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除气管导管后患者的经鼻高流量吸氧治疗

来源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qiangran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急性呼吸衰竭(ARF)是患者入住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常采用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支持,以维持正常的通气及氧合功能。危重症患者拔除气管导管(拔管)后可应用的替代氧疗设备包括普通鼻导管、储氧面罩、文丘里面罩、无创呼吸机及高流量鼻导管(HFNC)等。回顾有关HFNC治疗的生理机制及其在拔管后患者中应用的研究发现,HFNC在提供高流量氧气的同时,保证了高浓度吸入氧浓度的稳定,结合其完善的气体湿化、加温功能,可极大改善拔管后患者的氧合功能,改善患者的舒适度、降低其呼吸作功,可以作为拔管后的序贯氧疗方法,对改善脱机及建立人工气道患者的预后有益。但对于非通气因素造成呼吸衰竭和难以纠正的通气障碍,HFNC的治疗效果有限。HFNC的适用人群,以及导致其应用失败的高危因素,仍需大规模的随机对照研究确定。

其他文献
Dieulafoy病是由法国医师Dieulafoy首先报道3例无症状“健康人”突发致命性上消化道大出血而命名;此病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较少见的原因,发生率在0.3%~6.7%[1],出血凶猛,危及生命.我院2008 - 2009年因上消化道出血而住院行内镜检查者178例,其中Dieulafoy病11例,现将内镜下表现、诊治及随访情况报道如下。
【摘要】 目的 探讨水解可脱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以及护理体会。方法 对2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做介入治疗术前护理、术中的配合护理及术后病情观察和护理。结果 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操作,严密观察和细致护理,25例患者共28处动脉瘤成功栓塞,25例患者术中术后未出现颅内动脉瘤破裂,均痊愈出院。结论 采用水解可脱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较传统开颅夹壁手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有效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