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影视传媒产业的不断发展,影视文化以其独特的传播影响力对青少年产生巨大影响。而影视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也成为当代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有效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就应该正确分析和抑制影视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关键词] 影视文化 青少年犯罪 影响
犯罪不是别的,不过是文化的一个侧面,并且因文化的变化而异化……换言之,犯罪问题只能以文化来充分解释。[1]文化因素是为影响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影视文化以其多元化结构、综合性表现能力及视听的生动直观等特点,自然而然成为诸多文化因素中影响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据调查表明,对青少年最有影响力的娱乐方式是影视,占37.3%。“电影电视已成为当今世界文化传媒中传播最广最快,对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影响最大的艺术创造和文化传播方式之一”[2]
一、青少年犯罪的定义及现状
青少年犯罪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一个是已满18周岁未满25周岁的成年人犯罪,即青年犯罪。刑法上意义上的青少年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未满25周岁的人实施了刑法规定的符合犯罪构成要件,成立犯罪的行为。而犯罪学意义上的青少年犯罪建立在刑法规定的基础之上,但又不局限于刑法的规定,还包括尚未达到犯罪程度,但同样危害了社会的违法行为。现实生活中,违法行为常作为犯罪行为的“先前行为”而存在,基于从犯罪的产生原因及防范对策考虑,以更全面认识青少年犯罪,本文采用犯罪学意义上青少年犯罪的定义。
改革开放以来,青少年犯罪呈现出犯罪数量急剧上升、恶性案件持续增多、犯罪年龄低龄化等特点,被认为是当今国际社会继环境污染、吸毒贩毒之后的第三大公害。2000年,中央将预防青少年犯罪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任务之一,2004年国务院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受到高度关注。
二、青少年易受影视文化影响的生理心理特质分析
影视作品以精巧细密的构思,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有声有色的画面给观众全方位的感官刺激,以其直观具体呈现式思维调动了观众几乎不假思索的感性接受能力,又通过其强大的娱乐功能取悦于观众,青少年不成熟的生理心理特质也使得影视文化对其产生了更大的吸引力。
(一)青少年的生理特质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生理急剧变化的时期,受到内分泌的影响,青少年的下丘脑和垂体前叶迅速发育,在激素的作用下,青少年身体发育加快,同时也刺激性器官及肾上腺、甲状腺的成长与发育,并分泌相应的性腺激素,由于腺体的发育,大脑常处于兴奋的状态,导致他们情绪兴奋性高,易冲动,在影视文化的负面刺激下放纵自己,导致违法犯罪。
(二)青少年的心理特质
青少年生理机能的突变会对其心理产生极大刺激和影响,他们的高级神经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感觉知觉灵敏,思维能力扩大,好奇心增加,而承受压力的能力较弱,心理控制能力较差,他们的兴趣爱好极易受外部环境的诱导,而且模仿是青少年的一种主要行为方式,一旦受到影视作品中不良因素的影响,就可能演化为潜在的犯罪危机。
同时,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饮食营养日益丰富,青少年的生理成熟会进一步提前,而心理发展却难以相应发展,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没有相应提高,这种不同步使得青少年的生理早熟与心理相对晚熟之间的矛盾更加加剧。
三、影視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影视具有开放性、超越时空性、快速性以及巨大的信息传递性等特点,也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使得其在促成暴力、色情、拜金等不良文化的产生和传播方面也同样具有先天优势。随着影视商业化,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心理驱使下,上座率和收视率催生了大量打斗、凶杀、色情、黑社会帮派的影视作品。
(一)影视暴力文化导致的暴力型犯罪
影视中的暴力文化是指通过影视节目肆意渲染美化暴力行为,从而使社会和受众深受其害的文化。暴力文化一方面通过强烈的感官刺激满足了青少年极大的好奇心,一方面通过角色扮演满足了青少年英雄主义的理想,对青少年有巨大的吸引力。而当前我国对影视作品中的暴力没有过多的分类,更没有因为其中有暴力内容而限制青少年观看。
1.影视暴力文化麻痹了人的感觉,观看暴力影片所激起的情绪反应,会因一再接触而减低反应。现在的影视作品不惜花大手笔细致展现各种各样杀人方法、杀人武器、流血场面以及被害人痛苦扭曲的表情,经常重复地观看暴力或沉浸在类似的形象语言和故事情节中,使青少年对暴力的感觉从开始的恐惧、憎恶到迟钝、麻木、甚至默认和接纳,漠视暴力受害者的感受、安全、生命。
2.影视暴力文化诱发青少年使用暴力的冲动。美国心理学教授Leonard Eron认为,当暴力是青少年看到的全部内容时,他们学到的东西就是每个人都在那样做,而且那就是行为的方式。[3]影视传媒往往以夸大、煽情之类方式对暴力、犯罪新闻过度渲染,歪曲了青少年的世界观,认为解决问题的最终方式都是诉诸于暴力,这种武力解决问题的暴力思想,将潜移默化侵蚀青少年的价值判断,并成为一种价值观念渗透到其品质之中,使其变得富于攻击性和爱寻衅滋事。
(二)影视色情文化导致的性犯罪
权威数据表明,目前中国青少年犯罪中30%是性犯罪,青少年常犯案件中,强奸案位居第三。我国处于青春期(10-20岁)的青少年数量达四亿以上,伴随着他们独立意识和性意识的萌发,却缺乏正确的性知识和自控能力。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性”是一个敏感问题而成为重大的禁忌,青少年的性知识教育和性伦理教育也成为一个盲区,当青少年无法从学校、家长处获得性教育时,影视作品以其传播快,传播广的优势,成为青少年性知识的第一传播者和指导者。而在利益的趋势下,加之监管不力,影视色情文化正呈泛滥之势,一方面,正规的影视作品为吸引观众经常将色情镜头点缀于剧情之中;另一方面,大量不法色情影视作品因监管不严而进入了文化市场。
1.色情文化刺激了青少年的性意识,导致其放纵性冲动。
直接和间接描写、展示性行为的镜头在影视作品中大量出现,激起青少年强烈的感官刺激,青少年意志薄弱,如果一直沉浸于挑逗、刺激和过分暴露的色情镜头,极易产生性冲动,在无处发泄的情况下,会情不自禁放纵自己的行为,导致性犯罪。
2.色情文化颠覆了传统的爱情观,性爱观。
许多以爱情为主题的影视作品中,对性爱的描述超出了对情感的描述,对未婚男女的性爱大大超出了已婚男女的性爱,对于道德人格尚未完全定型的青少年来说,使他们更加重视性的生理作用,而忽视男女之间的情感交流,并对不道德的性行为缺少正确的评价,形成错误的爱情观。
(三)影视享乐文化导致的财产型犯罪
在所有刑事犯罪统计中,财产犯罪是数量最多的,在青少年犯罪中也是如此。根据2004年公安部的统计,未成年人财产犯罪占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比例的85.80%。[4]
许多影视作品中,往往从物质占有的意义上来诠释幸福和生活的意义,金钱的势力被大大夸张,而许多不劳而获的的现象也被大肆宣扬,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享乐主义的腐朽生活方式以及为了满足各种欲望而又不择手段的极端利己主义思想在影视作品中淋漓尽致的展现,却没有加以批判,反而对青少年产生了一种消极示范效应,使得青少年对奢靡的生活满怀羡慕和憧憬,造就青少年群体一种纯粹的消费性的享乐型的人格。在追求安逸奢侈生活的想法诱导下,当家庭不能满足其物质需求时,青少年为达目的而不惜越过道德的樊篱,以身试法,铤而走险,通过盗窃甚至抢劫来获取财物。
三、如何减少影视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在影视传媒力量日趋强大的今天,易被外部影响左右的青少年永远是弱者,要減少青少年犯罪,只有从影视传媒控制抓起才能取得实效。
(一)加强行业自律,增强社会责任
影视传媒在追求眼球效应和经济利益的同时,不能忘记自己的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承担起歌颂真善美,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的职责。影视文艺工作者应当坚守职业操守和艺术良知,在制作影视节目时更多体现人文关怀,努力实现影视作品教育价值、娱乐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完美结合,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的媒体环境。
(二)加强对影视传媒的监督和控制
一方面,应加强片源管理,建立完善的影视节目分级制度。对国产电影要加强和完善审批程序,提高影视节目质量;在引进影视作品时,应严格把关,防止那些有消极影响的影视作品进入国内市场,以保障片源的健康。在美国、法国都建立有完善的影视分级制度,而我国却没有,因此,我国的影视节目分级制应尽快确立与完善。
另一方面,应加强对影视文化市场管理。严禁制作、出租、贩卖淫秽片,整顿影视放映点,并及时对其督促检查。出售影像制品应按照适合不同人群的需要分区、分栏、分档售卖。还可以学习美国的做法,采用电视机加装反暴力芯片(V码芯片)来控制青少年对色情、暴力等不健康信息的接收。
(三)制定《影视文化法》等配套法律法规
我国影视传媒业的法律法规建设比较缓慢,现在还没有针对影视文化专门立法,导致了影视文化市场混乱,许多违法现象不能予以及时的惩治,因此应该制定《影视文化法》,以及广告法、影视审查法、分级播放制等配套法律法规,对违规的传媒制作、发行和传播者加大惩罚力度。
(四)家长,学校,社会的共同关注
对影视文化消极影响的控制,不是哪个社会部门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这需要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关注。
目前,英国、法国、加拿大、芬兰、挪威等许多欧洲国家已将媒体素养教育正式纳入正规的学校教育课程。我国的学校也应引进影视教育,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的享用大众传媒资源,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判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家庭应当扮演一个主动的角色,有效引导子女收看有益其身心健康的影视节目。家长应尽可能的陪同孩子观看节目,并与其进行讨论,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的道德标准,加强青少年对影视传媒影响的自我保护和自我教育,提高其对精神垃圾的免疫力。社会应该抵制不良影视文化的侵蚀,加强对健康影视作品的宣传力度,营造健康的影视文化氛围,同时大力开展青少年群体文化活动,为青少年提供健康的娱乐场所。
参考文献:
[1]严景耀.中国的犯罪问题与社会变迁的关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2-3
[2]黄会林.中国影视美学建设刍议[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
[3]余燕敏,鄢利群.无冕之王与金钱——美国媒体与美国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45-49.
[4]绿志谦,胡家福.当代中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5,11-12.
[5]莫洪宪.中国青少年法罪问题及对策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社,2005,7.
[6]冯云翔,娄鸿雁.未成年人犯罪及预防[M].哈尔冰:哈尔冰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 影视文化 青少年犯罪 影响
犯罪不是别的,不过是文化的一个侧面,并且因文化的变化而异化……换言之,犯罪问题只能以文化来充分解释。[1]文化因素是为影响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影视文化以其多元化结构、综合性表现能力及视听的生动直观等特点,自然而然成为诸多文化因素中影响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据调查表明,对青少年最有影响力的娱乐方式是影视,占37.3%。“电影电视已成为当今世界文化传媒中传播最广最快,对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影响最大的艺术创造和文化传播方式之一”[2]
一、青少年犯罪的定义及现状
青少年犯罪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一个是已满18周岁未满25周岁的成年人犯罪,即青年犯罪。刑法上意义上的青少年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未满25周岁的人实施了刑法规定的符合犯罪构成要件,成立犯罪的行为。而犯罪学意义上的青少年犯罪建立在刑法规定的基础之上,但又不局限于刑法的规定,还包括尚未达到犯罪程度,但同样危害了社会的违法行为。现实生活中,违法行为常作为犯罪行为的“先前行为”而存在,基于从犯罪的产生原因及防范对策考虑,以更全面认识青少年犯罪,本文采用犯罪学意义上青少年犯罪的定义。
改革开放以来,青少年犯罪呈现出犯罪数量急剧上升、恶性案件持续增多、犯罪年龄低龄化等特点,被认为是当今国际社会继环境污染、吸毒贩毒之后的第三大公害。2000年,中央将预防青少年犯罪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任务之一,2004年国务院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受到高度关注。
二、青少年易受影视文化影响的生理心理特质分析
影视作品以精巧细密的构思,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有声有色的画面给观众全方位的感官刺激,以其直观具体呈现式思维调动了观众几乎不假思索的感性接受能力,又通过其强大的娱乐功能取悦于观众,青少年不成熟的生理心理特质也使得影视文化对其产生了更大的吸引力。
(一)青少年的生理特质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生理急剧变化的时期,受到内分泌的影响,青少年的下丘脑和垂体前叶迅速发育,在激素的作用下,青少年身体发育加快,同时也刺激性器官及肾上腺、甲状腺的成长与发育,并分泌相应的性腺激素,由于腺体的发育,大脑常处于兴奋的状态,导致他们情绪兴奋性高,易冲动,在影视文化的负面刺激下放纵自己,导致违法犯罪。
(二)青少年的心理特质
青少年生理机能的突变会对其心理产生极大刺激和影响,他们的高级神经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感觉知觉灵敏,思维能力扩大,好奇心增加,而承受压力的能力较弱,心理控制能力较差,他们的兴趣爱好极易受外部环境的诱导,而且模仿是青少年的一种主要行为方式,一旦受到影视作品中不良因素的影响,就可能演化为潜在的犯罪危机。
同时,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饮食营养日益丰富,青少年的生理成熟会进一步提前,而心理发展却难以相应发展,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没有相应提高,这种不同步使得青少年的生理早熟与心理相对晚熟之间的矛盾更加加剧。
三、影視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影视具有开放性、超越时空性、快速性以及巨大的信息传递性等特点,也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使得其在促成暴力、色情、拜金等不良文化的产生和传播方面也同样具有先天优势。随着影视商业化,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心理驱使下,上座率和收视率催生了大量打斗、凶杀、色情、黑社会帮派的影视作品。
(一)影视暴力文化导致的暴力型犯罪
影视中的暴力文化是指通过影视节目肆意渲染美化暴力行为,从而使社会和受众深受其害的文化。暴力文化一方面通过强烈的感官刺激满足了青少年极大的好奇心,一方面通过角色扮演满足了青少年英雄主义的理想,对青少年有巨大的吸引力。而当前我国对影视作品中的暴力没有过多的分类,更没有因为其中有暴力内容而限制青少年观看。
1.影视暴力文化麻痹了人的感觉,观看暴力影片所激起的情绪反应,会因一再接触而减低反应。现在的影视作品不惜花大手笔细致展现各种各样杀人方法、杀人武器、流血场面以及被害人痛苦扭曲的表情,经常重复地观看暴力或沉浸在类似的形象语言和故事情节中,使青少年对暴力的感觉从开始的恐惧、憎恶到迟钝、麻木、甚至默认和接纳,漠视暴力受害者的感受、安全、生命。
2.影视暴力文化诱发青少年使用暴力的冲动。美国心理学教授Leonard Eron认为,当暴力是青少年看到的全部内容时,他们学到的东西就是每个人都在那样做,而且那就是行为的方式。[3]影视传媒往往以夸大、煽情之类方式对暴力、犯罪新闻过度渲染,歪曲了青少年的世界观,认为解决问题的最终方式都是诉诸于暴力,这种武力解决问题的暴力思想,将潜移默化侵蚀青少年的价值判断,并成为一种价值观念渗透到其品质之中,使其变得富于攻击性和爱寻衅滋事。
(二)影视色情文化导致的性犯罪
权威数据表明,目前中国青少年犯罪中30%是性犯罪,青少年常犯案件中,强奸案位居第三。我国处于青春期(10-20岁)的青少年数量达四亿以上,伴随着他们独立意识和性意识的萌发,却缺乏正确的性知识和自控能力。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性”是一个敏感问题而成为重大的禁忌,青少年的性知识教育和性伦理教育也成为一个盲区,当青少年无法从学校、家长处获得性教育时,影视作品以其传播快,传播广的优势,成为青少年性知识的第一传播者和指导者。而在利益的趋势下,加之监管不力,影视色情文化正呈泛滥之势,一方面,正规的影视作品为吸引观众经常将色情镜头点缀于剧情之中;另一方面,大量不法色情影视作品因监管不严而进入了文化市场。
1.色情文化刺激了青少年的性意识,导致其放纵性冲动。
直接和间接描写、展示性行为的镜头在影视作品中大量出现,激起青少年强烈的感官刺激,青少年意志薄弱,如果一直沉浸于挑逗、刺激和过分暴露的色情镜头,极易产生性冲动,在无处发泄的情况下,会情不自禁放纵自己的行为,导致性犯罪。
2.色情文化颠覆了传统的爱情观,性爱观。
许多以爱情为主题的影视作品中,对性爱的描述超出了对情感的描述,对未婚男女的性爱大大超出了已婚男女的性爱,对于道德人格尚未完全定型的青少年来说,使他们更加重视性的生理作用,而忽视男女之间的情感交流,并对不道德的性行为缺少正确的评价,形成错误的爱情观。
(三)影视享乐文化导致的财产型犯罪
在所有刑事犯罪统计中,财产犯罪是数量最多的,在青少年犯罪中也是如此。根据2004年公安部的统计,未成年人财产犯罪占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比例的85.80%。[4]
许多影视作品中,往往从物质占有的意义上来诠释幸福和生活的意义,金钱的势力被大大夸张,而许多不劳而获的的现象也被大肆宣扬,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享乐主义的腐朽生活方式以及为了满足各种欲望而又不择手段的极端利己主义思想在影视作品中淋漓尽致的展现,却没有加以批判,反而对青少年产生了一种消极示范效应,使得青少年对奢靡的生活满怀羡慕和憧憬,造就青少年群体一种纯粹的消费性的享乐型的人格。在追求安逸奢侈生活的想法诱导下,当家庭不能满足其物质需求时,青少年为达目的而不惜越过道德的樊篱,以身试法,铤而走险,通过盗窃甚至抢劫来获取财物。
三、如何减少影视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在影视传媒力量日趋强大的今天,易被外部影响左右的青少年永远是弱者,要減少青少年犯罪,只有从影视传媒控制抓起才能取得实效。
(一)加强行业自律,增强社会责任
影视传媒在追求眼球效应和经济利益的同时,不能忘记自己的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承担起歌颂真善美,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的职责。影视文艺工作者应当坚守职业操守和艺术良知,在制作影视节目时更多体现人文关怀,努力实现影视作品教育价值、娱乐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完美结合,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的媒体环境。
(二)加强对影视传媒的监督和控制
一方面,应加强片源管理,建立完善的影视节目分级制度。对国产电影要加强和完善审批程序,提高影视节目质量;在引进影视作品时,应严格把关,防止那些有消极影响的影视作品进入国内市场,以保障片源的健康。在美国、法国都建立有完善的影视分级制度,而我国却没有,因此,我国的影视节目分级制应尽快确立与完善。
另一方面,应加强对影视文化市场管理。严禁制作、出租、贩卖淫秽片,整顿影视放映点,并及时对其督促检查。出售影像制品应按照适合不同人群的需要分区、分栏、分档售卖。还可以学习美国的做法,采用电视机加装反暴力芯片(V码芯片)来控制青少年对色情、暴力等不健康信息的接收。
(三)制定《影视文化法》等配套法律法规
我国影视传媒业的法律法规建设比较缓慢,现在还没有针对影视文化专门立法,导致了影视文化市场混乱,许多违法现象不能予以及时的惩治,因此应该制定《影视文化法》,以及广告法、影视审查法、分级播放制等配套法律法规,对违规的传媒制作、发行和传播者加大惩罚力度。
(四)家长,学校,社会的共同关注
对影视文化消极影响的控制,不是哪个社会部门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这需要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关注。
目前,英国、法国、加拿大、芬兰、挪威等许多欧洲国家已将媒体素养教育正式纳入正规的学校教育课程。我国的学校也应引进影视教育,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的享用大众传媒资源,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判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家庭应当扮演一个主动的角色,有效引导子女收看有益其身心健康的影视节目。家长应尽可能的陪同孩子观看节目,并与其进行讨论,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的道德标准,加强青少年对影视传媒影响的自我保护和自我教育,提高其对精神垃圾的免疫力。社会应该抵制不良影视文化的侵蚀,加强对健康影视作品的宣传力度,营造健康的影视文化氛围,同时大力开展青少年群体文化活动,为青少年提供健康的娱乐场所。
参考文献:
[1]严景耀.中国的犯罪问题与社会变迁的关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2-3
[2]黄会林.中国影视美学建设刍议[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
[3]余燕敏,鄢利群.无冕之王与金钱——美国媒体与美国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45-49.
[4]绿志谦,胡家福.当代中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5,11-12.
[5]莫洪宪.中国青少年法罪问题及对策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社,2005,7.
[6]冯云翔,娄鸿雁.未成年人犯罪及预防[M].哈尔冰:哈尔冰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