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个哲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七十岁的妇人,每星期固定打一通电话给95岁高龄的母亲请安,总期待母亲和颜悦色对她说几句话,然而,每一次她都含泪挂上电话。几十年来,她从未间断,一次一次地尝试,又一次一次地伤透了心。’我总是充满同情地听着这位老妇人向我诉苦,也看着她努力试图从孩子和朋友那儿找寻她母亲所不能给予她的认同。我多么希望在某个无眠的夜里,她能突然醒悟:自己浪费了一生的时间,在向他人索求的只是她自己才能给予的东西啊!”
其实,我们也一直在重复这样的故事,我们做了点什么,付出点什么,总想索取爱人的认同,亲人的认同、社会的认同。这也是一般人的常情,如果极端到事事都在意旁人的评价或态度,甚至,没人认同,就急着愤世嫉俗、焦虑痛苦或自暴自弃。我觉得大可不必了。现实生活中也的确都有这样的“逻辑关系”,总是“理所当然”地向别人要自己才能给的东西,比如自信,比如快乐,比如自由,比如安全,比如心灵平静。不被认同,就有恐惧、愤怒、悲伤、内疚。甚至产生压力与压抑。
我曾记得亚里士多德说过这样的话——“幸福要靠自己”。换句话说:“只有你能给自己想要的生活(多指思维模式)。”还有人说,冥想是可以培养“幸福感”的(大脑),人类大脑里有一块名叫“楔前叶”的东西(区域),如果人能经常冥想,就能够促进楔前叶的灰质部分生长,也就是说“幸福”是可以生长的。这样看来,有时“空想”未必全是坏事,适时适当冥想一下也许对大脑是一个很好的煅炼,若在大脑里的冥想多是健康的、向上的、善意的、知足的,里面生长和结出的一定是喜悦的、幸福的果实。
总之,我觉得这些研究是真是假姑且不论,心态健康非常重要,最起码幸福感比较多的人比悲伤感较强的人,更善于寻找生命意义。
其实,我们也一直在重复这样的故事,我们做了点什么,付出点什么,总想索取爱人的认同,亲人的认同、社会的认同。这也是一般人的常情,如果极端到事事都在意旁人的评价或态度,甚至,没人认同,就急着愤世嫉俗、焦虑痛苦或自暴自弃。我觉得大可不必了。现实生活中也的确都有这样的“逻辑关系”,总是“理所当然”地向别人要自己才能给的东西,比如自信,比如快乐,比如自由,比如安全,比如心灵平静。不被认同,就有恐惧、愤怒、悲伤、内疚。甚至产生压力与压抑。
我曾记得亚里士多德说过这样的话——“幸福要靠自己”。换句话说:“只有你能给自己想要的生活(多指思维模式)。”还有人说,冥想是可以培养“幸福感”的(大脑),人类大脑里有一块名叫“楔前叶”的东西(区域),如果人能经常冥想,就能够促进楔前叶的灰质部分生长,也就是说“幸福”是可以生长的。这样看来,有时“空想”未必全是坏事,适时适当冥想一下也许对大脑是一个很好的煅炼,若在大脑里的冥想多是健康的、向上的、善意的、知足的,里面生长和结出的一定是喜悦的、幸福的果实。
总之,我觉得这些研究是真是假姑且不论,心态健康非常重要,最起码幸福感比较多的人比悲伤感较强的人,更善于寻找生命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