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生语文语感的培养与迁移

来源 :祖国·建设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gd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能力,概言之可以分为听、说、读、写四大类,四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如何联系?靠语感。语感是在阅读中得到培养和提高的,而写是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从这个角度来说,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并能顺利地向写作迁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
  一、语感培养
  1.培养对字词的感受力
  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语文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一定数量的词语积累作为语感训练的基础,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就可以使学生的语汇积累如滚雪球般增多。在课外阅读中,中学生面对丰富多彩的新词语,第一、第二次接触时可能不懂,到十几次甚至几十次接触到时,这个词就比较熟悉了。由于反复接触的这个词不是孤立的,而是连同整个句子一起出现的,学生就记住了十几句乃至几十句具有这个词的句子,掌握了该词的使用规则,这时,对这个词的意义从不懂,至开始有些懂,到完全懂了,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变化规律也可以掌握了。如此日积月累,又不易遗忘。随着阅读量的增大,学生的词汇量会不断增加,语言感受力也就不断得到提高。语感力的提高,又使词汇积累更加容易,就这样,形成了良性循环。
  2.注意意象积累
  每一语言符号,都指向特定的事物,代表特定的意义。 “意”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词”是客观存在的语言符号,而“气”就是作者在创作时饱含情感色彩的意象活动。
  气(即意象活动)的重要性还在于它一直伴随作者创作的全过程,并驾驭着作者。读者凭自己的语感“入境”,情形也往往如此。既然意象活动也始终伴随着创作过程和解读过程,我们就有必要认识意象的性质、特征。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这是化用了庄子“运斤成风”的寓言,他在这里指的是作家头脑中形成的客观形象与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即蕴涵着情和理的形象,具有瞬息性和随意性。形诸语言,体现为“气势”。而读者头脑中的意象则是被语词唤起的表象。从阅读角度来说,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意象形成的快与慢、完整与否,标志着语言感受力的高下。语言符号是阅读的客体,作为阅读主体的读者,只有头脑中有丰富的意象积累,才能被作品的语词迅速唤起,组合成相應的准确鲜明的新意象。
  对中学生来说,这一点正是他们的局限。他们的生活阅历有限,这大大限制了他们想象力的有效发挥,影响了意象组合的准确性、完整性,即妨碍了语言感受力的发展。要提高学生语感力,丰富学生头脑的意象积累,最主要的途径是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另外,养成学生勤于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多欣赏有益的影视也是一种途径。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提倡先“入”后“出”。以精采的开课,引导学生一头扎入;声情并茂的讲述使学生完全沉浸于作品的境界,学生头脑中的相似经验被充分唤起,迅速形成新的意象。然后再带“出”,逐一琢磨,细细咀嚼,难词、难句便会迎刃而解。
  3.强调诵读
  古今学者十分强调“因声求气”。周振甫先生认为:“作者由气盛决定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读者则人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中求气,得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感情”。所以古人要求“必讽诵之深且久,使我之心与古人沂合于无间,然后能得契自然之妙,而终极其能事。”周先生又将诵读与默读相比较,“专以沉思力索为事者”,虽然可以得到启益,但跟因声求气达到的“心凝形释,冥合于言议之表”的境界还有区别。叶圣陶先生也曾强调,对现代的“美文”,应重视“美读”。
  敏感的语言感受力是阅读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当语感顺利完成向写作迁移时,才算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二、语感迁移
  中学生的作文中也随处可见这种迁移。读完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让学生写《一件不该发生的小事》,《一件难忘的小事》时,习作中总有懊悔不已、沉思反省的笔调。对中学生,我们并不勉强他们在语言表述上独树一帜。每读完语言大师们风格各异的文章,及时地让学生有效地“迁移”一番,“脱胎换骨于其中”,博取众家之长,可以大大丰富他们的表达形式。语感上的这种有益的迁移,称之为“正迁移”。也有语感的“负迁移”情形,读完文言文单元,作文中会掺杂一些文言格式的句子。这种不伦不类的“古味”与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相悖,应及时纠正。如何正确认识语感迁移?语感迁移,是学习迁移(或称训练迁移)中的一种。它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是将学得的语言经验有变化地运用到另一语言情境中去的活动。语感的迁移过程,就是将从阅读中得来的语感,运用到作文时的语言表达之中。
  要实现语感向写作的迁移需要一定的条件。根据学习迁移原则,共同因素越多,迁移就越容易。上文已述及,在阅读和写作中都伴随着丰富多彩的意象活动。因此,语感的迁移,首先应是意象的“同化”。如清风明月常是作家用来衬托幽雅的心境的事物,学生在欣赏作品时有过类似的心境体验,这个意象仍然鲜明地留在脑际,每当学生作文时,重新出现这种心境,这个原有的意象会被提取出来。在意象的驱使下,调遣词句,传情达意。但这只能是脱胎换骨而绝不是抄袭,因为此时学生头脑中的意象已被重新组合、涂染上本人的感情色彩,与原有作品中的意象绝不相同。在教学实践中,还会遇到这样的矛盾:由于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迅速,作文时,意象极其鲜明,但他们的遣词造句能力不高,会出现“茶壶里倒饺子,有货倒不出”的情形。这时,有些老师要求学生摘录一些名句,以备不时之用,但这只能是远水救不得近火。要解决这对矛盾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加强语感迁移训练。只有这样,才会达到“吾意所欲言……应笔而出”的境界。
  总之,语感象一股流水,教师通过对学生的阅读训练,增大它的流量;也有必要导引它流向既定目标,而不致使其随处漫流,从而影响它的冲激力。
  
  
  
  
  
  
  
  
其他文献
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教学应遵循“可接受原则”,“可接受原则要求教学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的可能性,使他们在智力、体力、精神上都不会感到负担过重”。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并根据差异性的原则组织教学,就是我们所说的因材施教。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这就决定了教学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实行分层教学。分层教学既注重学生在同一班级中学习的共同特征,又重视学生
期刊
教师语言的运用是有声无形的榜样。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要在政治教学中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任务,“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教师自身就应具备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良好的习惯。本文拟就高中政治教师口头语言的特色问题,浅谈一点个人的见解。   高中政治教学语言       一、运用教学语言时,力求生动形象  思想政治课中的原理、观点、概念是极其多的,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单纯从原理到原理、观点到
期刊
课堂教学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必备环节,它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中的“常规武器”,也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治课堂教学提问       课堂教学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必备环节,它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中的“常规武器”,也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如何进行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提问呢?  一、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提问的原则  1、课堂教学的提问要精心设计
期刊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那么老师如何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并掌握所学知识,尽可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與质量,我想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老师深思和有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就我的高中英语教学实践,谈点心得体会与感悟。  一、老师做好表率,当好学生的引路人  要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教师是关键。甘地说“教师是学生最好的课本。”所以老师要做好表率,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响学生,使其“亲
期刊
对于学生,我想他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在广文这片土地上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到了如何做人。他们时刻受到广文文化的熏陶,同时他们得到了可以让他们收益终身的品质。孩子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和对母校的怀恋离开了学校,告别了他们的初中生活,去迎接他们更美好的明天。   学生毕业牵挂        今年我最幸福的时候,也许应该是学生毕业那一天。那一天,孩子们给了我太多的惊喜和幸福。其实面对面对这一天,我的心情是矛盾
期刊
摘要:所谓创新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增长开拓新领域的思维能力,亦即在人们的思维领域中追求最佳,最新知识独創的思维。按爱因斯坦所说,“创新思维只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传统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而且能清楚地勾画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创新思维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通过人们的学习和实践而不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尤其是把这种意识渗透到我们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是我们当代小学英语教师面临的一个大难
期刊
摘要: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文 教学 传统文化 教育 渗透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
期刊
摘要:情境教学的运用可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迅速而有效地理解教材内容,深刻地领悟文章主旨,在轻松愉悦的浓厚情境氛围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情境的创设使初中语文课堂妙趣横生,必将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散发出无穷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情境创设  一、问题的提出  在传统教学中,一篇课文,老师往往从时代背景﹑作者介绍﹑生字生词﹑
期刊
一、把握练习内容,收集作文习作素材  古人说“无一物不可以入文”,能收集并写出文章的事物可谓浩如烟海,写作信息无可限量。文章所反映的主旨,由于经过艰苦的选材过程及思维方面的沉淀,通过人为创造活动之后,如此无限量的写作信息,必然不同程度地受到不同时代基调,阶级色彩,民情风俗观念,集个人而成的情感喜恶的规范和影响。准确把握这些有形题材,以此设置习作达标规程并明确达标原则,在实践操作中使之具体化,就会减
期刊
初中语文教学时,大多语文教师在课堂感到十分的无奈,不知道如何教和教什么。一节课下来感到并未达到自己的目的。随着课程的改革又给语文课带来新的生机,课程改革中的课标主要从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教什么和怎样去教做了概括性要求,使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有了方向。好的教学方法来自教师们的经验和同事们的交流,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大家都知道,每个教师都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不管用什么方法和手段,只要能激起同学们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