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整合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是,就所查阅的相关文献可以看出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在开展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拟以安宁市职教园区为研究对象,从安宁市职教园区的职业院校和社区进行走访调查,重点调查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一体化的现状、阻碍发展的因素.并根据调查的结果分析其一体化发展趋势,为安宁市职教园区进一步完善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一体化发展提供可实施的方案依据。
关键词:社区体育;体育;学校体育;趋势
一、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关系
1.学校体育为社区体育提供人力资源和场地设施
学校体育可以为社区体育发展提供人才资源。当前我国社区体育缺少专门的体育人才。要改变这种状况的有效途径是紧紧依靠社区范围内的大、中、小学校。学校拥有大量的专职体育教师,他们具有开展体育竞赛、组织体育活动的丰富经验和知识,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师的指导和管理能力,能够解决我国现阶段社区体育专门人才缺乏的问题。社区开展体育活动的一个难点是体育活动的场所不足,目前每个学校都具备一定的体育设施,特别是经管学院、工程学院等大专院校的体育设施条件较好。只要政府或社区进行适当投资,加强安全教育,就能有效利用学校体育设施开展社区体育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区体育的设施场地缺乏的问题。
2.社区体育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
经调研,安宁市把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衔接还相当欠缺。已开放学校21%,社区人员进学校带动了学校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社区体育项目简单易行,而且体育项目众多,组织形式多样,自我选择性强,可愉悦身心和使人获得成功与满足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良好情感体验,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有独特的作用;社区体育在参与方面较为灵活,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特长自愿选择体育活动的内容形式,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体育技能在社区体育中加以检验和发展,这符合青少年的心理,有助于他们体育兴趣的培养;社区体育项目更注重娱乐性、健身性、自主性、低负荷性,社区体育项目在某种程度上对青少年更易得以保持和延伸,有助于他们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又使他们融入社会开阔了视野,对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等启到了促进作用。
3.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可以形成教育资源互补
安宁市职教园区的高校比较集中,如何使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形成教育互补,如何做好引领作用至关重要。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不管是在形式、空间、内容还是方法上都是一种教育资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得益彰的关系,并且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双方的价值。与学校体育相比,社区体育具有更丰富的自然条件。更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丰厚的人文环境;與整个社会大环境相比,社区体育具有人员的稳定性、空间的开放性、社会归属感、文化认同感、价值取向的多元性等特点。因此,社区体育更能体现和满足学生对体育的需求。体育作为一种以实践为主要形式的教育内容,比起其他任何教育内容更注重实践性和连续性。那么,社区在对体育教育的作用就越显得突出,更应受到学校的重视和支持。
二、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的可行性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是体育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二者必须相辅而行,否则势必影响我国体育的健康发展。新时期,社区、学校体育一体化发展,必将对全民健身活动起到促进作用,又使学校教学改革更贴近社区。营造和谐社会氛围。
1.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都是全民健身计划中的一部分
学校体育、社区体育有各自的功能、目标和组织形式,不能相互代替,也不是从属关系。但又是有机联系和相辅相成的,同属体育事业的一部分。这两类的体育工作平时缺少联系,只有资源整合,才能充分发挥学校、社区的体育功能,促进体育协调发展。因此,理顺二者之间及其外部的各种有关于体育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2.社区体育的开展主要集中在学校的非授课时间
通过调研表明大学生与社区成员锻炼时间与习惯不同,大学生锻炼时间和体育教学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周一至周五的上、下午时间,而社区大部分成员的锻炼时间是安排在周末或每天的早晨以及晚上进行。如果学校和社区能利用大家锻炼的时间差,学校的体育资源就能被充分利用和调配,体育资源就能得到充分共享。
3.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健身人员活动范围
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相对较为固定,活动半径较小,基本上以生活区或居住区为中心进行锻炼和健身。而学校恰恰均匀分布在城市中,给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根据安宁市以及全国部分社区体育健身活动半径的调查统计,健身人员活动半径小于lkm、l-2km、2-3km,大于3km所占百分比分别为47%、30%、20%、3%。从中可以看出,距离越近比例越高,而且以lkm范围内的比例最高,占半数以上;大于lkm的健身活动比例下降到30%;2km以上的比例在3%左右。研究表明健身人员活动范围有一定的空间局限性。
4.社区体育是学校体育走向市场的奠基石
随着市场的繁荣和文化生活领域的拓宽,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学生开始喜欢羽毛球、篮球、溜冰、健身操等其它项目。而学校由于体育维持费用的投入不足,在场地设施和教师培训等方面就备感困难,虽然学校体育场馆不能全面进入市场经营,但它可以义务型为主,其他经营形式为辅的组织形式。社区体育作为一种福利、半福利和经营性混合在一起的体育组织形式,它的成功运作可以为学校体育在转型期间的奠基石,尽快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走向市场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
1.整合人力资源,促进“学校、杜区”体育资源一体化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提高体育场馆的开放率,虽然有很大成效,但仍很不理想,特别是我国体育场馆大多数属于教育系统,占总量的66%,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率较低,仅为34%,同时开放的体育场地中利用率也不高,规模也比较小,平均每万人拥有开放的体育场地仅有2.5个,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健身活动的需要。虽然,1995年原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公共体育场馆向群众开放的通知》,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我们调研了5个大专院校,要真正打破“封闭”,拆除“围墙”,开放设施资源,为社会,家庭,居民提供服务。需要政府、社区、学校等各方面做大量的指导、协调和管理的工作,以消除开放学校的思想顾虑,如安全隐患、场地设施维修费用、劳务费用等问题。只有三方相互结合,建立有效的运作机制,在管理的制度化、法制化和社会化上进行改革,才能缓解我国体育设施的不足,实现社区、学校设施的一体化,缓冲场馆紧缺的现状达到资源共享。
2.整合体育工作,促进“学校、社区”体育工作一体化
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有各自的功能、目标和组织形式,不能相互代替。但又是相辅相成,同属体育事业的一部分。这两者平时缺少联系,只有整合才能充分发挥学校、社区的功能,促进体育协调发展。因此,必须理顺二者之间及其外部的各种关系。例如,基层社区与政府的体育、教育、文化、卫生等职能部门的关系,社区居委会和社区体育中介组织的关系,学校和这些部门的关系等。这样才能形成“学校、社区”整合,使学校向社区开放成为可能,学校也可以利用社区的各种资源,使社区人士参与教育教学,实现改善学校体育环境。提高教学质量。推广体育教育的目的,实现社区体育活动教育化的发展目标。
3.构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的组织服务体系
构建“学校、社区”一体化体育教育发展模式。使学校体育指导家庭体育,联系社区体育,改变过去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互相孤立、隔绝的状态,使三者之间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达到最佳的体育教育效果,逐步实现学校体育社会化和社会体育学校化。建议“学校、社区”体育一体化,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需要充分考虑社区和学校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审慎规划,把长期的一体化目标与短期的行动计划相结合,坚持“软件”和“硬件”一起抓,要亲民、利民、惠民不要搞“形象工程”,从而实现“学校、社区”体育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加奎.美国的社区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3(3):57.
[2]李大为.新世纪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关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2) .
[3]朱俊玲.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双向参与[J].浙江体育科学,2002(5):25—27.
[4]李捷等.关于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和学校开放的意义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5).
[5]李大为.新世纪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关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2).
[6]陈立国.浅谈新时期的学校体育与社区[J].体育文化导刊,2004(3):53~54.
关键词:社区体育;体育;学校体育;趋势
一、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关系
1.学校体育为社区体育提供人力资源和场地设施
学校体育可以为社区体育发展提供人才资源。当前我国社区体育缺少专门的体育人才。要改变这种状况的有效途径是紧紧依靠社区范围内的大、中、小学校。学校拥有大量的专职体育教师,他们具有开展体育竞赛、组织体育活动的丰富经验和知识,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师的指导和管理能力,能够解决我国现阶段社区体育专门人才缺乏的问题。社区开展体育活动的一个难点是体育活动的场所不足,目前每个学校都具备一定的体育设施,特别是经管学院、工程学院等大专院校的体育设施条件较好。只要政府或社区进行适当投资,加强安全教育,就能有效利用学校体育设施开展社区体育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区体育的设施场地缺乏的问题。
2.社区体育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
经调研,安宁市把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衔接还相当欠缺。已开放学校21%,社区人员进学校带动了学校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社区体育项目简单易行,而且体育项目众多,组织形式多样,自我选择性强,可愉悦身心和使人获得成功与满足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良好情感体验,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有独特的作用;社区体育在参与方面较为灵活,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特长自愿选择体育活动的内容形式,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体育技能在社区体育中加以检验和发展,这符合青少年的心理,有助于他们体育兴趣的培养;社区体育项目更注重娱乐性、健身性、自主性、低负荷性,社区体育项目在某种程度上对青少年更易得以保持和延伸,有助于他们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又使他们融入社会开阔了视野,对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等启到了促进作用。
3.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可以形成教育资源互补
安宁市职教园区的高校比较集中,如何使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形成教育互补,如何做好引领作用至关重要。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不管是在形式、空间、内容还是方法上都是一种教育资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得益彰的关系,并且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双方的价值。与学校体育相比,社区体育具有更丰富的自然条件。更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丰厚的人文环境;與整个社会大环境相比,社区体育具有人员的稳定性、空间的开放性、社会归属感、文化认同感、价值取向的多元性等特点。因此,社区体育更能体现和满足学生对体育的需求。体育作为一种以实践为主要形式的教育内容,比起其他任何教育内容更注重实践性和连续性。那么,社区在对体育教育的作用就越显得突出,更应受到学校的重视和支持。
二、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的可行性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是体育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二者必须相辅而行,否则势必影响我国体育的健康发展。新时期,社区、学校体育一体化发展,必将对全民健身活动起到促进作用,又使学校教学改革更贴近社区。营造和谐社会氛围。
1.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都是全民健身计划中的一部分
学校体育、社区体育有各自的功能、目标和组织形式,不能相互代替,也不是从属关系。但又是有机联系和相辅相成的,同属体育事业的一部分。这两类的体育工作平时缺少联系,只有资源整合,才能充分发挥学校、社区的体育功能,促进体育协调发展。因此,理顺二者之间及其外部的各种有关于体育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2.社区体育的开展主要集中在学校的非授课时间
通过调研表明大学生与社区成员锻炼时间与习惯不同,大学生锻炼时间和体育教学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周一至周五的上、下午时间,而社区大部分成员的锻炼时间是安排在周末或每天的早晨以及晚上进行。如果学校和社区能利用大家锻炼的时间差,学校的体育资源就能被充分利用和调配,体育资源就能得到充分共享。
3.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健身人员活动范围
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相对较为固定,活动半径较小,基本上以生活区或居住区为中心进行锻炼和健身。而学校恰恰均匀分布在城市中,给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根据安宁市以及全国部分社区体育健身活动半径的调查统计,健身人员活动半径小于lkm、l-2km、2-3km,大于3km所占百分比分别为47%、30%、20%、3%。从中可以看出,距离越近比例越高,而且以lkm范围内的比例最高,占半数以上;大于lkm的健身活动比例下降到30%;2km以上的比例在3%左右。研究表明健身人员活动范围有一定的空间局限性。
4.社区体育是学校体育走向市场的奠基石
随着市场的繁荣和文化生活领域的拓宽,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学生开始喜欢羽毛球、篮球、溜冰、健身操等其它项目。而学校由于体育维持费用的投入不足,在场地设施和教师培训等方面就备感困难,虽然学校体育场馆不能全面进入市场经营,但它可以义务型为主,其他经营形式为辅的组织形式。社区体育作为一种福利、半福利和经营性混合在一起的体育组织形式,它的成功运作可以为学校体育在转型期间的奠基石,尽快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走向市场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
1.整合人力资源,促进“学校、杜区”体育资源一体化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提高体育场馆的开放率,虽然有很大成效,但仍很不理想,特别是我国体育场馆大多数属于教育系统,占总量的66%,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率较低,仅为34%,同时开放的体育场地中利用率也不高,规模也比较小,平均每万人拥有开放的体育场地仅有2.5个,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健身活动的需要。虽然,1995年原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公共体育场馆向群众开放的通知》,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我们调研了5个大专院校,要真正打破“封闭”,拆除“围墙”,开放设施资源,为社会,家庭,居民提供服务。需要政府、社区、学校等各方面做大量的指导、协调和管理的工作,以消除开放学校的思想顾虑,如安全隐患、场地设施维修费用、劳务费用等问题。只有三方相互结合,建立有效的运作机制,在管理的制度化、法制化和社会化上进行改革,才能缓解我国体育设施的不足,实现社区、学校设施的一体化,缓冲场馆紧缺的现状达到资源共享。
2.整合体育工作,促进“学校、社区”体育工作一体化
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有各自的功能、目标和组织形式,不能相互代替。但又是相辅相成,同属体育事业的一部分。这两者平时缺少联系,只有整合才能充分发挥学校、社区的功能,促进体育协调发展。因此,必须理顺二者之间及其外部的各种关系。例如,基层社区与政府的体育、教育、文化、卫生等职能部门的关系,社区居委会和社区体育中介组织的关系,学校和这些部门的关系等。这样才能形成“学校、社区”整合,使学校向社区开放成为可能,学校也可以利用社区的各种资源,使社区人士参与教育教学,实现改善学校体育环境。提高教学质量。推广体育教育的目的,实现社区体育活动教育化的发展目标。
3.构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的组织服务体系
构建“学校、社区”一体化体育教育发展模式。使学校体育指导家庭体育,联系社区体育,改变过去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互相孤立、隔绝的状态,使三者之间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达到最佳的体育教育效果,逐步实现学校体育社会化和社会体育学校化。建议“学校、社区”体育一体化,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需要充分考虑社区和学校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审慎规划,把长期的一体化目标与短期的行动计划相结合,坚持“软件”和“硬件”一起抓,要亲民、利民、惠民不要搞“形象工程”,从而实现“学校、社区”体育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加奎.美国的社区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3(3):57.
[2]李大为.新世纪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关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2) .
[3]朱俊玲.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双向参与[J].浙江体育科学,2002(5):25—27.
[4]李捷等.关于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和学校开放的意义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5).
[5]李大为.新世纪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关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2).
[6]陈立国.浅谈新时期的学校体育与社区[J].体育文化导刊,2004(3):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