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阶段,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阶段。学习开始成为小学生的主导活动,通过识字、阅读和写作,小学生从口头语言逐步过渡到书面语言,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时的抽象邏辑思维仍须以具体形象为支柱。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这一特点,制约着其心理各方面的发展。在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中,个性发展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主题活动,个体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对自我已有一定的评价。尽管小学生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容易脱节,但对道德概念的认识已从直观具体、比较肤浅的认识逐步过渡到比较抽象的、比较本质的认识,并开始从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价道德行为。
为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水平,推动小学生身心发展,教师要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主题活动,并在主题活动中渗透德育内容,从而加强德育管理。
一、树立主题活动中渗透德育管理的理念
一是主题活动是德育管理的前提与基础。小学生阅历少、心智发展不成熟,其道德品质的形成还需要环境的浸染。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德育环境对小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极为有利,反之则不然。所以,通过丰富的主题活动,小学生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汲取基本的道德规范与营养,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是德育管理可以有效规范主题活动。制定德育计划与目标、实施德育管理及总结德育管理得失是德育管理的三个重要步骤。一方面,教师通过课程标准制定合适的德育管理计划,使不同阶段的小学生获得不同发展;另一方面,教师通过一系列手段让学生融入德育管理过程中,并在过程中发展个性特质与道德素养;同时,通过学年评估,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得到进一步夯实。所以,德育管理越到位,主题活动就越规范,也就越能对小学生的德育管理起作用。
三是树立正确的德育管理观念。主题活动与德育管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教师要充分运用主题活动,不断将德育管理具体化,并全面了解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集共性与个性于一体,从而勾勒出德育管理的宏伟蓝图。
二、以班级主题活动为核心
一是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渗透主题活动。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未成熟性、幼稚性与可塑性。所以,教师要在各科目的教学中渗透主题活动,使小学生沉浸在教学情景中,从而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并感受到道德的魅力。例如,在学习《母亲》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小学生讲述自己与母亲的事情,使课文讲解与小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从而缩小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差距,并更深入理解母爱的博大。
二是完善班级主题活动。班主任是小学生的知心人、引路人、人生导师。班主任对小学生的成才具有重要影响。其中,德育管理是班主任日常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班主任既要在开学第一学期向小学生宣讲“安全第一课”,让小学生注意安全,还要在班会课中向小学生宣传优秀的中国传统道德及社会主义道德,也要对小学生出现的失德问题进行预防与矫正,也要在学年结束时向家长汇报小学生的道德发展情况,以推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例如,班主任教师可以以“奉献”为主题开展班会活动,让小学生围绕焦裕禄、雷锋等道德模范进行讨论,从而反观自身道德发展情况。这种德育模式对快速提高小学生道德素养,了解形成良好道德行为的主要措施具有重要作用。
三是将班级主题活动与校级主题活动相结合。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成单位。班级主题活动的展开只能小范围地辐射一部分小学生,而对大部分小学生却不起作用。所以,教师要从班级主题活动出发,不断形成主题活动网络,进而推广到整个学校及每个家庭,以提高主题活动中教育学生的氛围与效率。
三、规范教师言行举止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德育管理的主导,对小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及道德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表率作用。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极为注意,能快速习得教师的优良品质,也能快速地学会其不足。所以,教师要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以自身言行为小学生做好榜样,成为小学生心中的典范。例如,从站姿、坐姿出发,教师应不断完善自身知识,提高自身素养,健全自身人格,为小学生做好榜样。
四、加强自我德育管理
一方面,引导小学生形成“小圈子”,并通过小圈子活动提升各自道德素养。小学生出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家庭环境的熏陶,他们的个性各不相同。通过交流与沟通,他们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小圈子。而小圈子活动对小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小圈子活动,不断规范小学生的道德发展。
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逐渐成熟起来,自觉与非自觉地道德学习相互交融。在中低年级,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主要依靠教师的宣讲与教育,其道德水平的提高有限;中高年级,小学生的道德修养则需要以其自我管理与自我提高相结合。
主题活动与德育管理的融合程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小学生的整体道德素养。从主题活动中提炼德育内容,在德育管理中增加主题活动,积极引导小学生参与德育主题活动,加强自我管理,已经成为小学教育的德育趋势。
【作者单位:重庆江津区塘河小学校 重庆】
为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水平,推动小学生身心发展,教师要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主题活动,并在主题活动中渗透德育内容,从而加强德育管理。
一、树立主题活动中渗透德育管理的理念
一是主题活动是德育管理的前提与基础。小学生阅历少、心智发展不成熟,其道德品质的形成还需要环境的浸染。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德育环境对小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极为有利,反之则不然。所以,通过丰富的主题活动,小学生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汲取基本的道德规范与营养,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是德育管理可以有效规范主题活动。制定德育计划与目标、实施德育管理及总结德育管理得失是德育管理的三个重要步骤。一方面,教师通过课程标准制定合适的德育管理计划,使不同阶段的小学生获得不同发展;另一方面,教师通过一系列手段让学生融入德育管理过程中,并在过程中发展个性特质与道德素养;同时,通过学年评估,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得到进一步夯实。所以,德育管理越到位,主题活动就越规范,也就越能对小学生的德育管理起作用。
三是树立正确的德育管理观念。主题活动与德育管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教师要充分运用主题活动,不断将德育管理具体化,并全面了解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集共性与个性于一体,从而勾勒出德育管理的宏伟蓝图。
二、以班级主题活动为核心
一是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渗透主题活动。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未成熟性、幼稚性与可塑性。所以,教师要在各科目的教学中渗透主题活动,使小学生沉浸在教学情景中,从而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并感受到道德的魅力。例如,在学习《母亲》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小学生讲述自己与母亲的事情,使课文讲解与小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从而缩小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差距,并更深入理解母爱的博大。
二是完善班级主题活动。班主任是小学生的知心人、引路人、人生导师。班主任对小学生的成才具有重要影响。其中,德育管理是班主任日常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班主任既要在开学第一学期向小学生宣讲“安全第一课”,让小学生注意安全,还要在班会课中向小学生宣传优秀的中国传统道德及社会主义道德,也要对小学生出现的失德问题进行预防与矫正,也要在学年结束时向家长汇报小学生的道德发展情况,以推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例如,班主任教师可以以“奉献”为主题开展班会活动,让小学生围绕焦裕禄、雷锋等道德模范进行讨论,从而反观自身道德发展情况。这种德育模式对快速提高小学生道德素养,了解形成良好道德行为的主要措施具有重要作用。
三是将班级主题活动与校级主题活动相结合。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成单位。班级主题活动的展开只能小范围地辐射一部分小学生,而对大部分小学生却不起作用。所以,教师要从班级主题活动出发,不断形成主题活动网络,进而推广到整个学校及每个家庭,以提高主题活动中教育学生的氛围与效率。
三、规范教师言行举止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德育管理的主导,对小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及道德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表率作用。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极为注意,能快速习得教师的优良品质,也能快速地学会其不足。所以,教师要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以自身言行为小学生做好榜样,成为小学生心中的典范。例如,从站姿、坐姿出发,教师应不断完善自身知识,提高自身素养,健全自身人格,为小学生做好榜样。
四、加强自我德育管理
一方面,引导小学生形成“小圈子”,并通过小圈子活动提升各自道德素养。小学生出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家庭环境的熏陶,他们的个性各不相同。通过交流与沟通,他们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小圈子。而小圈子活动对小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小圈子活动,不断规范小学生的道德发展。
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逐渐成熟起来,自觉与非自觉地道德学习相互交融。在中低年级,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主要依靠教师的宣讲与教育,其道德水平的提高有限;中高年级,小学生的道德修养则需要以其自我管理与自我提高相结合。
主题活动与德育管理的融合程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小学生的整体道德素养。从主题活动中提炼德育内容,在德育管理中增加主题活动,积极引导小学生参与德育主题活动,加强自我管理,已经成为小学教育的德育趋势。
【作者单位:重庆江津区塘河小学校 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