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9月初,一则“开封举债千亿恢复汴京盛景”的消息,引起了人们对开封这一“盛举”的关注和争议。开封市委书记祁金立亲自在微博上回应,使得争议和讨论更加热烈。
可以说,起码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开封市就一直做着“恢复北宋东京盛景”的规划,只不过机遇缺少,实力不济,开封市委、市政府不得不面对“一直在规划,从来未实现”的尴尬。而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10年以来,开封市的实力增强,交通区位改善,这让他们看到了实现这个规划的最好机会。
北宋文化资源的聚集地
古都的历史变迁
伴着北宋兴起而繁荣的东京城,伴着北宋的灭亡而衰落下去,开封由一个举世无双的大都会,变成了一个地方性的城市。
北宋时期,开封称为东京。从公元960年建立北宋王朝的都城起,到公元1126年金兵攻下北宋灭亡止,经过160年的经营,开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大都会。这是开封最为鼎盛的时期,也是现今开封人心中最大的骄傲。
当时东京城分为东市和西市。随着人口增加,商业活动发展,突破了区域的限制,坊墙消失,而且三鼓以前的夜市已经合法。邸舍的侵街现象开始发生,政府一再阻止,而势不可挡。景祐年间,政府做出让步,允许临街开设邸舍。从此,坊市制度彻底崩溃,东京再也听不见街鼓之声,东市和西市的名称也在历史上消失了。北宋中期以后,马行街一带“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现在的开封,只要是十字路口都有摊点,这也是从宋朝流传下来的。宋时东京满城街市,不可计数。巷陌路口,桥门市井,排门挨户,都卖冷饮、冷食和甜点。瓜果时鲜,样样俱全。
1126年,伴随着北宋兴起而繁荣的东京城,伴着北宋的灭亡而衰落下去,开封由一个举世无双的大都会,变成了一个地方性的城市。
在宋金战争和金元战争中,统治者为了争权夺利,把黄河水当做百万大军来使用,决堤放洪,以淹没敌兵。黄河河患使开封作为对外往来的河流水道淤塞,冲毁了城里的各种作坊、官衙、民舍,淹没了千万顷良田,留下无数的沙丘和大片盐碱地,破坏了开封周围数百平方公里的农业生产,使开封城市发展丧失了周围地区农业经济的强大基础,造成了开封城的地位下降和衰落。
两千多年来,开封七度为都,除当时的政治原因外,还因它属于交通要冲,水陆通达,才得以财富汇于一地,政令达于四方。宋、金之后,河塞都移,开封地理位置优势失去不少,因为地处中原,传统的水陆交通工具无大变化,开封仍能“八省通衢,势若两京”。进入近代以来,由于铁路的修建,飞机、火车的使用,给开封带来的打击是过去没有过的。
1948年10月,解放军攻占开封。刚解放,就从这里抽调大批干部支援新解放区。开始经济建设后,又拿出大批人力、物力支援郑州、洛阳。省会迁郑又带走了三四万人,学校外迁,也带走不少人才。开封发展了别人,延缓了自己。
从1953年到1956年,开封的人口不但没有增长,还呈现下降趋势。原因有二:省府迁郑,带走了几万人口;一五期间,开封被划为沿海地区,国家不在这里搞投资建厂,不仅不能吸收外来人口,反而还调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到洛阳等国家投资较多的城市支援建设,这样又外流了不少人口。这种局面直到1958年后,才得以扭转。
50年前,如今的河大退休教授秦老先生,当时还是一个刚考入河南大学外语系的学生。1962年9月6日,他背着行李来河大报到。当时河南大学在开封城墙外,校园外的民房,都是盐碱地上的破房子。中秋节到了,学校给每位学生发了一牙月饼,夜里,同学们坐在圪巴皮草上,啃着月饼赏月。从城外看,六七米高的城墙,被沙子围堵得只露出二尺来高了。
1996年5月,上海学者曹锦清来到开封,开封市委党校教师李永成接待了他。曹锦清在《黄河边的中国》一书中写道:“开封城市布局,道路南北垂直,沿街大多旧式平房,店面甚小,间或能看到几幢新建大楼。晚上沿街推车摆设的小吃摊点甚多,制作粗糙,量大,价格亦低,但甚脏乱……陈旧、破落是开封给我的第一印象。”
据说,自省府迁郑后,开封一直没有振兴过。历届市政府的努力,只是造了几个仿古景点,但吸引不了外地游客。投资甚大,效益甚低。
因此,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在全国其他城市纷纷大搞建设,拆旧城,建“千城一面”的新城时,开封始终按兵不动,非不想也,实无力也。改革开放以来,开封试过搞纺织、搞轻工、搞化工、搞重工,什么也没搞成功,时间已耽误过去了。
开封生产的啤酒、洗衣粉、缝纫机、自行车、电视机曾经都很有名,但后来都销声匿迹了。秦老先生说,改革开放初期,有些东西还是凭票供应,只要把东西生产出来就有人买。后来,开封的轻工产品跟不上形势的变化,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
落后且有丰盛资源
开封因为没钱,一直没能大规模拆旧建新,所以反而保留了老街老巷,古旧的民俗。直到如今,这落后忽然变成了资源。
开封的市民们,还是像以前那样,随遇而安地在尘土飞扬的穷街陋巷安然而活。宋朝的皇帝抛弃过他们,金军攻击过他们,李自成放水淹过他们,无数城市发展的机会无情地舍他们而去。因为祖上曾经阔过,因为多少年来没有抓到过发展的机会,因为总是在颓丧中度日,所以,开封人养成了盲目自大、不求进取、耽于享受的性格特点。
一位开封出租车司机说,开封人的性格,一是“人物”,即“这人是个人物”的意思,豪爽、热情;二是“穷烧”,爱吃,爱面子,爱充胖子。
开封市委党校教师、东北人李永成谈到,开封本地的人口结构、素质、观念越来越落后于杂居地区,变成完全是相同传统文化的人在一个城市待着,没有外来冲击、融合。洛阳有大量人口汇聚,就是因为搞那几个中央级大企业:洛拖、洛轴、洛玻、矿山机械、洛铜等。
开封的文化是一辈一辈传下来的。外地来的人,很快跟着开封文化走了。开封的老房都没卫生间、自来水,市民传统休闲活动就是聊天。开封的民俗,市井文化太古旧,不单与现代化不接轨,甚至没有脱离民国、清朝文化的痕迹,某些积习根深蒂固。 《开封城市史》是中国最早的城市史书,它记述了开封2500年左右的城市历史。这本书的作者之一程子良认为,近现代开封的落伍原因:
一是政治地位变迁,既不是国都,也不是省会了。
二是黄河泛滥,造成城毁,附近土地沙化,除了东郊,南、西、北三面都是沙地,黄河水冲刷城墙。
三是交通变革,黄河泛滥把开封原来的水系淤没了;原来郑州归开封府,卢汉铁路修通后,郑州发展到八九万人,河南督军向清政府报告:郑州商业发展了,再让开封府管不好,可以独立了。1904年左右郑州独立。
程子良说:“如果卢汉铁路走开封,郑州仍要归开封管。”他披露了一个历史细节:写作《开封城市史》一书时,他去北京请教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白寿彝是开封人,他告诉程子良:“那时修卢汉铁路,本来是要走开封的,但开封不少有名望的人反对,怕冲了开封的地气。”
四是人口流失。北宋亡后,开封去杭州15万人,造了一个新杭州城。新中国成立前后,开封作为省会,跑到台湾上万人。1954年省会搬走,开封又走了四五万人。“拔尖人才都走了,知识界、科技界、文艺界,豫剧名角,大厨等,对一个城市的损失是无可估量的。”
此后,因为开封居民的主体都是老开封人,观念上大同小异,跟各地人群聚焦的新城当然就不一样。程子良说:“洛阳虽然也是古城,但它是四面八方去的人,观念互相撞击,而且他们都是去奋斗的,开封人老门老户,奋斗个啥呀?”2011年洛阳财政收入150亿,开封还不到50亿。
就像开封地下城摞城,一共摞了六座城。开封居民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直在摞着,充满了古色味儿。因此,在其他城市因为快速开发而带来“千城一面”的恶果时,开封因为没钱,一直没能大规模拆旧建新,所以反而保留了老街老巷,古旧的民俗。直到如今,这落后忽然变成了资源。
2009年,时任开封市分管旅游的副市长吉炳伟(现任开封市长)在接受《商业2.0豫商》杂志采访时说:“开封老城的城墙、水系、老街,是不可复制的,任何城市都搞不成开封这样。传统与现代有一个很好的对比,在河南找不到第二个。我是洛阳人。洛阳老城已经没什么老东西了,与深圳没什么差别了。”
吉炳伟提到,中国城市最大的问题是单一、无差别,都是大广场、大马路、大高楼,长得都一样。开封好在它有老城,有民俗,有木版年画、有豫剧、有小吃等。开封有300多种小吃,其中59种列入中国名小吃。开封文化就是中国文化,代表宋代很多文化符号。
开封市委书记祁金立在微博上写道:“开封的历史,开封的文化,是开封开放开发的丰盛资源。她尘封了千年,她压抑了千年,她需要重新辉煌。”
开发还是破坏?
尝试恢复古城
近几年来,三煤来汴、雨润集团兼并开封冷冻厂、吉利整车项目的引进等,让开封的发展具备了底气,“恢复历史文化名城”不再只是规划,无力实现。
开封市的“复古”尝试,并非自今日始。20年前,开封市曾经投资数千万元,重建了古色古香的书店街。程子良说:“书店街是按原址原貌搞的。花钱少,搞得好。有位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古老都市,在中国跑了一圈,得出“就数开封的古城保存得最完整了”的结论。
现在的开封城,是明末李自成水淹开封后又建起来的,保留比较完整的明清风格。程子良认为“开封保存了600年前的城市博物馆”。现在开封市委、市政府这个指导思想是对的,只要能够利用的、有价值的古迹,还要搞起来,既保留了文脉,符合开封历史文化名城的需要,也改善了群众生活,体现了一种改革开放。
当然,开封市并不是把城市发展的全部希望,都寄托于“恢复历史文化名城”之上。事实上,这个梦想之所以能看到实现的希望,还是拜该市工业发展所赐。近几年来,三煤来汴、雨润集团兼并开封冷冻厂、吉利整车项目的引进等,让开封的发展具备了底气,也让“恢复历史文化名城”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只有规划,而无力实现。
恢复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也许真的需要千亿元资金,甚至更多。按开封市有关领导的说法,这些钱并非全由政府来出;政府的投资也会量入为出。但是,与投资相比,更为重要的,是如何保持和充实这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如果开封市的规划能够实现,可以预见,开封居民的生活,将有一次千年未有的巨大改变。
目前开封的棚户区改造,集中在城墙内外。记者在那里看到,有一部分城墙外的地方,已夷为平地,还有些地方,确实非常杂乱。倚着城墙,盖着各种简易房,有住人的,有做生意的,搞工业的,还有仓库等。城墙里面是土坡,长着树木杂草,沿土坡可以走到城墙上面。城墙上面的砖,似乎被人撬走过,露出新鲜的砖茬。
沿东京大道,从东往西走,可以看见很多新建小区。开封市各区都分了任务:你要拆迁什么地方,把拆迁户安排在什么地方。4年以后,内城全部腾出来,才真正谈到斥资千亿建古城。政府动员所有干部下户,向拆迁户耐心做工作,并且经常在电视里宣传。但市民离开故土,告别四合院,改变生活方式,从城圈子到城外,有苦难言。
上文提到的那名出租车司机说,城墙根有的老人,习惯了在大杂院里住,在街上遛弯、打牌,街坊邻居都熟悉,他还不愿意住高楼。
但秦老先生说,他们习惯了过去的生活是不假,但是,大杂院毕竟有许多不便。我们老两口请人来打扫卫生,那位大嫂来了一看:“你们家不是挺干净吗?还用打扫?”说明她见惯了当地一些家庭,平时就很脏很乱。“如果你真盖好了楼,让他搬上去住,他也会喜欢的。”
所谓“举债千亿恢复汴京盛景”,并非政府有能力或有意愿拿出这1000个亿来搞城建,而是希望吸引到足够的项目和资金,来与政府配合,经年累月,循序渐进,完成这一壮举。开封的鼓楼正在重修,资金就来自香港,资金不继,修缮工程停滞不前。秦老先生说,鼓楼很早就没有了,新中国成立时只剩一个台子。“文革”中,各方造反派都在台子四周贴大字报。“文革”后期,不知谁把台子拆了。
开发古城战略
开封市将会在原来城墙保持完好的基础上,建成一个与香港、杭州不一样的宋城、恢复性的宋城。 今年开封把“恢复历史文化名城”提得这么响,原因是之前有一个成果:2011年2月28日,文化部决定命名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和上海市张江文化产业园区为第三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开封成为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唯一获得命名的城市。截至目前,文化部共命名了西安曲江、山东曲阜、沈阳棋盘山、深圳华侨城、开封宋都古城和上海市张江6个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2011年8月,开封市第十次党代会开幕。市委书记祁金立在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后5年将立足开封独特优势,坚定不移地走打造特色城市之路,努力建设具有开封风格、开封特色、开封气派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找回汴梁,重塑古都,打造大宋皇城、菊香水韵城市名片。
开封市委党校教师李永成谈到,祁书记这个思路确实是有,通过拆建,恢复历史文化名城,力度比较大,要求4年内,把旧城的地方拆迁完毕。从城圈里要迁出一半的人口,在空地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包括复古,商业,餐馆,景点。这个决定从去年党代会开始,大约今年开始干。
开封关于“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规划包括:城墙方圆40里,外城再扩3里,城墙内搞全城一景的主题公园,沿城墙40华里搞森林公园;在城墙内搞水系工程,最终把开封孤立的四个湖:包公湖、龙亭湖、阳光湖、铁塔湖全部连起来。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就在开封城南开掘了一座人工湖,叫金明池,又叫西湖。他每年都花很多时间在这湖上视察水师和陆战的演习。现在开封复古规划中,包括在原址基础上重建起西湖,数千亩水面,先作为调蓄池,再搞亭台楼阁,呈现如杭州西湖般之美景。
最终,开封市将会原来城墙保持完好的基础,建成一个与香港、杭州的不一样的宋城,恢复性的宋城。
目前,开封城市发展有两块。一是老城区,二是新区。老城区大量人口要疏散,行政机关全部搬走,企业逐步搬走,居民至少搬出一半,里面建成宋文化主题公园。进到城里,就是一个大公园。
吉炳伟介绍,完成这个目标需要10年时间。在老城区周围100平方公里,规划了100万人口;新区规划380平方公里,核心区将近100平方公里,里面也是100万人口。到那时,开封城市建成区就是200平方公里,200万人口,这是一个最理想的局面。
程子良说:“祁书记与吉市长是有思想的,能办成事的。开封既要开先,又要复古。开先是搞工业现代化。复古是搞旅游,历史文化产业示范区。有的城市只能走现代,唯有开封能走复古,不是搞仿古。今年开封财政收入估计会达到60亿,再过几年,只要能超过100亿,事情就好办了。”
有网友在微博上发言:“成都有宽窄巷子,北京有南锣鼓巷,上海有田子坊,在打造河南历史文化街区和特色商业街区方面,开封,无疑最具有先天基础和优势。”
但是,这次开封要开发了,是会开得更好,还是会像其他城市那样,搞成一次对旧城的大破坏?
开封市委书记祁金立在微博上写道:“请相信我们的‘开先’和‘复古’战略一定会快速推进,一定会避开‘千城一面’的误区,一定会打造出一个‘外在古典,内在时尚’的富有文化特色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让我们拭目以待。
可以说,起码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开封市就一直做着“恢复北宋东京盛景”的规划,只不过机遇缺少,实力不济,开封市委、市政府不得不面对“一直在规划,从来未实现”的尴尬。而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10年以来,开封市的实力增强,交通区位改善,这让他们看到了实现这个规划的最好机会。
北宋文化资源的聚集地
古都的历史变迁
伴着北宋兴起而繁荣的东京城,伴着北宋的灭亡而衰落下去,开封由一个举世无双的大都会,变成了一个地方性的城市。
北宋时期,开封称为东京。从公元960年建立北宋王朝的都城起,到公元1126年金兵攻下北宋灭亡止,经过160年的经营,开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大都会。这是开封最为鼎盛的时期,也是现今开封人心中最大的骄傲。
当时东京城分为东市和西市。随着人口增加,商业活动发展,突破了区域的限制,坊墙消失,而且三鼓以前的夜市已经合法。邸舍的侵街现象开始发生,政府一再阻止,而势不可挡。景祐年间,政府做出让步,允许临街开设邸舍。从此,坊市制度彻底崩溃,东京再也听不见街鼓之声,东市和西市的名称也在历史上消失了。北宋中期以后,马行街一带“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现在的开封,只要是十字路口都有摊点,这也是从宋朝流传下来的。宋时东京满城街市,不可计数。巷陌路口,桥门市井,排门挨户,都卖冷饮、冷食和甜点。瓜果时鲜,样样俱全。
1126年,伴随着北宋兴起而繁荣的东京城,伴着北宋的灭亡而衰落下去,开封由一个举世无双的大都会,变成了一个地方性的城市。
在宋金战争和金元战争中,统治者为了争权夺利,把黄河水当做百万大军来使用,决堤放洪,以淹没敌兵。黄河河患使开封作为对外往来的河流水道淤塞,冲毁了城里的各种作坊、官衙、民舍,淹没了千万顷良田,留下无数的沙丘和大片盐碱地,破坏了开封周围数百平方公里的农业生产,使开封城市发展丧失了周围地区农业经济的强大基础,造成了开封城的地位下降和衰落。
两千多年来,开封七度为都,除当时的政治原因外,还因它属于交通要冲,水陆通达,才得以财富汇于一地,政令达于四方。宋、金之后,河塞都移,开封地理位置优势失去不少,因为地处中原,传统的水陆交通工具无大变化,开封仍能“八省通衢,势若两京”。进入近代以来,由于铁路的修建,飞机、火车的使用,给开封带来的打击是过去没有过的。
1948年10月,解放军攻占开封。刚解放,就从这里抽调大批干部支援新解放区。开始经济建设后,又拿出大批人力、物力支援郑州、洛阳。省会迁郑又带走了三四万人,学校外迁,也带走不少人才。开封发展了别人,延缓了自己。
从1953年到1956年,开封的人口不但没有增长,还呈现下降趋势。原因有二:省府迁郑,带走了几万人口;一五期间,开封被划为沿海地区,国家不在这里搞投资建厂,不仅不能吸收外来人口,反而还调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到洛阳等国家投资较多的城市支援建设,这样又外流了不少人口。这种局面直到1958年后,才得以扭转。
50年前,如今的河大退休教授秦老先生,当时还是一个刚考入河南大学外语系的学生。1962年9月6日,他背着行李来河大报到。当时河南大学在开封城墙外,校园外的民房,都是盐碱地上的破房子。中秋节到了,学校给每位学生发了一牙月饼,夜里,同学们坐在圪巴皮草上,啃着月饼赏月。从城外看,六七米高的城墙,被沙子围堵得只露出二尺来高了。
1996年5月,上海学者曹锦清来到开封,开封市委党校教师李永成接待了他。曹锦清在《黄河边的中国》一书中写道:“开封城市布局,道路南北垂直,沿街大多旧式平房,店面甚小,间或能看到几幢新建大楼。晚上沿街推车摆设的小吃摊点甚多,制作粗糙,量大,价格亦低,但甚脏乱……陈旧、破落是开封给我的第一印象。”
据说,自省府迁郑后,开封一直没有振兴过。历届市政府的努力,只是造了几个仿古景点,但吸引不了外地游客。投资甚大,效益甚低。
因此,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在全国其他城市纷纷大搞建设,拆旧城,建“千城一面”的新城时,开封始终按兵不动,非不想也,实无力也。改革开放以来,开封试过搞纺织、搞轻工、搞化工、搞重工,什么也没搞成功,时间已耽误过去了。
开封生产的啤酒、洗衣粉、缝纫机、自行车、电视机曾经都很有名,但后来都销声匿迹了。秦老先生说,改革开放初期,有些东西还是凭票供应,只要把东西生产出来就有人买。后来,开封的轻工产品跟不上形势的变化,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
落后且有丰盛资源
开封因为没钱,一直没能大规模拆旧建新,所以反而保留了老街老巷,古旧的民俗。直到如今,这落后忽然变成了资源。
开封的市民们,还是像以前那样,随遇而安地在尘土飞扬的穷街陋巷安然而活。宋朝的皇帝抛弃过他们,金军攻击过他们,李自成放水淹过他们,无数城市发展的机会无情地舍他们而去。因为祖上曾经阔过,因为多少年来没有抓到过发展的机会,因为总是在颓丧中度日,所以,开封人养成了盲目自大、不求进取、耽于享受的性格特点。
一位开封出租车司机说,开封人的性格,一是“人物”,即“这人是个人物”的意思,豪爽、热情;二是“穷烧”,爱吃,爱面子,爱充胖子。
开封市委党校教师、东北人李永成谈到,开封本地的人口结构、素质、观念越来越落后于杂居地区,变成完全是相同传统文化的人在一个城市待着,没有外来冲击、融合。洛阳有大量人口汇聚,就是因为搞那几个中央级大企业:洛拖、洛轴、洛玻、矿山机械、洛铜等。
开封的文化是一辈一辈传下来的。外地来的人,很快跟着开封文化走了。开封的老房都没卫生间、自来水,市民传统休闲活动就是聊天。开封的民俗,市井文化太古旧,不单与现代化不接轨,甚至没有脱离民国、清朝文化的痕迹,某些积习根深蒂固。 《开封城市史》是中国最早的城市史书,它记述了开封2500年左右的城市历史。这本书的作者之一程子良认为,近现代开封的落伍原因:
一是政治地位变迁,既不是国都,也不是省会了。
二是黄河泛滥,造成城毁,附近土地沙化,除了东郊,南、西、北三面都是沙地,黄河水冲刷城墙。
三是交通变革,黄河泛滥把开封原来的水系淤没了;原来郑州归开封府,卢汉铁路修通后,郑州发展到八九万人,河南督军向清政府报告:郑州商业发展了,再让开封府管不好,可以独立了。1904年左右郑州独立。
程子良说:“如果卢汉铁路走开封,郑州仍要归开封管。”他披露了一个历史细节:写作《开封城市史》一书时,他去北京请教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白寿彝是开封人,他告诉程子良:“那时修卢汉铁路,本来是要走开封的,但开封不少有名望的人反对,怕冲了开封的地气。”
四是人口流失。北宋亡后,开封去杭州15万人,造了一个新杭州城。新中国成立前后,开封作为省会,跑到台湾上万人。1954年省会搬走,开封又走了四五万人。“拔尖人才都走了,知识界、科技界、文艺界,豫剧名角,大厨等,对一个城市的损失是无可估量的。”
此后,因为开封居民的主体都是老开封人,观念上大同小异,跟各地人群聚焦的新城当然就不一样。程子良说:“洛阳虽然也是古城,但它是四面八方去的人,观念互相撞击,而且他们都是去奋斗的,开封人老门老户,奋斗个啥呀?”2011年洛阳财政收入150亿,开封还不到50亿。
就像开封地下城摞城,一共摞了六座城。开封居民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直在摞着,充满了古色味儿。因此,在其他城市因为快速开发而带来“千城一面”的恶果时,开封因为没钱,一直没能大规模拆旧建新,所以反而保留了老街老巷,古旧的民俗。直到如今,这落后忽然变成了资源。
2009年,时任开封市分管旅游的副市长吉炳伟(现任开封市长)在接受《商业2.0豫商》杂志采访时说:“开封老城的城墙、水系、老街,是不可复制的,任何城市都搞不成开封这样。传统与现代有一个很好的对比,在河南找不到第二个。我是洛阳人。洛阳老城已经没什么老东西了,与深圳没什么差别了。”
吉炳伟提到,中国城市最大的问题是单一、无差别,都是大广场、大马路、大高楼,长得都一样。开封好在它有老城,有民俗,有木版年画、有豫剧、有小吃等。开封有300多种小吃,其中59种列入中国名小吃。开封文化就是中国文化,代表宋代很多文化符号。
开封市委书记祁金立在微博上写道:“开封的历史,开封的文化,是开封开放开发的丰盛资源。她尘封了千年,她压抑了千年,她需要重新辉煌。”
开发还是破坏?
尝试恢复古城
近几年来,三煤来汴、雨润集团兼并开封冷冻厂、吉利整车项目的引进等,让开封的发展具备了底气,“恢复历史文化名城”不再只是规划,无力实现。
开封市的“复古”尝试,并非自今日始。20年前,开封市曾经投资数千万元,重建了古色古香的书店街。程子良说:“书店街是按原址原貌搞的。花钱少,搞得好。有位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古老都市,在中国跑了一圈,得出“就数开封的古城保存得最完整了”的结论。
现在的开封城,是明末李自成水淹开封后又建起来的,保留比较完整的明清风格。程子良认为“开封保存了600年前的城市博物馆”。现在开封市委、市政府这个指导思想是对的,只要能够利用的、有价值的古迹,还要搞起来,既保留了文脉,符合开封历史文化名城的需要,也改善了群众生活,体现了一种改革开放。
当然,开封市并不是把城市发展的全部希望,都寄托于“恢复历史文化名城”之上。事实上,这个梦想之所以能看到实现的希望,还是拜该市工业发展所赐。近几年来,三煤来汴、雨润集团兼并开封冷冻厂、吉利整车项目的引进等,让开封的发展具备了底气,也让“恢复历史文化名城”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只有规划,而无力实现。
恢复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也许真的需要千亿元资金,甚至更多。按开封市有关领导的说法,这些钱并非全由政府来出;政府的投资也会量入为出。但是,与投资相比,更为重要的,是如何保持和充实这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如果开封市的规划能够实现,可以预见,开封居民的生活,将有一次千年未有的巨大改变。
目前开封的棚户区改造,集中在城墙内外。记者在那里看到,有一部分城墙外的地方,已夷为平地,还有些地方,确实非常杂乱。倚着城墙,盖着各种简易房,有住人的,有做生意的,搞工业的,还有仓库等。城墙里面是土坡,长着树木杂草,沿土坡可以走到城墙上面。城墙上面的砖,似乎被人撬走过,露出新鲜的砖茬。
沿东京大道,从东往西走,可以看见很多新建小区。开封市各区都分了任务:你要拆迁什么地方,把拆迁户安排在什么地方。4年以后,内城全部腾出来,才真正谈到斥资千亿建古城。政府动员所有干部下户,向拆迁户耐心做工作,并且经常在电视里宣传。但市民离开故土,告别四合院,改变生活方式,从城圈子到城外,有苦难言。
上文提到的那名出租车司机说,城墙根有的老人,习惯了在大杂院里住,在街上遛弯、打牌,街坊邻居都熟悉,他还不愿意住高楼。
但秦老先生说,他们习惯了过去的生活是不假,但是,大杂院毕竟有许多不便。我们老两口请人来打扫卫生,那位大嫂来了一看:“你们家不是挺干净吗?还用打扫?”说明她见惯了当地一些家庭,平时就很脏很乱。“如果你真盖好了楼,让他搬上去住,他也会喜欢的。”
所谓“举债千亿恢复汴京盛景”,并非政府有能力或有意愿拿出这1000个亿来搞城建,而是希望吸引到足够的项目和资金,来与政府配合,经年累月,循序渐进,完成这一壮举。开封的鼓楼正在重修,资金就来自香港,资金不继,修缮工程停滞不前。秦老先生说,鼓楼很早就没有了,新中国成立时只剩一个台子。“文革”中,各方造反派都在台子四周贴大字报。“文革”后期,不知谁把台子拆了。
开发古城战略
开封市将会在原来城墙保持完好的基础上,建成一个与香港、杭州不一样的宋城、恢复性的宋城。 今年开封把“恢复历史文化名城”提得这么响,原因是之前有一个成果:2011年2月28日,文化部决定命名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和上海市张江文化产业园区为第三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开封成为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唯一获得命名的城市。截至目前,文化部共命名了西安曲江、山东曲阜、沈阳棋盘山、深圳华侨城、开封宋都古城和上海市张江6个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2011年8月,开封市第十次党代会开幕。市委书记祁金立在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后5年将立足开封独特优势,坚定不移地走打造特色城市之路,努力建设具有开封风格、开封特色、开封气派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找回汴梁,重塑古都,打造大宋皇城、菊香水韵城市名片。
开封市委党校教师李永成谈到,祁书记这个思路确实是有,通过拆建,恢复历史文化名城,力度比较大,要求4年内,把旧城的地方拆迁完毕。从城圈里要迁出一半的人口,在空地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包括复古,商业,餐馆,景点。这个决定从去年党代会开始,大约今年开始干。
开封关于“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规划包括:城墙方圆40里,外城再扩3里,城墙内搞全城一景的主题公园,沿城墙40华里搞森林公园;在城墙内搞水系工程,最终把开封孤立的四个湖:包公湖、龙亭湖、阳光湖、铁塔湖全部连起来。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就在开封城南开掘了一座人工湖,叫金明池,又叫西湖。他每年都花很多时间在这湖上视察水师和陆战的演习。现在开封复古规划中,包括在原址基础上重建起西湖,数千亩水面,先作为调蓄池,再搞亭台楼阁,呈现如杭州西湖般之美景。
最终,开封市将会原来城墙保持完好的基础,建成一个与香港、杭州的不一样的宋城,恢复性的宋城。
目前,开封城市发展有两块。一是老城区,二是新区。老城区大量人口要疏散,行政机关全部搬走,企业逐步搬走,居民至少搬出一半,里面建成宋文化主题公园。进到城里,就是一个大公园。
吉炳伟介绍,完成这个目标需要10年时间。在老城区周围100平方公里,规划了100万人口;新区规划380平方公里,核心区将近100平方公里,里面也是100万人口。到那时,开封城市建成区就是200平方公里,200万人口,这是一个最理想的局面。
程子良说:“祁书记与吉市长是有思想的,能办成事的。开封既要开先,又要复古。开先是搞工业现代化。复古是搞旅游,历史文化产业示范区。有的城市只能走现代,唯有开封能走复古,不是搞仿古。今年开封财政收入估计会达到60亿,再过几年,只要能超过100亿,事情就好办了。”
有网友在微博上发言:“成都有宽窄巷子,北京有南锣鼓巷,上海有田子坊,在打造河南历史文化街区和特色商业街区方面,开封,无疑最具有先天基础和优势。”
但是,这次开封要开发了,是会开得更好,还是会像其他城市那样,搞成一次对旧城的大破坏?
开封市委书记祁金立在微博上写道:“请相信我们的‘开先’和‘复古’战略一定会快速推进,一定会避开‘千城一面’的误区,一定会打造出一个‘外在古典,内在时尚’的富有文化特色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