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科技创新取得了迅猛发展,取得了非凡成绩。相较于从前,今日的中国拥有更多的科技创新信心。对于当今世界的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只有创新科技文化,才能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和活力。新时代的科技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关键词:文化自信视域;科技文化创新
引言
全球化的发展时代,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科技文化的高速发展,将其蕴含的文化传播价值推向了新的高度。我国科技文化是在本土塑造与发展的,与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哲学观点、思维方式、经济政治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可以通过传播科技文化来展现。
1新时代科技创新的基本特点
马克思认为科技创新是“人们为了促进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开展的创造性实践活动”,随着生产生活实践的不断深化,新时代科技创新已经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康乃馨认为“在创新是第一动力上”,马克思和习近平的科技创新思想就有明显的分野了,前者局限于生产力的视野认为科技创新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动力,后者从当前国情出发认为创新是经济新常态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核武器”。新时代的科技创新已经占据了战略性地位,其特点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2文化自信视域下的新时代科技文化创新
2.1提高工作效率
效率是保证行业发展的基础,科技期刊要实现健康发展首先就要保证编辑出版效率,而效率的提升體现在诸多方面,并不仅仅要求编辑效率的提高。如果出版社仅以提高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的编辑效率为目的开展工作,那么只要保证编辑人员保持正确的工作态度,其效率在达到一定高度后就很难再得到提升。因此,出版社要认识到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的工作效率并不完全等同于编辑效率,更重要的是编辑效果,而编辑效果主要体现在信息内容质量、受欢迎程度和传播效益等方面。因此,出版社要站在各种角度分析,研究出一套能切实提高科技期刊编辑人员工作效率的方法。例如,可以以提高编辑人员信息甄别能力为目的开展培训,如果科技期刊编辑人员具备较强的信息甄别能力,他就可以准确、快速地找到符合受众需求的素材,并在保证素材时效性的基础上进行编辑。
2.2新时代科技精神的创新
科技精神是科学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求真、求实,质疑、批判,不迷信、不唯上、不盲从的理念和追求,科技精神是科技文化的核心要素。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强调孩子要顺从权威,不利于创新科技精神的培养,为促进新时代科技精神的创新,首先,为了加强科技精神和人文精神新时代的融合与统一,科学家的人文素养决定了其研究领域和研究的深度,在研究过程中,人文素养决定了其面对新方向时的科研态度以及面对难题时的思维逻辑方式,人文素养至关重要。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是将科技精神与工匠精神相结合。但受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影响,当代社会更重视科技精神,而导致了工匠精神的缺失。科技精神提倡逻辑思维、归纳演绎的方法,强调对知识和理论的兴趣,科技精神是科技发展的灵魂,是理论科学进步的内在动力;工匠精神追求定量操作、试验测量方法、探究因果关系与合作精神,工匠精神是技术进步的支撑,是实验应用科学进步的保障。
2.3科技创新促进理性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不断融合
科技创新实践带来的并不是单一的理性文化或者人文文化,而是两者的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科技创新首先带来的是对世界认知方式的改变,一个原理一个公式改变的是理性上对世界的看法,而人文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科技创新的同时必然会引起一些社会甚至人类本身的改变,其中关于科技伦理的讨论更是激烈。新时代科技创新瞬息万变,科技与人类的矛盾也日益凸显,这决定了科技创新所带来的文化的改变不能是单一,理性文化必须和人文文化不断融合。一方面,理性文化所带来的求真精神、批判精神让我们认识自然、改变自然。另一方面,人文文化所带来的人文主义精神让我们时刻警醒以人为本。习近平也多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要以人民的需求为导向。科学技术并不单单只有工具属性,其人文旨归更是非常重要,从历史上几次大的变革来看,科技变革导致的思想的转变更是伟大,科技创新促进了理性文化和人文文化的融合。
2.4密切与受众之间的互动
要创作出符合受众需求的内容不能仅凭凭空想象,与受众进行交流与互动才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新媒体具有的优势为编辑人员与受众的交流提供了便利,通过应用新媒体技术,能够实现科技期刊编辑人员与受众的零距离交流,编辑人员不仅可以实时掌握受众的内心需求,还能结合受众的感受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评价。出版社可以在微博、微信等平台建立交流论坛并创建留言评论中心,为编辑人员与受众交流提供便利,从而使编辑人员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受众的需求变化,并结合受众对期刊的建议与要求有针对性地对期刊内容进行改进,以推动本期刊的发展,进而为行业灌注新的生命力。新媒体时代,各种信息载体打破了传统信息形式上的限制,因此,科技期刊编辑人员需要学会如何在互联网平台上发布期刊,掌握运作各类信息化平台的方式,在不同的平台上进行立体式发布,以充分发挥期刊内容的潜在价值。
2.5文化结构基础上的价值取向
文化传播促进了价值的构建,其核心在于客观性。科技文化传播的价值重点在于文化:不同的文化中存在着各类有序变异。所有的文化内容与传播内容都会在融合的过程中衍生真理与其现实价值,该过程是在社会结构的基础上完成的。就传统科技文化而言,政治原则、伦理规范是基于科技文化形成的。当前的科学世界,则是在此基础上涵盖了以往、当下、未来的真实存在的科学的。
结语
科技文化对建设科技强国有重要作用,这不仅表现在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上,同时也表现在改善社会组织发展、运作机制及关系上,表现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社会的主体是人,人民群众是文化的继承者,创造者和执行者。因此,科学技术文化的新时代建设有利于科学技术的推广,也有利于科学技术融入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增强我国科技文化自信,实现我国新时代科技创新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康乃馨,杨承训.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研究(上)[J].上海经济研究,2018,(08):5-15.
[2]刘红玉,彭福扬.马克思的创新价值向度论[J].哲学研究,2012,(5):28-31.
[3]康乃馨,杨承训.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研究(下)[J].上海经济研究.2018,(11).
[4]本刊资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J].党史博览,2019,(04):2,65.
[5]刘红玉,彭福扬.习近平创新思想的哲学阐释[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2(06):7-11.
关键词:文化自信视域;科技文化创新
引言
全球化的发展时代,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科技文化的高速发展,将其蕴含的文化传播价值推向了新的高度。我国科技文化是在本土塑造与发展的,与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哲学观点、思维方式、经济政治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可以通过传播科技文化来展现。
1新时代科技创新的基本特点
马克思认为科技创新是“人们为了促进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开展的创造性实践活动”,随着生产生活实践的不断深化,新时代科技创新已经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康乃馨认为“在创新是第一动力上”,马克思和习近平的科技创新思想就有明显的分野了,前者局限于生产力的视野认为科技创新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动力,后者从当前国情出发认为创新是经济新常态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核武器”。新时代的科技创新已经占据了战略性地位,其特点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2文化自信视域下的新时代科技文化创新
2.1提高工作效率
效率是保证行业发展的基础,科技期刊要实现健康发展首先就要保证编辑出版效率,而效率的提升體现在诸多方面,并不仅仅要求编辑效率的提高。如果出版社仅以提高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的编辑效率为目的开展工作,那么只要保证编辑人员保持正确的工作态度,其效率在达到一定高度后就很难再得到提升。因此,出版社要认识到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的工作效率并不完全等同于编辑效率,更重要的是编辑效果,而编辑效果主要体现在信息内容质量、受欢迎程度和传播效益等方面。因此,出版社要站在各种角度分析,研究出一套能切实提高科技期刊编辑人员工作效率的方法。例如,可以以提高编辑人员信息甄别能力为目的开展培训,如果科技期刊编辑人员具备较强的信息甄别能力,他就可以准确、快速地找到符合受众需求的素材,并在保证素材时效性的基础上进行编辑。
2.2新时代科技精神的创新
科技精神是科学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求真、求实,质疑、批判,不迷信、不唯上、不盲从的理念和追求,科技精神是科技文化的核心要素。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强调孩子要顺从权威,不利于创新科技精神的培养,为促进新时代科技精神的创新,首先,为了加强科技精神和人文精神新时代的融合与统一,科学家的人文素养决定了其研究领域和研究的深度,在研究过程中,人文素养决定了其面对新方向时的科研态度以及面对难题时的思维逻辑方式,人文素养至关重要。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是将科技精神与工匠精神相结合。但受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影响,当代社会更重视科技精神,而导致了工匠精神的缺失。科技精神提倡逻辑思维、归纳演绎的方法,强调对知识和理论的兴趣,科技精神是科技发展的灵魂,是理论科学进步的内在动力;工匠精神追求定量操作、试验测量方法、探究因果关系与合作精神,工匠精神是技术进步的支撑,是实验应用科学进步的保障。
2.3科技创新促进理性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不断融合
科技创新实践带来的并不是单一的理性文化或者人文文化,而是两者的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科技创新首先带来的是对世界认知方式的改变,一个原理一个公式改变的是理性上对世界的看法,而人文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科技创新的同时必然会引起一些社会甚至人类本身的改变,其中关于科技伦理的讨论更是激烈。新时代科技创新瞬息万变,科技与人类的矛盾也日益凸显,这决定了科技创新所带来的文化的改变不能是单一,理性文化必须和人文文化不断融合。一方面,理性文化所带来的求真精神、批判精神让我们认识自然、改变自然。另一方面,人文文化所带来的人文主义精神让我们时刻警醒以人为本。习近平也多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要以人民的需求为导向。科学技术并不单单只有工具属性,其人文旨归更是非常重要,从历史上几次大的变革来看,科技变革导致的思想的转变更是伟大,科技创新促进了理性文化和人文文化的融合。
2.4密切与受众之间的互动
要创作出符合受众需求的内容不能仅凭凭空想象,与受众进行交流与互动才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新媒体具有的优势为编辑人员与受众的交流提供了便利,通过应用新媒体技术,能够实现科技期刊编辑人员与受众的零距离交流,编辑人员不仅可以实时掌握受众的内心需求,还能结合受众的感受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评价。出版社可以在微博、微信等平台建立交流论坛并创建留言评论中心,为编辑人员与受众交流提供便利,从而使编辑人员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受众的需求变化,并结合受众对期刊的建议与要求有针对性地对期刊内容进行改进,以推动本期刊的发展,进而为行业灌注新的生命力。新媒体时代,各种信息载体打破了传统信息形式上的限制,因此,科技期刊编辑人员需要学会如何在互联网平台上发布期刊,掌握运作各类信息化平台的方式,在不同的平台上进行立体式发布,以充分发挥期刊内容的潜在价值。
2.5文化结构基础上的价值取向
文化传播促进了价值的构建,其核心在于客观性。科技文化传播的价值重点在于文化:不同的文化中存在着各类有序变异。所有的文化内容与传播内容都会在融合的过程中衍生真理与其现实价值,该过程是在社会结构的基础上完成的。就传统科技文化而言,政治原则、伦理规范是基于科技文化形成的。当前的科学世界,则是在此基础上涵盖了以往、当下、未来的真实存在的科学的。
结语
科技文化对建设科技强国有重要作用,这不仅表现在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上,同时也表现在改善社会组织发展、运作机制及关系上,表现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社会的主体是人,人民群众是文化的继承者,创造者和执行者。因此,科学技术文化的新时代建设有利于科学技术的推广,也有利于科学技术融入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增强我国科技文化自信,实现我国新时代科技创新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康乃馨,杨承训.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研究(上)[J].上海经济研究,2018,(08):5-15.
[2]刘红玉,彭福扬.马克思的创新价值向度论[J].哲学研究,2012,(5):28-31.
[3]康乃馨,杨承训.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研究(下)[J].上海经济研究.2018,(11).
[4]本刊资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J].党史博览,2019,(04):2,65.
[5]刘红玉,彭福扬.习近平创新思想的哲学阐释[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2(06):7-11.