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19岁

来源 :脊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1984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还记得电影《上饶集中营》中那位坚强、美丽的年轻女共产党员吗?这位女英雄的原型就是新四军军部机要员施奇……
  在皖南事变中被捕的30位新四军女兵中,牺牲在集中营的有9人;五年间不断有人越狱,但成功的只有可数的三四人,到1945年集中营中只剩下6人,直到日寇投降、集中营被迫解散后这些人才获释放。
  66年后,皖南事变幸存者———86岁的老红军、新四军女机要员毛维青,向本报记者讲述了皖南事变突围上饶集中营———这段血雨腥风的遭遇。
  
  讲述画红杜鹃就想起牺牲的战友
  
  毛维青老人,离休前是杭州进出口公司办公室主任。
  经省党史办牵线,笔者认识了这个充满神奇色彩的老太太。当年被关在上饶集中营时,毛维青只有18岁,她与另外3名女兵,是新四军第一批女机要员。如今,幸存的只有她和周临冰了:临冰是皖南事变中突围出来的,毛维青是在上饶集中营越狱出来的。而另外两位女战友施奇和汪企求,则分别牺牲于1942年的6月8日和6月19日,施奇被活埋于江西上饶的茅家岭,汪企求被枪杀于崇安赤石。
  如今,毛维青一谈起皖南事变,她就会说,“那时候受尽了折磨,但我们就是死也不会投降的。尽管当时只要按个手印就可以获得自由,但我从来没有动摇过对党的信仰和忠诚。”她的语气坚定而平静,双眸在泪水中闪闪发光。
  如今,擅长画中国画的毛维青老人,特别喜欢红色,她的画大部分是殷红的梅花、杜鹃花。“画着这点点殷红,我就会想到皖南事变中突围时突然大口大口喷吐的鲜血;画着这点点殷红,我更会想起一起走上战场、最后又为民族解放事业而抛洒了一腔热血的亲密战友施奇烈士。”毛维青说。
  “1939年冬天,施奇、汪企求、周临冰和我在新四军军部速记班学习结业后,被调到军司令部机要科工作。到军部机要科后,除了要学习机要技术外,叶挺军长对我们的思想教育抓得特别紧,纪律教育和革命气节教育,更是放在重要又重要的地位上,提出机要员要做到:门紧,手紧,脚紧,嘴紧。对自己的密码本,要比爱护自己的生命更重;宁可牺牲自己,也不能让密码本落入敌手。”毛维青回忆说。
  “军首长像兄长对待小弟妹一样爱护和教育我们,经常把组织上照顾军首长发给他们的极少的一点物品,又分给我们这批‘小鬼’。当时只有团以上干部才有的棉大衣,为了照顾我们经常晚上起来译报送报,也给我们每人发了一件。”毛维青说。
  这种紧张而愉快的生活才过了一年,1940年年底,情况突变。1941年1月4日晚上,毛维青等点着火把,踏着泥泞的山路,离开军部驻地云岭。3天以后,国民党顽固派终于发动了皖南事变。
  
  女兵们打完子弹把密码本全部销毁
  
  战斗开始时,毛维青等机要员都紧跟在军首长身边,保持着与党中央的联系。随着敌人包围圈的越收越紧,她们被迫停留在石井坑待命。此时大部队突围已不可能,为便于分散突围,司令部把留下来的同志编为一个个小组。“叶军长让我们向党中央发了最后一份电报,向党中央表示:‘部队将战斗到最后一颗子弹,流尽最后一滴血。’然后,命令我们将密码本全部销毁。这时候,我们4个女机要员都明白,最严峻的考验已经摆在我们面前了。”毛维青说。
  毛维青在连日行军中吐了血,这时身体非常虚弱,被同志们连拖带拉地领出石井坑,向一个小山坡爬去。此时,机要科的同志们已经冲散,只剩毛维青和童世杰还在一起。她们与另外两人编成一个突围小组。翻过几座山,枪声渐远,她们找到了一个隐蔽的山洞,就暂时在洞里埋伏下来。
  寒冬腊月,在阴森森的山洞里,她们躲了两天,听到外面已经没有枪声,就悄悄地从山洞里出来,摸索到山口,却突然碰上了国民党伏兵。“随后,他们立即把我们押到五十二师师部。”
  不久,毛维青她们被从皖南押到江西上饶,走了将近一个月。途中的一天晚上,她们一到营地便被送进一间茅草屋。毛维青从昏暗的灯光中看到,草铺角落里已有一个女同志蜷缩在那里,毛维青上前一看,一把把她搂在怀里:这不是汪企求吗
  毛维青和汪企求当时都不知道,4个女机要员中,只有周临冰是唯一的“幸运儿”。战斗失利后,她在敌人的四面包围中,机智勇敢地突围出去了。
  当时,她们这批被敌人押向上饶的新四军女同志,一共是30人,到了集中营后,她们被编为一个分队。分队长是经过特殊训练的国民党女特工。
  
  75名新四军干部罹难集中营
  
  1941年秋天,毛维青被调到集中营所组织的剧团。狱中党支部决定年底前越狱。“临走前,我又溜到施奇那里,向她告别。我们都知道,这次相见是生离死别,两人抱头痛哭了一场。”毛维青说。
  1941年12月31日黄昏,剧团的大部分人,由特务队长带领去上饶观看国民党军队某部政工队演出,准备越狱的毛维青等8人借排戏为名留了下来。天黑下来了,一位同志发出暗号,毛维青等8个人霎时分为两路,疾步溜出大门,直到越过一道小溪,冲上一个山坡,敌人还是毫无动静,并未发觉。此后,毛维青闯过了许多关卡,经龙泉、松阳、余杭、上海,于1943年回到浙东游击队。
  此后,关于施奇和汪企求的不幸消息不断传来:1942年6月8日,国民党撤出上饶的前夕,集中营里的国民党特务将施奇活埋了。她当时才18岁。
  1942年6月17日,上饶集中营的难友们被国民党军队、特务、宪兵押解,从上饶撤退到福建,集中营六队的难友们在崇安县赤石镇附近的崇溪河渡河时发起暴动。赤石暴动后,国民党决定对集中营进行一次大屠杀。6月19日下午,国民党特务将75名新四军干部捆绑起来,押到离赤石镇三四里远的虎山庙,在庙旁的茶树林里进行集体屠杀。刑场上,同志们昂首挺胸,不停地高呼口号:“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这次被枪杀的75位同志中,有7位女同志,汪企求是其中的一个。她壮烈牺牲时才19岁。
其他文献
那一年,初中毕业的我成了社会青年,住进了我二哥的工人宿舍。  我二哥住的工人宿舍是三栋并列的茅草房。当地人喊“茅草”为“毛草”,因而就称为“毛三栋”。“毛三栋”是一色的黄泥巴夹着竹篾片的墙壁,屋顶上的茅草已变成灰色,像起了厚厚的一层霉。“毛三栋”的每一栋都隔成三大间,每一间里住着二十多个人。每个工人的全部家当就是在床档头摆有两个木制的挑箱。  住在“毛三栋”里的都是煤矿建井处的工人。这个煤矿建井处
期刊
雷革命死了,死在中心医院的手术间里。   医院刘正和院长摘下手术手套,脱下手术衣,默默地离开手术室。雷革命的手术,本来是要由刘正和亲手操刀的,他是胸外科权威,虽说当院长后,很少再做手术了,但雷革命的手术他非做不可。   雷革命是不是死于甲型流感,那要打个问号,因为来不及检验就进手术室了,但直接原因肯定是死于肺出血,他的右肺下叶有一块指甲大的弹片,在那里已有五十八年,是美国飞机轰炸留下来的纪念。  
期刊
牛利群是个商人,整日在生意的浪潮中起起伏伏,他也曾是百万富翁而名噪一时。可是,商场就如战场,哪有不失利的?渐渐地,他的生意做得不大顺了,一路下滑不说,几经折腾不仅把10多年的钱赔了进去,还背了一屁股的外债。常言道:福无双降祸不单行,他的老婆又得了大病了,需要花费很多的医疗费,一分钱愁倒英雄汉,愁得牛利群一夜之间白了头。  看来,只有出来找工作养家糊口、给老婆治病了,因急于用钱,他张口闭口要坐总经理
期刊
井冈山之旅的第一站是黄洋界。蒙蒙细雨中我们乘坐的大巴开足马力,咆哮着喘着粗气,在曲折的盘山公路上吃力地往上爬,弯来弯去地不知拐过了多少道弯,终爬上黄洋界。下车立于蒙蒙细雨中,全身顿感清凉轻松,心跳在加剧,热血在沸腾,向往已久的黄洋界哨口就呈现在面前。  所谓哨口,是指修筑在井冈山通往外地的小路要隘处的工事。当年通往井冈山的道路只有五条小路,每条小路上筑一工事或工事群,即井冈山五大哨口。黄洋界哨口位
期刊
庚寅秋末,夜宿湘江,枫隐丹红,橘藏洲岸,月影徘徊,灯火星灿。受文友陆群之托。忽思娥皇、女英之事,感屈子、少陵行吟之时,故临江而赋之,其文曰:  潇湘为二水,合以成湘江。楚天星云阔,洲岸鸟栖巢。车流溶江水;钟声隐退浪涛;银河淡寥廓,玉蟾挂桐梢。千楼高耸明月里,万舟浅泊待江潮;潇潇春雨连日下,湘江巨浪拍云霄。兴马洲上水是马,香炉渚畔浪如蛟;人间不负不河意,湘江乐意化人桥。古人刃血肥芳草,江风淡淡话渔樵
期刊
烹饪之后    “唉!累死我了!”  随着开锁进门,妻子清照的大声慨叹,也随之响起。那满载倦意的叹息声,撞得一屋的家具什物,似乎都疲惫不堪起来。  只不过屋内的两个男人,倒似并没有受到影响。  “妈!妈回来了!”儿子明逸一声欢呼,将笔往正在做的作业本上一搁,从房里蹦了出来,几步跳到门边,一把接过了妈妈肩头上的坤包,就往客厅跑。丈夫郑玄从厨房探出头,一边用手拍了拍胸前的围布,动作生涩中带着几分熟稔,
期刊
地下车库  灯光理解 车子太忙  它们便模仿月色 营造浪漫和温馨  只可惜  这浪漫和温馨为疑心太重的监控所打扰  很多车位上停了车子  它们知道各种车子的不易  就让车子不分高低贵贱地排列着  这些歇息着的车子 面貌模糊  车身落满灰尘 车轮沾满泥土  其中一辆 车门有擦伤  我猜想 它一定是曾经险处逢生  但我不敢想象 它明天又会去哪里  所有的车子
期刊
洞庭湖是大美的。  “气蒸云泽梦,波撼岳阳城”那是一种万千气象。  “洞庭波涌连天雪”则又是另一种壮阔与风韵。  一座湖泊,既有外在的秀美,也有其内在的精、气、神风骨。因而,它甚至远比一个海更为至尊。  洞庭湖是山、水、洲相依相拥的天然的淡水湖。湖光山色,牧童短笛,白帆点点,鸥鸟翱翔,渔歌互答。她曾让世界瞩目,让五湖四海倾慕。  洞庭儿女,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神奇的沃土上,他们勤劳勇敢,以血肉战胜洪
期刊
本期的《脊梁》,以崭新的面孔与读者见面了!  这是一个很有时代张力的面孔,一个充满阳光之激情充满风雨之穿透充满岁月之伟力的新面孔,是一个更具脊梁品质的新面孔!  相信读者能从本期重磅推出的长篇纪实《洞庭作证》里读到这个新面孔里新的内蕴,读到《脊梁》杂志所要面对的新的时空。这部长篇纪实是作家胡启明回首沧桑的“脊梁”之旅,在出版社正式出版之前交给本刊首发,是他对自己笔下所描写所称颂的脊梁群像的景仰,亦
期刊
当代文学失去了创造力,我们在十九世纪以前文学巨匠的映照之下,更加感到它们已经丧失了撼动人心的力量。这绝不是某一个民族的窘况。  出版垃圾造就“大师”  我们今天的阅读面临的危机在哪里?主要是因为提供给我们的读物太多,似乎到处都是可以读的东西:报纸上有很多千奇百怪的故事,网络上电视上,都是这些东西。如果把这类东西细细阅读和倾听的话,我们每天的时间不是被填满,而是根本就不够用。那些想节省时间的慎重一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