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寻北京汽车博物馆
汽车是现代工业文明的结晶,被称为“改变世界的机器”。迄今为止,没有哪一个产品能够像汽车一样对人们的生活、观念,对城市的布局、变迁,对社会的经济、结构,对人类的资源、环境等诸多方面产生如此强烈和深远的影响。
从1956年7月,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正式建成投产,7月13日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从长春一汽崭新的总装线上驶下。我想,那时的汽车制造者们做梦也不会想到,57年后的今天,汽车厂家拥有先进的生产装备,可以达到每分钟都有一辆新车驶下生产线。汽车更是驶进了中国的千万家庭,并且逐渐成为生活必需品。据统计,2013年中国的私家车保有量已经过亿。
十年磨一剑
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不免习惯回望过去,在回顾中总结经验,以便为将来做好打算,汽车的发展同样如此。在北京的西南四环外就坐落着这样一个巨大的甚至有些科幻的建筑,从正上方鸟瞰,它就像一只可以看穿时空的眼睛,这所以弧线设计为主的不规则造型建筑已经成为北京市丰台区的地标性建筑,它就是北京汽车博物馆。与其说博物馆,我觉得不如叫它“汽车发展的时光机”。因为,在这里你可以切身走进汽车发展的历史中,与历史产生交融。
建造一所博物馆并不像建造一栋时尚的购物中心那么简单。从2002年筹备立项,至2011年9月23日正式开馆,建造北京汽车博物馆这只巨大的“眼睛”耗费了近10年时间,经历了“十年磨一剑”,没有藏品基础、没有人才基础,没有先例可借鉴和参考,任何资源都是从零开始。
展馆由德国Henn Architekten/ 加拿大(B H)设计联合体中标完成方案设计,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完成深化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德国人的想法拥有足够的创意,同时也可以体现很强的表现力。但是,天马行空的设计也为展馆的建造带来了不少困难。比如2007年5月完成的屋盖及幕墙深化,屋盖由双曲面拱形金属屋面和玻璃屋面组成;建筑外立面采用了异形多曲面铝板结合玻璃幕墙外罩异形多曲面金属网板的形式,此类冲压成型金属网板的大面积使用在国内还属于首次。当然,这还只是工程建造难度的其中之一。
在同年7月,钢环桥深化设计完成。中庭3座箱形钢环桥为螺旋曲线形状,宽度为3.5米,主体高度1.32米,中心弧长为27.4米,总重约360吨,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室内钢梯之一。参观时,你可以行走在超长的钢梯上,穿越汽车的时空。
之后的两个月是最困难的,因为屋顶钢桁架深化设计临近尾声,屋面钢桁架总重量达到500吨,桁架杆件形式为弧形箱形构件,主桁架21榀,最大跨度为66.1米,单榀最大吊装重量达到36吨,工程的艰难程度也可想而知。
汽车博物馆遵循历史、现在与未来的发展脉络,要表现汽车与人与社会的关系,表现科技与文明的进步,表达出更加安全、可靠、绿色、环保和对人的关爱,无论从功能设置、建筑表情,还是建筑形象、展陈表达,都需要力图用符合大众审美情趣和主流价值的内容与形式表现出这些关系。为此,形成了同步形成理念、同步进行内容研究、在场馆建设的中前期组织安排展陈工程进场同步施工的工作模式,使得建筑的使用功能、展览的内容与艺术形式、建筑与展览技术的衔接达到较好的协调统一。
多元的展览内容和丰富的藏品
在展览内容上,发展了车性化、人性化的概念,科技文明和社会进步无国界。区别于企业办馆以企业发展历程和产品线索“以点带面”的方式阐释汽车工业文明,北京汽车博物馆以陆上交通和动力革命为线索,跨越国家、地域和品牌,讲述汽车工业百年历程和科技文明进步、产业发展、技术变革、产品多元的背后故事,在正视中国汽车工业与世界差距的同时,以自强不息的态度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放到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脉络中加以诠释。
藏品是博物馆生命基础,藏品丰富和价值直接决定博物馆的软实力,汽车博物馆始终将馆藏品征集、复制工作列为筹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博物馆根据展陈大纲确定了藏品征集目录,并确定了从产地上分为国内和国外,从构成上分为整车和零部件,从分类上分为实物和文献图片等的征集方向,确定了“兼顾财力可能,短期满足开馆必需品,中长期逐步丰富和完善馆藏品”的战略,制定了“先期购买一部分,逐步开展捐赠、寄展活动”的工作步骤。通过征集工作,对中国汽车工业和文化进行了抢救性的保护,藏品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系列性,征集到了红旗系列、上海系列、北京系列等代表中国汽车工业文明发展的大量珍贵的工业产品文物,还征集到了代表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1886年奔驰一号(原厂授权复制车)、1902年杜里埃、1927年福特T型车等经典代表,具备了成为国家级专题博物馆的藏品积累。
作为现代的科技类博物馆,在展览理念上,突出创新,实现了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强调观众参观与展览表达的交互和体验。在展览形式上,改变“图片 实物 文字”的静态方式,不仅有表达清晰的图文系统,还将展品展项、展示技术、空间场景与展览氛围的营造围绕主题内容进行安排。在展览技术与手段上,运用新媒体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开发了一套以视觉媒体为核心、以综合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展示项目,探索现代展示和教育的新途径。在展览效果上,实现知识性、互动性的展项与展示环境和氛围的结合,提供了重在体验的参观感受,以生动、趣味的方式传播科技与文化。
一座建筑面积4.9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建筑内,自上而下设有创造馆、进步馆、未来馆3 个主题展馆和中国汽车工业经典藏品专题展区,拥有80余辆藏品车、近50项大型科技互动展项、40余部多媒体影片以及3000 余册文献资料和万余张历史照片。李岚清同志这样评价北京汽车博物馆,“这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汽车博物馆,技术的含量比我过去在国外国内看到的任何的汽车博物馆都高。既有它的历史价值、文物的价值,也有科技价值。这确实是汽车工业的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基地”。
1. 北京汽车博物馆互动体验区极限驾驶体验
2. 北京汽车博物馆安全性能实验室
3. 上海牌轿车的历史可追溯到1958年9月28日诞生的“凤凰”牌轿车,到了1964年正式更名为上海牌并批量生产
4. 红旗CA773车型取消了中隔墙、缩短前悬和后行李箱,车身全长比CA770型减少400mm,该车累计生产了291辆
1956年的解放汽车下线纪念车模
2013年5月24日,天津苏晓风老人致电北京汽车博物馆,意向无偿捐赠一个1956年一汽解放下线纪念车模。鉴于老人年事已高,藏品管理部于5月29日亲赴天津登门拜访苏晓风老人。上午10时许,征集人员驾车抵达老人位于天津五大道的住所,年逾古昔的苏老亲自出门迎接征集人员,认真查看了征集人员的证件后,老人向征集人员介绍了捐赠1956年解放汽车下线纪念车模的流传经过。
经老人介绍,该车模是老人母亲(时任东北工业局办公室主任、后任一机部监察局副局长)在1956年7月13日受邀参加解放汽车下线仪式时所带回的纪念品,后为老人儿时玩具。据老人讲述当时只准备了不超过100份车模作为纪念,共有以解放汽车为原型的翻斗车(此车模)、救护车、军用车、货车4种型号,为一汽工人手工制造。车模原涂有与解放CA10汽车一致颜色的军绿色车漆,后因年久磨损,原车漆已脱落,60年代初老人曾重新粉刷棕褐色车漆,到70年代初期也已脱落,后一直暴露置于老人家院子里,直到2010年老人意识到该车模的意义,才进行了保护,进行了简单的除锈处理,并亲手制作了保护盒用于存放该车模。
苏晓风老人此前已经分别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山东刘公岛甲午海战纪念馆等博物馆捐赠了与之相关的私人藏品。谈到近年来不断的向博物馆捐赠藏品,老人说:“我捐赠这些东西不图钱,只是为了给后人留些可以看的东西,教育下一辈。”苏老朴实的语言,却透露出无私的精神和对后代的爱护。
汽车是现代工业文明的结晶,被称为“改变世界的机器”。迄今为止,没有哪一个产品能够像汽车一样对人们的生活、观念,对城市的布局、变迁,对社会的经济、结构,对人类的资源、环境等诸多方面产生如此强烈和深远的影响。
从1956年7月,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正式建成投产,7月13日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从长春一汽崭新的总装线上驶下。我想,那时的汽车制造者们做梦也不会想到,57年后的今天,汽车厂家拥有先进的生产装备,可以达到每分钟都有一辆新车驶下生产线。汽车更是驶进了中国的千万家庭,并且逐渐成为生活必需品。据统计,2013年中国的私家车保有量已经过亿。
十年磨一剑
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不免习惯回望过去,在回顾中总结经验,以便为将来做好打算,汽车的发展同样如此。在北京的西南四环外就坐落着这样一个巨大的甚至有些科幻的建筑,从正上方鸟瞰,它就像一只可以看穿时空的眼睛,这所以弧线设计为主的不规则造型建筑已经成为北京市丰台区的地标性建筑,它就是北京汽车博物馆。与其说博物馆,我觉得不如叫它“汽车发展的时光机”。因为,在这里你可以切身走进汽车发展的历史中,与历史产生交融。
建造一所博物馆并不像建造一栋时尚的购物中心那么简单。从2002年筹备立项,至2011年9月23日正式开馆,建造北京汽车博物馆这只巨大的“眼睛”耗费了近10年时间,经历了“十年磨一剑”,没有藏品基础、没有人才基础,没有先例可借鉴和参考,任何资源都是从零开始。
展馆由德国Henn Architekten/ 加拿大(B H)设计联合体中标完成方案设计,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完成深化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德国人的想法拥有足够的创意,同时也可以体现很强的表现力。但是,天马行空的设计也为展馆的建造带来了不少困难。比如2007年5月完成的屋盖及幕墙深化,屋盖由双曲面拱形金属屋面和玻璃屋面组成;建筑外立面采用了异形多曲面铝板结合玻璃幕墙外罩异形多曲面金属网板的形式,此类冲压成型金属网板的大面积使用在国内还属于首次。当然,这还只是工程建造难度的其中之一。
在同年7月,钢环桥深化设计完成。中庭3座箱形钢环桥为螺旋曲线形状,宽度为3.5米,主体高度1.32米,中心弧长为27.4米,总重约360吨,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室内钢梯之一。参观时,你可以行走在超长的钢梯上,穿越汽车的时空。
之后的两个月是最困难的,因为屋顶钢桁架深化设计临近尾声,屋面钢桁架总重量达到500吨,桁架杆件形式为弧形箱形构件,主桁架21榀,最大跨度为66.1米,单榀最大吊装重量达到36吨,工程的艰难程度也可想而知。
汽车博物馆遵循历史、现在与未来的发展脉络,要表现汽车与人与社会的关系,表现科技与文明的进步,表达出更加安全、可靠、绿色、环保和对人的关爱,无论从功能设置、建筑表情,还是建筑形象、展陈表达,都需要力图用符合大众审美情趣和主流价值的内容与形式表现出这些关系。为此,形成了同步形成理念、同步进行内容研究、在场馆建设的中前期组织安排展陈工程进场同步施工的工作模式,使得建筑的使用功能、展览的内容与艺术形式、建筑与展览技术的衔接达到较好的协调统一。
多元的展览内容和丰富的藏品
在展览内容上,发展了车性化、人性化的概念,科技文明和社会进步无国界。区别于企业办馆以企业发展历程和产品线索“以点带面”的方式阐释汽车工业文明,北京汽车博物馆以陆上交通和动力革命为线索,跨越国家、地域和品牌,讲述汽车工业百年历程和科技文明进步、产业发展、技术变革、产品多元的背后故事,在正视中国汽车工业与世界差距的同时,以自强不息的态度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放到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脉络中加以诠释。
藏品是博物馆生命基础,藏品丰富和价值直接决定博物馆的软实力,汽车博物馆始终将馆藏品征集、复制工作列为筹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博物馆根据展陈大纲确定了藏品征集目录,并确定了从产地上分为国内和国外,从构成上分为整车和零部件,从分类上分为实物和文献图片等的征集方向,确定了“兼顾财力可能,短期满足开馆必需品,中长期逐步丰富和完善馆藏品”的战略,制定了“先期购买一部分,逐步开展捐赠、寄展活动”的工作步骤。通过征集工作,对中国汽车工业和文化进行了抢救性的保护,藏品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系列性,征集到了红旗系列、上海系列、北京系列等代表中国汽车工业文明发展的大量珍贵的工业产品文物,还征集到了代表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1886年奔驰一号(原厂授权复制车)、1902年杜里埃、1927年福特T型车等经典代表,具备了成为国家级专题博物馆的藏品积累。
作为现代的科技类博物馆,在展览理念上,突出创新,实现了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强调观众参观与展览表达的交互和体验。在展览形式上,改变“图片 实物 文字”的静态方式,不仅有表达清晰的图文系统,还将展品展项、展示技术、空间场景与展览氛围的营造围绕主题内容进行安排。在展览技术与手段上,运用新媒体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开发了一套以视觉媒体为核心、以综合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展示项目,探索现代展示和教育的新途径。在展览效果上,实现知识性、互动性的展项与展示环境和氛围的结合,提供了重在体验的参观感受,以生动、趣味的方式传播科技与文化。
一座建筑面积4.9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建筑内,自上而下设有创造馆、进步馆、未来馆3 个主题展馆和中国汽车工业经典藏品专题展区,拥有80余辆藏品车、近50项大型科技互动展项、40余部多媒体影片以及3000 余册文献资料和万余张历史照片。李岚清同志这样评价北京汽车博物馆,“这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汽车博物馆,技术的含量比我过去在国外国内看到的任何的汽车博物馆都高。既有它的历史价值、文物的价值,也有科技价值。这确实是汽车工业的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基地”。
1. 北京汽车博物馆互动体验区极限驾驶体验
2. 北京汽车博物馆安全性能实验室
3. 上海牌轿车的历史可追溯到1958年9月28日诞生的“凤凰”牌轿车,到了1964年正式更名为上海牌并批量生产
4. 红旗CA773车型取消了中隔墙、缩短前悬和后行李箱,车身全长比CA770型减少400mm,该车累计生产了291辆
1956年的解放汽车下线纪念车模
2013年5月24日,天津苏晓风老人致电北京汽车博物馆,意向无偿捐赠一个1956年一汽解放下线纪念车模。鉴于老人年事已高,藏品管理部于5月29日亲赴天津登门拜访苏晓风老人。上午10时许,征集人员驾车抵达老人位于天津五大道的住所,年逾古昔的苏老亲自出门迎接征集人员,认真查看了征集人员的证件后,老人向征集人员介绍了捐赠1956年解放汽车下线纪念车模的流传经过。
经老人介绍,该车模是老人母亲(时任东北工业局办公室主任、后任一机部监察局副局长)在1956年7月13日受邀参加解放汽车下线仪式时所带回的纪念品,后为老人儿时玩具。据老人讲述当时只准备了不超过100份车模作为纪念,共有以解放汽车为原型的翻斗车(此车模)、救护车、军用车、货车4种型号,为一汽工人手工制造。车模原涂有与解放CA10汽车一致颜色的军绿色车漆,后因年久磨损,原车漆已脱落,60年代初老人曾重新粉刷棕褐色车漆,到70年代初期也已脱落,后一直暴露置于老人家院子里,直到2010年老人意识到该车模的意义,才进行了保护,进行了简单的除锈处理,并亲手制作了保护盒用于存放该车模。
苏晓风老人此前已经分别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山东刘公岛甲午海战纪念馆等博物馆捐赠了与之相关的私人藏品。谈到近年来不断的向博物馆捐赠藏品,老人说:“我捐赠这些东西不图钱,只是为了给后人留些可以看的东西,教育下一辈。”苏老朴实的语言,却透露出无私的精神和对后代的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