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乳业江湖从未平静。
经历了三聚氰胺事件的困顿、挣扎、回暖、复苏之后,始于2010年末的一场“整改大考”让这个行业再度经历了一次“大洗牌”。虽然优胜劣汰是注定的结局,但逾四成的企业出局,淘汰率如此之高远超业界预期。而在整合之后,存活下来的643家企业中的大部分,命运或许依旧不变:龙头企业攻伐势头未减,二三线企业仍未脱离“苦海”,国外巨头虎视眈眈……在这一波失意者之后,谁又将黯然离场?
小企业:离场还是转型
500家小企业,如果没有合适的买家,又不希望坐以待毙,那么只能积极谋求转型
如今的河北行唐食品工业园区早已不复当年的喧嚣。这里一度集聚了多家乳品企业,但现在都已停工,除了看守大门的师傅外,很少有人过来走动,厂房里也早落上了厚厚的灰尘。
太行乳业公司副总经理张国平有时会来转一转,偶尔有些员工也会过来和他说说话,诉说一下困境,也打听一下企业还有没有重新开工的希望,每次他总是无言以对。
太行乳业原是三鹿集团旗下的联营公司之一。三鹿集团以品牌入股34%,另两家民营企业各占33%的股份。自2007年3月投产起,公司主要生产三鹿牌的奶粉。2008年9月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两家小股东以309万元的价格回购了三鹿集团所持股份。在此后长达两年的时间里,工厂一直停产。
员工们很快就被放了无薪长假。公司原本有160多名员工,生计无着后,一些人只好到石家庄甚至是北京去打工,更多的人只好闲在家里。
几位股东也几乎被拖入了血本无归的窘迫境地。张国平粗算了一下,股东前前后后加起来总共投入了2000多万元,只在2007年分配过300多万元利润,这笔钱后来又用在了回购三鹿集团股份上。
“如今谁也不愿意再砸钱了。”他说,就拿这次乳业整顿而言,如果将相应的检测设备配齐,大约需要再投入500万元。当他把预算报告提交上去之后,几位股东都望而却步,纷纷表示不再追加投资了。最终,太行乳业成了这次“整改大考”的落榜生。
老张感到可惜:这家工厂当年在三鹿体系里算是优质资产,在2007年的好时光里,每天能生产25吨左右的奶粉,当年产品也并未被检出含三聚氰胺。而行唐是河北养牛大县,如今行唐有100多个养殖小区,每天能提供原奶400多吨。这些牛奶被卖到更遥远的地方,而家门口的企业却找不到生机。
如今,老张只能把否极泰来的希望,寄托在某家大企业能看到企业的这些长处而出手收购。如果最终能够谈成,那么企业和工人们还能有个出路。
被迫离场的远不止太行乳业一家。事实上,与太行乳业一墙之隔的阿牛乳业、六路通乳业也都没拿到新的生产许可证。
据河北省奶业协会秘书长袁运生介绍,2008年河北原本有109家乳品企业,三聚氰胺事件后萎缩到61家。其中35家通过了审核,4家仍在整改。据了解,河北35家重新审核已发证企业,绝大多数隶属于伊利、蒙牛、君乐宝、完达山、三元、飞鹤等企业,过关的区域小企业屈指可数。
今年4月,同样的故事发生在包括河北在内的全国各个省份。高达几百万元的设备改造投入,显然是小企业的“无法承受之重”,这使得小企业首先成为被洗牌的对象,尤其是那些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的企业。高达45%的淘汰率,也远远超出了业界此前的预期。而根据申银万国研究所的统计,在山西、辽宁等省份,淘汰率甚至超过了70%。
业内对这些企业空出的市场份额有着不同的估计。乳业专家王丁棉认为,此次被清理出局的数百家企业,大约可腾出20%的市场空间和将近30%的奶业资源。伊利一位人士则对记者分析,考虑到这些被淘汰企业中已有相当一部分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预计留下的市场份额仅在5%左右。
虽然在一些大企业看来,5%~10%的市场份额并不会对其发展产生太大的影响。但主流观点仍然认为,在这些小企业被淘汰后,大企业将会趁势补上,市场份额会进一步扩大。
而对于这约500家小企业,如果没有合适的买家,又不希望坐以待毙,那么只能积极谋求转型。此前生产液态奶的青岛天惠乳业就表示,计划转向乳饮料生产。根据政策,乳饮料产品不在此次生产许可证重新审核之列。
但更多的企业,仍在等待那一丝曙光。
中型企业:死扛还是被并购
乳业整合的下一步目标可能是销售额在10亿元左右的区域性中型企业。在蒙牛、伊利等巨头的强势攻击下,他们的生存危机步步逼近
如果说,在这次清理整顿中首先被波及的尚是一些小企业,那么接下来轮到那些存活下来的企业开始思考,在巨头们的强劲攻势下自己将何去何从。
“难受得很,真不想干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河北天天乳业董事长焦新愿反反复复地说着这句话。面对未来,他感到十分迷茫,无从计划,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天天乳业的乳制品生产项目总投资2.8亿元,光在生产设备上就投入了几千万元。由于前期投入较大,公司硬件条件不错,因此这次稍加改造就顺利通过了许可证的重新审核。但过了这关,不代表就迎来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前,公司每天能采购、处理100吨~200吨鲜奶。但这两年来,市场一直没有恢复,现在每天只能收几吨奶,乳品生产必然亏本。由于公司还生产纯净水、冰红茶、八宝粥产品,焦新愿另外还经营一块饲料业务,才得以勉强支撑乳业项目经营。
君乐宝的永盛新工厂,车来车往,井然有序。200亩的土地上,一期厂房已经建成投产,日产能750吨,目前利用了一半左右;二期规划了250吨的日产能,目前尚是围墙里的一块空地,还没有破土动工。早在2006年,这一国内生产规模最大的单体酸奶车间就是君乐宝的目标。只不过,如今这一切已经属于蒙牛的版图。
业内普遍认为,不管有没有这次被业内称为“清理门户”的大整顿,三聚氰胺事件之后的乳业整合中,大企业的胜利、小企业的惨淡已是无法改变的趋势。在河北这个三鹿倒下后的兵家必争之地,蒙牛、伊利迅速占领了市场空白。2010年底,蒙牛通过收购河北本土企业君乐宝乳业51%的股份,巩固了自己的优势地位。
与两大巨头的意气风发相比,承接了三鹿核心资产的三元,如今的窘迫日子早已不是秘密。据一位熟悉河北三元的人士透露,原先三鹿的奶粉销售能达到每天200吨,现今三元一个月的销售也未必能达到这个数目。而在液态奶领域,三元在石家庄曾经短暂地红火了一段时间,但最终并未抵挡得过君乐宝以及伊利、蒙牛等企业的进攻。
会猎河北之余,几大巨头这两年来在其他区域扩张的步伐也从未停止。如伊利股份2009年以来正式公告的投资计划就多达7起,其先后在内蒙、华北、东北、山东、宁夏、广东等地投资近27.8亿元用于扩产。
随着大企业各地扩产进行得如火如荼,年销售额在10亿元左右的区域企业感受到了沉重的压力。比如陕西的银桥、辽宁的辉山、江西的阳光、重庆的天友等,一旦蒙牛、伊利“草原双雄”在当地加大产能建设,他们未来的命运是突出重围、改变偏安一隅的境地,还是如同君乐宝那样被收购?
在长期观察中国乳业的咨询业人士雷永军看来,乳业整合的下一步目标正是这些销售额在10个亿左右的企业。这些企业的品类优势在蒙牛、伊利的全品类竞争策略下很容易被淹没,低价策略难以保证再投入再发展的合理利润,在当地拥有渠道优势的企业也面临品牌力不足的问题。
对于那些正处于影响伊利、蒙牛和光明等大型企业整体战略布局的区域性中型企业来讲,他们面临危机的时间更加迫近。2010年7月,伊利、蒙牛投资数亿元的液态奶新工厂先后在宁夏的吴忠、银川开工建设,而宁夏是曾经风光无限的夏进乳业最后的避风港。
雷永军表示,只不过,大企业不会采取“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方式,而是兵临城下、不战而屈人之兵;也不一定以消灭对手的方式控制一个企业,而是择机以并购的方式完成。
蒙牛一位内部人士也表示,在中粮入股蒙牛之后,中粮擅长整合的特点也逐渐融入了蒙牛的血液,并购君乐宝即是经典一案。而蒙牛也有能力去完成一些并购。
大企业:深层问题仍待求解
中国乳业的最大风险在于市场参与者的投机意识。企业无论大小,如果仍以投机意识来经营的话,那么未来踩到地雷、重新归零并非没有可能
经历了三聚氰胺事件之后的整合和此次清理大整顿,乳业竞争似乎变得越来越简单,乳业的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大企业面前似乎是一片坦途,而中小企业则急需突围求存。
未来乳业版图是否还会被改写?哪些因素正孕育着江湖格局的变数?
在液态奶领域,多数业内人士均认为,竞争格局已趋于稳定。蒙牛、伊利所掌控的产业链资源,无论是奶源、生产能力,还是渠道资源,都是无可替代的,其他市场参与者已经很难挑战他们的先发优势。
蒙牛方面也表示,经过此次的行业整顿,市场、资源、设备等软硬件将进一步向优势资源企业靠拢,这一定程度上有益于大企业整合上游奶源基地公司,未来行业将呈现出强者恒强的发展态势。蒙牛将继续推进现代化乳业生产基地建设,寻求行业整合的有效模式。
但在奶粉领域,尘埃并未落定,机会相对均等。
在三鹿集团坍塌后的奶粉市场,外资迅速控制了绝大部分高端奶粉市场,市场份额节节攀升。国内奶粉企业也是群雄并起,几经角力之后,分化出了几大阵营。
第一阵营以伊利、贝因美为代表,这两家企业年销售收入在40亿元左右;第二阵营则以圣元、雅士利、飞鹤等为代表,销售额在20亿元左右;而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下的则属于第三阵营。
雷永军分析说,与液态奶不同的是,这几大阵营间并非泾渭分明,国内奶粉企业中尚没有销售额过百亿并真正掌握定价权的公司,这也意味着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龙头企业,真正的整合还没有开始,未来具备发展潜力的任何一家企业都可能获得做大做强的机会。在他看来,奶粉领域整合的一场好戏或许会在一两年内开场。
影响乳业格局的另一个因素则是大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以蒙牛、伊利、光明为代表的中国乳企已经有能力走出去实施并购与开拓市场,此前光明并购新西兰信联乳业的举动已经开了个头。未来如果哪家企业在海外并购上尤其对海外奶源的掌控上有更大突破,在中国乳业也将有更大的发言权。事实上,此前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就表示,未来的乳业格局仍有变数,盖棺定论为时尚早。
事实上,三聚氰胺事件推倒了乳业质量危机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此后接二连三的质量事件致使乳业成为众矢之的,即便是痛定思痛后的中国乳业,局部质量问题仍无法完全规避,而陷入危机的不仅仅是零散的小企业,也包括龙头企业。
雷永军担心,乳业的最大风险仍然在于市场参与者的投机意识,企业无论大小,如果仍以投机意识来经营的话,那么未来踩到地雷、重新归零并非没有可能。
栏目编辑/李伟杰
经历了三聚氰胺事件的困顿、挣扎、回暖、复苏之后,始于2010年末的一场“整改大考”让这个行业再度经历了一次“大洗牌”。虽然优胜劣汰是注定的结局,但逾四成的企业出局,淘汰率如此之高远超业界预期。而在整合之后,存活下来的643家企业中的大部分,命运或许依旧不变:龙头企业攻伐势头未减,二三线企业仍未脱离“苦海”,国外巨头虎视眈眈……在这一波失意者之后,谁又将黯然离场?
小企业:离场还是转型
500家小企业,如果没有合适的买家,又不希望坐以待毙,那么只能积极谋求转型
如今的河北行唐食品工业园区早已不复当年的喧嚣。这里一度集聚了多家乳品企业,但现在都已停工,除了看守大门的师傅外,很少有人过来走动,厂房里也早落上了厚厚的灰尘。
太行乳业公司副总经理张国平有时会来转一转,偶尔有些员工也会过来和他说说话,诉说一下困境,也打听一下企业还有没有重新开工的希望,每次他总是无言以对。
太行乳业原是三鹿集团旗下的联营公司之一。三鹿集团以品牌入股34%,另两家民营企业各占33%的股份。自2007年3月投产起,公司主要生产三鹿牌的奶粉。2008年9月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两家小股东以309万元的价格回购了三鹿集团所持股份。在此后长达两年的时间里,工厂一直停产。
员工们很快就被放了无薪长假。公司原本有160多名员工,生计无着后,一些人只好到石家庄甚至是北京去打工,更多的人只好闲在家里。
几位股东也几乎被拖入了血本无归的窘迫境地。张国平粗算了一下,股东前前后后加起来总共投入了2000多万元,只在2007年分配过300多万元利润,这笔钱后来又用在了回购三鹿集团股份上。
“如今谁也不愿意再砸钱了。”他说,就拿这次乳业整顿而言,如果将相应的检测设备配齐,大约需要再投入500万元。当他把预算报告提交上去之后,几位股东都望而却步,纷纷表示不再追加投资了。最终,太行乳业成了这次“整改大考”的落榜生。
老张感到可惜:这家工厂当年在三鹿体系里算是优质资产,在2007年的好时光里,每天能生产25吨左右的奶粉,当年产品也并未被检出含三聚氰胺。而行唐是河北养牛大县,如今行唐有100多个养殖小区,每天能提供原奶400多吨。这些牛奶被卖到更遥远的地方,而家门口的企业却找不到生机。
如今,老张只能把否极泰来的希望,寄托在某家大企业能看到企业的这些长处而出手收购。如果最终能够谈成,那么企业和工人们还能有个出路。
被迫离场的远不止太行乳业一家。事实上,与太行乳业一墙之隔的阿牛乳业、六路通乳业也都没拿到新的生产许可证。
据河北省奶业协会秘书长袁运生介绍,2008年河北原本有109家乳品企业,三聚氰胺事件后萎缩到61家。其中35家通过了审核,4家仍在整改。据了解,河北35家重新审核已发证企业,绝大多数隶属于伊利、蒙牛、君乐宝、完达山、三元、飞鹤等企业,过关的区域小企业屈指可数。
今年4月,同样的故事发生在包括河北在内的全国各个省份。高达几百万元的设备改造投入,显然是小企业的“无法承受之重”,这使得小企业首先成为被洗牌的对象,尤其是那些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的企业。高达45%的淘汰率,也远远超出了业界此前的预期。而根据申银万国研究所的统计,在山西、辽宁等省份,淘汰率甚至超过了70%。
业内对这些企业空出的市场份额有着不同的估计。乳业专家王丁棉认为,此次被清理出局的数百家企业,大约可腾出20%的市场空间和将近30%的奶业资源。伊利一位人士则对记者分析,考虑到这些被淘汰企业中已有相当一部分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预计留下的市场份额仅在5%左右。
虽然在一些大企业看来,5%~10%的市场份额并不会对其发展产生太大的影响。但主流观点仍然认为,在这些小企业被淘汰后,大企业将会趁势补上,市场份额会进一步扩大。
而对于这约500家小企业,如果没有合适的买家,又不希望坐以待毙,那么只能积极谋求转型。此前生产液态奶的青岛天惠乳业就表示,计划转向乳饮料生产。根据政策,乳饮料产品不在此次生产许可证重新审核之列。
但更多的企业,仍在等待那一丝曙光。
中型企业:死扛还是被并购
乳业整合的下一步目标可能是销售额在10亿元左右的区域性中型企业。在蒙牛、伊利等巨头的强势攻击下,他们的生存危机步步逼近
如果说,在这次清理整顿中首先被波及的尚是一些小企业,那么接下来轮到那些存活下来的企业开始思考,在巨头们的强劲攻势下自己将何去何从。
“难受得很,真不想干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河北天天乳业董事长焦新愿反反复复地说着这句话。面对未来,他感到十分迷茫,无从计划,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天天乳业的乳制品生产项目总投资2.8亿元,光在生产设备上就投入了几千万元。由于前期投入较大,公司硬件条件不错,因此这次稍加改造就顺利通过了许可证的重新审核。但过了这关,不代表就迎来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前,公司每天能采购、处理100吨~200吨鲜奶。但这两年来,市场一直没有恢复,现在每天只能收几吨奶,乳品生产必然亏本。由于公司还生产纯净水、冰红茶、八宝粥产品,焦新愿另外还经营一块饲料业务,才得以勉强支撑乳业项目经营。
君乐宝的永盛新工厂,车来车往,井然有序。200亩的土地上,一期厂房已经建成投产,日产能750吨,目前利用了一半左右;二期规划了250吨的日产能,目前尚是围墙里的一块空地,还没有破土动工。早在2006年,这一国内生产规模最大的单体酸奶车间就是君乐宝的目标。只不过,如今这一切已经属于蒙牛的版图。
业内普遍认为,不管有没有这次被业内称为“清理门户”的大整顿,三聚氰胺事件之后的乳业整合中,大企业的胜利、小企业的惨淡已是无法改变的趋势。在河北这个三鹿倒下后的兵家必争之地,蒙牛、伊利迅速占领了市场空白。2010年底,蒙牛通过收购河北本土企业君乐宝乳业51%的股份,巩固了自己的优势地位。
与两大巨头的意气风发相比,承接了三鹿核心资产的三元,如今的窘迫日子早已不是秘密。据一位熟悉河北三元的人士透露,原先三鹿的奶粉销售能达到每天200吨,现今三元一个月的销售也未必能达到这个数目。而在液态奶领域,三元在石家庄曾经短暂地红火了一段时间,但最终并未抵挡得过君乐宝以及伊利、蒙牛等企业的进攻。
会猎河北之余,几大巨头这两年来在其他区域扩张的步伐也从未停止。如伊利股份2009年以来正式公告的投资计划就多达7起,其先后在内蒙、华北、东北、山东、宁夏、广东等地投资近27.8亿元用于扩产。
随着大企业各地扩产进行得如火如荼,年销售额在10亿元左右的区域企业感受到了沉重的压力。比如陕西的银桥、辽宁的辉山、江西的阳光、重庆的天友等,一旦蒙牛、伊利“草原双雄”在当地加大产能建设,他们未来的命运是突出重围、改变偏安一隅的境地,还是如同君乐宝那样被收购?
在长期观察中国乳业的咨询业人士雷永军看来,乳业整合的下一步目标正是这些销售额在10个亿左右的企业。这些企业的品类优势在蒙牛、伊利的全品类竞争策略下很容易被淹没,低价策略难以保证再投入再发展的合理利润,在当地拥有渠道优势的企业也面临品牌力不足的问题。
对于那些正处于影响伊利、蒙牛和光明等大型企业整体战略布局的区域性中型企业来讲,他们面临危机的时间更加迫近。2010年7月,伊利、蒙牛投资数亿元的液态奶新工厂先后在宁夏的吴忠、银川开工建设,而宁夏是曾经风光无限的夏进乳业最后的避风港。
雷永军表示,只不过,大企业不会采取“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方式,而是兵临城下、不战而屈人之兵;也不一定以消灭对手的方式控制一个企业,而是择机以并购的方式完成。
蒙牛一位内部人士也表示,在中粮入股蒙牛之后,中粮擅长整合的特点也逐渐融入了蒙牛的血液,并购君乐宝即是经典一案。而蒙牛也有能力去完成一些并购。
大企业:深层问题仍待求解
中国乳业的最大风险在于市场参与者的投机意识。企业无论大小,如果仍以投机意识来经营的话,那么未来踩到地雷、重新归零并非没有可能
经历了三聚氰胺事件之后的整合和此次清理大整顿,乳业竞争似乎变得越来越简单,乳业的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大企业面前似乎是一片坦途,而中小企业则急需突围求存。
未来乳业版图是否还会被改写?哪些因素正孕育着江湖格局的变数?
在液态奶领域,多数业内人士均认为,竞争格局已趋于稳定。蒙牛、伊利所掌控的产业链资源,无论是奶源、生产能力,还是渠道资源,都是无可替代的,其他市场参与者已经很难挑战他们的先发优势。
蒙牛方面也表示,经过此次的行业整顿,市场、资源、设备等软硬件将进一步向优势资源企业靠拢,这一定程度上有益于大企业整合上游奶源基地公司,未来行业将呈现出强者恒强的发展态势。蒙牛将继续推进现代化乳业生产基地建设,寻求行业整合的有效模式。
但在奶粉领域,尘埃并未落定,机会相对均等。
在三鹿集团坍塌后的奶粉市场,外资迅速控制了绝大部分高端奶粉市场,市场份额节节攀升。国内奶粉企业也是群雄并起,几经角力之后,分化出了几大阵营。
第一阵营以伊利、贝因美为代表,这两家企业年销售收入在40亿元左右;第二阵营则以圣元、雅士利、飞鹤等为代表,销售额在20亿元左右;而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下的则属于第三阵营。
雷永军分析说,与液态奶不同的是,这几大阵营间并非泾渭分明,国内奶粉企业中尚没有销售额过百亿并真正掌握定价权的公司,这也意味着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龙头企业,真正的整合还没有开始,未来具备发展潜力的任何一家企业都可能获得做大做强的机会。在他看来,奶粉领域整合的一场好戏或许会在一两年内开场。
影响乳业格局的另一个因素则是大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以蒙牛、伊利、光明为代表的中国乳企已经有能力走出去实施并购与开拓市场,此前光明并购新西兰信联乳业的举动已经开了个头。未来如果哪家企业在海外并购上尤其对海外奶源的掌控上有更大突破,在中国乳业也将有更大的发言权。事实上,此前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就表示,未来的乳业格局仍有变数,盖棺定论为时尚早。
事实上,三聚氰胺事件推倒了乳业质量危机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此后接二连三的质量事件致使乳业成为众矢之的,即便是痛定思痛后的中国乳业,局部质量问题仍无法完全规避,而陷入危机的不仅仅是零散的小企业,也包括龙头企业。
雷永军担心,乳业的最大风险仍然在于市场参与者的投机意识,企业无论大小,如果仍以投机意识来经营的话,那么未来踩到地雷、重新归零并非没有可能。
栏目编辑/李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