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层社区文化建设在各级政府大力倡导之下蓬勃发展,毋庸置疑,基层文化建设繁荣背后也隐藏着诸多问题,如城乡社区文化建设不均衡、区域经济文化发展“跛足”现象、基层群众参与程度不足、职能部门行政干预凸显等,分析问题,找出症结,以利于基层社区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关键词:基层;社区文化;虚假繁荣
“社区(Community)”一词源于拉丁语,最早出现于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所著《Community and Society》一书中,二十 世纪 30年代,中国学者费孝通将其引入,意谓共同体和亲密的伙伴关系,80 年代我国民政部正式采用“社区”这一称谓,其后逐渐推广开来。社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根据居住人群的地理位置可划分为都市社区、乡村社区,根据居住人群的共同兴趣或目标又可划分为工业社区、商业社区、学校社区等,它们均以各自的社区特点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这种文化系统就是社区文化。
搞好基层社区文化建设,对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在全社会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2002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等三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7号),明确了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要求各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认真贯彻执行。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有关“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说法,表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已被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在各级政府的强力助推之下,基层文化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欣欣向荣态势,然而不容忽略的是在基层文化建设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问题,直接制约着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走向。
问题一:城乡社区文化发展不均衡。长期以来受二元经济体制的束缚,乡村建设,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均落后于城市,改革开放以后,伴随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历史原因形成的城乡差别总体上非但没有缩小,反而呈现出扩大趋势,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教育、消费、就业、公共投入等几方面,这些因素成为影响城乡社区文化发展不均衡的关键节点。
众所周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使得广大农民群众走上了富裕之路,然而经济形态的脱贫,并没有让乡村民众文化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乡村集体经济出现衰弱与涣散,有些基层乡村社区甚或出现文化沙漠化现象,旧有的乡村文化娱乐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荡然无存,原有的乡镇文化站被合并,文化站工作人员被裁减,公共文化事业设施长期废置,或出租或不堪使用,同时受经济利益的驱使, “三俗”文化的表演大行其道,愚昧迷信活动死灰复燃,“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滓泛起,社会治安、村风民风深受其害,基层政权组织建设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乡村社区文化建设相对落后业已成为制约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农村的桎梏。
针对城乡社区文化建设出现的不均衡现象,政府职能部门既要加大政策扶植力度,又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基层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依照标本兼治的原则,既要拓宽渠道加大对乡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及政策性扶植力度,也应同步大力整合乡村社区文化资源,积极发展乡村教育,全面提升乡村社区民众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为乡村社区文化建设夯实基础。其中的人才培养、资金支持、观念更新是关键。
问题二:基层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政府行政干预凸显,群众性参与程度不足。长期生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國民众并没有西方式的社区概念,人们的许多生活问题,大多通过因工作连结在一起的行政单位来解决,改革开放以后,工业化、城市化运动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单位制社区格局慢慢被改变,然而传统意义上的单位制社区概念依然存在,村委会、街道委员会等传统意义上的行政延伸机构,替代政府相关的职能部门在基层社区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对行政手段的依赖以及基层民众对政府的依赖,致使群众参与程度较低,积极性不高。
基层社区文化建设要正确处理“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关系,政府的主导作用固然不容忽视,然而政府职能部门切忌贪图一时之政绩需求虎头蛇尾,因此相关部门既要在积极推进基层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又要适时调整心态,树立为基层文化建设服务的理念。基层社区文化建设的重心在于群众参与,群众参与是主体,政府职能部门要适应社会发展,增强服务意识,真正完成角色转换,以利于基层文化建设。政府职能部门应避免基层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易出现的两种极端倾向,其一政府职能部门干预过程中的功利化色彩加重,其二政府职能部门放羊式管理导致的文化建设向低俗化趋势蔓延。
问题三: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均衡、不同步导致基层社区文化建设出现所谓的“跛足”现象。改革开放以后,受经济重心论的影响,许多地方领导干部对经济文化建设在心理认识层面上出现偏斜,把文化看作仅仅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点缀,喧嚣一时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足可见证;有些眼界短视的部门领导甚至认为文化建设花的是冤枉钱,把文化建设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由此导致文化建设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
针对基层社区文化建设出现的“跛足”现象,相关政府部门的领导应梳理观念,理清思路,真正理解邓小平同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精神实质,学会两条腿走路,正确处理区域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的关系,经济、文化双轮驱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质的飞跃。至于落后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同步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这一现象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根治,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或许是当前缓解这一问题的治标之策;从长远角度讲,在借鉴西方社区文化建设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扬长避短,本土特色与区域特色融合不失治本之计。
问题四:官本位思想导致政策激励机制下基层社区文化建设出现所谓的繁荣假象。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基层社区文化,是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各部委从战略高度一再发文强调推进基层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地方政府相关部门领导由于认识上存在误区,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意义及功能不能正确理解,搞所谓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不是将工作重心致力于提升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而是片面追求搞了多少活动,得了多少奖项,一级做给一级看,歪曲了基层文化建设的本意,造成基层社区文化建设繁荣的假象。
文化建设非朝夕之功,政府职能部门切忌贪图一时之政绩需求虎头蛇尾,应力求避免功利化的形式主义。针对基层社区文化建设所出现的繁荣假象,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改变有关政府职能部门领导的工作作风,注重发展民间社团、即“第三部门”文化中介组织的积极作用与功效,拓宽渠道,促进多社区文化活动的互动与交流,使社区文化建设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运作途径,以利于基层社区文化建设蓬勃繁兴。
社区文化建设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社区居民的休闲娱乐,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是多元的,不但有娱乐的需求,也有知识的需求,不但有健康的需求,也有思想的需求。基层社区文化建设要树立“品牌”意识,注重文化建设的内涵,将其打造成为引领社区民众精神追求的风向标。
参考文献:
[1]聂德民,葛学梁.农村社区文化现状的三级成因探讨及出路探寻[J].理论与改革,2003(4).
[2]陈 宁.对社区文化建设居民参与不足的思考[J].岭南学刊,2004(2).
[3]杜立婕.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求实,2006(3).
[4]王 平.社区文化建设的多维度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7).
[5]杨淑琴.对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6]戴志伟.国外社区文化建设的特点和启示[J].学习月刊,2011(11).
[7]王俊骏.当前社区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途径分析[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2(1).
(作者简介:夏兰芹(1963.6-),女,河北新乐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服装工程系政工师,思政教育方向;孙红旗(1966.12-),男,河北新乐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马列部教师。)
关键词:基层;社区文化;虚假繁荣
“社区(Community)”一词源于拉丁语,最早出现于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所著《Community and Society》一书中,二十 世纪 30年代,中国学者费孝通将其引入,意谓共同体和亲密的伙伴关系,80 年代我国民政部正式采用“社区”这一称谓,其后逐渐推广开来。社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根据居住人群的地理位置可划分为都市社区、乡村社区,根据居住人群的共同兴趣或目标又可划分为工业社区、商业社区、学校社区等,它们均以各自的社区特点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这种文化系统就是社区文化。
搞好基层社区文化建设,对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在全社会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2002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等三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7号),明确了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要求各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认真贯彻执行。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有关“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说法,表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已被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在各级政府的强力助推之下,基层文化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欣欣向荣态势,然而不容忽略的是在基层文化建设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问题,直接制约着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走向。
问题一:城乡社区文化发展不均衡。长期以来受二元经济体制的束缚,乡村建设,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均落后于城市,改革开放以后,伴随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历史原因形成的城乡差别总体上非但没有缩小,反而呈现出扩大趋势,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教育、消费、就业、公共投入等几方面,这些因素成为影响城乡社区文化发展不均衡的关键节点。
众所周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使得广大农民群众走上了富裕之路,然而经济形态的脱贫,并没有让乡村民众文化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乡村集体经济出现衰弱与涣散,有些基层乡村社区甚或出现文化沙漠化现象,旧有的乡村文化娱乐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荡然无存,原有的乡镇文化站被合并,文化站工作人员被裁减,公共文化事业设施长期废置,或出租或不堪使用,同时受经济利益的驱使, “三俗”文化的表演大行其道,愚昧迷信活动死灰复燃,“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滓泛起,社会治安、村风民风深受其害,基层政权组织建设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乡村社区文化建设相对落后业已成为制约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农村的桎梏。
针对城乡社区文化建设出现的不均衡现象,政府职能部门既要加大政策扶植力度,又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基层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依照标本兼治的原则,既要拓宽渠道加大对乡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及政策性扶植力度,也应同步大力整合乡村社区文化资源,积极发展乡村教育,全面提升乡村社区民众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为乡村社区文化建设夯实基础。其中的人才培养、资金支持、观念更新是关键。
问题二:基层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政府行政干预凸显,群众性参与程度不足。长期生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國民众并没有西方式的社区概念,人们的许多生活问题,大多通过因工作连结在一起的行政单位来解决,改革开放以后,工业化、城市化运动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单位制社区格局慢慢被改变,然而传统意义上的单位制社区概念依然存在,村委会、街道委员会等传统意义上的行政延伸机构,替代政府相关的职能部门在基层社区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对行政手段的依赖以及基层民众对政府的依赖,致使群众参与程度较低,积极性不高。
基层社区文化建设要正确处理“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关系,政府的主导作用固然不容忽视,然而政府职能部门切忌贪图一时之政绩需求虎头蛇尾,因此相关部门既要在积极推进基层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又要适时调整心态,树立为基层文化建设服务的理念。基层社区文化建设的重心在于群众参与,群众参与是主体,政府职能部门要适应社会发展,增强服务意识,真正完成角色转换,以利于基层文化建设。政府职能部门应避免基层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易出现的两种极端倾向,其一政府职能部门干预过程中的功利化色彩加重,其二政府职能部门放羊式管理导致的文化建设向低俗化趋势蔓延。
问题三: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均衡、不同步导致基层社区文化建设出现所谓的“跛足”现象。改革开放以后,受经济重心论的影响,许多地方领导干部对经济文化建设在心理认识层面上出现偏斜,把文化看作仅仅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点缀,喧嚣一时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足可见证;有些眼界短视的部门领导甚至认为文化建设花的是冤枉钱,把文化建设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由此导致文化建设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
针对基层社区文化建设出现的“跛足”现象,相关政府部门的领导应梳理观念,理清思路,真正理解邓小平同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精神实质,学会两条腿走路,正确处理区域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的关系,经济、文化双轮驱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质的飞跃。至于落后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同步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这一现象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根治,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或许是当前缓解这一问题的治标之策;从长远角度讲,在借鉴西方社区文化建设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扬长避短,本土特色与区域特色融合不失治本之计。
问题四:官本位思想导致政策激励机制下基层社区文化建设出现所谓的繁荣假象。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基层社区文化,是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各部委从战略高度一再发文强调推进基层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地方政府相关部门领导由于认识上存在误区,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意义及功能不能正确理解,搞所谓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不是将工作重心致力于提升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而是片面追求搞了多少活动,得了多少奖项,一级做给一级看,歪曲了基层文化建设的本意,造成基层社区文化建设繁荣的假象。
文化建设非朝夕之功,政府职能部门切忌贪图一时之政绩需求虎头蛇尾,应力求避免功利化的形式主义。针对基层社区文化建设所出现的繁荣假象,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改变有关政府职能部门领导的工作作风,注重发展民间社团、即“第三部门”文化中介组织的积极作用与功效,拓宽渠道,促进多社区文化活动的互动与交流,使社区文化建设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运作途径,以利于基层社区文化建设蓬勃繁兴。
社区文化建设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社区居民的休闲娱乐,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是多元的,不但有娱乐的需求,也有知识的需求,不但有健康的需求,也有思想的需求。基层社区文化建设要树立“品牌”意识,注重文化建设的内涵,将其打造成为引领社区民众精神追求的风向标。
参考文献:
[1]聂德民,葛学梁.农村社区文化现状的三级成因探讨及出路探寻[J].理论与改革,2003(4).
[2]陈 宁.对社区文化建设居民参与不足的思考[J].岭南学刊,2004(2).
[3]杜立婕.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求实,2006(3).
[4]王 平.社区文化建设的多维度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7).
[5]杨淑琴.对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6]戴志伟.国外社区文化建设的特点和启示[J].学习月刊,2011(11).
[7]王俊骏.当前社区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途径分析[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2(1).
(作者简介:夏兰芹(1963.6-),女,河北新乐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服装工程系政工师,思政教育方向;孙红旗(1966.12-),男,河北新乐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马列部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