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胃癌(gastric carcinoma,GC)对人类健康来说是一大威胁,是第三大常见的癌症死亡原因。2018年,超过100万人被诊断为GC,约有78.3万人死亡。死亡率高的部分原因是无症状患者在疾病诊断较晚,转移率较高。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al-derived factor,PEDF)表现出各种对抗肿瘤进展的协同效应。PEDF可诱导肿瘤细胞分化和凋亡。此外,PEDF蛋白似乎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血管化、细胞迁移、侵袭和转移。因此,PEDF蛋白被描述为一种有效的抗肿瘤药物,
【机 构】
: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
【基金项目】
:
黑龙江省211经费(0201-3105318000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胃癌(gastric carcinoma,GC)对人类健康来说是一大威胁,是第三大常见的癌症死亡原因。2018年,超过100万人被诊断为GC,约有78.3万人死亡。死亡率高的部分原因是无症状患者在疾病诊断较晚,转移率较高。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al-derived factor,PEDF)表现出各种对抗肿瘤进展的协同效应。PEDF可诱导肿瘤细胞分化和凋亡。此外,PEDF蛋白似乎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血管化、细胞迁移、侵袭和转移。因此,PEDF蛋白被描述为一种有效的抗肿瘤药物,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RNA结合蛋白(RBPs)在肾乳头癌(KIRP)中的作用及影响。方法从TCGA数据库下载人KIRP基因表达样本321个;从GER等的一次人类普查中收集RBPs基因1542个。将TCGA-KIRP基因和1542个RBPs基因进行整合,得到1493个KIRP-RPBs基因,对其进行差异分析,最终获得392个差异基因(259个上调基因和133个下调基因)。随后我们又对这些差异基因进行了GO、KEGG富集分析,使用String检测蛋白网络关系互作并通过cytoscape软件进行了可视化处理。同时对差异基因
目的分析陕西省汉中地区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的治疗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汉中市中心医院泌尿外科行MPCNL治疗的337例上尿路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77例患者共实施MPCNL 479次。手术结石清除率:Ⅰ期59.68%(225/377),Ⅱ期58.70%(54/92),Ⅲ期20%(1/5)。所有患者中联合输尿管镜或输尿管软镜辅助治疗34例,其中28例取净石,结石清除率82.35%。术后84例(22.28%)患者出现感染性并发症,其中术后发热
目的研究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健康教育在院外COPD患者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3—1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并出院的66例COPD患者为常规组,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8月治疗并出院的67例COPD患者为研究组。常规组采用常规随访护理,研究组在常规随访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健康教育。比较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后6个月两组的康复依从性评分、自我效能评
胆结石疾病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临床上可分为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胆管结石中以胆总管结石(CBDS)最为常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黄疸、发热等。目前CBDS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胆管取石和外科手术治疗。就取石效果而言,ERCP胆管取石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等优点,但仍有出现ERCP术后并发症的可能,如出血、穿孔、CBDS复发等。为全面了解ERCP胆管取石术后CBDS复发的情况,降低CBDS复发率,本文就ERCP胆管取石术后CBDS复发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随访策略及相关检查方
目的探讨肾神经鞘瘤的临床诊疗过程,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诊治的4例经手术及病理确诊为肾神经鞘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55.8(34-65)岁。肿瘤最大径平均3.8(2.0-6.0)cm。1例行肾癌根治术,1例行肾盂癌根治术,2例行肾部分切除术。结果肾神经鞘瘤的典型影像表现与其他常见的肾脏肿瘤存在较大区别。在平均34.3(10-55)个月的随访中,所有患者未发生死亡或者复发(疾病相关生存率为100%
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s,NENs)是一种少见的以神经内分泌分化为主的肿瘤,可发生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各个部位。根据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和恶性潜能,一般将NENs分为分化良好的神经内分泌瘤(neuroendocrine tumors,NETs)和分化不良的神经内分泌癌(neuroendocrine cancer,NECs)。与其他小肠肿瘤一样小肠NECs因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非特异性、内镜检查困难等特点,通常难以诊断。在过去通常需要手术后才能确诊。
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sama coagulation,APC)是一种非接触式电凝技术,经离子化气将高频能量传送到靶组织,实现对靶组织的干燥、凝固和灭活,从而起到破坏病变组织和止血的作用[1-2]。本文通过对梅州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诊治的1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序贯APC治疗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致胃底多发溃疡并穿孔的病例进行分析,并对相关文献进
放疗在癌症患者中的治疗价值越来越被重视,但其所致的放射性肠炎显著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且目前放射性肠炎的防治措施尚未明确。近年来,内镜技术迅猛进展,诸多研究也探讨了其在放射性肠炎中的应用价值。针对放射性肠炎的内镜治疗技术主要包括氩离子凝固术、双向电凝术、内镜射频消融术、冷冻治疗术等。本文通过系统回顾当前各内镜技术的研究证据,旨在阐明内镜治疗在放射性肠炎中的应用进展。
目的探讨1例生长发育迟缓患儿的致病原因与遗传学诊断,研究其形成机制及其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应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芯片分析对患儿进行检测。结果患儿微阵列检测结果为arr[hg19]13q14.11q34(44,446,733~115,107,733)x3,提示13号染色体长臂13q14.11q34区段重复约70.7Mb。结论确诊了1例生长发育迟缓患儿的致病原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芯片技术有助于发现染色体微重复,为明确生长发育迟滞患儿的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重要的线索。
Good综合征(Good′s syndrome,GS)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的一个特殊病症,主要表现为胸腺瘤合并外周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联合免疫缺陷与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易继发单一或多个器官的机会性感染,肺部为最常见累及部位,亦可有神经及消化系统受累。本病好发于老年人群,占胸腺瘤患者的10%,因继发感染预后较差[1]。本文报道1例鲜见以消化道症状为首诊的老年Good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