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间断性闪光刺激 (IPS) 是脑电图监测中常用的检测方法,旨在发现儿童及成人异常癫痫样放电对闪光的敏感性(即光敏感性)。但在临床实践中,不同的国家以及不同的脑电图室采用的IPS方法不同,导致结果有所差异。我们认为应该建立标准的检测方法,从而能够可重复地定性和定量检测光敏感性,更利于监测和识别癫痫和光敏感性患者。与1999年发表的方法相比较,新方法不仅增加了内容,而且对IPS检测技术以及相关的操作原
【机 构】
:
710032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脑电监测中心(译者),710032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脑电监测中心(译者),710032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脑电监测中心(译者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间断性闪光刺激 (IPS) 是脑电图监测中常用的检测方法,旨在发现儿童及成人异常癫痫样放电对闪光的敏感性(即光敏感性)。但在临床实践中,不同的国家以及不同的脑电图室采用的IPS方法不同,导致结果有所差异。我们认为应该建立标准的检测方法,从而能够可重复地定性和定量检测光敏感性,更利于监测和识别癫痫和光敏感性患者。与1999年发表的方法相比较,新方法不仅增加了内容,而且对IPS检测技术以及相关的操作原理进行了详述。为了提高有效性及实用性,该方法通过6年的欧洲神经病学及癫痫专家实践反馈并且反复讨论形成了共识。此外,新方法包含了2个不同级别的试验方式:(1)用于明确光敏感性患者和有光敏感性家族史的患者;(2)对具有明确视觉诱发癫痫发作病史的患者和已知光敏感性的患者进行特定的研究。
其他文献
神经梅毒是由苍白密螺旋体侵犯大脑、脑膜或脊髓引起的一种慢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神经梅毒患者中以帕金森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病例国内罕有报道,临床误诊率很高。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近3年来收治的2例以帕金森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神经梅毒患者报道如下,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
目的探讨暴露于血管危险因素下的基底动脉弯曲对脑桥梗死的影响。方法 连续收集2009年7月至2013年4月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经MRI诊断的急性脑桥梗死患者(88例),详细记录其临床资料及血管危险因素和NIHSS评分。据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结果分为基底动脉弯曲组(46例)和无基底动脉弯曲组(42例);以基底动脉弯曲但非脑梗死的头晕或眩晕者(38例)为对照组。测量全部研究对象基底动脉弯曲长度(
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是神经科常见的急危重症,其病死率、致残率高,积极、迅速、有效地控制癫痫发作是挽救患者生命、改善其预后的关键。常规抗癫痫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 AEDs)治疗对大部分SE有效, 但仍有部分SE患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成为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refractory status epilepticus, RSE)。RSE是
目的探讨辅助T细胞17(Th17)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3、17A、21、22、6,转化生长因子-β (TGF-β)]在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甲泼尼龙对其影响。方法 设立RRMS组38例和神经系统非炎性疾病(NNID)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ELISA方法检测NNID患者和甲泼尼龙治疗RRMS患者前后血清和脑脊液中IL-23、IL-17A、IL-21、IL-
目的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描述偏头痛患者大脑自发神经元的活动特征及功能改变,以期更好地认识偏头痛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16例头痛发作间期的偏头痛患者(病例组)和16名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与其相匹配的健康对照(对照组),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采用DPARSFA 2.2软件分析原始数据,得出全脑低频振幅值,比较偏头痛患者头痛发作间期与健康人群之间影像学表现的差异。结果病例组左侧岛叶、左侧额下
目的探讨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患者的癫痫发作及脑电图特点。方法收集2007年11月至2013年8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确诊的44例MELAS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脑电图及头MRI检查,总结不同时期(卒中样发作期及非发作期)的癫痫发作类型和脑电图改变特点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4例MELAS患者中有39例(88.6%)出现癫痫发作,26例(66.7%)有1种以上发作类型。卒
目的分析中国人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的临床及辅助检查特点。 方法对255例临床疑似脑炎患者的血清及脑脊液行抗NMDAR-IgG检测。结合临床表现确诊抗NMDAR脑炎患者,收集其临床及辅助检查资料,并按年龄分为<12岁,12~17岁以及>17岁3组。筛查上述患者标本中其他自身免疫及感染相关抗体,并对25例确诊半年以上患者进行随访。 结果自255例中共确诊45例抗NMDAR脑
目的总结6例以周围神经病为主要表现的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探索该病微血管损伤特点。方法收集6例经过临床症状、抗体检查、病理证实的MPA患者详细的临床资料,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及腓肠神经活体组织检查。2例正常神经作为形态学对照。结果6例患者均出现感觉神经损害为主的非对称性多发单神经病。电生理检查显示感觉神经诱发电位和运动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下降为主要改变。病理检查发现有髓神经
目的对比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肌病(MASRP)和多发性肌炎(PM)患者大腿骨骼肌MRI改变的差异。方法对9例MASRP和21例PM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37.2±13.1)岁和(43.8±20.6)岁]行双侧大腿骨骼肌MRI检查,在T1WI和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STIR)上分别观察肌肉脂肪化及水肿,计算每块肌肉脂肪化及水肿出现率和评分,比较两种炎性肌肉病的差异。结果9例MASRP患者均出现了肌肉水肿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患者血清胆红素和尿酸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认知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161例SIVD患者按认知损害程度分为皮质下血管性轻度认知损害组(SVMCI,n=79)及皮质下血管性痴呆组(SVaD,n=82),77名认知功能正常的老年人作为对照组。测定其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总胆红素和尿酸水平;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及剑桥老年认知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