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科学课堂中的探究式教学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mklsdfj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科学探究在学生科学素养养成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但在现实的科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的对探究式教学的误解,要构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式课堂还需要我们大家的努力。
  [关键词]课堂探究、探究式教学、自主探究、自主实验、科学素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等等。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教给孩子如何用眼睛去观察世界,怎么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教孩子怎样去表达他的认识与认识的结果。因此教师应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良好环境。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一、 科学课堂探究的本质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即科学课堂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学生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科学探究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交流、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是通过“动手做科学”的方式来进行的。探究式学习是学生自己在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中亲自得出结论,并能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从而构建起对科学的新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就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从而能动的获得对科学的理解,最终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寻找规律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探究能力。
  总之,以探究式学习为基本特征的科学探究课,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探究科学问题的过程为中心,以主动参与、亲历过程、协同合作、发展个性(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实践性、开放性的科学课程。
  二、 当前科学课堂中对探究教学的偏解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科学探究在学生科学素养养成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但在现实的科学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是将一些简单的探究问题或素材进行机械无序的组合,探究环节缺乏联系,停留在非常肤浅的探究层面上。有人认为课堂上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其实大多数问题没有质量,不具备研究的价值。这种教学表面看热热闹闹,但学生却不对探究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即使是回答也是低质量的、浮于表面的。教师看起来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权利,学生说的、做的热火朝天,一节课下来,竟然让人不知道今天究竟学了什么。长此以往,学生就容易养成浮躁、浅尝辄止的不良学习习惯,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了。
  同时,由于我国小学科学教育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尚不成熟,一个时期以来,有人将探究性学习看成是科学教育中唯一至高无上的学习方式,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探究,也不管学生认知水平是否适应探究,似乎一提到科学教学,就是探究式教学,以至于出现了教材中非探究不选,报告中非探究不讲,展示课中非探究不上的怪现象,好像不需要探究的东西就不能进人科学教育的殿堂。其实,这种思想是片面的、封闭式的、极端主义的,它不符合探究性教学的要求,有悖于小学科学课程是“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宗旨。
  三、 如何在科学课堂中进行有效的探究教学
  1、创设探究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出发,通过多种途径用科学的方法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参与兴趣,创设情境是激发兴趣的一种有效的方式。科学探究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要让孩子真正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就必须善于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真正为探究所吸引,为活动所吸引。例如讲授《马铃薯在水中的沉与浮》时,教师先通过演示实验创设情境:小马铃薯在水中下沉,大马铃薯在“水”中却上浮。让学生通过推理、实验,排除很多的无关因素(如水槽的大小、水的多少、马铃薯的大小等),推测与两个杯子里的水有关,这两杯“水”到底有什么区别呢?接着用课件出示这样一幅情境:一把盛着“水”的不锈钢勺子放在蜡烛的火焰上烧,火焰不停地跳动着,一只聪明小猴子专心致志地拿着放大镜在旁边期待着,活动的标题——水里到底藏着什么?学生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孩子被吸引住了,他们的探究欲望被大大地激发了,每个孩子都期待着动手试一试,解开这个迷。
  2、精心设计问题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探究的前提,问题的确立是学生探究的动因和目标,建构有价值的问题是深入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保证。因此,教师应该精心设计问题,考虑问题的价值性,不做“无意义的探究活动”之课。
  问题的设计应该带有趣味性和挑战性,要在真正需要提问的地方才问,例如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时沉还是浮》一课时,根据平时的经验,学生都知道,石头在水中是沉的,如果再问学生“石头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就显得太没有意义,完全是为问而问,激不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过于简单明确的问题反而会约束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鼓励大胆猜测,自主实验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教学中要抓住有关内容或有利时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或假设,学生猜得越多,想得就越多,思路就越开阔,思考就愈合乎逻辑,学生进行猜测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或猜测的理由,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又使学生交流了提出假设的思维方法,相互之间受到启发,并使学生明白提出的假设不是凭空乱猜的。
  所谓自主实验,是指学生面对探究的问题,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去完成实验,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实验不仅是验证科学理论和科学知识的手段,还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实验也是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起点。如教学《蜗牛》一课,学生在观察了蜗牛的身体、蜗牛壳后,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的“玩一玩”,让学生利用放大镜自行探究“蜗牛长牙齿吗?”“蜗牛怎样吃食物?”“蜗牛选择什么样的食物?”等等一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没有告诉学生怎样做,而是让学生自己尝试、自行探索。情趣盎然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欲和求知欲,又使他们在想与做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和操作潜能,并不断地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动手又动脑,学会自行获取知识的方法,并能始终处于学习主动状态,自行探究的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探究式教学是提高科学课教学质量的基本,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根据小学科学课程的特点,我们应该正确理解探究教学的意义,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努力构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式课堂。
  
  
其他文献
期刊
内容数学中用到的各种方法都体现着一定的数学思想.通过数学教学,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相似思维、创造性思维等,优化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认识、处理生活
<正> 一、引言在两类变数的回归分析中,如果Y依X的关系为非线性,同时又找不到适当的变量转换形式使其改为线性,则可采用多项式回归方程描述之。一个k次多项式的回归模型定义
期刊
期刊
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美术欣赏课能否成功,导入是关键。教师要想上好一节美术欣赏课,除按照大纲要求,钻研教材,认真畚课外,还要开动脑筋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方法。在中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导入部分的时间大约占整节课的1|10,一种好的导入法,就像乐曲的 “引子”、戏曲的“序幕”,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扣住学生的心弦,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打下良好基础。我在教学中,总结了如下几种导入
期刊
目的:在一般康复基础上,通过对比研究运动想象疗法配合针刺与单纯针刺治疗中风恢复期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对运动想象疗法配合针刺治疗中风恢复期运动功能障碍的作用
期刊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朗读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
朗读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正确地朗读,有助于学生正确地领会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发展思维,丰富语言、锻炼记忆、陶冶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感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朗读训练,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一、教师的范读,能激起学生的欲望。  由于小学生的模仿性强,所以教师适时的范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的范读不宜做作,不能故意拿腔拿调,应从自身的情感出发,以情感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