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内蒙古各部的名称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77001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成吉思汗之前,蒙古只是蒙古高原上一个部落的名称,因其内部分支众多,形成了许多氏族,这些氏族也被称作部。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建立大蒙古国后,蒙古民族共同体开始形成,原来不属于蒙古的大大小小部落及其民众,从此也都自称为蒙古,同时在蒙古这一共称下面,保留着自己的部名。历经蒙元至明清时期,大部分部名依然存在,同时又增加了不少新的部名,当然新老部落绝大多数都处在成吉思汗黄金家族成员的统治之下。探讨这些部落的变迁,无疑是一项有趣的工作,因为许多部落的名称至今仍作为旗、县的名称存在于内蒙古乃至邻近省份。本文即将明清时期内蒙古的重要部落作一介绍。文中的拉丁字母拼写为蒙古文的转写,采用一个拉丁字母对应一个蒙古文字母的方法,如果读者稍有蒙古文的知识,便不难将每个词还原为蒙古文。
  内蒙古(br mongol)清代内扎萨克蒙古(br jasa mongol)的简称。清朝在统一蒙古的过程中,按归附先后、地域远近和政治上的亲疏,把蒙古各部分编为外藩蒙古旗、内属蒙古旗和八旗蒙古。外藩蒙古又分为两部分,其中归附较晚、地域较远的外藩蒙古被称作外扎萨克蒙古,简称外蒙古,其主体即今漠北的蒙古国。而归附较早、地域较近、政治上与清廷更为亲密的漠南外藩蒙古则称内扎萨克蒙古。“扎萨克”意为执政者,各旗扎萨克(王公)均为世袭,拥有行政、司法等诸多特权,但内蒙古的扎萨克权力更大一些,有统率兵丁之权,外蒙古的扎萨克则无兵权,受当地大臣、将军节制。若干旗之上,设有盟,以会盟的形式对盟内各旗做有限的管理。至于内属蒙古,是指在蒙古游牧地区不设扎萨克的旗,由清政府委派总管进行统治,“官不得世袭,事不得自专”,在内蒙古地区的内属蒙古包括察哈尔八旗、归化城土默特左右二旗等。八旗蒙古是与八旗满洲、八旗汉军并列的蒙古旗,他们驻防在京师和全国各地,后来逐渐满洲化和汉化了。
  清代的内蒙古具体包括科尔沁、扎赉特、杜尔伯特、郭尔罗斯、喀喇沁、土默特、敖汉、奈曼、巴林、扎鲁特、阿鲁科尔沁、翁牛特、克什克腾、乌珠穆沁、浩齐特、苏尼特、阿巴噶、阿巴哈纳尔、四子部落、茂明安、乌喇特、鄂尔多斯等部。后演化为地区名,指漠南蒙古地区,包括清内扎萨克蒙古6盟49旗及今呼和浩特市、阿拉善盟、呼伦贝尔市。
  察哈尔(aqar)在史籍中出现于15世纪中叶,又译察罕儿、擦汗儿、插汉、叉汗等。16世纪初蒙古中兴可汗达延汗统一东蒙古后,重建六万制度,察哈尔为六万户中左翼三万户之一,是大汗的直属部落。牧地中心约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境。下辖克什克腾、苏尼特、乌珠穆沁、敖汉、奈曼、浩齐特等若干部,明人称之为八大营或五大营。16世纪中叶,在达赉逊汗统治时期,为躲避右翼蒙古的侵凌,举部东迁,移牧至西拉木伦河流域。17世纪20年代,由于不满林丹汗的暴虐统治和后金的引诱,察哈尔所属苏尼特、乌珠穆沁、浩齐特等部陆续叛离。1631年,余部由林丹汗率领向西退却,1634年林丹汗死后,残部在其子额哲率领下降附后金,被安置在义州(今辽宁义县)边外,仍称作察哈尔部,有相当的自主权。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察哈尔部林丹汗孙布尔尼叛清被杀,部众由义州边外被迁至宣化、大同边外,从此丧失自主权,成为总管旗,按满洲八旗建制,编为左、右两翼,右翼为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称为西四旗,左翼为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称为东四旗。每旗设总管、副总管各一人,由在京蒙古都统兼辖,隶于理藩院典属司。1687年,设察哈尔都统一人,驻张家口,由驻京八旗蒙古中精通满、蒙语言和满洲八旗懂蒙古语者充任,统辖八旗,兼管张家口驻防满、蒙军务。后来到察哈尔地区垦荒的汉民越来越多,清政府在移民聚居的地方设置了直隶厅,以资管理,有多伦诺尔厅、张家口厅等。今天与察哈尔八旗有关的行政建置还有察哈尔镶黄旗、正镶白旗、正蓝旗、察哈尔右翼前旗、右翼中旗、右翼后旗以及多伦诺尔县、张家口市等。察哈尔一词,学界对其语源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源于波斯语akar(仆人),也有人认为是突厥语aqa(孩儿)的复数。
  克什克腾(Kesigten)又译克失旦、克失探、克锡克腾等。16世纪初达延汗统一东蒙古后,为达延汗之子阿赤赖台吉(清译斡齐尔博罗特)的属部。16世纪中期以后,牧地在明蓟镇边外2500多里处。1634年,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对后金作战溃败后,阿赤赖台吉后裔索诺木率部降附后金。清代以后编为一扎萨克旗,属于昭乌达盟。今内蒙古赤峰市仍有克什克腾旗。克什克腾一词,源于蒙元时期蒙古大汗的扈卫军—客失克田、怯薛丹(意为轮流值宿守卫)。
  乌珠穆沁(jmin)又译乌朱穆秦、乌朱睦亲等。明代蒙古中兴可汗达延汗曾孙翁衮都喇尔时号所部曰乌珠穆沁,属于察哈尔万户。至翁衮都喇尔幼子多尔济车臣济农时,因惧怕察哈尔林丹汗吞并,往依喀尔喀(清代的外蒙古)。清崇德二年(1637年),多尔济携同兄子色棱率属归依清朝,编为二扎萨克旗,属于锡林郭勒盟。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仍有东乌珠穆沁、西乌珠穆沁二旗。据研究,乌珠穆沁一词源于蒙元时期“种葡萄的人”(“乌珠穆”意为葡萄,“沁”表示从事某某工作的人,相当于“××者”)。
  苏尼特(Snid)又译苏尼忒等。明代蒙古中兴可汗达延汗之孙不地汗次子可可出大台吉(清译库克齐图)时,号所部曰苏尼特,属于察哈尔万户。至察哈尔林丹汗时,可可出大台吉曾孙苏尼特东路台吉塔尔巴海达尔汉和其叔父西路台吉绰尔衮不满林丹汗的暴虐,惧为所并,北徙喀尔喀(清代的外蒙古)。清崇德年间,绰尔衮子素塞、塔尔巴海子腾机思率属部归附清朝,编为二扎萨克旗,属于锡林郭勒盟。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仍有苏尼特左、右二旗。苏尼特一名,源于蒙元时期的部落名雪你惕。
  


  敖汉(Auqan)又译鄂罕等。蒙古中兴可汗达延汗长子铁力摆户(清译图鲁博罗特)的曾孙岱青杜棱号所部曰敖汉,属于察哈尔万户。后金天聪元年(1627年),岱青杜棱子索诺木杜棱与弟塞臣卓哩克图归依后金,后金划开原地(今辽宁开原县)令索诺木杜棱居之,敖汉部原游牧地由塞臣卓哩克图管理。不久,因索诺木杜棱私猎盛京围场,开原地被后金收回,仍令索诺木杜棱回原处游牧。清崇德元年(1636年)编为一扎萨克旗,属于昭乌达盟。今内蒙古赤峰市仍有敖汉旗。敖汉是明代才出现的部名,其义不明。
  奈曼(Naiman)蒙古中兴可汗达延汗长子铁力摆户(清译图鲁博罗特)的曾孙额森伟征号所部曰奈曼,属于察哈尔万户。后金天聪元年,额森伟征之子衮楚克率属归附后金,赐号和硕齐,仍归旧地游牧。次年,随军征讨察哈尔,以功赐号达尔汉。清崇德元年编所部为一扎萨克旗,属于昭乌达盟。今内蒙古通辽市仍有奈曼旗。“奈曼”的意思是“八”,与成吉思汗所征服的漠北强部“乃蛮”同名,但从史实上找不出二者有何关系。
  浩齐特(Qauid)又译蒿齐忒、霍齐忒等。蒙古中兴可汗达延汗孙达赉逊时,号所部曰浩齐特。达赉逊汗曾孙博罗特和噶尔玛色旺时,为避林丹汗侵扰,率属往依喀尔喀车臣汗硕垒。清崇德二年,博罗特率属归附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编为一扎萨克旗。1651年,噶尔玛色旺又率属归附清朝,编为另一扎萨克旗。二旗同属于锡林郭勒盟。今浩齐特的行政建置已被撤消,划入东、西乌珠穆沁旗之中。浩齐特意为“老”、“旧”,可能与此部民众很早即属于蒙古大汗有关。
  内喀尔喀(dotor-a-yin Qalq-a)16世纪初达延汗统一东蒙古后,建六万户,喀尔喀万户为左翼三万户之一。因最初牧地在哈喇哈河(今中蒙边界哈拉哈河)流域,故以河为万户名称。喀尔喀万户由达延汗之子纳力不剌台吉、格列山只台吉分掌,格列山只台吉统领的部分后来西迁,被称作外喀尔喀(即清代的外蒙古),纳力不剌台吉统领的部分后来南迁,因此被称作内喀尔喀。纳力不剌台吉之子虎喇哈赤的五个儿子兀把赛、速把亥、兀班、炒花、答补分掌扎鲁特、巴林、叭要、我着、弘吉剌五部,形成内喀尔喀五部落,又因五部一度在炒花控制之下,被称作“炒花五大营”。17世纪初,驻地在今内蒙古通辽市东南辽河流域。后金天命四年(1619年),内喀尔喀与后金订立对明攻守同盟。不久关系破裂,1623年至1626年遭后金征讨,部众溃散,多降附后金,入清后残留扎鲁特、巴林二部。
  巴林(Baarin)蒙古中兴可汗达延汗曾孙速把亥(清译苏巴海)号所部曰巴林,属于喀尔喀万户中的内喀尔喀。后金天聪初,速把亥孙色特尔等率属归附后金,编为二扎萨克旗,属于昭乌达盟。今内蒙古赤峰市仍有巴林左、右二旗。巴林一名,源于蒙元时期的部落名巴阿邻。
  扎鲁特(Jarud)蒙古中兴可汗达延汗曾孙兀把赛(乌巴什)号所部曰扎鲁特,属于喀尔喀万户中的内喀尔喀。后金天聪二年(1628年),兀把赛孙色本等率属归附后金,所部编为二扎萨克旗,属于昭乌达盟。今内蒙古通辽市仍有扎鲁特一旗。扎鲁特是明代才出现的部名,其义不明。
  永谢布(Yngsiyeb)又译应绍不、永邵卜、永舍布、引蛇布、鹰韶保、雍谢布等。15世纪中叶见于史书。原属亦思马因太师,1486年,亦思马因死,属亦卜剌,部内有阿速、哈喇嗔、舍奴郎、孛来、当剌儿罕、失保嗔、叭儿廒、荒花旦、奴母嗔、塔不乃麻十营。1510年,亦卜剌被蒙古中兴可汗达延汗击败,部众溃散,存留的部分组成六万户中右翼三万户的一个万户,其中主要部落是喀喇沁、阿速、永谢布,而以永谢布为万户名称。达延汗子孙统领各部,其中永谢布部驻牧地“在宣府张家口边外正北,离边约二十日程”(《北虏世系》)。16世纪中叶起,各部向东扩张势力,控制朵颜卫部分地区,另有一些部众迁至青海。1628年,林丹汗进入蒙古右翼地区,永谢布与之战于土默特赵城(今呼和浩特),败绩,所部从此散逸,部名亦随之消失;青海地区的部众,在1632年被外喀尔喀的绰克图台吉残破。永谢布,有人认为得名于元代掌管上都开平附近察罕脑儿行宫事务的机构“云需府”,今天只能从内蒙古土默特蒙古人多姓云而看到永谢布这一部名的残存(永、云在内蒙古西部地区被视为异字同音)。
  喀喇沁(Qarain)又译哈喇臣、哈喇慎、哈拉克亲。15世纪前半叶见于史书。原属异姓封建主孛来,15世纪末为另一异姓封建主亦卜剌统领的永谢布部十营之一。1510年,蒙古中兴可汗达延汗击败亦卜剌统一东蒙古后,为组成永谢布万户的部落之一,下分七鄂托克(鄂托克为万户之下的基本军事行政单位),由达延汗之孙昆都力哈统领,牧地在明独石口边外旧开平(元上都)一带。后向东扩张势力,控制朵颜卫部分地区(在今赤峰市和北京市北部境内)。1628年,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进入蒙古右翼地区,喀喇沁与之战于土默特赵城(今呼和浩特),败绩,部众溃散。此后部名被朵颜袭用。朵颜首领姓兀良哈,为成吉思汗大将折里麦(又作者勒篾,清译济拉玛)后裔。后金天聪初,朵颜首领苏布地等率属归附后金,编为二扎萨克旗,康熙年间,增编一扎萨克旗,由此形成喀喇沁左中右三旗,属于卓索图盟。今内蒙古赤峰市仍有喀喇沁旗,辽宁西部仍有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喀喇沁一名,源于蒙元时期的哈剌赤(牧人、制黑马奶酒者。“喀喇”意为黑,“赤”与“沁”意同,表示从事某某工作的人,相当于“××者”)。
  鄂尔多斯(Ordos)又译阿尔秃厮。15世纪末始见于史书。因部内有供奉成吉思汗灵柩的斡耳朵(ordo,又译“鄂尔多”,即大汗所用的蒙古包,由八个白色的蒙古包组成,“鄂尔多斯”为“鄂尔多”的复数形式,又称“八白室”)而得名。驻地在今鄂尔多斯高原。初属异姓封建主亦卜剌、满都赉阿都勒呼,后因发动叛乱而遭达延汗征讨,二人在1510年被驱逐至青海地区,所部遂置于达延汗统治之下,成为六万户中右翼三万户之一。达延汗任命第三子赛那剌为济农(济农相当于副汗),驻帐于此并统辖右翼三万户,此后历代济农均驻牧此部。济农子孙分掌部内孛合厮、偶甚(又译乌审)、叭哈纳思、打郎(又译达拉特)诸部,史称鄂尔多斯四营,又称鄂尔多斯十二鄂托克。1628年,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西进,击溃喀喇沁、土默特诸部,并进入鄂尔多斯,该部部众溃散。林丹汗死后,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该部降附后金。清顺治初,编为六个扎萨克旗,乾隆元年(1736年)增编一扎萨克旗。七旗统盟于伊克昭,称伊克昭盟,位于黄河河套之内,与陕北相邻,即今鄂尔多斯市,乌审、达拉特作为旗名仍然存在,供奉成吉思汗灵柩的“成陵”在伊金霍洛旗境内(“伊金霍洛”意为“主上的陵园”)。
  土默特(Tmed)约15世纪末叶见于史书。16世纪初达延汗统一东蒙古后,为六万户中的右翼三万户之一,由达延汗之孙俺答汗统领。万户内有多罗土蛮、满官嗔、委兀慎、兀甚、叭要、兀鲁、土(王)吉剌诸部,分左右翼,习称十二土默特。从16世纪中叶起,土默特占据以丰州滩(今呼和浩特一带)为中心的地区,控制蒙古右翼,排挤左翼,势力强盛;与明朝建立比较稳定的通贡互市关系,招集汉民垦殖,修筑板升(农业点),牧业、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接受西藏黄教,修建归化城(今呼和浩特旧城)等城市、弘慈寺等寺院;向外扩张势力,一些部众迁居青海。土默特长时期内是蒙古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最为发达的部落。17世纪初,势渐衰,其中一支东迁至辽西地区,为清代土默特右翼旗的前身;留居原地的部众,1628年被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击溃,后金天聪六年(1632年)降附后金,清代称归化城土默特;同年,青海地区的部众被外喀尔喀的绰克图台吉残破。土默特,普遍认为源于蒙元时期的部落名秃马惕。
  清代辽西地区的土默特有二旗,土默特左翼旗首领为成吉思汗大将折里麦后裔,姓兀良哈,与喀喇沁三旗同祖,后金天聪初,其首领善巴归附后金,得以建旗;右翼旗首领则为俺答汗后裔,天聪初,其首领鄂木布楚琥尔归附后金,得以建旗。二旗均属于卓索图盟。土默特左翼旗为今辽宁阜新市,土默特右翼旗为今辽宁北票市。
  归化城土默特,为与辽西土默特相区别,故名。其首领与卓索图盟土默特右翼旗同族,均为俺答汗后裔。俺答汗玄孙博硕克图汗时,为林丹汗征服。1634年林丹汗亡,归化城土默特首领俄木布降后金,仍统辖其部众。1635年后金以俄木布叛清为名,剥夺其统辖部众的权力,并取消该部王公爵位,令非俺答汗后裔古禄格、杭高、托博克分领其众。清崇德元年,分其部众为左右两翼,以都统二人领之,隶于乌兰察布盟。都统初定为世职,后均改由在京旗员补授,不入盟。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裁都统,设副都统,土默特蒙古事务统辖于绥远城将军。后随归化城、和林格尔、托克托城、清水河、萨拉齐五厅的设置,土默特部众遂与汉民散处五厅之内,蒙汉交涉事件分别由五厅辖治。土默特部众主要聚居在今呼和浩特市及市辖土默特左旗和包头市及市辖土默特右旗境内。
  科尔沁(Qorin)又译好儿趁、火儿慎、火耳趁等。成吉思汗长弟哈萨尔后裔统领的部落。原居于今呼伦贝尔及其以北地区,约在15世纪20年代,迁至大兴安岭南嫩江流域,因同族有阿鲁科尔沁(阿鲁,意为北面,指未南迁的科尔沁),故号嫩科尔沁以相区别。在16世纪初达延汗统一东蒙古的战争中,曾是达延汗的得力辅翼。明末从属于察哈尔林丹汗,与女真争夺势力,1593年联合叶赫、哈达、辉发等部同努尔哈赤战于赫济格城,遭到失败,后遣使与努尔哈赤通好。为摆脱林丹汗的统治,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在奥巴、布达齐率领下降附后金。清设科尔沁六扎萨克旗,属于哲里木盟,有清一代,与清廷关系密切。光绪间有亲王三、郡王八、贝勒二、贝子二、镇国公一、辅国公五,其中土谢图亲王、达尔汉亲王、卓哩克图亲王、扎萨克图郡王四爵,在蒙古各部王公之上;同时,科尔沁王公在外戚中地位最高,后妃以十数。今内蒙古兴安盟和通辽市仍有科尔沁右翼前旗、右翼中旗、左翼中旗、左翼后旗。科尔沁一词,源于蒙元时期护卫大汗的怯薛丹军中的执事之一“火儿赤”(箭筒士)。
  扎赉特(Jalayid)又译札赖特等。成吉思汗长弟哈萨尔16世孙阿敏号所部曰扎赉特。后金天命十一年,阿敏子蒙衮随同科尔沁首领奥巴归附后金,所部编为一扎萨克旗,属于科尔沁右翼,会盟于哲里木。今内蒙古兴安盟仍有扎赉特旗。扎赉特一名,源于蒙元时期的部落名札剌亦儿。
  杜尔伯特(Drbed)又译都尔伯特等,与中国西部的厄鲁特蒙古杜尔伯特部同名异部。成吉思汗长弟哈萨尔16世孙爱纳噶号所部曰杜尔伯特。后金天命十一年,爱纳噶子阿都齐随同科尔沁首领奥巴归附后金。顺治间编为一扎萨克旗,属于科尔沁右翼,会盟于哲里木。今黑龙江仍有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杜尔伯特”意为“四”,与蒙元时期的朵儿边部同名。
  郭尔罗斯(orlos)成吉思汗长弟哈萨尔16世孙乌巴什号所部曰郭尔罗斯。后金天命十一年,乌巴什孙布木巴随同科尔沁首领奥巴归附后金。所部编为二扎萨克旗,属于科尔沁左翼,会盟于哲里木。今吉林仍有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郭尔罗斯一名,源于蒙元时期的部落名火罗剌思。
  阿鲁科尔沁(Aru qorin)又译阿禄科尔沁。成吉思汗长弟哈萨尔15世孙昆都伦岱青号所部曰阿鲁科尔沁。后金天聪四年(1630年),昆都伦岱青子达赉、孙穆彰率属归附后金。初设二旗,清崇德元年,因达赉年暮嗜酒,削其所领旗,与穆彰所领旗合为一旗。顺治元年(1644年)编为一扎萨克旗,属于昭乌达盟。今内蒙古赤峰市仍有阿鲁科尔沁旗。
  翁牛特(Ongniud)又译往流、翁里郭特。其首领为成吉思汗幼弟斡赤斤后裔。斡赤斤所部在明初驻于塔儿河(嫩江支流洮儿河)流域,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明朝于此设立泰宁卫,以斡赤斤后裔辽王阿札失里为指挥使。后南迁至明锦州、义州边外。16世纪中叶以后,受到察哈尔、内喀尔喀诸部的侵扰。斡赤斤十二传至巴彦岱洪果尔诺颜时,始称所部为翁牛特。后金天聪六年,巴彦岱洪果尔曾孙逊杜棱同叔父栋岱青率属归附后金,编为二扎萨克旗,属于昭乌达盟。翁牛特,意为“王所领有”,本指成吉思汗四个弟弟哈萨尔、哈赤温、斡赤斤、别里古台后裔的属众,因他们多有王号,故名,后逐渐成为斡赤斤所部的专名。今内蒙古赤峰市仍有翁牛特旗。
  阿巴噶(Aba-a)又译阿霸垓等。成吉思汗弟别里古台(清译布格博勒格图)18世孙塔尔尼库同号所部曰阿巴噶。明末时,塔尔尼库同曾孙额齐格诺颜多尔济服属于察哈尔,后因不堪察哈尔林丹汗袭扰,徙牧克鲁伦河,依附喀尔喀。清崇德四年(1639年),多尔济率属归附清朝,编为一扎萨克旗。顺治八年(1651年),多尔济从孙都思噶尔又率属归附清朝,编为另一扎萨克旗。二旗同属于锡林郭勒盟。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仍有阿巴噶旗。阿巴噶,意为叔父,因成吉思汗后裔称别里古台为叔父,故名。
  阿巴哈纳尔(Abaanar)又译阿霸哈纳尔、阿巴噶那尔等。成吉思汗弟别里古台(清译布格博勒格图)18世孙诺密特默克图时,号所部曰阿巴哈纳尔。明末,该部依附喀尔喀,驻牧于克鲁伦河流域。康熙初,诺密特默克图曾孙色棱墨尔根和栋伊思喇布兄弟率属归附清朝,编为二扎萨克旗,属于锡林郭勒盟。今阿巴哈纳尔旗的行政建置已被撤销,归于锡林郭勒盟的锡林浩特市。阿巴哈纳尔,意为叔父们,因成吉思汗后裔称别里古台为叔父,故名。
  四子部落(Drben keked ayima)成吉思汗长弟哈萨尔15世孙诺延泰时,在呼伦贝尔及其以北一带游牧,据说其生有四子,分牧而处,遂被称为四子部落。后金天聪年间,四子部落相继降清,崇德初,编为一扎萨克旗。后从呼伦贝尔移至归化城土默特东北,属于乌兰察布盟。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仍有四子王旗。
  茂明安(Muuminan)又译毛名安等。成吉思汗长弟哈萨尔16世孙车根时,号所部曰茂明安,游牧在呼伦贝尔及其以北尼布楚河流域。后金天聪七年(1633年),车根率属归附后金。后编为一扎萨克旗,移牧于归化城土默特北,与达尔罕旗相邻,属于乌兰察布盟。今内蒙古包头市仍有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茂明安意为“歹的千户”,古代蒙古的千户(亦称部)以能提供一千名军士为标准(实际上并不绝对如此),可能是这个部能提供的军士过少,所以取了这样的名称。
  乌喇特(Urad)又译吴喇忒、乌拉特等。成吉思汗长弟哈萨尔15世孙布尔海时,号所部曰乌喇特,游牧在呼伦贝尔及其以北一带,后分所部为三。后金天聪七年,布尔海长子赖噶之孙鄂木布、幼子巴尔赛之孙图巴及曾孙色棱率属归附后金。清顺治初编为三个扎萨克旗,移牧黄河河套北岸,属于乌兰察布盟。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仍有乌拉特前、中、后三旗。乌喇特,意为能工巧匠。(题图:草原风光)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历史系)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我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历史文化的大国,在历史的变迁与改革中,诞生了很多璀璨夺目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对人们的精神及心灵都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
科学家研究蛋白质有近两个世纪的历史,在此期间,他们已经研究出细胞是如何利用简单的构造模块创造出蛋白质的.他们一直梦想着能够利用这些元素组装出自然界本不存在的新型蛋
期刊
在清朝,汉人以汉文参加科举考试并夺魁,虽甚艰难,但不稀罕,若蒙古人与汉人同应科举而夺魁,则堪称空前绝后,这个人就是崇绮。  崇绮(?~1900年),字文山,蒙古阿鲁特氏,原隶八旗蒙古正蓝旗,后奉旨入满洲镶黄旗。他的父亲即大名鼎鼎的赛尚阿(?~1875年)。赛尚阿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参加翻译科乡试,得中举人,后任军机章京、主事,升员外郎、郎中、内阁侍读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曾担任户部尚书、满洲
清末民初时期是中国的"启蒙时期",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也是韩国的"开化期",此时期梁启超流亡到日本并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小说观的论文,同时韩国文人申采浩拿起笔来为祖国的未来奋
人大附中翠微学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开展情况可以用“春风大雅,化物无声”来概括。“春风大雅”代表的是优秀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在学科和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渗透则是“化物无声”的一个重要体现。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各学科教师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文化、承袭传统。  政治和思品学科基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学科教学内容和目标,以学生生
编者按:学校是青少年教育的主阵地,对青少年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校也必然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中小学校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哪些途径和方法?学校如何结合自己的特点创新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2015年12月,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与中华书局联合举办“读圣贤之书 成厚德之人——全国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系列活动”,全面、系统地展示海淀区传统文化教
在第一部关于福尔摩斯的小说中,我们了解到伦敦侦探的一些独特之处.福尔摩斯应该是现代人和世界运行的专家,却不知道太阳系如何运行.
期刊
2008年7~8月利用夹日法对位于秦岭山脉中段南坡的佛坪自然保护区小型兽类进行了调查.共设置采集点5个.1248夹日中共捕获小型兽类247只,隶属于3目 6科11 属20 种(另有3只竹鼠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