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羊跪乳,鸦反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古训代代相传。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也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准则。然而流传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却为部分人日渐淡忘,导致道德品质下滑,甚至劣迹的不断出现,这些不良现象的出现,使得感恩教育势在必行、迫在眉睫,应从小学生抓起,让学生学会感恩。
一、感恩教育从小学生抓起的必要性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加强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多年,许多家长给予孩子过度的物质上的满足与精神上的溺爱,导致孩子形成自私自利、知恩不报甚至恩将仇报的不良品行,什么同学情、师生情以及亲情和社会公德。譬如:我们可能见到或者听到:某城市一下岗女工,知道自己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非常喜欢吃虾,看到别人家长给孩子买吓吃,她也一咬牙也给自己的儿子买了虾,烧好后端上饭桌,自己却舍不得去吃一只,而是看孩子吃。眼看孩子已经吃完,妈妈忍不住,不由自主地把筷子伸向所剩无几的虾,捣起一只虾,这时孩子就说话了:“别动!这是我的!”这位母亲在讲述这件事时,满含泪水,心里有多么酸啊!难道孩子生来就不会关爱别人吗?答案是肯定的:不是!这就是家长的溺爱纵容,滋长了孩子的自私、任性。尽管父母“无私奉献”,但一旦孩子以为自己所得到的一切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孩子自然就不会感受到父母的奉献和慈爱,不懂得对父母的爱满怀感激,就更不懂得回报。孩子的缺陷就像一面镜子,映出了我们在教育孩子时的失误。家长同样也应该明确,自己有责任和义务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但在付出的同时,应该对孩子有所要求,不仅仅是在学校如何学习,更还要求孩子懂得如何和谐与人相处、感恩等等。与学校、老师沟通,让孩子从小就慢慢学会一些做人的基本准则和道理,要让孩子明白现在虽然是一个经济的时代,要适应社会,光有文凭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良好的品行,只有这样才不可能被社会接纳,获得成功。这就要求我们这些教师不但要教好学,而且更要育好人。
二、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感恩与报恩的民族,但在走向現代化的过程中感恩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甚至出现了巨大的文化度断层。面对蜂拥而至的现代文明人们对物质欲望无限追求,更显露出我们在传统美德传承上的缺失。感恩教育是弥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裂痕的工具,是弘扬我国传统美德的重要途径。对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如果在小学阶段没有产生感恩情怀,成人后也必将缺少感恩意识,缺少与社会、与伙伴的团结友爱,淡忘亲情,甚至犯罪。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如:近期新闻就报道过:上海一单亲家庭,某一留学生,在完成学业回国时,刺伤去飞机场接自己的母亲,抢救及时,母亲捡回一条命。原因是因为妈妈没有及时给汇款,就怀恨在心,报复妈妈。还有一报道《他们为何忘掉恩人》,讲的是沈阳沈河区84岁的老人王儒臣捐资助学,遭到所助学子冷落的事情。13年来,老人先后资助了40名贫困生完成学业,其中有10名是大学生。如今他双目失明,卧病在床,却从未收到受其恩惠而完成学业的大学生的来信,更别说来探望了。这样的事例虽然局限于少数人和个别现象,但其影响不容低估,其危害会导致人的自私、人情的冷漠、社会道德的滑坡。感恩是美德,而“忘恩负义”却是违背道德的可耻行为。事实证明,弘扬传统美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应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学生抓起。
三、多举行感恩活动,加大感恩意识的宣传
我们学校在具体进行感恩教育活动内容上,可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对父母感恩,对老师感恩,对同学或对他人感恩,感恩祖国、感恩自然、感恩社会等等并有计划,科学地设计一系列活动方案。
1.感恩父母。回报父母养育之恩,首先从每个学生每周要为父母洗一次脚,每天帮父母做一次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整理房间、洗碗、给父母捶背、为父母倒水等,也可以给父母写一封感谢信、唱一支《感恩的心》的歌,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以实际行动感恩,不辜负父母对自己的期望。自活动开展以来,受到家长和学生的一致好评。有的学生家长在遇到老师时高兴地说:“孩子以前不太懂事,常惹俺生气,没想到送到学校这么短的时间,就好像一下子长大了。”
2.对同学对他人。可以开展“同学之间的爱”、“同学给我的关心或帮助”等,利用班会,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交流,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进行征文活动、演讲比赛;对老师,高年级的学生从“难忘师恩”作文比赛、出黑板报,对低年级的学生可进行“感师”交流和演讲,形式可多样化,更可放映有关感恩方面的影片让学生观看,在校园中营造一种感恩、感动、和谐的良好氛围。另外,学校或班级经常地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如:接力比赛、拔河比赛等,让学生真正懂得要想取得胜利,必须团结合作,齐心协力,克服自私及个人英雄主义,感受爱和团结的力量,感受相互尊重、谦让、宽容、友好合作的快乐,激发感恩的情感。
3.教育学生真正懂得施恩不求报。施恩不求回报是更高层次的品质,是学生对自我价值的重新认识,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要教育学生不但能知恩图报还能在不受恩的前提下广泛施恩,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主体行为是从内心发生的,甚至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是施恩行为,这才是人类最高的情感,是社会文明的表现,可在高年级初步开展。
总而言之,感恩教育应从小学生抓起,让学生学会。真正懂得凡事感激,学会感恩,你的人生才会更美丽,品质才会更高尚,社会才会更和谐安定。
一、感恩教育从小学生抓起的必要性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加强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多年,许多家长给予孩子过度的物质上的满足与精神上的溺爱,导致孩子形成自私自利、知恩不报甚至恩将仇报的不良品行,什么同学情、师生情以及亲情和社会公德。譬如:我们可能见到或者听到:某城市一下岗女工,知道自己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非常喜欢吃虾,看到别人家长给孩子买吓吃,她也一咬牙也给自己的儿子买了虾,烧好后端上饭桌,自己却舍不得去吃一只,而是看孩子吃。眼看孩子已经吃完,妈妈忍不住,不由自主地把筷子伸向所剩无几的虾,捣起一只虾,这时孩子就说话了:“别动!这是我的!”这位母亲在讲述这件事时,满含泪水,心里有多么酸啊!难道孩子生来就不会关爱别人吗?答案是肯定的:不是!这就是家长的溺爱纵容,滋长了孩子的自私、任性。尽管父母“无私奉献”,但一旦孩子以为自己所得到的一切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孩子自然就不会感受到父母的奉献和慈爱,不懂得对父母的爱满怀感激,就更不懂得回报。孩子的缺陷就像一面镜子,映出了我们在教育孩子时的失误。家长同样也应该明确,自己有责任和义务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但在付出的同时,应该对孩子有所要求,不仅仅是在学校如何学习,更还要求孩子懂得如何和谐与人相处、感恩等等。与学校、老师沟通,让孩子从小就慢慢学会一些做人的基本准则和道理,要让孩子明白现在虽然是一个经济的时代,要适应社会,光有文凭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良好的品行,只有这样才不可能被社会接纳,获得成功。这就要求我们这些教师不但要教好学,而且更要育好人。
二、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感恩与报恩的民族,但在走向現代化的过程中感恩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甚至出现了巨大的文化度断层。面对蜂拥而至的现代文明人们对物质欲望无限追求,更显露出我们在传统美德传承上的缺失。感恩教育是弥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裂痕的工具,是弘扬我国传统美德的重要途径。对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如果在小学阶段没有产生感恩情怀,成人后也必将缺少感恩意识,缺少与社会、与伙伴的团结友爱,淡忘亲情,甚至犯罪。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如:近期新闻就报道过:上海一单亲家庭,某一留学生,在完成学业回国时,刺伤去飞机场接自己的母亲,抢救及时,母亲捡回一条命。原因是因为妈妈没有及时给汇款,就怀恨在心,报复妈妈。还有一报道《他们为何忘掉恩人》,讲的是沈阳沈河区84岁的老人王儒臣捐资助学,遭到所助学子冷落的事情。13年来,老人先后资助了40名贫困生完成学业,其中有10名是大学生。如今他双目失明,卧病在床,却从未收到受其恩惠而完成学业的大学生的来信,更别说来探望了。这样的事例虽然局限于少数人和个别现象,但其影响不容低估,其危害会导致人的自私、人情的冷漠、社会道德的滑坡。感恩是美德,而“忘恩负义”却是违背道德的可耻行为。事实证明,弘扬传统美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应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学生抓起。
三、多举行感恩活动,加大感恩意识的宣传
我们学校在具体进行感恩教育活动内容上,可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对父母感恩,对老师感恩,对同学或对他人感恩,感恩祖国、感恩自然、感恩社会等等并有计划,科学地设计一系列活动方案。
1.感恩父母。回报父母养育之恩,首先从每个学生每周要为父母洗一次脚,每天帮父母做一次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整理房间、洗碗、给父母捶背、为父母倒水等,也可以给父母写一封感谢信、唱一支《感恩的心》的歌,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以实际行动感恩,不辜负父母对自己的期望。自活动开展以来,受到家长和学生的一致好评。有的学生家长在遇到老师时高兴地说:“孩子以前不太懂事,常惹俺生气,没想到送到学校这么短的时间,就好像一下子长大了。”
2.对同学对他人。可以开展“同学之间的爱”、“同学给我的关心或帮助”等,利用班会,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交流,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进行征文活动、演讲比赛;对老师,高年级的学生从“难忘师恩”作文比赛、出黑板报,对低年级的学生可进行“感师”交流和演讲,形式可多样化,更可放映有关感恩方面的影片让学生观看,在校园中营造一种感恩、感动、和谐的良好氛围。另外,学校或班级经常地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如:接力比赛、拔河比赛等,让学生真正懂得要想取得胜利,必须团结合作,齐心协力,克服自私及个人英雄主义,感受爱和团结的力量,感受相互尊重、谦让、宽容、友好合作的快乐,激发感恩的情感。
3.教育学生真正懂得施恩不求报。施恩不求回报是更高层次的品质,是学生对自我价值的重新认识,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要教育学生不但能知恩图报还能在不受恩的前提下广泛施恩,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主体行为是从内心发生的,甚至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是施恩行为,这才是人类最高的情感,是社会文明的表现,可在高年级初步开展。
总而言之,感恩教育应从小学生抓起,让学生学会。真正懂得凡事感激,学会感恩,你的人生才会更美丽,品质才会更高尚,社会才会更和谐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