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术在小学阶段的学校教育工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学生艺术修养的提升等方面能够起到非常显著的推进作用,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因此,教师必须肩负起教好美术,并引导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重任。但实际上,很多教师却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导致学生在美术学习方面没有足够的兴趣作为支撑。那么,教师应当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去改变这一现状,提升学生的美术兴趣呢?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根据个人教学经验以及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美术;趣味教学;教学方法
兴趣是学生产生学习行为的基础动力来源,也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非智力因素。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的兴趣摆放在教学活动开展的第一位。但令人遗憾的是,很多教师却并没有认识到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一味的“满堂灌”,导致学生处在被动的境地中,难以高效的吸收教师传授的内容。为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拥有兴趣,教师可通过创设趣味教学情境、设置趣味问题、走出课堂亲身体验的教学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1.创设趣味教学情境
美术来源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在人类精神层面的升华形式之一。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紧紧围绕美术学科的这一特性,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美术,并且能够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以全新的视角去看待生活,进而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这种情境化的教学也能够很好的贴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引导学生将美术视作现实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进而使得学生重视美术、尊重美术、热爱美术、探索美术。
例如,教师在执教“民间艺术”的相关内容时,便可以挖掘学生身边经常出现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剪纸艺术。在课程导入环节中,教师向学生抛出引言:“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买年货、贴春联、贴窗花,活动丰富多彩。”此时,教师邀请学生讲一讲自己家中过春节时的活动,学生便会回答:“吃年夜饭、看电视春晚”等,此时,教师要有意识的将学生的发言引向“窗花、剪纸”,让学生初步的了解本课的教学目标。如此一来,学生便会将自己置身于春节浓厚的节日氛围中,将自己带入情境,进而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有效的转化了美术知识之中存在的抽象性特点,让学生用更加具体的方式去感受美术、认识美术。
2.设置趣味课堂问题
明代学者陈献章曾经说过一句在今天的教学工作中仍然适用的名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教学活动中,要想学生更快的掌握知识,就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充分的思考,而这必须建立在学生具备一定思维能力的前提之上。换言之,思维行为与思维能力共同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影响,二者密不可分。通常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提问学生,以检测其学习状态与学习成果,而学生作答的过程,正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因此,教师可以巧妙的设置更具趣味性的问题,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教师在执教“色彩”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都见过彩虹吗?”生答:“见过”;教师问:“那么请同学们说一说,彩虹中有哪些颜色呢?”生答:“有红橙黄绿青藍紫七种颜色”此时,教师出示橙色的色卡,向学生提问:“同学们知道彩虹中的哪两种颜色可以组成橙色呢?”在此之后,教师让学生用其他六种颜色的颜料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调配。不仅如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的方式获取知识,让学生通过观察橙色的色卡,认识到橙色与红、黄两色最为接近,进而使用这两种颜料去调配橙色。
3.走出课堂亲身体验
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但并非全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大可不必将教学活动的范围局限在教室中,带领学生走进校园,走进自然当中亦是不错的选择,让学生在户外去感受美术的美,让学生将美术课堂与现实世界更加深层的结合起来,给学生创造亲近自然的机会,用不同寻常的教学环境去激发学生心底对美术的热爱。
例如,教师想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绘画技巧,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校园当中进行写生,让学生拥有一次集体写生的美好体验。在户外,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安全,并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学生选择自己的写生对象,并给予一定的绘画技巧指导,进而促使学生认识到美术的真实性,感受自然界中存在的美。这样一来,学生在户外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绘画技巧,并将户外的美好体验转化为对今后美术课堂的期待,也就是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综上所述,教师想要通过开展趣味性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完成学习任务;其次,要巧妙的设置问题,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兴趣;最后,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感受美术、探索美术。
参考文献:
[1]马彩霞. 小学美术趣味教学邹议[N]. 发展导报,2017-11-10(036).
[2]王丽.浅谈小学美术趣味化教学的实施策略[J].学周刊,2017(19):53-54.
关键词:小学美术;趣味教学;教学方法
兴趣是学生产生学习行为的基础动力来源,也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非智力因素。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的兴趣摆放在教学活动开展的第一位。但令人遗憾的是,很多教师却并没有认识到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一味的“满堂灌”,导致学生处在被动的境地中,难以高效的吸收教师传授的内容。为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拥有兴趣,教师可通过创设趣味教学情境、设置趣味问题、走出课堂亲身体验的教学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1.创设趣味教学情境
美术来源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在人类精神层面的升华形式之一。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紧紧围绕美术学科的这一特性,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美术,并且能够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以全新的视角去看待生活,进而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这种情境化的教学也能够很好的贴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引导学生将美术视作现实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进而使得学生重视美术、尊重美术、热爱美术、探索美术。
例如,教师在执教“民间艺术”的相关内容时,便可以挖掘学生身边经常出现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剪纸艺术。在课程导入环节中,教师向学生抛出引言:“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买年货、贴春联、贴窗花,活动丰富多彩。”此时,教师邀请学生讲一讲自己家中过春节时的活动,学生便会回答:“吃年夜饭、看电视春晚”等,此时,教师要有意识的将学生的发言引向“窗花、剪纸”,让学生初步的了解本课的教学目标。如此一来,学生便会将自己置身于春节浓厚的节日氛围中,将自己带入情境,进而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有效的转化了美术知识之中存在的抽象性特点,让学生用更加具体的方式去感受美术、认识美术。
2.设置趣味课堂问题
明代学者陈献章曾经说过一句在今天的教学工作中仍然适用的名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教学活动中,要想学生更快的掌握知识,就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充分的思考,而这必须建立在学生具备一定思维能力的前提之上。换言之,思维行为与思维能力共同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影响,二者密不可分。通常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提问学生,以检测其学习状态与学习成果,而学生作答的过程,正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因此,教师可以巧妙的设置更具趣味性的问题,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教师在执教“色彩”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都见过彩虹吗?”生答:“见过”;教师问:“那么请同学们说一说,彩虹中有哪些颜色呢?”生答:“有红橙黄绿青藍紫七种颜色”此时,教师出示橙色的色卡,向学生提问:“同学们知道彩虹中的哪两种颜色可以组成橙色呢?”在此之后,教师让学生用其他六种颜色的颜料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调配。不仅如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的方式获取知识,让学生通过观察橙色的色卡,认识到橙色与红、黄两色最为接近,进而使用这两种颜料去调配橙色。
3.走出课堂亲身体验
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但并非全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大可不必将教学活动的范围局限在教室中,带领学生走进校园,走进自然当中亦是不错的选择,让学生在户外去感受美术的美,让学生将美术课堂与现实世界更加深层的结合起来,给学生创造亲近自然的机会,用不同寻常的教学环境去激发学生心底对美术的热爱。
例如,教师想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绘画技巧,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校园当中进行写生,让学生拥有一次集体写生的美好体验。在户外,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安全,并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学生选择自己的写生对象,并给予一定的绘画技巧指导,进而促使学生认识到美术的真实性,感受自然界中存在的美。这样一来,学生在户外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绘画技巧,并将户外的美好体验转化为对今后美术课堂的期待,也就是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综上所述,教师想要通过开展趣味性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完成学习任务;其次,要巧妙的设置问题,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兴趣;最后,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感受美术、探索美术。
参考文献:
[1]马彩霞. 小学美术趣味教学邹议[N]. 发展导报,2017-11-10(036).
[2]王丽.浅谈小学美术趣味化教学的实施策略[J].学周刊,2017(19):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