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碳酸钠、碳酸氢钠分别和同浓度的盐酸反应的实验研究与改进

来源 :中学化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r0op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化学不同版本不同年份的教材,有关比较碳酸氢钠、碳酸钠分别与同浓度的盐酸反应快慢的实验,其实验设计都存在一些问题。为此,笔者对该实验进行了研究,并作了改进。
  一、部分版本教材实验设计存在的问题
  1.高级中学课本化学(必修)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其中第四章第二节有关内容片段:
  “【实验4-5】把少量盐酸分别加入盛着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两个试管。比较它们放出二氧化碳的快慢程度。
  碳酸氢钠遇到盐酸放出二氧化碳的反应,要比碳酸钠剧烈得多。”
  存在问题:该实验设计很不严密,没有给出盐酸的浓度及量的多少、也没有给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量,无法进行比较,其结果没有说服力。
  2.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其中第二章第二节有关内容片段:
  “【实验2-7】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3 mL稀盐酸,将两个各装有0.3 g碳酸钠或碳酸氢钠粉末的小气球分别套在两支试管口。将气球内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同时倒入试管中(如图2-8,略),观察反应现象。
  从上述实验可以看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能与稀盐酸反应,但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要比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剧烈得多。”
  存在问题:该实验设计也不严密,主要存在两个问题:(1)没有给出稀盐酸的浓度是多少,盐酸的量可能都过量也可能都不够或者一个过量一个不够。(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质量一样多是不合理的,因为碳酸钠比碳酸氢钠的物质的量少,在酸过量的情况下碳酸氢钠产生二氧化碳比碳酸钠多,气球理应大,这样就不能根据气球的大小来判断反应的剧烈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这个看似简单的实验,看来并不简单,需要认真研究和分析。
  二、实验研究与改进
  1.理论分析
  要想比较碳酸氢钠、碳酸钠分别与同浓度的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必须根据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碳酸氢钠、碳酸钠的物质的量要相等;盐酸的浓度及体积要相等,酸要适当过量,保证产生的气体的量一样;反应温度要相差不大。盐酸与碳酸钠反应放热,温度会升高;盐酸与碳酸氢钠反应吸热,温度会降低。因此,需要测量反应后的温度,了解温度变化的情况。
  2.实验目的、实验设计、现象及结论
  (1)实验目的:了解反应前后温度变化
  【实验1】取2支相同规格的大试管(直径1.8 cm,高度14.5 cm),分别加入0.5 g
  (0.0047 mol)碳酸钠粉末和0.4 g(0.0047 mol)碳酸氢钠粉末,然后直立在试管架上,各加入3 mL 9 mol·L-1盐酸于试管中,待反应结束后将温度计分别插入溶液中测量溶液的温度。重复以上实验,只是将盐酸体积及浓度分别变为:3 mL 8 mol·L-1、3 mL 7 mol·L-1、3 mL 3 mol·L-1、10 mL 3mol·L-1、10 mL 2 mol·L-1、10 mL 1 mol·L-1。(实验温度15℃)
  实验结果见表1。
  实验结果分析及结论:同浓度盐酸分别与碳酸钠、碳酸氢钠反应,当盐酸的体积比较大(10 mL)时溶液温度相差比较小(只有3℃~4℃),当盐酸的体积比较小(3 mL)时溶液温度相差比较大(13℃~16℃)。因此,从温度变化情况看,宜选用体积较大(10 mL)的盐酸做该对比实验。
  (2)实验目的: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
  通过反应产生泡沫的最高高度以及反应结束的先后,来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
  【实验2】向两支相同规格的大试管(直径1.8厘米,高度14.5厘米)中分别加入0.5 g(0.0047 mol)碳酸钠和0.4 g(0.0047 mol)碳酸氢钠粉末,然后直立在试管架上,同时将10 mL 3 mol·L-1盐酸倒入上述两支试管中,先观察比较反应瞬间产生泡沫达到的最高高度情况,再观察比较反应结束(不再产生气泡)的先后。重复以上实验,只是将盐酸体积及浓度分别变为:10 mL 2 mol·L-1、10 mL 1 mol·L-1。
  实验现象:都是盛碳酸氢钠试管产生泡沫高,反应结束的早。但3 mol·L-1盐酸过于剧烈,1 mol·L-1盐酸有点慢,2 mol·L-1盐酸快慢适中。
  实验结论:在相同条件下, 碳酸氢钠与同浓度的盐酸反应比碳酸钠更剧烈。
  三、实验改进
  【实验3】向两支相同规格的大试管(直径1.8厘米,高度14.5厘米)中分别加入0.5 g
  (0.0047 mol)碳酸钠和0.4 g(0.0047 mol)碳酸氢钠粉末,然后直立在试管架上,同时将10 mL 2 mol·L-1盐酸倒入上述两支试管中,先观察比较反应瞬间产生泡沫达到的最高高度情况,再观察比较反应结束(不再产生气泡)的先后。
  实验现象:盛碳酸氢钠试管产生泡沫高,反应结束的早。
  四、改进优点
  实验设计科学合理,现象明显,操作简单。
  (收稿日期:2014-12-23)
其他文献
铜及其化合物在日常生活中、工农业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在中学化学中未系统性学习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但很零碎的穿插在整个中学化学教材中介绍。铜元素是第四周期过渡金属元素,具有变价特征,另铜及其化合物有特殊的颜色,往往作为解题的“题眼”,所以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在高考考查中受命题者的青睐,下面举例说明。
期刊
2016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化学试题有课程标准理综甲卷(又称卷Ⅱ,主要为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青海、内蒙古、宁夏、新疆、西藏、陕西、重庆等省份使用)、乙卷(又称卷Ⅰ,为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福建等省份使用)、丙卷(又称卷Ⅲ,为云南、广西、贵州省份使用)及海南省单独化学高考试卷。四套试卷针对具体的省份不同,难易程度略有不同,但均能够较好的遵循《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严
期刊
警惕阿伏伽德罗常数NA在高考考查中的“陷阱”
期刊
一、深入研究生成性资源的特征  1.瞬时性  生成性资源具有瞬时性,是不可重复、不可预设的。在教学中,学生随意的一句话都可能形成宝贵的课堂资源,其价值的实现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敏锐的捕捉和挖掘,短时间内对众多的课堂生成进行筛选和优化,找到学生的思维症结所在,利用鲜明具体的问题和观点点明生成资源中的主题。例如教师一句“氯气作为尾气的处理方法”,就会和学生产生共鸣,道出了学生的心声,将全体学生的思维和注意
期刊
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始终遵循自然规律,也体现了化学是自然学科的特点。化学反应的自然规律也就是活泼性强的物质向活泼性弱的物质转化,由酸碱性强的物质向酸碱性弱的物质转化,由氧化性或还原性强的物质向氧化性或还原性弱的物质转化等,实际上体现了大自然规律物质由不稳定状态向稳定状态变化。离子反应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内容,离子间发生复分解反应是最常见的反应类型,此类包括的反应类型主要有:复分解反应、水解反应、络合
期刊
近年来江苏、广东高考中,无机流程题持续出现。它以化工生产实践为背景,生产流程图为载体,综合考查学生对化学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绿色化学等知识的掌握情况;综合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分析评价能力、运用解决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描述表达能力等。由于情境陌生度大、问题设计灵活、化学素养要求高,学生往往难以拿到高分。怎样才能有效地解决这类问题呢?  一、抓住命题特征,理解问题设计逻辑,明晰
期刊
1.问题提出  在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中,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氯气的实验,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由于电解产生的氢气较少,而且逸出很慢,因此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和检验氢气比较困难,大多数教师只好放弃检验氢气;二是当实验结束后,向阴极区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显红色,只能说明溶液呈碱性,却不能显示碱性变化过程,为此,对该实验进行重新设计。  2.实验改进  (1)实验仪器与用品:低压电
期刊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在讲到Na2O2强氧化性时,有Na2O2与水反应的实验设计,但对于Na2O2与CO2的反应并没有实验加以验证。基于此,笔者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可用于完成上述两个实验。  一、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二、实验操作步骤及现象  1.将少量过氧化钠固体包在棉花中,用一根棉线  将其系在铁架台上。  2.在棉花的正下方放置一烧杯,向烧杯中加入少  量开水,此时,水蒸气上
期刊
教学设计是指在正式教学前,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预先制定特定环境中将要开展的教学活动的进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好的教学设计的制定必须从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需的知识、技能等出发,兼顾高考对学生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的要求。本文以一道思考题引领整个教学过程开展的思路,来设计“原电池原理和化学电源”一轮复习教学,教学过程流畅,效果良好。  一、考点分析  “原电池原理和化学
期刊
化学课堂教学离不开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化学教学常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怎样的提问才是真正有效的?笔者认为,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成为师生交流、对话,共同发现、理解知识的重要途径和必备手段。  好奇心是学生的天性,在教学中要善于设疑来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希腊的学  者普罗塔戈(Plutarch)早在3000年以前就指出:“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  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