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4604234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柏拉图的“洞穴喻”不仅以形象的方式表明了其政治哲学的基本理念,更对教育做出了最本质的阐释。他提出,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灵魂的转向,培养拥有自由和理性的同时又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独立个体。然而,随着机械化工业大生产的出现,效率至上的理念影响着各个领域,把教育教学看成是简单的传授与被传授的过程,把学生训练成复制知识的机器。教师只有回归教育的本质,转变职业角色,才能使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真正落到实处,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 教师职业角色 洞穴喻 核心素养
  教师职业角色,也就是“由教师所处特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一系列的外显行为模式,既指人们对教师行为的一种期望,又指教师个体对自身的期望”[1]。由教师职业角色的定义可以看出,社会和教师对自身期望决定了他们专业发展的质量。在工业社会中,机器的大生产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现实生活中的人们越来越注重技术化和标准化,并把这种价值观念带入教育中。一些教师被这种价值观念所影响,很快成为传授知识的技术人员,忘却了自己真正的使命。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教育的发展,这种技术型教师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尤其是教育领域《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把中国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分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健康生活、学会学习、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六大组成部分。这就要求作为育人主体的教师要改变以往对于“教书匠”身份的定位,改变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的陈旧观念。并且,柏拉图的“洞穴喻”不仅以形象的方式表明了其政治哲学的基本理念,更对教育做出了最本质的阐释。通过深入挖掘“洞穴喻”中的教育内涵,为教师们职业角色的转变提供理论基础。
  一、柏拉图的“洞穴喻”及教师在其中的角色定位
  (一)被束缚手脚的洞穴囚徒——技术理性主义型教师
  柏拉图在《理想国》的第七卷中通过苏格拉底与格劳孔之间的对话讲述了一个关于“洞穴”的寓言故事。即“有一些人从小就住在洞穴里,头颈和腿脚都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向前看着洞穴后壁。他们是被束缚手脚的囚徒。在这些囚徒背后远处高些的地方有东西燃烧着发出火光。在火光和被囚禁者之间,在洞外上面有一条路。沿着路边已筑有一带矮墙。矮墙的作用象傀儡戏演员在自己和观众之间设的一道屏障,他们把木偶举到屏障上头去表演”[2]。由于不能自由走动,囚徒便错误地认为投射在墙壁上的阴影都是真实的存在,世界就如他们所看到的那样呈现,于是安于现状,从未设想过洞穴之外还有一番新景象。
  把这个隐喻应用到教育中,我们可以由这些头脚被束缚的囚徒联想到那些过于注重技术理性的教师。时代的飞速发展,加上科学技术在人类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让我们在追求高效率的同时却忽视了事情本身的价值。“教学被看作一个知识传授系统,可以技术性的操作和控制;教师只是一名合理运用科学技术知识的技术人员,只要通过外在的经验学习和行为训练就可以达到教学行为的改善和教学效能的提高”[3]。学生只有“好生”和“差生”之分,好的教育的唯一评判标准是教师的教学能否使学生取得优秀的成绩,进而提高学校的升学率。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演变成简单的教与被教的关系,学生被训练成应试的机器,整日埋头于题海之中。教师拥有知识却缺乏智慧,就像工厂里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序。他们生活在被抽象知识、教学技巧、升学压力所包围的“洞穴”之中而看不到教育本来的样子。
  (二)被获释走出洞穴的囚徒——价值理性主义型教师
  庆幸的是,突然有一天,洞穴里的一名囚徒被“解除了桎梏,被迫突然站起来,转头环视,走动,抬头看望火光。他在做这些动作时会感觉痛苦,并且,由于眼花缭乱,他无法看见那些他原来只看见其阴影的实物。如果有人告诉他,说他过去惯常看到的全然是虚假并逼着他去看墙头上真实的器物,他还会认为他过去所看到的阴影比现在所看到的实物更加真实。再说,如果有人硬拉他走上一条陡峭崎岖的坡道,直到把他拉出洞穴见到了外面的阳光,不让他中途退回去,他会觉得这样被强迫着走很痛苦,并且感到恼火,当他来到阳光下时,他会觉得眼前金星乱蹦金蛇乱串,以致无法看见任何一个现在被称为真实的事物的。所以,他尝试着先看阴影,看人和其他东西在水中的倒影,再看东西本身,最后终于能适应洞穴外面的世界,观看太阳本身”[4]。至此,他开始明白,之前生活在洞穴的自己就像这井底之蛙,错把阴影当成真实的事物,认为自己看到了全世界,走出洞穴才发现,真正的世界是充满光明、生机勃勃的。
  智慧型教师就像这被解放的洞穴囚徒,通过努力,不断提高素养,最终走出“洞穴”,直面“阳光”。他们勇于肩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不随波逐流,热爱思考,敢于质疑,追求真理,终于明白了教育存在的真正意义。
  二、由技术理性主义型教师向价值理性主义型教师转变
  (一)理解教育的真正内涵
  1.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灵魂的转向
  柏拉图在“洞穴喻”中“把地穴囚室比喻可见世界,把火光比喻太阳的能力”[5]。囚徒从洞穴来到上面的世界获得光明的过程也就是灵魂转向获得善的理念的过程。那么,什么是促进人类灵魂转向的关键呢?柏拉图认为是后天的教育和实践的培养。教育能使人认识到自身所处环境的局限性,不被社会的现实所迷惑,“引導灵魂正确地把握方向,看应该看的地方,看到真理、理念,认识最高的善的理念”[6]。从可感世界进入可知世界,进而摆脱束缚,获得自由,像一个人一样有尊严地活着。作为教育活动中最重要因素之一的教师要做的是对学生进行心灵的培育,使他们热爱学习,不把书本知识当成客观不变的真理,敢于质疑,对问题有独到的思考和见解,成为一个个拥有自由和理性的同时又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独立个体。
  2.教育的过程即转识成智的过程
  柏拉图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王,哲学王应该是富有善和智慧之人。他们善于发问,寻求万事万物最本真的东西,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教育的意义在于让人拥有自由思想,追求和热爱智慧。所以,学习者在教育中所习得的知识“只是教育系统的基本交往媒介,并不是教育的旨趣。知识所承载的个体价值是智慧的养成”[7]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这全部忘光的东西即指抽象的知识,在把知识遗忘之后所形成的创造性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和对事物独到的见解则是转识成智后的结果。由此看来,教育所要造就的是一批能够大胆质疑、思想自由、热爱思考的人。   (二)爱智慧
  苏格拉底不仅是柏拉图《理想国》一书中的主角,更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被评为古希腊城邦中最富有智慧之人,然而他却认为自己很无知,只有神才拥有智慧,人类只能爱智慧,无限接近智慧。所以,为了不无知,苏格拉底不断地追求和探索知识,通过与别人之间的对话和诘问获得普遍性的真理,并由此成为一名博学并受人尊敬的教师,培养出了色诺芬、柏拉图等一批优秀的学生,启迪了人类的灵魂与智慧,完成了教育的使命。虽然苏格拉底距离我们生活的年代非常久远,但是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现代教师应该向苏格拉底学习,抱有谦虚的态度,承认自己的无知,不把自己局限在现有的范围之内,大胆地创新和质疑,不断地丰富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只有教师爱智慧并拥有智慧,才能不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看到教育的本质,把握教育本身的价值。
  (三)认识自我
  苏格拉底认为:“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一个人只有真正认识了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8]教师成为价值理性主义型教师是建立在不断反思自我进而认识自我的基础之上的。由于教育的复杂性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师不可能应用一成不变的方法解决教育中的问题。要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思考才能针对性格迥异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同样,他们也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逐渐认清自我,领悟到一名教师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最大不同之处,并明白如何才能教的有价值、有意义。
  (四)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
  “洞穴喻”形象地对受过教育的人与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进行了区分。柏拉图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灵魂的转向,这是因为“教育实际上并不像某些人在自己的职业中所宣称的那样。他们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来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知识是每个人灵魂里都有的一种能力,而每个人用以学习的器官就像眼睛。整个身体不改变方向,眼睛是无法离开黑暗转向光明的。同样,作为整体的灵魂必须转离变化世界,直至它的‘眼睛’得以正面观看实在,观看所有实在中最明亮者,即我们所说的善者”[9]。“教育不是要在灵魂中创造视力,而是肯定灵魂本身有视力,但认为它不能正确地把握方向,或不是在看该看的方向,因而想方设法努力促使它转向”[10]。
  做价值理性主义型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灵魂的教育。当教师面对学生时,不应该把他们当成复制知识的机器,以固有的经验对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品质妄自做出评判。而是应该敞开胸怀,主动走进学生的世界,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从而实现师生之间思想上的交融和碰撞。只有教师和学生能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真正相遇,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教师才能以自己的言行、情感、态度和行为影响学生的灵魂,教育的本义才能回归。
  (五)建立平等的师生观
  “每个人从出生便生活在洞穴之中,运用一切感官去看、去听,所认识的世界未必都是真实的,即使大多数人都相信这个可感世界的真实性”[11]。所以,作为人类普通群体的教师和学生也可能是那些生活在洞穴之中并被束缚手脚的囚徒,面对同一个可见的世界,他们处于相同的位置。教师作为成年人在一定程度上会比学生拥有更多的学识和人生阅历,所以,他们可能会比学生更早由可见世界进入可知世界,从而实现灵魂的转向,获得理性,把握教育的本质。因此,待他们走出“洞穴”之后,所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不把学生看成学习知识的客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用启发、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接近真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走出“洞穴”,获得自由和尊严,教师才能成为价值理性主义型教师。
  三、结语
  素质教育的提出,一次又一次的课程改革,理念虽好,但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填鸭式”教学、只重视学生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使用技能的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把教学仅仅定位于让学生应付考试的现象是存在的。同时,柏拉图的“洞穴喻”给予我们一个重新思考教育的视角,向我们诠释了教育最本质的价值不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让他们成为只会复制知识的机器,而是促进学生灵魂的转向,让他们成为一个个有理性、有自由、热爱智慧的独立个体。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也是教育政策与理念的实施者。因此,作为育人主体的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在强调培育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努力进行职业角色的转变。教师与学生间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应该通过不断反思、实践认识自我,明确核心素养教育理念趋势下教师的职业角色定位。从单纯的“教书匠”转变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最强有力的指导者与引路人。
  参考文献:
  [1]刘慧.论教师职业角色的生活化[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2.
  [2][4][5][9][10]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72,273-274,276,277,278.
  [3]官瑞娜,高洁.论教师教育的实践性发展[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9).
  [6]张文静.柏拉图洞穴比喻的教育内涵[J].科教导刊,2012(11).
  [7]蔡春.现象学精神及其教育学意蕴[J].教育研究,2009(8).
  [8]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7.
  [11]厉越.柏拉图洞穴譬喻下大学使命的思考[J].教育文化论坛,2016(4).
  [12]姜宇,辛涛,刘霞,林崇德.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6(06):29-32 73.
  [13]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OL].全球教育展望,2016,45(04):10-24.(2016/5/61).
  [14]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J].教育科学研究,2014(03):5-11.
  [15]辛涛,姜宇,王烨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體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5-11.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大学生数量与日俱增,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本研究从大学生与企业两方着手调查及访谈,找出两者对于就业能力要求的不同,并将研究结果绘制成就业职场地图,为大学生和企业相互了解提供平台,有效解决两者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企业需求 就业职场地图  根据教育部统计,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
摘 要: 知识经济时代双语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本文以湖南科技大学潇湘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了解目前独立学院双语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着重阐述在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独立学院可以采取的对策,以期为其他高校独立学院双语教学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汉语言文学 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全部或部分地将第二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运用到非语言学科中,是学生提高外语能力的有效途径。独立学院介于技
(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社科部,贵州 都匀 558000)  摘 要: 道德学习共同体就是以共同的伦理精神为价值导引,并为个体行为提供价值合理性支撑的亲密群体,它注重个体人格平等性、文化的传承性和主流价值共识性。黔南具有丰富的少数民族道德文化资源,在道德讲堂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底线伦理教育,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和认同教育,尊重和遵循道德教育的规律,坚持以群众为主体,充分发挥群众的宣讲力量。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本文结合学生工作实际,从高校辅导员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如何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做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关键词: 高校教育 核心价值观 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内涵丰富深刻
(许昌技术经济学校,河南 长葛 461500)  摘 要: 情意山水是孟浩然“山水诗”的主要特色。其叙述文字流畅、用词清新而朴实,运用唐诗新格式,对所见所闻的山水景物进行描写,由此形成独具风格的浩然式的“山水诗”,并蕴含丰富的个人感受和经验。孟浩然创作“山水诗”时,完美地融合了个人的“山水”和知性,外在的“山水”和心中的“清意”是其创作“山水诗”的基础。他所创作的山水诗令人激赏和感动,借助于诗中的
摘 要: 为了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教学能力,课题组通过调查问卷对遵义市暑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的42名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教师综合素养较差,教学中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等问题。研究提出对策,为遵义市区尤其是落后乡镇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教师提供指导作用。  关键词: 小学综合实践 误区 对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已引起国内外教育界人士及家长的普遍关注。早在200
摘 要: 作为20世纪末最重要的文学家与哲学家,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曾一度与萨特齐名,因《局外人》、《卡里古拉》、《西西福神话》等创作被视为文学上的“存在主义”大师,直到1913年哲学随笔《反抗者》出版,学术界才意识到他并非是一个单纯的“存在主义”者。本文通过研究加缪作品文本,证明加缪在《反抗者》中提出“反抗”并非其后期思想的突转,《鼠疫》绝不是加缪首次将“反抗”精神注入文学
摘 要: 地域民族文化资源与当地的文化传统相关联,是人们对故土家园的归属与认同的精神纽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借助各个地域的民族文化资源,以此为媒介,让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心理上增强亲近和认同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要与日常生活、百姓行为息息相关,立足地域民族文化资源,从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中挖掘爱国主义传统,利用民俗文化引导各族群众树立公正、守法的意识,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彰显
摘 要: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国基础教育正迈入新时代。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涵盖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四个内容。如何将学科核心素养有效落地,转化为教学行为,是值得广大一线教师深入思考与实践的问题。本文以高中政治学科教学课例为载体,就学科核心素养转化落地问题总结一些经验,以就教高中政治学科教师。  关键词: 学科核心素养 政治教学课例 反思经验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
摘 要: 初中语文课堂评价存在一些误区:评价标准过于单一;为评价而评价,缺乏对学生主体性的认识;评价盲目表扬,缺乏有效激励。因此,语文课堂评价应实现价值取向的更新,从关注“成事”到关注“成人”,注重发展性评价,重建课堂价值,学会“留白”,让学生在评价中扩大空间,真正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评价 评价标准 价值取向 发展性评价  对于初中生而言,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