行为的影响显著大于感知价值,并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行为和态度。
四是城市与城市群发展问题。东北财经大学的王雅莉教授“对大连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核心城市的思考”,从我国的区域和沿海发展战略出发,论证了大连作为核心城市推动沿海经济带全面形成和发展的战略地位,并就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高效+国际的物流中心和期货+融资的金融中心”的未来发展定位做了描绘。东北师范大学李秀敏教授的“东北地区城市群集聚经济研究”,以集聚经济是城市群形成发展的重要机制这一理论为依据,实证分析了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的城市群,得出了“东北地区城市群发展仍处于以资本为主导的要素推动阶段,集聚经济远未得到发挥的”重要结论。山西财经大学景普秋教授的“资源型区域城镇化动力”,以山西省为例,通过对省域层面的时序数据、地级市层面的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揭示了城镇化演进中动力机制的双重性及演进中存在的质量不高、集聚能力弱、转型任务重以及资源环境制约等问题,并对资源型区域城镇化演进动力的新趋向做了概括。徐州师范大学欧向军教授的“基于经济联系强度的徐州都市圈空间重组分形研究”,从经济联系强度的角度出发,运用空间分形理论,对徐州都市圈的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发掘了徐州都市圈的空间特征和限制因素,并提出了优化措施。
学者们的精彩发言引起了与会学者和师生们的热烈反响和讨论。
这次年会共收到学术论文30余篇,论文集收录27篇。论文集中体现出城市经济学为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和城市建设发展服务的特点,研究方法和手段也进一步规范化,注重理论分析和计量经济工具的良好结合。
下次年会定于2010年11月世博会召开之际在上海市举行,由上海财经大学等单位承办。
大会主旨报告由郭鸿懋主任委员主持,陈栋生教授、杨重光研究员、张可远副局长、马晓冬教授和江曼琦教授做了主旨报告。陈栋生教授以“中国城市/区域的新趋势”为题,阐明了在区域、产业、内外需求、政府消费、居民消费、外资等结构全面调整的新趋势下,中国城市经济和区域经济的时空发展格局发生了重大转变,论述了城市、区域经济的演变趋势,以及新一轮城市化运动中应当考虑农民工福利等问题。杨重光研究员论述了“新型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的关系,强调新型城市化不仅要注意数量,更要注重质量,指出当前的城市化未能带动农村全面发展,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新型城市化的推进重点应突出中字,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小城市、中部地区、中部城市、扩大城市中产阶层,促进城市化全面推进。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学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曼琦教授的“城市新区发展动力与模式研究”,从经济学的分析视角,回答了“新城生长的动因是什么?新城如何才能快速发展?”的问题。指出,新城开发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选择时机,避免在旧城容量还未饱和时盲目开发。从长期来看,产业驱动是新城建设的根本,尤其是具有推进型企业的产业驱动是保持新区(城)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政府在承担一部分推动职能的同时,应避免过多干预,应注重平衡协调新城与旧城的关系,协调好生产与生活、居住与就业的关系,和谐发展城市区域。张可远副局长以“区域中心城市-徐州的发展与规划”为题,介绍了徐州在全省的地位和徐州都市圈的长远发展规划。徐州师范大学淮海发展研究院马晓冬教授的“淮海经济区城市化和城市群发展研究”,在对淮海经济区城市化进程论证的基础上,运用重力模型分析了淮海经济区的中心性区位优势和城市经济联系特征,得出了城市经济联系势能和综合客运联系以徐州为中枢的结论,并据此构建了“一核心、五组团”的组团式城市群框架。
大会学术研讨分别由王圣学、雷仲敏、王雅莉和李树琮副主任委员主持,根据提交论文的特点,共推选了十三位代表做大会主题发言。这些大会发言主要围绕四个层面:
一是对城市经济学科发展和城市经济理论的回顾、思考与展望。郭鸿懋教授的“作为空间经济学分支的城市经济学研究”,系统梳理了中国城市经济学三十年的研究成果,指出国内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已经初步形成了问题导向和集聚导向两个学派。作为空间经济学一大分支的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资源最优空间配置的科学,其理论体系由四部分构成,即城市经济学的学科性质(研究空间区位原理和城市集聚经济原理)、城市内部资源的空间配置、城市外部资源的空间配置和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中的政府行为。对于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方法的应用推广,郭鸿懋教授还指出,一般的理论研究应区别于城市经济学教材的编写,前者侧重理论创新,后者则要介绍研究成果和提供研究方法。人民大学付晓东副教授的“60年来城市经济理论的沿革与发展”,梳理了中国当代城市经济理论研究60年来的波澜壮阔历程,对学者们在城市化、城市群、大都市、城市产业、城市竞争力、生态保护、开发区、住宅与土地经济、城市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天津社科院卢卫研究员的“中国城市经济学科建设的新任务和新思路”,认为城市经济学科应对后危机时代的城市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理论创新,强化城市经济学的应用学科特征。青岛科技大学的雷仲敏教授从“新经济危机和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对城市经济学的理论修正”出发,展望了未来城市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和学者责任。
二是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城乡统筹发展问题研究。如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张锋的“科学发展与城乡统筹”的报告,特别提到了江苏省统筹城乡的经验。其一是坚持以城市为中心,以城带乡,建立城乡联系网,推动联动,其二是超越城乡分治,以块为主,协调推进。第三是着力解决新形势下的三农问题,强化农民权益,强化农民收益,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广西社科院经济所所长寿思华的“加快推进工业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则强调要从新型的、可持续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角度研究三农,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破解三农问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的赵培红“城乡统筹背景下城镇化推进与新农村建设的协调”,认为城乡统筹背景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应两端推进,不可或缺,应通过建立产业、空间、就业和帮扶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山东科技大学陈玉和教授的“城乡统筹发展问题解析”提出系统思维的观点,建立各方共同参与机制。浙江师范大学的曹荣庆教授以浙江省金华市的婺城区为例,论证了处于经济发达区域的相对落后地区如何在不利的条件下进行“弯道超车”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选择问题。嘉兴学院的徐桂英教授对嘉兴市统筹城乡就业政策的现状和绩效,从就业政策体系、职业培训体系、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劳动者权益保护等几大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回顾。在郑州大学的张合林教授和中央财经大学的王志锋副教授则从更细微的视角深入研究城乡统筹。张合林教授的“城乡土地使用权权能一致下的土地市场模型研究”在剖析我国土地市场制度结构的典型二元特征,城乡土地市场割裂的根源、矛盾及其危害的基础上,提出了城乡土地使用权权能一致性原理,并据此建立了权能一致下的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理论模型。王志锋副教授的“统筹区域发展视角下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研究”,基于我国地区间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的差异化现实,运用2007年省级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医疗卫生服务在投入水平、服务水平、支付水平、居民参与等方面的差异,并提出了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和体制改革的相关政策建议。
三是我国城市建设与发展问题。王明浩副主任阐释了“城市发展的理念”,指出城市发展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市民创造充分就业,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开发宜居住宅,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树立节约理念,发展循环经济,节约土地和水资源,发展绿色建筑;树立“城市是财富”的理念,珍惜城市资源,保护历史建筑,弘扬城市文化;树立城市安全理念,科学设定城市安防标准,确保工程质量,强化安全管理。上海交通大学罗守贵副教授的“上海中心城区外围区产业转型研究”,以上海市闸北区为例,论证了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外围区,如何在产业转型中进行合理定位,避免城市空心化的问题,说明了外围区在经济基础和文化条件都没有明显的优势的前提下,产业转型方向应从自身在大城市综合功能中找到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某项专门功能,并不断予以强化。南京大学王兴平教授等的“基于经济分析的城市规划用地指标研究初探”,认为以规划用地平衡表为代表的常规规划方法已明显滞后,市场经济时期,应把城乡统筹、经营城市、城投融资等规划思想和理念吸收进来,转向以经济平衡为核心的综合平衡,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增量用地的地方财政收益与相应的城建融资等三个方程,对新形势下的城市规划工作方法做了宝贵探索。西南交通大学的董晓松博士的“我国城市公共产品对住宅消费外部性的作用问题研究”,基于“交易不确定论”、“价值忠诚链”以及“认知失调”理论,构建了相应的概念模型,并通过对城市住宅市场的实证调查,阐明了感知风险对消费者态度和行为的影响显著大于感知价值,并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行为和态度。
四是城市与城市群发展问题。东北财经大学的王雅莉教授“对大连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核心城市的思考”,从我国的区域和沿海发展战略出发,论证了大连作为核心城市推动沿海经济带全面形成和发展的战略地位,并就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高效+国际的物流中心和期货+融资的金融中心”的未来发展定位做了描绘。东北师范大学李秀敏教授的“东北地区城市群集聚经济研究”,以集聚经济是城市群形成发展的重要机制这一理论为依据,实证分析了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的城市群,得出了“东北地区城市群发展仍处于以资本为主导的要素推动阶段,集聚经济远未得到发挥的”重要结论。山西财经大学景普秋教授的“资源型区域城镇化动力”,以山西省为例,通过对省域层面的时序数据、地级市层面的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揭示了城镇化演进中动力机制的双重性及演进中存在的质量不高、集聚能力弱、转型任务重以及资源环境制约等问题,并对资源型区域城镇化演进动力的新趋向做了概括。徐州师范大学欧向军教授的“基于经济联系强度的徐州都市圈空间重组分形研究”,从经济联系强度的角度出发,运用空间分形理论,对徐州都市圈的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发掘了徐州都市圈的空间特征和限制因素,并提出了优化措施。
学者们的精彩发言引起了与会学者和师生们的热烈反响和讨论。
这次年会共收到学术论文30余篇,论文集收录27篇。论文集中体现出城市经济学为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和城市建设发展服务的特点,研究方法和手段也进一步规范化,注重理论分析和计量经济工具的良好结合。
下次年会定于2010年11月世博会召开之际在上海市举行,由上海财经大学等单位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