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当前的经济形势,业界的大体共识是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虽然经济增速尚未滑出合理区间,但部分经济指标的降幅却有些超预期。究其原因,无外乎大宗商品价格下降、通缩预期增强、企业去库存以及信贷相对收缩等因素的共同叠加,也即,需求侧存在趋势性放缓。当然,利好因素也客观存在。一是国际环境略好于去年,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短期有所降低;二是内需趋势性下行的压力有所减弱。
面对这样的态势,经济政策应如何发力?《中国经济报告》本期刊发的《转型再平衡:中国经济升级之路》一文,系统地提出了独到见解。该文来自国研中心课题组的相关研究报告。该报告认为:现阶段,在合理引导市场预期、稳定短期需求的同时,政策着力点应转移到促进供给侧调整上来,加快推进过剩产能退出和资产重组,逐步解决已经显露的矛盾和风险,加快改革政策的落实落地,着力提升质量效益,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通俗来说,就是加大改革力度,促使改革措施落实落地,尽快实现经济结构的切实调整,以“供给侧”的改革突破,实现与需求侧的新的适应。
值得注意的是“转型再平衡”这个概念。需要认真思考:究竟是谁应该转型?所谓的再平衡,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平衡?
5月23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举办“《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2015—2024):攀登效率高地》研讨会”。国研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认为,“转型再平衡”是指由过去高速增长时的平衡,转到中高速或中速增长的平衡。这一平衡取决于三个条件:一、在需求侧,原有终端产品减速“触底”;二、新的增长动力形成,主要是新的终端产品形成并扩展,这也属于需求侧的变化;三、在供给侧,适应终端产品的减速增长,中间投入品行业完成调整。
但当前的情况却是,原有的终端产品正在减速,新的终端产品尚未形成;产能过剩行业虽正在调整却并未完成,新的增长动力也还未能承担大任。正是这种有些“青黄不接”的过渡,导致了人们对当前经济增速下滑而新的增长前景不甚明朗的担忧。因此,如何找到今后经济增长的动力和路径,就成为关键。根据国研中心课题组的研究,未来十年,全面提高要素生产率将会成为改革的一条主线,中国经济的增长将更多地依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一般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标志。由此,我们似乎已经看到了“转型再平衡”与“攀登效率高地”的内存逻辑。
面对这样的态势,经济政策应如何发力?《中国经济报告》本期刊发的《转型再平衡:中国经济升级之路》一文,系统地提出了独到见解。该文来自国研中心课题组的相关研究报告。该报告认为:现阶段,在合理引导市场预期、稳定短期需求的同时,政策着力点应转移到促进供给侧调整上来,加快推进过剩产能退出和资产重组,逐步解决已经显露的矛盾和风险,加快改革政策的落实落地,着力提升质量效益,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通俗来说,就是加大改革力度,促使改革措施落实落地,尽快实现经济结构的切实调整,以“供给侧”的改革突破,实现与需求侧的新的适应。
值得注意的是“转型再平衡”这个概念。需要认真思考:究竟是谁应该转型?所谓的再平衡,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平衡?
5月23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举办“《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2015—2024):攀登效率高地》研讨会”。国研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认为,“转型再平衡”是指由过去高速增长时的平衡,转到中高速或中速增长的平衡。这一平衡取决于三个条件:一、在需求侧,原有终端产品减速“触底”;二、新的增长动力形成,主要是新的终端产品形成并扩展,这也属于需求侧的变化;三、在供给侧,适应终端产品的减速增长,中间投入品行业完成调整。
但当前的情况却是,原有的终端产品正在减速,新的终端产品尚未形成;产能过剩行业虽正在调整却并未完成,新的增长动力也还未能承担大任。正是这种有些“青黄不接”的过渡,导致了人们对当前经济增速下滑而新的增长前景不甚明朗的担忧。因此,如何找到今后经济增长的动力和路径,就成为关键。根据国研中心课题组的研究,未来十年,全面提高要素生产率将会成为改革的一条主线,中国经济的增长将更多地依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一般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标志。由此,我们似乎已经看到了“转型再平衡”与“攀登效率高地”的内存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