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科学探究在学生科学素养养成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但在现实的科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的对探究式教学的误解,要构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式课堂还需要我们大家的努力。
[关键词]课堂探究、探究式教学、自主探究、自主实验、科学素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等等。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教给孩子如何用眼睛去观察世界,怎么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教孩子怎样去表达他的认识与认识的结果。因此教师应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良好环境。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一、 科学课堂探究的本质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即科学课堂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学生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科学探究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交流、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是通过“动手做科学”的方式来进行的。探究式学习是学生自己在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中亲自得出结论,并能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从而构建起对科学的新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就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从而能动的获得对科学的理解,最终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寻找规律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探究能力。
总之,以探究式学习为基本特征的科学探究课,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探究科学问题的过程为中心,以主动参与、亲历过程、协同合作、发展个性(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实践性、开放性的科学课程。
二、 当前科学课堂中对探究教学的偏解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科学探究在学生科学素养养成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但在现实的科学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是将一些简单的探究问题或素材进行机械无序的组合,探究环节缺乏联系,停留在非常肤浅的探究层面上。有人认为课堂上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其实大多数问题没有质量,不具备研究的价值。这种教学表面看热热闹闹,但学生却不对探究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即使是回答也是低质量的、浮于表面的。教师看起来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权利,学生说的、做的热火朝天,一节课下来,竟然让人不知道今天究竟学了什么。长此以往,学生就容易养成浮躁、浅尝辄止的不良学习习惯,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了。
同时,由于我国小学科学教育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尚不成熟,一个时期以来,有人将探究性学习看成是科学教育中唯一至高无上的学习方式,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探究,也不管学生认知水平是否适应探究,似乎一提到科学教学,就是探究式教学,以至于出现了教材中非探究不选,报告中非探究不讲,展示课中非探究不上的怪现象,好像不需要探究的东西就不能进人科学教育的殿堂。其实,这种思想是片面的、封闭式的、极端主义的,它不符合探究性教学的要求,有悖于小学科学课程是“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宗旨。
三、 如何在科学课堂中进行有效的探究教学
1、创设探究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出发,通过多种途径用科学的方法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参与兴趣,创设情境是激发兴趣的一种有效的方式。科学探究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要让孩子真正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就必须善于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真正为探究所吸引,为活动所吸引。例如讲授《马铃薯在水中的沉与浮》时,教师先通过演示实验创设情境:小马铃薯在水中下沉,大马铃薯在“水”中却上浮。让学生通过推理、实验,排除很多的无关因素(如水槽的大小、水的多少、马铃薯的大小等),推测与两个杯子里的水有关,这两杯“水”到底有什么区别呢?接着用课件出示这样一幅情境:一把盛着“水”的不锈钢勺子放在蜡烛的火焰上烧,火焰不停地跳动着,一只聪明小猴子专心致志地拿着放大镜在旁边期待着,活动的标题——水里到底藏着什么?学生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孩子被吸引住了,他们的探究欲望被大大地激发了,每个孩子都期待着动手试一试,解开这个迷。
2、精心设计问题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探究的前提,问题的确立是学生探究的动因和目标,建构有价值的问题是深入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保证。因此,教师应该精心设计问题,考虑问题的价值性,不做“无意义的探究活动”之课。
问题的设计应该带有趣味性和挑战性,要在真正需要提问的地方才问,例如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时沉还是浮》一课时,根据平时的经验,学生都知道,石头在水中是沉的,如果再问学生“石头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就显得太没有意义,完全是为问而问,激不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过于简单明确的问题反而会约束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鼓励大胆猜测,自主实验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教学中要抓住有关内容或有利时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或假设,学生猜得越多,想得就越多,思路就越开阔,思考就愈合乎逻辑,学生进行猜测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或猜测的理由,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又使学生交流了提出假设的思维方法,相互之间受到启发,并使学生明白提出的假设不是凭空乱猜的。
所谓自主实验,是指学生面对探究的问题,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去完成实验,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实验不仅是验证科学理论和科学知识的手段,还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实验也是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起点。如教学《蜗牛》一课,学生在观察了蜗牛的身体、蜗牛壳后,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的“玩一玩”,让学生利用放大镜自行探究“蜗牛长牙齿吗?”“蜗牛怎样吃食物?”“蜗牛选择什么样的食物?”等等一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没有告诉学生怎样做,而是让学生自己尝试、自行探索。情趣盎然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欲和求知欲,又使他们在想与做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和操作潜能,并不断地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动手又动脑,学会自行获取知识的方法,并能始终处于学习主动状态,自行探究的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探究式教学是提高科学课教学质量的基本,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根据小学科学课程的特点,我们应该正确理解探究教学的意义,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努力构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式课堂。
[关键词]课堂探究、探究式教学、自主探究、自主实验、科学素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等等。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教给孩子如何用眼睛去观察世界,怎么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教孩子怎样去表达他的认识与认识的结果。因此教师应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良好环境。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一、 科学课堂探究的本质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即科学课堂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学生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科学探究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交流、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是通过“动手做科学”的方式来进行的。探究式学习是学生自己在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中亲自得出结论,并能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从而构建起对科学的新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就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从而能动的获得对科学的理解,最终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寻找规律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探究能力。
总之,以探究式学习为基本特征的科学探究课,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探究科学问题的过程为中心,以主动参与、亲历过程、协同合作、发展个性(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实践性、开放性的科学课程。
二、 当前科学课堂中对探究教学的偏解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科学探究在学生科学素养养成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但在现实的科学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是将一些简单的探究问题或素材进行机械无序的组合,探究环节缺乏联系,停留在非常肤浅的探究层面上。有人认为课堂上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其实大多数问题没有质量,不具备研究的价值。这种教学表面看热热闹闹,但学生却不对探究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即使是回答也是低质量的、浮于表面的。教师看起来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权利,学生说的、做的热火朝天,一节课下来,竟然让人不知道今天究竟学了什么。长此以往,学生就容易养成浮躁、浅尝辄止的不良学习习惯,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了。
同时,由于我国小学科学教育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尚不成熟,一个时期以来,有人将探究性学习看成是科学教育中唯一至高无上的学习方式,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探究,也不管学生认知水平是否适应探究,似乎一提到科学教学,就是探究式教学,以至于出现了教材中非探究不选,报告中非探究不讲,展示课中非探究不上的怪现象,好像不需要探究的东西就不能进人科学教育的殿堂。其实,这种思想是片面的、封闭式的、极端主义的,它不符合探究性教学的要求,有悖于小学科学课程是“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宗旨。
三、 如何在科学课堂中进行有效的探究教学
1、创设探究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出发,通过多种途径用科学的方法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参与兴趣,创设情境是激发兴趣的一种有效的方式。科学探究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要让孩子真正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就必须善于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真正为探究所吸引,为活动所吸引。例如讲授《马铃薯在水中的沉与浮》时,教师先通过演示实验创设情境:小马铃薯在水中下沉,大马铃薯在“水”中却上浮。让学生通过推理、实验,排除很多的无关因素(如水槽的大小、水的多少、马铃薯的大小等),推测与两个杯子里的水有关,这两杯“水”到底有什么区别呢?接着用课件出示这样一幅情境:一把盛着“水”的不锈钢勺子放在蜡烛的火焰上烧,火焰不停地跳动着,一只聪明小猴子专心致志地拿着放大镜在旁边期待着,活动的标题——水里到底藏着什么?学生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孩子被吸引住了,他们的探究欲望被大大地激发了,每个孩子都期待着动手试一试,解开这个迷。
2、精心设计问题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探究的前提,问题的确立是学生探究的动因和目标,建构有价值的问题是深入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保证。因此,教师应该精心设计问题,考虑问题的价值性,不做“无意义的探究活动”之课。
问题的设计应该带有趣味性和挑战性,要在真正需要提问的地方才问,例如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时沉还是浮》一课时,根据平时的经验,学生都知道,石头在水中是沉的,如果再问学生“石头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就显得太没有意义,完全是为问而问,激不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过于简单明确的问题反而会约束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鼓励大胆猜测,自主实验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教学中要抓住有关内容或有利时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或假设,学生猜得越多,想得就越多,思路就越开阔,思考就愈合乎逻辑,学生进行猜测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或猜测的理由,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又使学生交流了提出假设的思维方法,相互之间受到启发,并使学生明白提出的假设不是凭空乱猜的。
所谓自主实验,是指学生面对探究的问题,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去完成实验,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实验不仅是验证科学理论和科学知识的手段,还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实验也是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起点。如教学《蜗牛》一课,学生在观察了蜗牛的身体、蜗牛壳后,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的“玩一玩”,让学生利用放大镜自行探究“蜗牛长牙齿吗?”“蜗牛怎样吃食物?”“蜗牛选择什么样的食物?”等等一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没有告诉学生怎样做,而是让学生自己尝试、自行探索。情趣盎然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欲和求知欲,又使他们在想与做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和操作潜能,并不断地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动手又动脑,学会自行获取知识的方法,并能始终处于学习主动状态,自行探究的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探究式教学是提高科学课教学质量的基本,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根据小学科学课程的特点,我们应该正确理解探究教学的意义,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努力构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式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