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就业是关系到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的大事,大学生群体的就业更是高校教育的试金石,但目前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思政专业作为中国高校独有的一个专业,该专业毕业生也同样面临严峻就业形势。本文通过实际调查和数据分析,得出其就业困境的表现,并探究出出现就业困境的四方面原因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思政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解决对策
一、思政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境表现
根据笔者进行的问卷调查数据可知,思政专业毕业生当老师的仅占23.97%,选择考研继续深造的占35.64%,任职于企事业单位的占10.52%,自主创业的占1.58%,其余学生属于无业或待业状态。由此笔者将思政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概括为以下四点:
(一)社会对思政专业毕业生需求少的环境困境
隨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政治意识正在渐渐地提高,追求自由和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思想政治教育还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需借鉴其他学科如政治学、教育学,培养的大多是师范生。随着大学的扩招,思政专业的毕业生越来越多,但中学所需的政治教师却处于饱和状态,甚至有的学校不招政治老师。这样一种社会环境势必对其造成了一种挑战。
(二)就业选择面窄的职业前景困境
大学生毕业人数在逐年上升,庞大的就业人数面对有限的就业岗位无疑是一种不平衡的表现。而思政专业毕业生在就业中除了面临这种供需不平衡的困境外,更主要的困境在于其就业选择面窄。从学科角度来看,思政专业学生所学的内容大都比较抽象而空洞,既不具有理科学科的实践探究和实验分析,也不像文科中的其他专业如语文和英语学科的专业性强,更重要的是思政专业学生就业面就没其他学科学生就业面宽。比如英语和中文专业学生,除了当老师外,还可以干文秘、翻译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三)招聘单位对待应聘者的观念困境
在现实应聘中,我们不难看到大部分公历学校招聘老师的要求一般都是211或985院校的毕业生,甚至现如今对学历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据笔者所知,好多高中要求学历在研究生以上,有些更残酷的竞争是研究生二选一,可见当老师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此外,一般企事业招聘单位很少到高校招聘该专业学生,甚至有的用人单位没有听说过此专业,招聘单位对待应聘者的这种观念使思政专业的学生无可奈何,颜面扫地,必然面临就业困难。
(四)思政专业学生自身技能及心理困境
在大学四年期间,许多思政专业学生过度沉浸在轻松的环境中,不思进取,不努力钻研,把作为一名师范生应具备的师范技能和师范素质抛之脑后,导致基本功不扎实,同时他们一方面对自己期望值过高,对周围存在一种睥睨的态度并且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另一方面自暴自弃,对自己的能力和专业缺乏正确定位,不敢面对竞争导致与许多就业机会失之交臂。
二、思政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原因分析
(一)中学对政治学科重视程度不够
中学的政治课表面上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和主要学科,实际上在应试和高考这个指挥棒的压力下,往往被当成副科来对待。据笔者的社会实践来看,大部分学校补习的科目是语数外和物理化,另外从高中课表的排列上也能力证这点。例盐湖二中高一年级的课表中政治课一周才上三节,以1205班为例,分别是周二上午一节,周三下午一节,周五上午一节,自习也只有两节;而在初中,政治多是开卷考试或者根本不考试,并且大部分学校把政治学科当做小学自然科学的教授来对待,甚至初中教授政治学科的老师多半不是科班出身,要么是其他任课老师来代,要么是校领导来代。
(二)教师职业社会化的压力和政治学科可替代性强
许多非师范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人考取教师资格证使得教师这一岗位的竞争显得异常激烈。尽管这一举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似乎形成了一种公平竞争的氛围,但从另一角度来说,无异于是与思政专业毕业生“抢饭碗”,从而增加了其就业压力。
思政专业对应的学科和其他师范专业的学科不同,相较于地理、历史而言,它的专业性要弱一些,也没有专业的研究领域,而相较于语数外和物理化这些学科来说,其专业性更弱,可替代更强,它不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例在近年来国家改革的号召下,初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形式为开卷考试,使本就教授难度小的这门学科完全可以由其他专业的教师来兼任。
(三)招聘单位较看重名牌和经验意识
而中学招聘单位就常常陷入这种“名牌意识”的误区,他们普遍认为:一,好学校的学生都是好学生,普通学校的再好也还是要比名牌学校的学生差;二,这些毕业生可使单位提高名声和声誉,为学校的教学研究和培养方案注入新鲜血液,促进学校更好的发展。
在社会上的企业招聘单位眼里,经验是他们选聘员工的首要考虑要求,利益和效益是他们的至上追求,所以他们希望找到的员工具有自己所需职位的求职和实践经验。但是思政专业所开设的课多半是基础性学科,又具有师范性质,往往给企业留下了不能胜任的初印象,所以招聘企业的名牌和经验意识无疑又成为思政专业毕业生的荆棘之一。
(四)自身综合素质欠缺
据笔者所知,有部分学生对于专业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等置若罔闻,在大学期间极度颓废,没有很好地确立专业理论素养和思想结构层次,还有部分学生并非真正喜欢此专业,所以他们主修自己喜欢的专业,导致本专业和第二学位都没有学精学好。在应聘老师面试环节,许多本专业毕业生由于对教材不够熟悉,或者讲解的知识点不是很透彻或者自己也没有清晰得弄懂所讲知识点,令招聘方不是很满意,面临淘汰的结局。
三、解决思政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对策
(一)提高对政治学科的重视
根据最新的调查研究成果表明,目前我国的大学实际情况是这样的,理科的师资力量占全国大学师资力量总数的80%左右,文科的师资力量占全国的20%左右。例如,工学是中国的大学里最大的学科,在校的学生人数300万左右,占全国大学在校人数的40%还要多;相比而言哲学是中国大学里最小的学科,在校学生人数1.5万左右,还达不到全国大学生总数的0.2%。而在硕士生的教育里,那些文科基础学科招收的学生,大多是报考其它专业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而没能考上被调剂到该专业的学生。 在当今时代,再次让大学焕发精神活力,担当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任务,为将来我国培养人才的使命做出贡献,除了要不断地理顺政府和学校的关系,让大学恢复其自主性,让高校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自主性办学的实体,还需要改变教育的模式,抛弃重理轻文的现象,实行通才教育模式。大学应当努力成为面向公众开放的、资源共享、富有效率的学习中心、科技研发中心和创造性思维的源泉,还应该成为社会的精神文化中心。
(二)深化高校学科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注重专业知识的应用性转化
首先应该培养对待专业的正确态度,把专业基础学扎实。思政专业是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是任何高深研究必不可少的基础。一个人如果想有点人文精神、人文气质,就非得好好学这门学问。因此我们要克制浮躁,脚踏实地,努力学习和研究,打好专业基础。
其次要向应用性方面发展。思政主旨是经世致用,本专业的毕业生要善于在职业中利用自己所学到的思想方法、经验智慧为社会做实事。专业知识应用性转化应面向大众需求,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专攻某一门必需知识及训练实践能力。
2、提升思政辅导员的专业素质
首先要重视辅导员的核心骨干工作。学校应在每年都召开专门的辅导员研讨会议,出台和完善专门的关于思政辅导员专业素质的一系列文件和制度。其次要注重思政辅导员的管理。学校应根据辅导员的工作职能,采取科学的管理模式,应配置党团建设、心理辅导、职业发展指导等专业辅导员,形成矩阵式的管理模式,实现取长补短,各司其职。再次要注重辅导员的选聘。学校应该坚持专职为主的选拔制度,通过内升和外聘相结合的方式,优中选优,把德才兼备、乐于奉献、热爱做学生工作的人员选到思政辅导员的队伍中来。
3、大学思政课程设置应与中学接轨
有关部门必须明确思政教育的整体性,科学合理地安排大学思课程的设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既要把握宏观,又不能忽视微观层面。要将大学和中学的思政领域的专家聚焦在一起编写具有整体性效应的教材体系。另外,高校思政老师在进行专业授课的时候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使其掌握思政专业的核心,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在毕业后更容易适应中学思政教育。
4、建立“1+1”素质拓展模型
思政专业学生可以进行一个“1+1”素质拓展模型即在写作、英语、书法等方面,选准自己感兴趣又有一定基础的某一個方面作为突破口做出成绩,再以另一个方面作为辅导,发展自己的特长。当然,要培养这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要有一个长期的计划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三)用人单位应剔除“院校门槛”的招聘惯例
在招聘活动中,“院校门槛”应当引起高度关注:一要落实反就业歧视法,维护各高校毕业生就业权利;二、各地方政府以及高校应当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服务力度,严禁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保护毕业生公平的合法权益;三、用人单位应该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加强吸纳毕业生就业的能力;四要改变用人观念,要更加注重能力,先进行试用再给其定位从而消除专业歧视。
(四)转变就业观念并提升综合素质
1、转变观念,多面开花:以退为进,曲径通幽
一是大学生要转变视线,不要只盯着国家机关、大城市、大企业,而是要面向中小城市,中小企业,面向基层;二是转变自我定位,不要总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宁愿饿肚子,不能失面子,古语云:将欲进之,必先退之,要从最基层工作干起,我们不能认为大学生去车间普通工人的岗位是浪费人才,是专业不对口的表现,相反,要看成是对自身的更深层次的培养和锻炼。用人单位很多管理岗位,都是采用内升制度,都需要基层工作经验。如果一位大学生先在企业做了一段时间的工人,然后来应聘某个适合大学生的岗位,而另一位大学生直接来应聘该岗位,企业会选哪一个呢?答案是不言自明的了。
2、掌握基础知识性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毕业生就业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外语、计算机及社会适应能力。而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一个人的思维、动手、语言表达等综合性能力,而这些都是缺一不可的素质。
平时要多注重自己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实习的时候,要珍惜每次上讲台的机会,用心讲课且应该自觉地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善于与用人单位沟通,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王浩斌,王飞南.论思政专业发展困境及出路[J].吉首大学,2012,(10).
[2]叶松,张德义,霍新刚,朱光.教育体制改革滞后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相关研究:以思政专业为例[J].河南师范大学,2012,(03).
作者简介:
武雅琴、女、1990-03、山西太原、中国海洋大学、2014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思政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解决对策
一、思政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境表现
根据笔者进行的问卷调查数据可知,思政专业毕业生当老师的仅占23.97%,选择考研继续深造的占35.64%,任职于企事业单位的占10.52%,自主创业的占1.58%,其余学生属于无业或待业状态。由此笔者将思政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概括为以下四点:
(一)社会对思政专业毕业生需求少的环境困境
隨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政治意识正在渐渐地提高,追求自由和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思想政治教育还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需借鉴其他学科如政治学、教育学,培养的大多是师范生。随着大学的扩招,思政专业的毕业生越来越多,但中学所需的政治教师却处于饱和状态,甚至有的学校不招政治老师。这样一种社会环境势必对其造成了一种挑战。
(二)就业选择面窄的职业前景困境
大学生毕业人数在逐年上升,庞大的就业人数面对有限的就业岗位无疑是一种不平衡的表现。而思政专业毕业生在就业中除了面临这种供需不平衡的困境外,更主要的困境在于其就业选择面窄。从学科角度来看,思政专业学生所学的内容大都比较抽象而空洞,既不具有理科学科的实践探究和实验分析,也不像文科中的其他专业如语文和英语学科的专业性强,更重要的是思政专业学生就业面就没其他学科学生就业面宽。比如英语和中文专业学生,除了当老师外,还可以干文秘、翻译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三)招聘单位对待应聘者的观念困境
在现实应聘中,我们不难看到大部分公历学校招聘老师的要求一般都是211或985院校的毕业生,甚至现如今对学历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据笔者所知,好多高中要求学历在研究生以上,有些更残酷的竞争是研究生二选一,可见当老师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此外,一般企事业招聘单位很少到高校招聘该专业学生,甚至有的用人单位没有听说过此专业,招聘单位对待应聘者的这种观念使思政专业的学生无可奈何,颜面扫地,必然面临就业困难。
(四)思政专业学生自身技能及心理困境
在大学四年期间,许多思政专业学生过度沉浸在轻松的环境中,不思进取,不努力钻研,把作为一名师范生应具备的师范技能和师范素质抛之脑后,导致基本功不扎实,同时他们一方面对自己期望值过高,对周围存在一种睥睨的态度并且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另一方面自暴自弃,对自己的能力和专业缺乏正确定位,不敢面对竞争导致与许多就业机会失之交臂。
二、思政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原因分析
(一)中学对政治学科重视程度不够
中学的政治课表面上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和主要学科,实际上在应试和高考这个指挥棒的压力下,往往被当成副科来对待。据笔者的社会实践来看,大部分学校补习的科目是语数外和物理化,另外从高中课表的排列上也能力证这点。例盐湖二中高一年级的课表中政治课一周才上三节,以1205班为例,分别是周二上午一节,周三下午一节,周五上午一节,自习也只有两节;而在初中,政治多是开卷考试或者根本不考试,并且大部分学校把政治学科当做小学自然科学的教授来对待,甚至初中教授政治学科的老师多半不是科班出身,要么是其他任课老师来代,要么是校领导来代。
(二)教师职业社会化的压力和政治学科可替代性强
许多非师范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人考取教师资格证使得教师这一岗位的竞争显得异常激烈。尽管这一举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似乎形成了一种公平竞争的氛围,但从另一角度来说,无异于是与思政专业毕业生“抢饭碗”,从而增加了其就业压力。
思政专业对应的学科和其他师范专业的学科不同,相较于地理、历史而言,它的专业性要弱一些,也没有专业的研究领域,而相较于语数外和物理化这些学科来说,其专业性更弱,可替代更强,它不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例在近年来国家改革的号召下,初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形式为开卷考试,使本就教授难度小的这门学科完全可以由其他专业的教师来兼任。
(三)招聘单位较看重名牌和经验意识
而中学招聘单位就常常陷入这种“名牌意识”的误区,他们普遍认为:一,好学校的学生都是好学生,普通学校的再好也还是要比名牌学校的学生差;二,这些毕业生可使单位提高名声和声誉,为学校的教学研究和培养方案注入新鲜血液,促进学校更好的发展。
在社会上的企业招聘单位眼里,经验是他们选聘员工的首要考虑要求,利益和效益是他们的至上追求,所以他们希望找到的员工具有自己所需职位的求职和实践经验。但是思政专业所开设的课多半是基础性学科,又具有师范性质,往往给企业留下了不能胜任的初印象,所以招聘企业的名牌和经验意识无疑又成为思政专业毕业生的荆棘之一。
(四)自身综合素质欠缺
据笔者所知,有部分学生对于专业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等置若罔闻,在大学期间极度颓废,没有很好地确立专业理论素养和思想结构层次,还有部分学生并非真正喜欢此专业,所以他们主修自己喜欢的专业,导致本专业和第二学位都没有学精学好。在应聘老师面试环节,许多本专业毕业生由于对教材不够熟悉,或者讲解的知识点不是很透彻或者自己也没有清晰得弄懂所讲知识点,令招聘方不是很满意,面临淘汰的结局。
三、解决思政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对策
(一)提高对政治学科的重视
根据最新的调查研究成果表明,目前我国的大学实际情况是这样的,理科的师资力量占全国大学师资力量总数的80%左右,文科的师资力量占全国的20%左右。例如,工学是中国的大学里最大的学科,在校的学生人数300万左右,占全国大学在校人数的40%还要多;相比而言哲学是中国大学里最小的学科,在校学生人数1.5万左右,还达不到全国大学生总数的0.2%。而在硕士生的教育里,那些文科基础学科招收的学生,大多是报考其它专业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而没能考上被调剂到该专业的学生。 在当今时代,再次让大学焕发精神活力,担当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任务,为将来我国培养人才的使命做出贡献,除了要不断地理顺政府和学校的关系,让大学恢复其自主性,让高校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自主性办学的实体,还需要改变教育的模式,抛弃重理轻文的现象,实行通才教育模式。大学应当努力成为面向公众开放的、资源共享、富有效率的学习中心、科技研发中心和创造性思维的源泉,还应该成为社会的精神文化中心。
(二)深化高校学科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注重专业知识的应用性转化
首先应该培养对待专业的正确态度,把专业基础学扎实。思政专业是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是任何高深研究必不可少的基础。一个人如果想有点人文精神、人文气质,就非得好好学这门学问。因此我们要克制浮躁,脚踏实地,努力学习和研究,打好专业基础。
其次要向应用性方面发展。思政主旨是经世致用,本专业的毕业生要善于在职业中利用自己所学到的思想方法、经验智慧为社会做实事。专业知识应用性转化应面向大众需求,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专攻某一门必需知识及训练实践能力。
2、提升思政辅导员的专业素质
首先要重视辅导员的核心骨干工作。学校应在每年都召开专门的辅导员研讨会议,出台和完善专门的关于思政辅导员专业素质的一系列文件和制度。其次要注重思政辅导员的管理。学校应根据辅导员的工作职能,采取科学的管理模式,应配置党团建设、心理辅导、职业发展指导等专业辅导员,形成矩阵式的管理模式,实现取长补短,各司其职。再次要注重辅导员的选聘。学校应该坚持专职为主的选拔制度,通过内升和外聘相结合的方式,优中选优,把德才兼备、乐于奉献、热爱做学生工作的人员选到思政辅导员的队伍中来。
3、大学思政课程设置应与中学接轨
有关部门必须明确思政教育的整体性,科学合理地安排大学思课程的设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既要把握宏观,又不能忽视微观层面。要将大学和中学的思政领域的专家聚焦在一起编写具有整体性效应的教材体系。另外,高校思政老师在进行专业授课的时候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使其掌握思政专业的核心,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在毕业后更容易适应中学思政教育。
4、建立“1+1”素质拓展模型
思政专业学生可以进行一个“1+1”素质拓展模型即在写作、英语、书法等方面,选准自己感兴趣又有一定基础的某一個方面作为突破口做出成绩,再以另一个方面作为辅导,发展自己的特长。当然,要培养这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要有一个长期的计划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三)用人单位应剔除“院校门槛”的招聘惯例
在招聘活动中,“院校门槛”应当引起高度关注:一要落实反就业歧视法,维护各高校毕业生就业权利;二、各地方政府以及高校应当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服务力度,严禁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保护毕业生公平的合法权益;三、用人单位应该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加强吸纳毕业生就业的能力;四要改变用人观念,要更加注重能力,先进行试用再给其定位从而消除专业歧视。
(四)转变就业观念并提升综合素质
1、转变观念,多面开花:以退为进,曲径通幽
一是大学生要转变视线,不要只盯着国家机关、大城市、大企业,而是要面向中小城市,中小企业,面向基层;二是转变自我定位,不要总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宁愿饿肚子,不能失面子,古语云:将欲进之,必先退之,要从最基层工作干起,我们不能认为大学生去车间普通工人的岗位是浪费人才,是专业不对口的表现,相反,要看成是对自身的更深层次的培养和锻炼。用人单位很多管理岗位,都是采用内升制度,都需要基层工作经验。如果一位大学生先在企业做了一段时间的工人,然后来应聘某个适合大学生的岗位,而另一位大学生直接来应聘该岗位,企业会选哪一个呢?答案是不言自明的了。
2、掌握基础知识性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毕业生就业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外语、计算机及社会适应能力。而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一个人的思维、动手、语言表达等综合性能力,而这些都是缺一不可的素质。
平时要多注重自己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实习的时候,要珍惜每次上讲台的机会,用心讲课且应该自觉地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善于与用人单位沟通,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王浩斌,王飞南.论思政专业发展困境及出路[J].吉首大学,2012,(10).
[2]叶松,张德义,霍新刚,朱光.教育体制改革滞后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相关研究:以思政专业为例[J].河南师范大学,2012,(03).
作者简介:
武雅琴、女、1990-03、山西太原、中国海洋大学、2014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