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万安县是集老、少、边、穷、库于一体的革命老区,也是全省2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在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中,我县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综合素质、创造发展机会为目标,确保了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
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做法
1、整村推进:用活50万、撬动500万、带动5000万。一是科学制定扶贫规划。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深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准确分析贫困乡村的致贫原因,明确扶贫规划的重点扶持对象,明确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任务,明确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实施项目,掌握了扶贫开发规划的第一手资料。二是捆绑使用扶贫资金。采取政府统筹协调,部门分工协作的方式,树立全县一盘棋思想,整合老建、农业、交通、科技、卫生、文化等部门的扶贫资金,确定投资重点,实行任务分解到单位、目标落实到单位、奖罚兑现到单位,切实保证重点村规划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三是发挥项目扶贫效益。几年来,以每个重点村的财政扶贫资金50万元为“酵母”,吸纳汇聚定点扶贫单位、县直有关单位、社会各界帮扶资金和群众自酬及投劳资金500万元以上,使分散单项的各类资金被有机地捆绑起来,确实达到了“集中财力办大事”的目的,在重点村新修(改建)村组公路182条253.2公里,水利设施62处,学校12所2490平方米,沼气池建设2790座,“户户通”自来水建设33处,“三清三改”建设28处,举办种养业实用技术培训班272期,培训贫困群众8913人次。给每个重点村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达到5000万元以上。
2、移民扶贫:搬迁一户、新建一村、稳住一方。自2003年该县被列为江西省移民扶贫搬迁试点县以来,共搬迁移民1698户7298人,大量的移民通过扶贫搬迁,在新安置地安居乐业、新建家园。一是合理确定搬迁对象。在移民搬迁对象的选择和确定上,紧紧结合县情,做到“四先四后”,即:先库区、后山区,先整村(整组)、后个别,先上乡(主要是库区和深山区)片、后下乡片,先集中安置、后分散安置。二是规划建设移民新村。为了确保移民新村起点高、标准高、配套全,对所有移民新村统一安排资金、统一规划设计、统一优惠政策、统一提供服务,并结合小康示范村、“五通一气”示范村、“三清三改”示范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移民能够搬迁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配套设施齐全、发展空间长足的移民新村。三是加大后期扶持力度。移民搬迁后,要稳得住、富得起,这就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和扶持。该县农业、科技等部门的技术人员,深入移民户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生产,送发科技资料。县劳动局、县扶贫办优先安排移民户子女参加劳动力转移培训,优先安排贫困户子女外出务工,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增加他们的务工收入。并组织2600多名党员干部与搬迁移民结对帮扶,从资金、政策、信息、物质、科技等方面为移民提供力所能及的扶持。
3、产业扶贫:确定一业、扶持一片、形成一品。该县把产业发展作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经济稳定增长的一条有效途径。一是因地选择发展产业。围绕全县的产业现状、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确定了水产、生猪、肉牛养殖和水果、竹木种植等主导产业,编制了产业发展五年规划和实施计划,制定了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二是拓展壮大产业规模。在库区大力发展“猪—沼—鱼”及特种水产养殖,在山区大力发展“猪—沼—果”和优质脐橙种植。目前,全县有水产养殖户1.4万户,养殖面积8.85万亩,水果种植户2800多户,种植面积6.5万亩,商品猪年出栏13.4万头、肉牛年出栏1.5万头。三是培育发展龙头企业。积极培植一批种养业专业大户,发展各类农副产品流通销售组织,培育了“水产有限责任公司”、“水果有限责任公司”和“肉牛养殖协会”等一大批农副产品“龙头”企业,创新产业化扶贫机制,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互相联结、互相弥补,加快了产业的发展步伐。
4、劳动力转移: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脱贫一家。把提高贫困群众的职业技能作为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引导贫困群众依靠科技发家致富、依靠外出务工增加收入。一是市场抉择培训内容。根据劳务市场信息和需求,灵活安排培训时间,有针对性的安排培训内容,大范围的安排培训实践,重点举办了电子技术、电脑应用、机械制造、家政服务、幼儿教育等市场就业形式广阔的培训班32期,培训学员2612人次。二是定单输出劳务地点。通过全县及各乡镇驻外招商站、县就业局、在外务工人员、县工业园区企业的信息提供和联系交流,与广东、浙江等沿海企业建立广泛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劳务输出地,签定劳务输出“定单”合同,采取县负责培训学员、用人企业负责安排劳动力的合作方式,有计划、有目标的培训学员,避免了培训的盲目性,也极大了激发了学员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定期反馈培训效果。县劳动力转移培训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全县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工作,并根据千变万化的就业市场及时调整培训时限、培训内容。同时,加强与外出务工学员的跟踪回访,了解他们在外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为更好的组织劳动力转移借鉴新经验,探索新途径。
扶贫开发工作的几点启示
1、科学规划是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前提。扶贫开发工作量大面广、任务繁重,为避免建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该县按照参与式扶贫的要求,制定了县、乡(镇)、村三级扶贫开发规划,全部建立了项目库,完善了实施方案,确保了扶贫开发工作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2、群众参与是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动力。群众是扶贫的主体,也是直接受益者。该县通过召开群众会,广泛征询群众意见等方式,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全程参与扶贫规划制定、项目实施和监督管理,使他们在项目建设中积极投工、投劳、投资,真正成为重点村建设的制定者、实施者、管理者和受益者,我县在扶贫项目建设中,群众投资投劳就超过1650万元,占总投入的30%。
3、资金“捆绑”是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基础。扶贫开发单靠扶贫部门的投入远远不够。在项目建设中,将扶贫开发和移民搬迁、水利、交通、退耕还林、小城镇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原则,将扶贫、计划、水利、林业、教育、卫生、交通等部门资金捆绑使用,从而解决了扶贫开发建设资金不足问题。仅扶贫重点村建设中,有关部门捆绑资金就有1120万元,占总投入的32%。
4、强化管理是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关键。扶贫开发工作政策性强,而且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老百姓的根本利益。为此,该县将管理工作贯穿项目建设的始终,将这项惠民工程做好做实。项目前期工作中,严格把好项目规划设计关,组织专业人员,对项目规划设计、实施方案进行反复论证,严格审核,确保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项目建设中,明确专人,对工程质量和进度进行督促检查;项目完成后,必须由县、乡(镇)、业务部门以及村委会联合进行验收,严把验收关,从而确保项目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5、农民增收是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核心。扶贫开发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为此,该县一方面通过完善村组公路、水利设施等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生产条件,增强发展后劲;另一方面采取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自我脱贫能力,从而为彻底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奠定了坚实基础。
6、基层建设是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保证。按照“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的要求,积极开展“三级联创”、“双学三培两带”、“富民产业对接链接工程”“三进村四人户”以及“十佳村干部”评选等活动,使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能力强的党员担任了扶贫重点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增强了村“两委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保证了扶贫开发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责任编辑 王建平]
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做法
1、整村推进:用活50万、撬动500万、带动5000万。一是科学制定扶贫规划。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深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准确分析贫困乡村的致贫原因,明确扶贫规划的重点扶持对象,明确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任务,明确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实施项目,掌握了扶贫开发规划的第一手资料。二是捆绑使用扶贫资金。采取政府统筹协调,部门分工协作的方式,树立全县一盘棋思想,整合老建、农业、交通、科技、卫生、文化等部门的扶贫资金,确定投资重点,实行任务分解到单位、目标落实到单位、奖罚兑现到单位,切实保证重点村规划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三是发挥项目扶贫效益。几年来,以每个重点村的财政扶贫资金50万元为“酵母”,吸纳汇聚定点扶贫单位、县直有关单位、社会各界帮扶资金和群众自酬及投劳资金500万元以上,使分散单项的各类资金被有机地捆绑起来,确实达到了“集中财力办大事”的目的,在重点村新修(改建)村组公路182条253.2公里,水利设施62处,学校12所2490平方米,沼气池建设2790座,“户户通”自来水建设33处,“三清三改”建设28处,举办种养业实用技术培训班272期,培训贫困群众8913人次。给每个重点村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达到5000万元以上。
2、移民扶贫:搬迁一户、新建一村、稳住一方。自2003年该县被列为江西省移民扶贫搬迁试点县以来,共搬迁移民1698户7298人,大量的移民通过扶贫搬迁,在新安置地安居乐业、新建家园。一是合理确定搬迁对象。在移民搬迁对象的选择和确定上,紧紧结合县情,做到“四先四后”,即:先库区、后山区,先整村(整组)、后个别,先上乡(主要是库区和深山区)片、后下乡片,先集中安置、后分散安置。二是规划建设移民新村。为了确保移民新村起点高、标准高、配套全,对所有移民新村统一安排资金、统一规划设计、统一优惠政策、统一提供服务,并结合小康示范村、“五通一气”示范村、“三清三改”示范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移民能够搬迁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配套设施齐全、发展空间长足的移民新村。三是加大后期扶持力度。移民搬迁后,要稳得住、富得起,这就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和扶持。该县农业、科技等部门的技术人员,深入移民户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生产,送发科技资料。县劳动局、县扶贫办优先安排移民户子女参加劳动力转移培训,优先安排贫困户子女外出务工,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增加他们的务工收入。并组织2600多名党员干部与搬迁移民结对帮扶,从资金、政策、信息、物质、科技等方面为移民提供力所能及的扶持。
3、产业扶贫:确定一业、扶持一片、形成一品。该县把产业发展作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经济稳定增长的一条有效途径。一是因地选择发展产业。围绕全县的产业现状、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确定了水产、生猪、肉牛养殖和水果、竹木种植等主导产业,编制了产业发展五年规划和实施计划,制定了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二是拓展壮大产业规模。在库区大力发展“猪—沼—鱼”及特种水产养殖,在山区大力发展“猪—沼—果”和优质脐橙种植。目前,全县有水产养殖户1.4万户,养殖面积8.85万亩,水果种植户2800多户,种植面积6.5万亩,商品猪年出栏13.4万头、肉牛年出栏1.5万头。三是培育发展龙头企业。积极培植一批种养业专业大户,发展各类农副产品流通销售组织,培育了“水产有限责任公司”、“水果有限责任公司”和“肉牛养殖协会”等一大批农副产品“龙头”企业,创新产业化扶贫机制,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互相联结、互相弥补,加快了产业的发展步伐。
4、劳动力转移: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脱贫一家。把提高贫困群众的职业技能作为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引导贫困群众依靠科技发家致富、依靠外出务工增加收入。一是市场抉择培训内容。根据劳务市场信息和需求,灵活安排培训时间,有针对性的安排培训内容,大范围的安排培训实践,重点举办了电子技术、电脑应用、机械制造、家政服务、幼儿教育等市场就业形式广阔的培训班32期,培训学员2612人次。二是定单输出劳务地点。通过全县及各乡镇驻外招商站、县就业局、在外务工人员、县工业园区企业的信息提供和联系交流,与广东、浙江等沿海企业建立广泛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劳务输出地,签定劳务输出“定单”合同,采取县负责培训学员、用人企业负责安排劳动力的合作方式,有计划、有目标的培训学员,避免了培训的盲目性,也极大了激发了学员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定期反馈培训效果。县劳动力转移培训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全县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工作,并根据千变万化的就业市场及时调整培训时限、培训内容。同时,加强与外出务工学员的跟踪回访,了解他们在外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为更好的组织劳动力转移借鉴新经验,探索新途径。
扶贫开发工作的几点启示
1、科学规划是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前提。扶贫开发工作量大面广、任务繁重,为避免建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该县按照参与式扶贫的要求,制定了县、乡(镇)、村三级扶贫开发规划,全部建立了项目库,完善了实施方案,确保了扶贫开发工作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2、群众参与是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动力。群众是扶贫的主体,也是直接受益者。该县通过召开群众会,广泛征询群众意见等方式,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全程参与扶贫规划制定、项目实施和监督管理,使他们在项目建设中积极投工、投劳、投资,真正成为重点村建设的制定者、实施者、管理者和受益者,我县在扶贫项目建设中,群众投资投劳就超过1650万元,占总投入的30%。
3、资金“捆绑”是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基础。扶贫开发单靠扶贫部门的投入远远不够。在项目建设中,将扶贫开发和移民搬迁、水利、交通、退耕还林、小城镇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原则,将扶贫、计划、水利、林业、教育、卫生、交通等部门资金捆绑使用,从而解决了扶贫开发建设资金不足问题。仅扶贫重点村建设中,有关部门捆绑资金就有1120万元,占总投入的32%。
4、强化管理是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关键。扶贫开发工作政策性强,而且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老百姓的根本利益。为此,该县将管理工作贯穿项目建设的始终,将这项惠民工程做好做实。项目前期工作中,严格把好项目规划设计关,组织专业人员,对项目规划设计、实施方案进行反复论证,严格审核,确保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项目建设中,明确专人,对工程质量和进度进行督促检查;项目完成后,必须由县、乡(镇)、业务部门以及村委会联合进行验收,严把验收关,从而确保项目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5、农民增收是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核心。扶贫开发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为此,该县一方面通过完善村组公路、水利设施等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生产条件,增强发展后劲;另一方面采取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自我脱贫能力,从而为彻底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奠定了坚实基础。
6、基层建设是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保证。按照“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的要求,积极开展“三级联创”、“双学三培两带”、“富民产业对接链接工程”“三进村四人户”以及“十佳村干部”评选等活动,使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能力强的党员担任了扶贫重点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增强了村“两委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保证了扶贫开发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责任编辑 王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